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从落魄乞丐到真龙天子,从开国雄主到残酷暴君。他是中国历史上与众不同的皇帝,本书带你领略朱元璋的传奇人生。

◆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作者剖析了开国皇帝的心路历程,一本书看懂朱元璋的A面与B面!

◆本书注重历史考证,集真实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带大家了解朱元璋如何逆袭成为大明朝开国皇帝。


【内容简介】

从落魄乞丐到真龙天子,从开国雄主到残酷暴君。

朱元璋是草根逆袭的典型代表,也是将帝王权谋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封建帝王。

属于朱元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可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由贫苦的放牛娃起家,在乱世之中叱咤沙场,推翻了残暴的元朝统治,救黎民于水火,开创了盛唐以后又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他做皇帝的三十年不仅创立了大明朝坚实的基业,还形成了成熟的施政纲领,修订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规划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史称洪武之治。


【作者简介】

覃仕林,广西博白县人,理工科出身,却酷爱文学、史学。

近几年自媒体兴起,即投身于自媒体行业,在今日头条、腾讯企鹅、网易新闻、UC大鱼、百度百家等平台,均以“高山流水品历史”发表史学专论,获得行内人士认可、众多粉丝喜爱。


【目录】

*章 赤贫子弟的凄苦人生 /1

第二章 与佛家结缘的孩子/1

在编僧人只为混口饭 /12

漂泊淮西的游方僧 /14

第二章 英雄不问出身/18

一封要命的来信 /18

元帅府亲兵九夫长 /22

梦想就此起步 /26

回乡招兵买马 /30

第三章 创建自己的武装,开辟自己的根据地/35

经略定远/35

积聚资本/39

和州施政牛刀小试 /43

晋升左副元帅/47

第四章 王者初现 /51

打过长江去 /51

设置江南行省 /56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60

攻占扬州 /63

第五章 丧师失地的“大汉天子”/68

强劲的对手陈友谅 6/8

南京,南京!/72

招降纳叛引发危机 /76

第六章 令人眼花缭乱的南北内耗 /80

混乱不堪的中原大地 /80

元廷内耗错失“肃清江淮”良机 /85

洪都保卫战 /88

第七章 成王败寇 /93

决战鄱阳湖 /93

东吴王醉生梦死,西吴王磨刀霍霍 /100

张士诚兵败如山倒 /105

东吴政权灭亡 /109

降伏方国珍/113

平定华南/116

第八章 明朝建立 /121

平定山东 /121

大明国号的来由 /125

收复河南 /128

徐达收复燕京 /132

第九章 北伐之战 /137

进兵西北 /137

常遇春扬威大漠 /142

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常十万” /146

捣毁元上都 /150

李文忠审时度势救大同 /154

第十章 二次北伐 /158

王保保进犯兰州 /158

“当世奇男子”败走漠北 /162

李文忠千里奔袭元新都 /168

第十一章 制度改革 /174

统一全国过程简介 /174

朱皇帝留下的烂尾工程 /178

《大明律》的制定 /181

严刑与宽政 /184

一个令皇帝感到讨厌的部门 /188

第十二章 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 /194

特务头子杨宪 /194

丞相人选风波 /198

刘伯温之死 /202

胡惟庸的毁灭 /205

第十三章 朱皇帝无奈杀功臣 /211

“文臣之首”教子无方受株连 /211

朱侯爷自取灭亡 /215

因“谋反”被诛*人 /220

第十四章 朱皇帝的家务事 /224

痛失爱侣 /224

后宫那点事 /229

朱皇帝和他的儿子们 /234

第十五章 功臣勋贵的不同结局 /239

李文忠之死 /239

徐达、汤和之死 /245

一颗将星进入皇帝的视线 /250

蓝玉深入北漠犁庭扫穴 /254

第十六章 铁血诛功臣 /259

李善长惹火烧身还浑然不知 /259

开国元勋落得身败名裂 /263

皇帝与太子 /267

第十七章 皇帝的烦心事 /272

皇太子之殇 /272

为皇孙再兴大狱 /277

莽撞将军造反不成被诛 /280

第十八章 朱皇帝的*后时光 /285

蓝玉集团的毁灭 /285

傅友德刚烈杀子自戕 /290

洪武时代的终结 /294


【前言】

  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乃至以后所从事的职业,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拿我来说,在正值渴望阅读课外读物的年龄,却由于刚刚经历了“文革”,很多东西都被打上“封资修”的标签。因此,当时能读到的书籍,可谓少之又少,只好翻来覆去地看家里仅存不多的几本旧书,当一本《史记》被读得烂熟的时候,竟不知不觉的与历史读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思想的解放,很多优秀的历史作品让我目不!接。在大学期间,虽然读的是理工科,可我却“不务正业”,几乎将学校图书馆里收藏的各类史籍读了个遍。互联网兴起之后,我混迹于天涯、西祠等各论坛之间,与同道中人一起品古论今,坐而论道。

  我之所以写关于朱元璋的书籍,一方面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朱元璋是我国历代皇帝中具有颇多争议的人物。喜他的人认为,其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大搞惠民工程,开创了“洪武之治”,堪称“千古一帝”;厌他的人则将其视为暴君,说他刻薄寡恩,冷血残暴,大诛功臣,兴文字狱等各种负面评价不一而足。这些看法都有他们的道理,毕竟事实就摆在那里,史料记载得清清楚楚,作为万众瞩目的一国之君想赖也赖不掉。

  可这些都是朱元璋称帝后的事,为了让人们对朱元璋有个更清楚、更详细的认识,本书从其出生到去世,全方位叙述了一遍,包括成长过程、参加革命的原因、执掌大权的经过、婚姻家庭、与子女关系……

  中国有句古语叫“时势造英雄”,朱元璋纵使*终登顶成为皇帝,也不过是个奴隶———历史的奴隶,这话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的(见《战争与和平》)。既然是奴隶,那他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历史这个主人的驱使。朱元璋出生在汉人、南人地位*的时代,他家又是赤贫中的赤贫,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佃户,受尽了元朝统治贵族和汉族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劳累了一辈子,还是过着上无片瓦下无扦锥之地的生活,到死都没挣下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直到多年后,朱元璋每每回忆起来,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是这样写的:“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元朝政府只知道残酷压榨人民,对民众的死活漠不关心,一连串的灾害:旱灾、蝗灾、瘟疫……政府没有任何赈灾措施,使未成年的朱元璋一下子失去父母、哥姐等七位亲人。作为朱家的幸存者,朱元璋该如何面对眼前的绝境?

  孟子站在乐观主义的角度安慰人们,要坚定信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可我总觉得朱元璋当时肯定不这么想,为了活命,只好与二哥分开,二哥外出逃荒,他则到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

  这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分散风险的原则。果然,二哥从此再无音讯,估计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或是孤身一人在讨饭中被其他乞丐欺凌而死。

  朱元璋虽然后来也被迫走村串户讨饭,不过还好,他入了佛门。

  朱元璋就仗着一身行头游遍了淮西大地,虽然后来他回忆说“那时候可苦了,讨到上顿还不知道下顿在哪里,过了今天还不知道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可万幸的是,他活下来了。

  当天下大乱的时候,朱元璋也只是想安安心心当个与世无争的僧人。可由于元朝已经腐败透顶,军队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竟然拿平民充数,贪功冒领,使很多人想“苟全性命于乱世”都变得不可能了。朱元璋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才参加的红巾军,人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造反?这才是推动朱元璋走上起义道路的时代大背景。

  朱元璋是人不是神,当然不知道自己日后会成为一国之主,可他很清楚,既然踏入了造反的行列,就没有了任何退路,要想保住项上的人头,唯有拼命奋斗,紧跟历史的潮流,与红巾军一道立于不败之地。

  之后,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无不是围绕这个中心点展开。直至遇到冯国用弟、李善长等谋士后,眼界才豁然开朗,人生还可以有这样的追求!人一旦有了理想和目标,境界肯定不一样了。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朱元璋终于有了明确的方向,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了。

  随着事业不断做大做强,就像朱元璋发布的《谕中原檄》中所说“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

  终于成就了帝业。

  朱元璋的一生无疑是传奇而伟大的一生,他由贫苦的放牛娃起家,在乱世之中叱咤沙场,开创了盛唐以后又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他执政的三十年不仅创立了大明朝坚实的基业,还形成了成熟的施政纲领,修订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规划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后,我用书中的结尾做结束语:关于朱元璋的功过是非,后人评价恒河沙数,我只想说一点,朱元璋的残酷冷血是针对不法官员和新贵的,对黎民百姓却是呵护有加。


【免费在线读】

晋升左副元帅

  朱元璋在城外监督着濠州军离去,估摸着走得差不多了,正想回城亲自送

  孙德崖那尊大神,却听孙德崖的亲兵跑过来嚷嚷:坏了,坏了,城里打起来了,折了不少弟兄!

  朱元璋一听,知道坏事了,光顾着这头了,肯定是小肚鸡肠的岳父在城里搞事。他的*反应就是快逃。可孙德崖的手下也不是吃素的,早已举刀挺枪拦住了去路,有人还跑过来拉住了缰绳,大家七嘴八舌,说这事朱元璋肯定知情,跟他脱不了干系。朱元璋是百口难辩,趁人不备猛抽一鞭子,拍马就狂奔。濠州兵哪里肯善罢甘休,在后面紧追不舍,箭矢像蝗虫般飞来,好在他里面穿有护甲,并无大碍,可惜他的马不是赤兔,跑了一阵就被追兵赶上,随即被乱枪从马上捅了下来,眼看就要成刀下之鬼。幸亏都是濠州混出来的,有熟识的军官劝大家冷静,说元帅还在城里,此时杀了朱元璋,元帅也活不成了,不如派人进城查探清楚再作打算。

  负责进城的军官看见孙德崖正戴着手铐脚镣坐在那喝酒,看情形是断酒,因为郭子兴正兴高采烈地陪着一起喝呢。

  可郭子兴没能兴高采烈多久,很快就听闻朱元璋也被对方擒住的消息。这个时候他可不想失去朱元璋这根顶梁柱。于是,他急忙派徐达等人去跟对方谈交换人质的问题。用孙德崖换回朱元璋,一帅换一将,本来是很公平的事。可具体怎么换,双方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濠州方面要求先放了他们的元帅,和州方面则要求先放了朱元璋。双方争来论去也论不出个所以然,这时徐达主动站了出来,对濠州方面说:“我愿意留下换我们总兵,等他回城后,再放你们孙元帅,等孙元帅回来你们再放我,这样总成了吧?”

  眼下也只有这个办法了,不然争到年三十都解决不了。徐达是朱元璋手下的猛将,又是他的结拜兄弟,估计朱元璋不会撂下他不管,因此,濠州方面就同意了。

  朱元璋回城后,郭子兴心不甘情不愿地挥了挥手,让孙德崖从眼皮底下溜了,一场灾难就这样化险为夷,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可有人却欢喜不起来,不但欢喜不起来,还郁闷得要死。这个人就是郭子兴,眼看到手的鸭子给飞了,能不郁闷吗?可他这一郁闷却闷出了大毛病,躺在床上唉声叹气了一阵子就再也没能起了。

  郭子兴死后,军中的事务就由郭天叙、张天和朱元璋三人共同掌管(这应该是郭子兴临终前的意思)。朱元璋担心主帅死后,元军会来犯,又怕孙德崖他们来找事。正在这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是新成立的大宋政权的使臣,是小明王韩林儿派来联络他们的。

  早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 年)五月,中书省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韩山童就在颍上县(今安徽颍上县)与刘福通、杜遵道等人一道举起了反元大旗,由于保密工作没做好,韩山童等人被元军包围,韩山童被俘遇难,他的老婆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匿到了武安山(今江苏徐州境内)一带。而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在侥幸逃脱后,继续聚集徒众攻占了颍州等地,队伍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成为当时*的一支红巾军武装。因此,他们自然就成了元朝政府重点打击的目标,多次遭到元军的重兵围攻,一直忙于应付,无暇他顾。

  自从脱脱丞相在高邮被元惠宗解职之后,刘福通的力量又迅速壮大起来。

  此时刘福通才发现,自己虽然是*早起事的,可到现在连个像样的名号都还没有,而其他各路打着红巾军旗号的头领都纷纷称了王。他也想称王,更想称帝,好让自己名垂千古,可问题是与他一起打拼的杜遵道、盛文郁等人一直是尊韩山童为领导、打着恢复大宋的旗号的,他怕自己称王会引起众人不满,他要等待时机。因此,他派人到砀山找到了杨氏和韩林儿,并亲自迎回了亳州。

  一番运作之后,为坐实“明王出世”的政治预言,拥立韩林儿为皇帝,称小明王,定国号为大宋,改元龙凤,定都亳州,尊杨氏为太后。刘福通的如意算盘是,韩林儿年纪小,他可自恃拥立之功,先让韩林儿暂时帮他把位置占着,自己掌握实权,等时机合适再取而代之。可他忽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小明王他妈杨太后。

  杨太后这个女人不简单,她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不为刘福通的表面所迷惑,因此在人事安排上,并没有让刘福通如愿以偿坐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把交椅。大宋政权的人事安排为: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为平章政事,刘福通的弟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提出的口号是要统一全国。于是,便派使者分赴各地联络红巾军,让各地选派一名代表到亳州商议统一事宜。

  刘福通对杨太后的安排极为不满,不久就派人击杀了杜遵道。刘福通自任丞相,随后又自封“太保”,小明王*终还是成了刘福通的傀儡。

  和州方面自然不知道韩宋政权高层的事情,使者到和州的时候,朱元璋不在和州城,他下基层视察部队去了。张天祐和郭氏兄弟觉得机会难逢,几个人嘀咕了一阵,就由张天代表和州红巾军随来人去了亳州。

  张天祐从亳州返回的时候,带回了三份韩宋皇帝的委任状,任命郭天叙为和州红巾军的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并且规定接受委任的红巾军一律要采用“龙凤”年号。

  和州城一下子出了三位元帅,朱元璋虽然排在末位,但他并不反感韩宋政权的安排,不管怎么说人家毕竟是老资格的造反派,挂靠他们至少不必担心其他造反派来无理取闹,就是元军来犯多少也能获得道义的支援。在和州内部,郭天叙名义上是主帅,可他还嫩了点,朱元璋有自己的嫡系,有李善长和冯家兄弟出谋划策,更是拥有一批像汤和、徐达、胡大海这样的心腹猛将,随便吱一声都比郭天叙的令牌管用。这还没完,如今他又增添了两员猛将邓愈和常遇春。

  邓愈,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 年)就随他父亲邓顺兴拉起一队人马。邓顺兴在与元军交战中中箭身亡,由哥哥邓友隆接掌兵权。邓友隆死后,十六岁的邓愈继掌兵权,听说朱元璋治军与众不同,心生佩服,就带领麾下一万多人前来入伙,被朱元璋授为管军总管。

  常遇春,怀远县(今安徽怀远县)人,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曾误入歧途加入绿林大盗刘聚的组织,跟随刘聚干些拦路抢劫、入室盗窃的勾当。起初觉得新鲜,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还有银两进账,着实快活了一阵子,后来觉得打家劫舍、四处抢掠毕竟不是正当营生,想谋条出路,经过多方考察就投奔了和州。

  和州位于长江下游西北岸,只是座小县城,随着部队不断扩充,粮食供应面临很大压力,常常要饿肚子。而此前和州曾遭到元军的围攻,朱元璋依靠出色的指挥能力,加上和州军民众志成城,才力保和州不失。经过此战,和州面临的经济压力更大了。长江对岸是太平路(今当涂县),太平南面是芜湖,往东北六十公里就是集庆,集庆周边都是产粮区,要实现冯国用当初提出的占领集庆的战略构想,就必须先据有太平。

  长江天堑就成了难以逾越的大壕沟,当时跨越长江两岸的交通工具只有船只,要让几万人马渡过江去绝非易事,船少了不顶事,等于将一船一船的人送过去给对方收拾,必须千帆齐发方能奏效。为此朱元璋与众人日夜开会讨论,有人提出打造,有人建议到民间广泛征集,意见不一而足。会议持续了几天,*后冯国用想到了一个人,朱元璋忙问是什么人,冯国用说是巢湖水军头目李国胜(李扒头)。

  李国胜是彭莹玉众多门徒之一,当彭莹玉在芜湖周围地区举起反元大旗时,他与赵普胜(双刀赵)等人纷纷起来响应。李国胜、赵普胜会同俞廷玉父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三子)、廖永安兄弟(弟廖永忠),以巢湖为根据地,发展水师,有大小战船上千艘。

  此前,李国胜因与庐州(今安徽合肥)地方头目左君弼结下怨仇,在长期的较量中屡占下风,曾三次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如今听冯国用提起,猛然一拍脑袋,对呀,何不把他们争取过来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