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资深媒体人、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带领我们寻找这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和商业文明!

2、 深入挖掘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真相,直击中国经济背后的隐忧,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3、 中国企业界领袖柳传志、张瑞敏、马明哲、马化腾、丁磊、刘强东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新时代新起点,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

本书收录了资深媒体人、财经观察家秦朔近两年来的文章,他立足于“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聚焦2017-2018年间的重大经济事件,考察中外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企业家,剖析中国的创业者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在洞幽烛微的观照中,勾勒出中国商业文明的真实图景。


【作者简介】

秦朔

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朋友圈chin@moments新媒体平台创始人,《*财经日报》原总编辑,复旦大学新闻系学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山大学企业管理博士。曾被《中国青年》杂志评为“可能影响21世纪的100位中国青年”。著有《文明寻思录(*辑)》《文明寻思录(第二辑)》《会见基金领袖》《大变局——中国民间企业的崛起与变革》《大脑风暴——文化工业探寻》《感动中国》《美国秀》《告别GDP崇拜》等作品。


【媒体评论】

柳传志:

我和秦朔相交相知多年。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才华的媒体人。衷心希望他能够继续长袖善舞,为推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张瑞敏:

我非常看好“秦朔朋友圈”这个产品,并非仅仅因为互联网,也并非仅仅因为新媒体,而是因为秦朔身上永葆追梦赤子之心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马明哲:

这个世界的商业模式和技术革新无论怎样潮来潮往的变化,企业家精神、商业文明的灵魂、商业伦理的价值都将始终鞭策我们。

马化腾:

一年前秦朔说要以微信公众号为基地进行内容创业时,说实话我还是有些担心他能不能从媒体管理者归零,真正转型为创作者。看到他一篇篇严肃真诚、发人思考的文章,很高兴他转型成功。

丁 磊:

我的产品观念是做精品,慢一点没关系,赚钱也不是*位,高品质的产品才是*位的。读秦朔一篇篇的优质文章,相信它们对商业文明的发展一定有积极作用。

刘强东: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创业者是幸福的!秦朔继续坚持着“守土有责”,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追求新闻价值和商业文明价值的初心不变。


【目录】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路口

四十*重要的四个字:顺天应人

2018:中国的营商环境升级年

外资四十年:接轨世界的中国步伐

中兴风波:创新中国的一场冷水浴

中美贸易战(一):不怕打仗,但要算好大帐

中美贸易战(二):压舱石、绊脚石与打火石

中美贸易战(三):中国的新机遇

中美贸易战(四):这不是至暗时刻,而是关键时刻

探寻中国企业的精神向度

中国公司2017:风吹草动后你还看到了什么

那年夏天:万科、万达、乐视、安邦

两个农民和他们的世界500强

乌镇饭桌上的双超格局

*强大公司的烦恼:在内与外的不确定中寻找平衡

张文中案,“天下无冤”的新起点

一个财经作者的24小时:体验中国公司时刻

走出时代的集体迷思

失去初心,我们可能什么都不是

穿越苦难:当人道主义遇上市场经济

海底捞事件折射出消费者需要怎样的企业

灰犀牛和暗物质带来的启示

走出“后真相”时代

在兵荒马乱的符号世界里找到更好的自己

从大洋的彼岸照见中国

当大英帝国和美利坚霸权已成往事

时间开始了——欧游心得(上)

德国企业如何穿越时间——欧游心得(下)

全球制造新一轮竞争,中国靠什么胜出

声誉危机、“扒粪运动”与中国企业行动指南

我从美国红利中看到了什么

迎接中国国家发展的新周期


【免费在线读】
四十*重要的四个字:顺天应人

1978年,我10岁,2018年,我50岁。这一年里*重要的工作就是从商业文明和企业家精神的角度,向我所经历的这个时代致敬。我访问了很多时代的见证者,也书写了中国企业家精神40年。

每个人都有对历史的评价权,无数人的感受就像无数斑斓的颜色,一点一滴,汇聚成大时代的图景。它和天空一样辽阔,和海洋一样幽深,和原野上燃烧的火焰一样热烈,和连绵不断的山脉一样凝重。它不是一种滋味,而是万千种滋味,让我们百感交集。

从哪里写起呢?就从几个小故事开始吧。

*个故事:裁员与工资清算

我要说的*个故事,是总部在深圳蛇口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集”)总裁麦伯良告诉我的。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批大学生,从华南工学院(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分到蛇口工业区,再下分到中国*早合资企业之一的中集。

麦伯良很有能力,性格豪爽,没两年就建立起自己的威信,特别是能和普通工人打成一片,工人们常帮他维修来自德国的二手机器。工人和资方关系紧张时,资方就让他出面,几瓶啤酒下肚,原来解决不了的摩擦就会消停下来。

1986年春天,因为外方的经营管理模式不适应市场要求,亏损严重。中集决定停产,并且从330人裁员到59人。这大概是特区首例大裁员。中集是中外合资企业试点,员工都是从各地的国有企业调动来的,是正式的产业工人,不像有土地的农民工,万一企业不行了还可以回到土地上。当时26岁的麦伯良是生产技术部经理。也许是因为他和工人关系好,公司让他作为清算代表处理裁员事务。那是他永远难忘的一天,小小的办公室内外,前前后后挤了100多号工人,再不是修设备、喝啤酒了,而是清算工资。

“平时称兄道弟,从来没翻过脸、吵过架,那天突然成了对立面,为清算的金额讨价还价,他们觉得不公平,吵得一塌糊涂,过去*帮我的几个好弟兄也不帮我了。”

麦伯良忙了一天,把每个人该分的钱分到位,再安抚一番,总算处理完毕。他回忆说:“那时我并不懂企业管理,也不懂经济学,而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普遍的人性。大家为分配争吵,不是人不好,觉悟不高,因为人的本性就是利己的,谁都在乎自己的切身利益。这不是书上教你的,不亲自经历也很难体会的到,但那一天,我真的明白了,你无法让大多数人牺牲个人利益,去成就企业的、国家的、民族的利益。相反,满足个人的‘利己’需求,设计一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机制,大家才能抱团打天下,‘革命加拼命’,共同奔事业。”

在中集后来一步步成为多个细分领域的世界冠军的道路上,共同事业、利益贴身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集的董事会给管理层下达经营指标,在超过目标的利润中有一定比例的分享权,完不成任务则处罚。管理层再向下分解,只要绩效优于预定目标——无论是增收、增利还是节约成本——都可以获得利益的分享。


【书摘与插画】
第二个故事:四分钱的风波

在蛇口的改革开放博物馆,我看到一张“蛇口创举”图,上面列着蛇口创造的11个*,其中有“*次推行定额超产奖。”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故事。

1979年夏天,一声炮响,填海造港,中国*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动工建设了。*批基础设施中有个顺岸码头工程,由于沿用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原则,工人缺乏积极性,进度不理想。每天八小时工作,每人只能运二三十车泥土。作为施工方的交通部四航局想了个办法,规定每人每天的定额为54车泥,在定额之内,每车奖励2分钱;超过定额,每车奖励4分钱。工人的劳动热情迅速被激发出来,一般人每天能运八九十车泥,*多的一天运了131车。

同样的人,制度变了,精神面貌就变了。工人们提前来上班,下班还要干,车队长要催促他们下班。下班后,他们又主动检查车辆,怕出什么问题影响第二天的运输。有的司机为了多拉车,甚至少喝水,这样可以少上厕所。机械队把工人的工作量贴在墙上,更引发了大家的比赛。那个一天拉了131车的司机,单日奖金就有4.16元,一个月下来,奖金有100多元,远超工业区的中层干部。工人收入提高了很多,但全部奖金加在一起,其实还不到施工承包方多创造出来的产值的百分之十。四航局局志记载,“工程自1979年6月24日进场,于1980年2月25日提前33天完成,创造了特区港口建设的奇迹。”

然而,这样的奖励制度和当时的有关规定——即职工每人每年奖金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工资额——是冲突的。1980年4月,工地接到上级指示:立即停止奖励制度。工业区负责人袁庚急了,请新华社记者写了一篇内参,反映工业区码头工程停止实行超产奖,造成工期延误。一天后,胡耀邦和谷牧就做了批示。

我在博物馆看到了批示的内容。胡耀邦于7月30日批示:“我记得中央讨论奖金时,中央并没有那位(注:哪位)同志同意奖金额不得超过1个半月到两个月工资额的规定。……为什么国家劳动总局能这么办,交通部也这么积极。看来我们有些部门并不搞真正的改革,而仍然靠作规定发号施令过日子。这怎么搞四个现代化呢?”谷牧同日批示:“既实行特殊政策,交通部、劳动局这些规定在蛇口就完全可以不实行。”国务院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当即把批示精神用电话通知了广东,8月1日,工业区恢复超产奖励。8月8日,时任国务院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率工作组到蛇口工业区检查工作,说工业区的工资福利问题可以和内地不一样,可以冲破内地的框框。

沿用几十年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工资体制,就是这样被打破的。当时有人指责蛇口“搞物质刺激”,但没几年,各地都被“刺激”起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成了*流行的口号。*早在蛇口引入的上班打卡制度,比如中集是迟到一分钟扣五毛钱工资,也慢慢推广到各地。认真劳动的热潮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人不是天使也不是恶魔,是一种很奇特的动物,好逸恶劳也是其本性之一。好的机制就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减少人的慵懒性的制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