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带你体味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领略心学知行合一的精妙智慧。

◆王阳明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太多的事情只能依靠曲线救国来完成,无论艰难险阻流言蜚语,但求我心光明! ——著名导演 赵杨

◆这本书系统完整的讲述了“千古智圣”王阳明的一生,他不仅是心学大师,还是军事家、文学家。本书值得当代中国人用心阅读,以心学智慧告别心浮气躁,超越自我,完善人格。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中国英雄豪杰无数,能人异士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凡能立德者,未必能立功,如孔子;能立功者,未必能立言,如诸葛亮;能立言者, 又未必能立德,如张居正。王阳明是一个“奇特、另类”的人,但古人对王阳明的评价极高,称他为“千古智圣”。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这本书,看看这位中国“千古智圣”的一生,看看他是如何从人变成神的。


【作者简介】

易佳穗

安徽人,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现在北京某财经杂志任职。作者平时经常写一些财经和历史随笔,见诸报端,颇受好评。代表作品有《料势如神:胡雪岩》等。


【目录】

*章 书香门第的奇葩儿

神奇的“痴呆儿” / 1

名字的玄机 / 3

立志成为“圣人”的怪异少年 / 6

另类青年 / 11

第二章 一波三折的圣贤之路

新郎失踪了 / 17

圣贤之路 / 21

格物穷理 / 24

阳明“格竹” / 26

第三章 神奇的科举之路

终于走上“正轨” / 30

一个神奇的科举悬案 / 34

“约定门生”的冤案 / 36

谨慎言论的重要性 / 39

王阳明的官场路 / 43

第四章 一个新的时代

坟场练兵 / 47

佛家学说 / 50

第五章 挺身斗“虎”

不是武松,也要打“虎” / 55

午门受辱 / 57

第六章 龙场的艰苦岁月

发配龙场 / 62

回家省亲 / 64

龙场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 / 71

龙场的艰苦生活 / 75

龙场“格物” / 79

第七章 龙场悟道

一群“找打”的汉人 / 81

知行合一 / 86

开始扬帆起航 / 89

庐陵传道 / 91

第八章 重新出山

新的开始 / 97

四省巡抚 / 99

四省平叛 / 103

十家牌法 / 106

调兵遣将 / 109

万事俱备 / 113

第九章 “三大战役”

漳南战役 / 117

横水、桶冈之战 / 120

风卷残云 / 123

浰头之敌 / 126

不战而屈人之兵 / 128

诱降池仲容 / 131

四省剿匪的结局 / 137

“杀降不祥”的*终结局 / 140

第十章 宁王的前世今生

江西宁王:朱宸濠 / 142

东山再起 / 146

不祥的预兆 / 148

天下*人才:唐伯虎 / 150

第十一章 宁王起义

一个意外的变故 / 156

临危受命 / 158

一个得意的帮手 / 163

王阳明的计谋 / 166

南京的危机 / 169

“战神”诞生记 / 171

第十二章 平叛之路

攻陷南昌 / 174

鄱阳湖的*战 / 179

血战鄱阳湖 / 182

宁王*后的结局 / 185

第十三章 中国*荒唐皇帝

御驾亲征的原因 / 189

第二小人——钱宁 / 191

豹房 / 193

第三奸相——江彬 / 195

朱寿是谁 / 197

第十四章 御驾亲征

疯狂的开始 / 202

钱宁之死 / 205

不许吃猪肉 / 209

王阳明的对策 / 212

扬州之乱 / 215

王阳明的第二次对策 / 218

将心比心 / 223

终于结束了 / 225

第十五章 一个时代的完结

难说再见——明武宗朱厚照 / 228

王阳明的选择 / 230

传道解惑 / 233

心学的一个“契机” / 238

心学全盛的时代 / 243

第十六章 我心光明

两广新命 / 246

瞬间平叛 / 250

*后之战 / 254

*后的王阳明 / 257


【前言】

王阳明何许人也?

阳明者,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此人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著名的一代圣贤。

这么牛的一个人,他的一生,却是非常诡异和富有传奇色彩的。

王阳明 5 岁那年,因为一位高僧的一句话,才摆脱了“先天聋哑”的尴尬窘境。

王阳明 12 岁那年,不去读书、考功名,整天嚷嚷着“要当圣贤”。

王阳明 15 岁那年,彻底辍学,只身一人远出塞外,考察边疆;并且一心要向皇帝上疏,阐述自己的军事观点。

王阳明 17 岁那年,奉命成婚,却在婚礼当天放了新娘的鸽子。

王阳明 18 岁那年,没事天天看竹子,结果整整看了七天,差点死了过去。

王阳明是一个“奇特、另类”的人,但古人对王阳明的评价极高,称他为“千古智圣”。

我们知道,但凡是“千古智圣”,都需要完成“三不朽”。什么是三不朽呢?

按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就是说,一个人想要永垂不朽,让后人代代传颂,他必须做到三个方面。*,在天地间建立自己崇高的道德,使自己的行为让后世永远铭记;第二,在人世间建立自己伟大的功业,让后世永远顶礼膜拜;第三,创建一种独特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学派,让后世永远学习,传习不朽。

简单来说,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这就是“三不朽”。

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能难死人。

古往今来,中国英雄豪杰无数,能人异士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凡能立德者,未必能立功,如孔子;能立功者,未必能立言,如诸葛亮;能立言者,又未必能立德,如张居正。所以,想集“三不朽”于一身,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为陶文濬。他就是因为熟读了王阳明的著作,了解了“知行合一”的伟大学说,大彻大悟,从而改名为“陶知行”,后来又改名为“陶行知”。由此可见他对王阳明的迷恋程度。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这本书,看看这位中国“千古智圣”的一生,看看他是如何从人变成神的。


【免费在线读】

  终于走上“正轨”

在经过了这场“阳明格竹”的闹剧后,他父亲王华终于暴怒了,他受够了这个屡出新招、荒诞不经的儿子了。在王阳明病好后,王华给他下了*后的通牒:

  “你干什么我都不管,你再搞什么我也不管,但是你必须给我参加科举考试,给我高中进士。这样,你才能继续那些稀奇古怪的研究。”

  虽然王阳明平时吊儿郎当,对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但是父亲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入了王阳明的脑海里。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如果想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经略四方”的“圣贤”理想,那么科举这条道路,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甚至是必须要走的。

  就这样,王阳明终于收回了自己那颗躁动的心,重新拾起那些“四书五经”,开始了自己的备考之路。

  要知道,聪明人就是聪明人,因为有上天的“眷顾”,再加上父亲王华的优良基因,王阳明不负众望,在自己20 岁那年,即明弘治五年(1492 年),顺利通过了浙江的乡试,成为一名举人。

  看见自己的儿子不负众望,王华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打发了所有前来道贺的人后,王华拍着王阳明的肩膀说道:“好小子,给老爹我长脸,明年一定要金榜题名呀!”

  “金榜题名后,是不是就可以继续寻找圣贤之路了?”王阳明“心怀叵测”地问道。

  突然听见这么一句话,王华很显然没有反应过来,他敷衍地说道:“是,是,是。到时候,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有您的这句话,这就行了!

  从那以后,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王阳明开始了自己疯狂的读书之路。他不仅玩命下苦功夫,而且还经常没日没夜地读书。以至于到了*后,其读书的用功程度,连身为父亲的王华都觉得很过分了。他不仅一直劝他好好休息,还把王阳明书房内的蜡烛之类的照明工具,统统藏了起来。但是即使这样,王阳明也常常半夜醒来,然后偷偷地挑灯夜读,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了才作罢。

  按理来说,王阳明有超乎常人的天赋,再加上这样“头悬梁,锥刺股”,一举中第应该是手到擒来,十拿九稳的事情。但是,铁的事实告诉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弘治六年(1493 年),斗志满满的王阳明参加了这一年的会试,结果名落孙山,铩羽而归。王阳明会试落第之后,因为父亲王华的关系,很多的达官显贵都来看他,并且好好地安慰了一下他。其中*重要的一个,是当时的朝廷内阁重臣李东阳。

  李东阳于弘治八年(1495 年)入阁,与刘健、谢迁构成了明朝少有的“三人”内阁,并且他们精诚合作,办事牢靠,帮助朱祐樘开创了一个天下太平、国力强盛的盛世。

  当然了,与刘健擅长“判断”、谢迁擅长“调侃”不同,李东阳更擅长“谋略”。他不仅善于出谋划策,凡事他都会考虑再三才行动,而且思路严谨,绝不出错。

  虽然这三位掌管天下的人,各有所长,但是在那位“强大”的敌人面前,谢迁的“忽悠”是不行的,刘健的“拍板”也是不行的,唯有李东阳的“谋略”,才是真正的王道。

  那位“强大”的敌人,就是未来的“八虎”之首,明朝少有的大太监,号称“立地皇帝”的刘瑾。

  当然了,现在还是明朝孝宗皇帝在位期间。这位在未来威震天下的大太监,还在东宫装孙子,而李东阳本人,还没有位极人臣。

  据史料记载,在这个慰问会上,李东阳突发奇想,对王阳明说道:“以你的才华,今年考试没有中举,这不算什么,你下次考试必中。所以,我现在给你出一个题目,叫作《来科状元赋》,你看如何?”

  一般人,在面对这道考题的时候,都会十分难堪的。

  但是,对于王阳明而言,他本来就不是一般人,所以也没有这些方面的压力。当听到这道考题后,王阳明毫不畏惧。但见他提起笔来,才思泉涌,一气呵成,瞬间就完成了这篇命题作文,这篇戏耍、调侃自己的《来科状元赋》。

  可惜王阳明书写的《来科状元赋》已经彻底失传了。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看见这篇文章后,满堂宾客震惊不已,李东阳更是激动地说道:“国器!国器呀!”

  后来,根据《王阳明先生年谱》记载,因为这篇文章,王阳明的才华遭到了其他人的妒忌,他们害怕王阳明来年高中状元,将来做了大官,彻底威胁自己在朝廷的地位,所以他们联起手来,从中作梗,致使弘治九年(1496 年)的那次科举考试,王阳明依旧名落孙山,再次铩羽而归。

  然而真是这样吗?

  在翻阅了无数的历史书籍,查找了无数资料后,在李东阳著作的《怀麓堂诗话》中,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据这个史料记载,在弘治九年(1496 年)那次科举考试结束后,李东阳立刻找到了主考官,下达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命令:

  “这科考试,无论王阳明成绩如何,都不能让他中第!”

  对于这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命令,虽然这些主考官都不明白其中的缘由,但是由于是朝廷首辅直接下达的命令,所以谁也不敢不从。于是,王阳明费尽千辛万苦写下的这张答卷,就这样变成了一张废纸。

  连续两届科举不中,让王阳明郁闷无比。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要成为“圣贤”的人,连一个小小的科举考试都过不去。这叫人情何以堪呀?但是,事已至此,郁闷沮丧已经没有用了,现在*的办法,就是在书房里堆上一堆食物,在屋梁上悬一根绳子,再找一把锋利无比的刀,重新拼命读书吧。

  后来,直到若干年后,在多方打探下,王阳明才知道了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当年没事让他写《来科状元赋》的李东阳。他没有丝毫的埋怨,反而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作为大明首辅的李东阳,虽然在那场“惊天事变”后,后世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甚至怪罪他,但是对于王阳明而言,李东阳*是一个好人。

  身在江湖久矣,老狐狸李东阳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他曾见过无数像王阳明这样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年轻人,因为年少成名,后来不思进取、得意忘形,*终成了一个四处游荡的风流才子,或者是一个平庸至极的普通官僚。所以,当看见这位“国器”王阳明后,李东阳当即就发誓,绝不能让这些人的悲剧,在王阳明身上重演。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去吧,王阳明同学,只有经历了这次痛苦磨难,你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实现自己*终的目标。

  就这样,带着自己的不甘与家族的期望,弘治十二年(1499 年),在闭门苦读,狠狠地学习了三年后,28 岁的王阳明参加了自己的第三次科举考试。

  这一次,王阳明不负众望,一举夺魁。而且据父亲王华的暗中调查,这一次的科举考试,王阳明的成绩本来是*名,应该是今科状元,但是由于这次科举考试太过混乱(后面会说),而且为了避嫌——他爹是状元,所以在李东阳的特意安排下,王阳明*终成了这届科举考试的二甲头名,即全国第四名。

  虽然没有了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的无限风光,但是王阳明总算是考上了。这既可以对得起自己的理想,也没有让老爹丢脸。

  此时此刻王阳明的心情,何止一个“爽”字了得。何况,这还是在自大明建朝以来的*混乱、*匪夷所思的一场科举考试中夺魁。

  要知道,为了增加王阳明的压力,给他以*的磨炼,在李东阳的授意下,当时的主考官程敏政,出了一道大明自建朝以来*难的考题。这道题目一下子难倒了全天下的科举才子。

  当然了,在这道考题的影响下,这场弘治十二年(1499 年)的科举考试,不仅成了大明历*著名的一个悬案,而且还毁了一个满腔热血、准备精忠报国的书生,还有一个家财万贯、彻底改变信仰的富商。

  这位家财万贯的富商,叫作徐经;而那位学富五车的书生,叫作唐寅。

  唐寅,字伯虎。这位书生,就是后来上了无数影视作品,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