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1:精神分析三巨头之一、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之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终生教育理念的代表之作。马斯洛、墨菲、舒尔茨等疯狂赞誉。

编辑推荐2: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邓克梅尔和马凯的S.T.E.P.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等教育理念和作品都深受阿德勒思想的影响。

编辑推荐3. 长销近100年,译成50种语言,畅销5000万册,解决无数日常养育难题。让全世界数千万儿童、父母和教师都终生受益的经典养育读本。

编辑推荐4:本书旨在破解儿童的心理行为密码,揭开儿童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问题行为的根源,传授父母和教师高效简单的养育技巧,培养儿童拥有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等健全的人格。

编辑推荐5开森心理独家赠送内含30个儿童成长关键抚育问题的手册和思维导图。

1870年2月17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父亲是犹太商人,他们家境富裕,生活安逸,但阿德勒却觉得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福的。他在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3,哥哥相貌英俊,身材高大,是典型的模范儿童。相较之下,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身材矮小,经历两次车祸,3岁时患病的弟弟在自己身边死去,得佝偻病致4岁才学会走路,5岁患肺炎险些丧命。童年的创伤经历和对死亡的恐惧使他深感自卑,他一生的课题都是围绕克服自卑而展开的。生活的磨难并未使他消沉,在父亲的鼓励和超越自卑的本能动力下,他立志要成为医生,并如愿以偿地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有关心理学、医学和哲学的知识,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投身于心理学的研究,zui终发展出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与超越为中心,他认为人生本就不是完整无缺的,缺陷让人自卑。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导致自暴自弃;也能激发一个人努力去补偿,成为追求卓越的动力。阿德勒非常注重出生顺序、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塑造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儿童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解释和态度。教育者要做的就是保证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要丧失对生活的勇气,勇气是儿童探索世界的根本动力,会激励儿童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自卑感。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合作,这种想与人建立联系的社会情感是衡量儿童发展的晴雨表。

重 磅 推 荐


【内容简介】

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让全世界数千万儿童、父母和教师都终生受益的经典养育读本。本书以个体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经过实践检验的教育方法为指导,从人格统一性、自卑感、卓越感、社会情感、学校教育、家庭氛围等几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出发,旨在破解儿童的心理行为密码,揭开儿童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问题行为的根源,传授父母和教师高效简单的养育技巧,培养儿童拥有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等健全的人格。

世界上没有教不会的儿童,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教师。父母和教师在面对儿童时,要跳脱出固化传统的思维来反思自己的育儿理念,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问题、看待世界。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和教师既要有温和的态度,又要坚定自己的立场,确保儿童在家里和学校都不会丧失勇气。


【作者简介】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个反对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儿童教育心理学》《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生活的科学》《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神经症问题》。正面管教、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民主育儿、美国S.T.E.P.父母效能系统训练等风靡全球的教育理念都深受阿德勒教育思想的影响。


【媒体评论】

在我看来,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显得正确。——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阿德勒的心理学是沿着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墨菲定律”提出者爱德华·墨菲


阿德勒是精神分析流派中极早带有社会心理学烙印的人物。——心理学家舒尔茨


我学习了阿德勒的很多内容,这是《正面管教》的一个心理学来源。——“正面管教”提出者简·尼尔森


开创性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与个体心理学发展为实践方法,在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民主育儿”提出者鲁道夫


【目录】

1章 儿童教育心理学导论

关注并引导儿童的发展  

所有的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社会情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晴雨表  

三个能表现儿童真实自我的基本问题 

2章 人格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

解读儿童行为的前提是了解他的整体人格  

儿童对情境的认识并不基于客观事实  

儿童的行为模式由他设定的目标所决定  

3章 儿童都有对卓越和成功的追求

追求卓越唤起儿童超越现状的欲望 

自卑感和优越感要维持基本平衡  

任何儿童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  

4章 卓越的教育: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社会情感 

追求卓越的错误方向一:懒惰行为 

追求卓越的错误方向二:口吃行为 

儿童会借不良行为获得关注

5章 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自卑情结促使儿童产生不良行为  

言语羞辱和奚落只会使儿童更加怯懦 

自卑外露或过度追求卓越的表现形式  

教育的天职:不要让儿童丧失勇气  

6章 当自卑感走向了自卑情结

从儿童的视角看待他们的处境  

从技能表现捕捉儿童的自卑感 

关注儿童问题行为背后的意义  

7章 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儿童

儿童都有与他人建立联系的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和逻辑能力 

如何衡量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  

出生顺序对儿童的人格塑造很关键 

8章 正视儿童思维和行为上的偏差

儿童对经历的主观理解影响其性格形成 

问题行为是儿童追求卓越的一种方式 

儿童倾向于非黑即白地看待所有问题  

9章 人格具有发展的联系性

环境转变是了解儿童性格的时刻  

儿童的微动作行为心理  

对新环境的不适和紧张会让儿童产生自卑感  

帮助儿童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 

特殊的家庭角色:养子女、继子女和私生子女  

10章 学校教育是纠正家庭教育失误的关键场所

儿童入学的心理准备状态比学业成绩更重要  

智力测验不能衡量儿童的未来  

引导儿童正确看待成绩分数  

特殊教学现象:留级、跳级、优差班问题 

多关注儿童的兴趣和优势 

将心理知识应用于教育  

11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

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 

疾病是儿童滋生心理问题的“危险角落”  

任何人都不能干涉父母的教育方式  

家庭环境影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  

帮助儿童选择合适的玩具和读物 

儿童也有对样貌的执着追求  

12章 至关重要的青春期和性教育

青春期能体现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青春期孩子不良行为的成因  

正确的性教育  

13章 多给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用理解的眼光分析行为倒退的男孩  

14章 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长

非暴力合作:不武断、不批评、不指责  

重塑教育建立在理解人格之上  

附录一: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二:五个案例分析  



【免费在线读】

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自卑情结促使儿童产生不良行为

追求卓越与自卑感如影随形,密不可分。追求卓越是因为个体存在自卑感,希望通过获得成就以消除自卑感。正常的自卑感对心理的影响并不大,除非自卑感严重到阻碍了个体对卓越的追求,或者生理缺陷加深了个体的自卑感,并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难以忍受的自卑会形成自卑情结,这是一种不正常的自卑感,它使个体希望通过轻松的捷径对自卑进行补偿,只追求表面的满足感,过分夸大困难以及削弱对抗困难的勇气,阻碍了通往成功之路。

结合这一点,让我们再回到之前有口吃的13岁男孩的案例。正如我们所见,他的灰心丧气是导致口吃的部分原因,口吃反过来加剧了他的灰心丧气。这种有点神经质的自卑情结带来上述的恶性循环。男孩想隐藏自己,他放弃了希望甚至考虑过自杀。而口吃已经成为他表达生活和延续生命的固有方式。口吃使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缓解了他的心理压力。

男孩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过高的错误目标,他想成为世界上有价值的人,成为一个大人物。他想获得人们的赞赏,因而他的脾气很好,与人相处融洽,事情也做得井井有条。重要的是,他为失败找了一个理由,那就是他的口吃。这个男孩的案例之所以值得我们关注,是因为他大部分的生活导向都是积极有益的,只是在某个方面,他的判断和勇气出了问题。

如果儿童不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获得成功,这些灰心丧气的儿童会借助其他手段获得所谓成功,而口吃只是诸多手段之一。这些抵御挫折的手段就好比大自然赐予动物们用来保护自己的爪子和角。不难看出儿童为何会采取这样的手段:没有爪子和角这样的外部保护,弱小的儿童为自己应对生活的能力感到绝望,他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保护自己。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会采取怎样的手段作为自我保护的利器?有些孩子的利器是大小便失控,这表明他们希望仍像婴儿一样,不用做事,也没有痛苦。他们的肠胃或者膀胱没有生理问题,他们只是通过这些小把戏来获得父母或教育者的同情和关心,虽然这样的小把戏会招致同伴的嘲笑。这种行为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自卑情结的表现或者追求卓越的错误方式。

口吃的形成可能与生理因素关系不大。有较长一段时间,男孩是家里的独生子,妈妈只围着他转。当他慢慢长大,他可能觉得自己受到的关注不够多,经过摸索,他发现可以通过口吃这一新的把戏吸引人们的关注。口吃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男孩发现他说话时,人们会盯着他的嘴巴看,也就是他可以通过口吃占据父母更多的时间和关注,这些时间和关注本来是属于弟弟的。

在学校也一样,他发现教师在他身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如此一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都可以通过口吃获得额外的关注。像好学生一样备受关注是他的愿望,他确实做到了。当然他在学业上的表现也不错,只是通过口吃得到关注更加容易。

尽管男孩通过口吃获得了教师的优待,但这当然不是值得推荐的好方法。如果男孩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关注,他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到伤害。随着弟弟的出生和家庭排行的改变,男孩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保住父母对他的关注,这实在令人感伤。与普通孩子不同,他没有发展出对其他事物的兴趣。在家庭环境中,他感兴趣和重要的人是妈妈。

言语羞辱和奚落只会使儿童更加怯懦

在我们对这类儿童进行治疗时,我们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重建信心。用共情而不是严厉的方式对待他们,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除此之外,我们要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儿童获得持续的进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使他们学会独立,设法让他达到对自己身心力量充满自信的高度,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勤奋、坚持、练习和勇气获得一定成就。家长或教育者严重的错误就是对于误入歧途的儿童恶言相向,咒骂他们没有前途。这种愚蠢的断言会使状况越发糟糕,它只会使孩子更加怯懦。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应该用乐观的态度激励儿童。如维吉尔(Virgil)所言:“他们能做到,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做到。”

永远不要相信通过羞辱或者奚落能改善儿童的行为。虽然有些害怕被嘲笑的孩子行为似乎发生了改变,其实不然。我们用以下的例子说明用嘲笑来刺激儿童改变很不合适。有位男孩因为不会游泳经常被朋友嘲笑。他羞怒难忍,从跳板上跃进了深水中。人们几经周折才把他从水里救出来,他差点因为这一冲动的行为丧命。怯懦的人为了挽回面子,会通过一些行为显示自己的勇敢,但往往事与愿违。正如例子中一样,这一行为恰恰体现了男孩内心深处的怯懦。男孩真正害怕的事情是承认自己不会游泳,这样他会失去在朋友心目中的地位。尽管他跳入水中,但是他的怯懦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强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怯懦心理。

怯懦心理容易破坏人与人的关系。一个过于担心自己言行的儿童无暇考虑别人,甚至他会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获得声望。因而怯懦会带来自私和好斗的态度,但这种态度不足以消除个体对他人评价的恐惧,只是削弱了个体的社会情感。怯懦的人总是害怕被别人批评,害怕得不到重视,或者害怕受到羞辱,因而他总是受别人意见的支配。他生活在敌意之中,逐渐形成怀疑、嫉妒和自私等性格特征。

这类儿童常常变得挑剔、唠叨,他们极少称赞别人的优点,当别人受到表扬时,他们心里会愤愤不平。如果个体超越别人的方式是贬低别人而不是成就自己,这就体现了个体的怯懦。如果我们发现上述症状,那么帮助儿童消除敌意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教育任务。但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这些症状,就无法帮助儿童改变由此产生的不良性格特征。引导孩子不良性格特征的方法有:帮助他适应环境和生活,指出他的问题,帮助他认识到自己希望不通过努力就能获得良好评价是错误的想法。我们一定要加强儿童之间的友谊,告诫儿童不要因为别人成绩不好或者做错事情就轻视别人,导致别人产生自卑情结,丧失对生活的勇气。

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儿童容易从现实中退缩,他们通过消极无用的方式建立追求卓越的补偿机制。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和神圣职责是确保孩子在学校中不会感到灰心,以及帮助入学前就已经灰心丧气的孩子重获自信。这是教育者的天职,因为只有教育出来的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快乐,教育才有意义和效果。

有进取心的孩子容易出现暂时性的灰心丧气。他们平时可能表现一直不错,但在完成学业以及面临职业选择之际,他们有时会丧失希望。有些有进取心的儿童因为没有取得好成绩也会暂时放弃努力。这种突然的转变其实不知不觉酝酿已久,转变发生后,儿童可能会不知所措,也可能会焦虑不安。如果他们的灰心丧气没有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矫正,这样的孩子会养成做事有始无终的习惯,成年后会频繁换工作,他们从来不相信事情会有好结局,总是害怕遭遇失败。

儿童的自我评价极为重要。但通过询问很难了解儿童对自己的真正想法。无论我们如何巧妙地询问,我们接收到的答案都是不确定和模糊的。有些孩子会说自己相当不错,有些孩子会说自己一无是处。如果我们对后者进行研究会发现,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大人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是一无是处!”或“蠢货!”等消极话语。很少儿童听到如此严厉的指责而不受伤害,为此有些儿童通过低估自己的能力来维护自尊和自我保护。

既然单靠询问不能了解儿童对自己的判断,那我们可以进行观察。例如在面对困难时,他们是自信坚决,还是犹豫不决,后者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类儿童往往一开始勇往直前,但接近任务时,他慢下了脚步,踌躇不前。后离任务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他彻底停下脚步。有时人们认为这样的孩子是懒惰的,有时觉得他们心不在焉。这两种表现描述不一样,但是本质一样。他们没有像别人一样面对和克服问题,他们总是盯着那些障碍,觉得障碍不可逾越。有时他们成功地骗过大人,使得大人误以为他确实缺乏能力。如果结合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个体所有的问题都源自自信的缺失,他们对自己评价过低。

自卑外露或过度追求卓越的表现形式

追求卓越的错误方向特征很明显—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个体在社会上是个异类,他不为社会所接纳。不少儿童为了过度追求卓越,完全不考虑他人。他们充满敌意、违反法律、自私贪婪,总是利用别人的隐私去伤害别人。

但即使儿童的行为恶劣至极,他们身上仍有明显的人类天性及人类情感。尽管他们的行为方式越来越缺乏合作意识,缺乏社会情感,但他们的自我和外界环境仍存在某种关联,并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个体的自卑感表达方式有很多。首先是眼神,眼睛不仅是感知光线、探测环境的器官,它还是人际沟通的桥梁。个体注视他人的方式表明了他是否喜欢与他人产生联系。因而心理学家和作家都专注于研究人类的眼神。通过别人的眼神,我们可以判断他对我们的态度。尽管时有差错,但是根据儿童的眼神判断他是否友好还是比较简单的。

众所周知,不敢正面直视成人的儿童肯定心存疑虑。他们不一定因为心虚,也不一定是品行不端的儿童。不敢直视可能只是因为他们试图逃避与他人接触,哪怕接触的时间很短,这说明他们试图逃避与同伴交往。当你招呼一个孩子过来时,他与你保持的距离同样也显示了他的疑虑。一般孩子都保持一定距离,弄清楚状况,在有必要时才会靠近。因为曾经有过不愉快的体验,他们总结出片面的个人经验并加以应用,且从此不敢轻易与人亲密接触。有意思的是,有些儿童喜欢倚靠在妈妈或者教师的身上。身体比语言更诚实,儿童嘴上说喜欢并不一定反映他的内心,只有他们愿意用身体靠近的人才真正重要。

有些儿童通过走路的方式、挺直的腰杆、昂起的头部、坚定的声音和毫不胆怯来展示自己十足的信心;而有些儿童和别人说话时唯唯诺诺、胆怯退缩,这透露了他们的自卑感,他们害怕自己无法应付当时的场面。

不少人认为自卑情结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例如,无论胆子多大的孩子,我们都有办法让他变得胆小怕事,进而形成自卑情结。胆小羞怯的父母可能会养育出胆小羞怯的儿童,但这不是因为遗传而是因为环境,儿童在充满害怕和恐惧的氛围中成长才导致他们形成胆小怯懦的特点。对儿童的发展来说,家庭氛围及父母性格重要。在学校中独来独往的儿童通常来自很少与人交往的家庭。由此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遗传的影响,其实不然,个体缺乏与人接触的能力并非天生。胆小怯懦的父母也不一定会养育出有相同特质的孩子,我们以此为例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特质是如何产生的。

以下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更好地从理论上理解这个现象。有个孩子天生体质不好,他病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病痛和体质弱受尽苦头。这样的儿童非常关注自我,觉得世界充满冷酷和敌意。这个孱弱的孩子必须依赖别人,他的生活才能轻松一些。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这反而使儿童发展出强烈的自卑感。因为儿童与成人的体型和力量对比悬殊,所有的儿童都会由此产生自卑感。如果大人经常命令儿童“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对儿童的意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儿童因自己的弱小而自卑的感觉很容易得到强化。

这些印象加深了儿童认为自己处于弱势的想法。他认为自己比别人弱小、缺乏力量,但他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他越在意就越想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这给他注入了动力,努力追求别人的认可。但他没有选择与周围人和谐相处的方式,而是选择了“只为自己着想”,变成一个独来独往的孤僻孩子。

一般来说,孱弱、残疾或者样貌丑陋的儿童都有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表现为两个:他们与别人交谈时要么胆小退缩,要么咄咄逼人。这两种表现看似截然不同,实际上根源相同。无论胆小退缩还是咄咄逼人,个体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缺乏社会情感,因为他们对生活没有期待,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或者他们的社会情感只为个人目的服务,他们渴望成为领袖或者英雄,备受万人瞩目。

教育的天职:不要让儿童丧失勇气

如果儿童不断重复自己错误的行为模式,我们很难在短期内纠正他的行为,教育者一定要有耐心。如果儿童试图改进自己的行为但情况有所反复,可取的做法是向儿童解释改变需要时间。这样可以安抚儿童,不让他丧失信心和勇气。例如孩子两年来数学都不好,他不可能在两周内就把成绩提上去。但毫无疑问,经过一段时间,他有可能把成绩慢慢地提上去。一个充满信心的孩子有能力改善任何不足。众多案例证明,儿童的能力不足是因为成长方向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个体的整体人格逐渐扭曲、不够灵活。只要问题儿童的智力没有问题,他们的行为都有被纠正的可能。

能力不足或者看起来迟钝、笨拙和冷漠都不能充分证明儿童智力低下,一定要有大脑发育不良的生理指标才能证明儿童智力低下。有些生理缺陷是因为腺体暂时影响了大脑的发展,这样的生理缺陷有时会慢慢消失,但这些早期生理缺陷会给个体带来深刻的心理影响。也就是说,初体质较差的儿童即使后来身体变强壮,但他们的行为看起来依然比较虚弱。

我们可以对此继续深入讨论。造成个体自卑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因素,不仅包括个体以前的身体缺陷和体质不好,还包括与生理因素无关的外界环境。自卑和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可能是由错误的养育方法或者缺乏关爱、严厉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对于儿童来说只有痛苦,儿童会以充满敌意的态度看待他的环境。这种环境影响与身体缺陷带来的心理问题不完全一样,但比较类似。

可以想象,治疗缺乏关爱的儿童有一定难度。他们会把我们等同于那些伤害过他们的人,对我们充满敌意。所有督促他们去学校的行为都被他们视为压迫。他们总是感觉行为受束缚,因而只要有机会就进行反抗。他们对同伴很难有正确的态度,因为他们嫉妒有着快乐童年的孩子。

这些心怀怨恨的儿童具有破坏性。他们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所以他们对弱者进行压迫,以补偿自己的无力感。他们还会通过表面对人友好来获得优越感,但只有别人对他言听计从时,他才会继续保持友好。不少儿童甚至只与境遇更糟的孩子交朋友,某些成年人也是如此,他们很容易被遭遇不幸的人所吸引。这些儿童更喜欢比他们年幼、可怜的儿童。而这类男孩会特别喜欢温柔、顺从的女孩,但这种喜欢不是因为性方面的吸引,而是因为他们的自卑情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