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00幅画,画中有词

100个词,词中有史
来自诚品书店蝉联40周上榜作者
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有趣书,带你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
一册可博古通今的赏画集,纸上美术馆饱览风物人情
从古人视角,看家庭职场、生死鬼神、饮食男女……
由一本书,领略汉文化博大精深之美!

【内容简介】

“哄堂大笑”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

“私淑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弟子?
“高足”原来指驿传制度中的骏马
“无它”原来是古人相见的问候语
100个日常词汇,如果追根溯源,能发现怎样更迭变化、出其不意的故事?
词汇的变迁隐含着什么样的真实生活细节?
历史严肃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还原?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写我们生活里耳熟能详的词语,在轻松起步的阅读中,不经意地走向历史的深度;而100幅与词汇既相关又参差互补的图画,仿佛支撑起一座纸上美术馆,让人流连于审美之旅中,感受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情风物变迁。

【作者简介】

许晖,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主编有《“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主要著作有《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四、五辑)》《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四辑)》《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


【目录】

仪礼·人称

“八拜之交”到底指拜几拜 ·〇〇三

“分庭抗礼”为何形容平等相待 · 〇〇六

“无它”原来是古人相见的问候语 · 〇一〇

“叨陪末座”竟然跟饕餮有关 · 〇一四

“名”“字”原来是两回事 · 〇一八

“指名道姓”为何是不礼貌的行为 · 〇二二

“拾级而上”到底怎样“拾级” · 〇二六

“令堂”为何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 〇二八

“公主”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 〇三二

“内人”原本就是指妻子 · 〇三五

“拙荆”为何谦称自己的妻子 · 〇三八

“良人”只能用于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 〇四二

“阁下”为何是敬称 · 〇四六

“尸位素餐”的”尸”不是指尸体 ·〇五〇

“足下”为何是尊称 · 〇五三

“孝子”原本不是指孝顺的儿子 · 〇五八

“千金”本来是比喻男孩子 · 〇六二

“禁脔”原来专指皇帝的女婿 · 〇六六

衣食·住行

“充耳不闻”的”充耳”原来是耳塞 ·〇七三

“平头百姓”的”平头”原来指一种头巾 ·〇七六

“在下”竟然是裹腿布 ·〇八〇

“体无完肤”原来是形容身上的刺青 ·〇八四

“抓髻”原来是”髽髻”之误 ·〇八八

“愁眉”竟然是女子美丽的眉妆 ·〇九二

“秀眉”本来是形容老年男性的长眉 ·〇九六

“大快朵颐”为何形容大饱口福 ·一〇〇

“脍炙人口”的”脍炙”到底是什么东西 ·一〇四

“电光石火”的”石火”乃是取火之法 ·一〇八

“灯红酒绿”的酒真的是绿的 ·一一二

“雅量”原来是形容酒量大 ·一一六

“滑稽”竟然是一种流酒器 ·一二〇

“食指大动”为何形容口福 ·一二四

“筷子”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一二八

“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南墙”是什么墙 ·一三一

“寿终正寝”的”正寝”是什么地方 ·一三四

“屋漏”不是指屋子漏雨 ·一三七

“家累”不是形容沉重的家庭负担 ·一四〇

“康庄大道”为何比喻美好前途 ·一四四

“阴沟翻船”的”阴沟”为何会翻船 ·一四八

生死·鬼神

“老死牖下”为何代指善终 ·一五五

“寻短见”为何比喻自杀 ·一五八

“三长两短”原来是棺材的形制 ·一六二

“抽屉”的形制竟然源于棺材 ·一六七

“丰碑”原来是下葬的工具 ·一七二

“放肆”原来是威胁要杀掉你 ·一七六

“风调雨顺”竟然指四大金刚 ·一七九

“为虎作伥”的”伥”是人还是鬼 ·一八二

“含沙射影”竟然指能害人的怪物 ·一八四

“孟婆汤”的”孟婆”原来是风神 ·一八八

“城隍庙”的”城隍”到底是一尊什么样的神 ·一九一

庙堂·江湖

“附庸风雅”初并不是贬义词 ·一九九

“画地为牢”原来是形容刑律宽松 ·二〇二

“哄堂大笑”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 ·二〇四

“感冒”竟然是官场用语 ·二〇八

“打耳光”竟然是模拟割耳朵的战争行为 ·二一二

“张冠李戴”的”张””李”到底指谁 ·二一六

“墨守成规”的”墨”原来指墨子 ·二二〇

“学而优则仕”不是形容优秀 ·二二三

“私淑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弟子 ·二二六

“骊歌”为何指离别之歌 ·二二九

“呵呵”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二三三

“三姑六婆”为什么是蔑称 ·二三六

“丫鬟”为何是婢女的专称 ·二四〇

“老鸨”为何是妓院老板娘的蔑称 ·二四四

“跳槽”竟然是青楼用语 ·二四八

男·女

“星期”原来指浪漫的婚期 ·二五五

“红男绿女”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二五八

“合卺”为何代指成婚 ·二六二

“彩礼”原来是”财礼”之误 ·二六六

“戒指”原来是皇帝宠幸后妃的标志 ·二七〇

“乱点鸳鸯”竟然是做好事 ·二七四

“掌上明珠”早是形容情人 ·二七八

“续弦”为何指男人丧妻再娶 ·二八二

“呷醋”为何比喻男女之间妒忌 ·二八五

“烟视媚行”不是形容女人风骚 ·二八九

“怨女”原来就是古代的”剩女” ·二九二

“淑女”不是形容文静的女子 ·二九六

“花信年华”为何比喻女子二十四岁 ·二九九

“梨涡”为什么指美女的酒涡 ·三〇三

“戴绿帽”为何是男人的奇耻大辱 ·三〇七

“惨绿少年”为何形容风度翩翩的男子 ·三一一

“马匹”为何用”匹”作计量单位 ·三一七

“露马脚”露的为何是马脚 ·三二〇

“毛病”为何跟”毛”有关系 ·三二三

“高足”原来指驿传制度中的骏马 ·三二六

“耗子”怎么变成了老鼠的别称 ·三二九

“弼马温”竟然是”避马瘟”的谐音 ·三三四

“乌贼”为何用”贼”来命名 ·三三八

“鲍鱼之肆”为何奇臭 ·三四〇

“渴睡”原来是”貉睡”之误 ·三四五

“虎威”竟然是老虎身上的骨头 ·三四八

“漫画”原来是一种鸟的名字 ·三五二

“狗血喷头”为何不使用别的动物的血 ·三五六

“水性杨花”的”杨花”原来是柳絮 ·三六〇

“楷模”本来是两棵树 ·三六四

“寿比南山”为何用”南山”来作比 ·三六七

“吝啬”原来是对大地母亲的赞美 ·三七〇

“招摇”原来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 ·三七四

“拇指”竟然是脚的趾 ·三七八

“鼻祖”为啥跟鼻子有关系·三八一


【免费在线读】

“哄堂大笑”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

许多人同时发声叫“哄”。“哄堂”出自唐代御史台一项有趣的制度。

唐人赵璘所著《因话录》载: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共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一曰台院,其僚曰侍御史,众呼为‘端公’……知杂事,谓之‘杂端’。”“端”是正直之意,资历深的一人处理台内杂事,称“杂端”,权力。“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众呼为‘侍御’。”“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御史,众呼亦曰‘侍御’。”

“每公堂食会,杂事不至,则无所检辖,惟相揖而已。杂事至,则尽用宪府之礼,杂端在南揖,主簿在北揖,两院则分坐,虽举匕箸,皆绝谈笑。”

每次御史台会食,杂端在与不在,有两种不同的礼仪。“检辖”表示拘束,杂端不在,就不用拘束,互相拱手作揖而已;杂端若在,则必须按照御史台的礼仪,杂端在南揖,主官的属官主簿在北揖,殿院、察院的同僚们分坐,不准谈笑。

“食毕,则主簿持黄卷揖曰:‘请举事。’于是台院白杂端曰:‘举事。’则举曰:‘某姓侍御有某过,请准条。’主簿书之。”吃完饭后,开始讨论公事,谁谁谁犯了什么错,由主簿记录下来。

“若杂端失笑,则三院皆笑,谓之‘烘堂’,悉免罚矣。”如果杂端因某事失笑,那么三院必须一起笑,这种情况下都免于处罚。“烘”通“哄”,“哄堂”即指满堂皆笑。

欧阳修《归田录》一书讲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烘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欧阳修还记载了他和梅圣俞、范景仁等六人诗酒唱和的场景:“余六人者,欢然相得,群居终日,长篇险韵,众制交作,笔吏疲于写录,僮史奔走往来,间以滑稽嘲谑,形于风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绝倒,自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

从此之后,“哄堂大笑”就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

《甲申十同年图》局部,明代佚名绘,绢本设色,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甲申十同年图》描绘了明朝弘治年间的十位朝廷重臣群像,作于弘治十六(1503)。十人均为英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进士,有同年之谊,图绘于近四十年之后,此时个个身居要职。

图中左起为: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兵部尚书刘大夏,户部右侍郎陈清,《甲申十同年图》局部,明代佚名绘,绢本设色,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工部右侍郎张达。各人均头戴乌纱,身着官服,面容肃穆,不苟言笑。画面中各大臣的相貌皆为画工当面写生。其中都察院御史戴珊时年六十七,着朱红官服,袖手端肩,正襟危坐。想象一下这些重臣“哄堂大笑”的场面,也是很好玩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