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由国内知名博物作家撰写的狗文化通俗读本,丰富展现了艺术史中的狗狗形象,在充满爱与美的艺术名作中了解狗与人类漫长相伴的有趣故事
◆全世界有超过9亿只狗,中国有超过3000万家庭养狗,但对于狗的历史、科学和关于狗的艺术,我们的了解远远不够,本书是难得集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感于一体的原创佳作
◆200余幅关于狗的独特艺术珍品,打捞自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故宫等明星博物馆;精美设计,全彩印刷,超大开本,180度摊开无障碍阅览,完美呈现世界艺术史上的萌宠“汪星人”,让爱狗之人不忍释手的文化艺术读本

【内容简介】
什么时候*只欧亚灰狼被驯化成了狗?艺术*早出现的狗的形象是什么样?古埃及人为何会在亲人亡故后,制作狗木乃伊安葬在地下墓穴?
新的资料表明,名画《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小狗并非用来象征对婚姻的忠诚。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很可能是世界历*爱狗的帝王。中国狮子狗在19世纪末一度成为欧洲贵族中流行的宠物犬……
人类已经与狗共处三万多年,狗的生命与人的生活交叠,衍生出一段亲密、互惠、稳定而又不断变化的人狗关系史,也因此诞生了无数关于狗的艺术形象、传说故事。今天,全世界有超过9亿只狗,中国有超过3000万家庭养狗,但我们真的足够了解这些与我们朝夕相伴的动物伙伴吗?
本书是一部简约的狗文化通俗读本,通过200余幅充满爱与美的艺术名作,引领读者踏上一段轻松美好的文化艺术之旅,认识艺术史上形形色色的狗狗形象,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狗狗们的世界。
【作者简介】
周文翰,艺术评论家、建筑评论家、博物学家、作家。曾任《财经时报》《新京报》文化记者,后赴印度、西班牙、东南亚国家旅行和写作,2011年至今从事文化研究和写作,同时为《金融时报》《新京报》《人民文学》《经济观察报》《艺术家》等媒体撰写专栏文章和评论。曾出版博物学专著《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获得“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2016年度中国30本好书”等荣誉。
【目录】
*章:从狼到狗 3
第二章:为人所用 25
第三章:与人为伴 69
第四章:狗与帝王 127
第五章:狗形象 147
第六章:狗文化 173
第七章:狗本事 225
第八章:狗与猫 249
参考文献 266
后记 267
【前言】
有几年,在旅途中我喜欢在酒店健身室的跑步机上一边快走,一边看电视节目《狗语者》,这是跟踪拍摄一位训狗专家如何在美国各地“矫正”各种问题宠物狗的纪录片。很快我就对那位专家使用的方法烂熟于心,还曾向有类似困扰的朋友传授关键的几招。这个电视节目吸引我的还有那些吵吵闹闹的犬只和穿着、性格、住所、家庭构成各异的主人之间的关系,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它们如何与人之间互动和彼此影响,还能了解家庭和社会运行的其他小秘密。这个节目也让我意识到狗在当代人的生活中竟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据统计,美国有超过5 000 万家庭养狗,巴西和中国各有大约3 000 万家庭养狗。这是个庞大的数据,无论养不养狗,人们都需要面对如何与狗相处的问题。
电视中的那些狗常常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我父母养过一条白色的土狗,毛发长而浓密,对三四岁的我来说它是个大家伙,几乎快与我的肩部同高。我无数次踮着脚爬上它的背部,想像骑马那样让它驮着我奔跑,可总是没走几步路我就滑落下来。显然,狗和我都不适应骑行。后来,我曾带着它到附近的山上玩,如果碰见兔子或者野鸡,我就使劲驱赶它去追,它只能装模作样冲出去瞎跑一会儿,然后气喘吁吁地回头张望,无奈地低头回来。它*的作用是晚上看家守夜,一听到有陌生人靠近院子,它就会汪汪汪地叫嚷。后来,这条白狗越来越老,走路越来越慢,有一天去世了。
关于狗我也有过很恐惧的经历。小学时到乡下舅舅家玩,去田里摘西瓜的路上突然跑出一条黑狗,狠狠地咬了我的大腿一下。从此我见了路边的野狗总有点害怕,要么小心地避开它们另寻新路,要么捡根木棍之类的拿着才敢缓缓路过。尤其是去印度旅行时,几乎处处都有野狗游荡,我与它们相遇时只敢“敬而远之”。印象深的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那些黑黄毛色的土狗,它们总是横躺在树荫或桌子下半睡半醒,懒洋洋地张着嘴巴,蔫蔫的、瘦瘦的,露出肋骨的嶙峋构造。它们对大多数响动都充耳不闻,只有婚宴热闹的音乐会让它们醒来找寻点儿零碎吃,我一直怀疑它们是否有力气去捕捉老鼠什么的打一下牙祭。
有了以上关于狗狗的经历和记忆,在旅行中参观各类博物馆时,即便是观赏那些描绘神与人的煊赫作品时,我也爱细看一眼边边角角的动植物形象,尤其是狗的身姿。狗作为人类*忠实、*长久的动物伙伴,已经和人类共同生活了3 万多年,也很早就在艺术中出现。2017 年,德国考古学家在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的沙漠中,发现了距今约8 000 年的猎犬岩画,其中描绘了人们用皮绳牵着尖耳朵、短鼻子和尾巴向上卷曲的猎犬辅助狩猎,与羚羊、山羊、鹿乃至狮子对峙的场景。人们在伊朗出土的陶器残片上也发现了7 000 多年前关于狗的绘图,那时候人们就把狗用作实用器物的装饰图像。
此后,狗就成了世界各地的工匠、艺术家们塑造和描绘的对象,从实用器物的装饰图案,到各种雕塑、壁画、水墨画、油画、漫画、电影作品,狗都陪伴着人类一起出现,甚至成为主角。它们和人一起经历激烈的捕猎、吃愉快的早餐、享受悠闲的下午时光,又一起面对无奈和悲伤的场景。

【免费在线读】
人类驯化家犬的艺术形象,也从8 000 年前开始在视觉艺术中呈现。
8 000 年前,西亚的岩画、陶器纹饰中就出现了狗的形象,那时候仅仅刻画了它们简单的形象。公元前4000 年末,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书面文字,首先是象形文字,然后演变成抽象形式的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的粘土楔形文字板上就有“狗”的形象。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块板上除了记载大麦的分布以外,还有一枚印章描绘了一个男人用皮带牵引着两条狗在芦苇丛中狩猎的情景。古巴比伦人把狗当作医疗女神尼宁欣娜(Ninisina)的象征符号,许多关于她的雕塑中都出现了狗的形象。
古埃及人也在三四千年前就把狗的形象做成雕塑、壁画等,比如一件底比斯出土的新王国时期的墓葬雕刻描述了公元前1550—前1470 年间,埃及人带着猎狗狩猎的场景。古希腊人的许多雕塑、绘画中也都有狗的形象,比如塞浦路斯出土过公元前四五世纪时一条狗狩猎野兔的石灰石雕像,非常形象和有趣。希腊人的酒器、油壶上也经常描绘或塑造狗的造型。
在亚洲,一件公元前1 世纪的印度动物陶俑表现了一家人和他们饲养的动物在一起的场景。陶俑的左侧有一只半蹲坐的狗,但是头部和嘴似乎过于宽大走形,它上侧的柱子上还露出来猴子的脚,似乎在攀着柱子,右侧则是两只鸭子。
中国人对狗的文化记录也很早,湖北省天门市邓家湾遗址出土的4 000 多年前的数千个动物陶俑中有几十个家犬的陶俑,大大小小,姿态各异,或卧或立,有的嘴里含物,有的双腿抱物,有的背上驮物,显示着当地部落与狗的亲密关系。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遗址出土过近4 000 年前的褐陶狗形鬶,是当时部落领袖家用来装酒水的器具,拉长的头部和细长的嘴表明它是猎犬。甘肃省酒泉市四坝文化遗址出土过一件三狗纽盖彩陶方鼎,器盖上站立三只狗的形象在中国古代非常少见,这或许和草原部落的信仰有关。
商代也偶有出土玉犬雕像。商部落注重狩猎、游牧,也用犬只祭祀祖先,贵族和部落君主也常向商王进贡犬只。商代甲骨文中只有象形字“犬”字,描绘的是腹部内收、尾巴上翘着站立的犬只形象。到了西周,“长子狗”鼎等青铜器的铭文上才有了“狗”字,此后狗也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子》《尔雅》等文献。
汉代的画像石上常见描绘猎人纵犬狩猎的图像,大部分都是权贵富豪人家的娱乐活动;而在民间,也常常以陶狗殉葬,让它们在阴间继续给主人看家护院。中国艺术史上的犬只形象在13 世纪时的南宋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时候出现了不少画家描绘庭院中猫猫狗狗闲适生活的场景,但整体而言,这类绘画在中国文化中并没有多高的地位。
在欧洲,狩猎场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流行起来。15世纪以来,许多权贵富豪都请画家描绘自己狩猎的场景,也在肖像画中让自己钟爱的猎犬出现在膝头、脚下。男性贵族用带有猎狗的肖像画彰显自己的权威,而女性则以宠物犬为伙伴,这在19世纪蔓延到中产阶级中,成了欧洲的主流文化。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许多靠画宠物维生的动物画家,一些人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善于画狗、马的英国画家爱德温·兰西尔爵士(Sir Edwin Landseer)就成为维多利亚时代*为著名的画家。他12 岁就在皇家美术学院举行*次个展,之后成了维多利亚女王钟爱的画家,被封为爵士,当选皇家艺术学院院士。他的画不仅仅在贵族中流行,他的哥哥还把他的画制成版画销售到各个城镇,让他成为那个时代*为大众所知的画家之一。
从技术层面而言,15 世纪以后欧洲的画家常常借助透镜等光学设备精细描绘动物、静物,让静物绘画、动物绘画的水准有了革命性的提高,能够纤毫必现地呈现出狗的毛发、眼睛等细节。这需要画家在画室中精心研究和绘制,是一项颇有神秘感的技艺,常常是父子相继或者学徒传承,因此,这些作品的价格比较高。17—19世纪时,只有富有的贵族、商人才有钱让画家在油画中描绘自己的爱犬。直到19 世纪雕版印刷等印刷技术的不断成熟,才让各种犬只的形象通过印刷品传播到各个城镇。
到了19 世纪,印象派画家抛开这些限制,他们直接描绘自己见到的光影和物像,这是艺术观念的一大变化。19 世纪发明的照相技术是另一大革命,19 世纪末一些照相师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室拍摄客户和爱犬的影像。到了20 世纪后半期,随着照相机技术的进步,小型、廉价的照相机帮助数以亿计的普通人方便地记录爱犬的形象。
到21 世纪,可拍照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是让有关狗的图像呈现大爆发的态势,如今在各种社交媒体上都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爱犬人拍摄的数量巨大的宠物照片和视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