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导演李安的精神动力:成年人的勇敢,是敢于脆弱】

著名导演李安说:脆弱是我的本性。与其说我的成功从脆弱开始,不如说我很勇敢地面对我的脆弱,我不在乎把它拿出来给大家看。

【你为什么需要这本书?】

如果你:

总是情绪起伏大、爱生气、爱发脾气;

总感到空虚,却又总是不合群,把孤独当独立;

总是患得患失,优柔寡断,无法作出正确的决定;

总感觉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又害怕变化;

总是很自卑,容易自我嫌弃,又假装强大;

总是活在煎熬之中!

那么,请仔细阅读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

【在这个需要坚强的世界里,你为什么还要敢于脆弱?】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吉娜维芙·阿弗里伊尔认为:脆弱,这个看似需要精心掩饰的缺陷,其实是我们心灵中宝贵的财富。你的脆弱等于你的优势。

【法国精神分析前沿成果,八步化脆弱为优势,超越脆弱,重塑坚强人格】

肢解苦难——调动潜能——激发创造力——启动成长——感化他人——整合现实——化脆弱为优势——重塑坚强的自己。

【所谓成长,就是在脆弱中不断重生!】

脆弱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宝库,为了创建自己的心理领地,我们需要不断经历脆弱,学会直面脆弱,磨练心智,浴火重生。

【人性的力量,只有在脆弱中才能被彻底点燃!胡慎之、苏芩推荐阅读】

一个一味否认脆弱、压抑脆弱、逃避脆弱的人,终究会失去生命的活力,成为一个生硬而没有创造力的人。只有洞悉脆弱的阴暗面和光明面,才能超越脆弱,完成自我实现。



【内容简介】
你曾因自己的敏感和脆弱而苦恼吗?脆弱等于软弱吗?我们该如何化脆弱为优势,重塑自己的坚强人格?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吉娜维芙·阿弗里伊尔认为,脆弱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宝库,为了创建自己的心理领地,我们需要不断经历脆弱。你的脆弱等于你的优势。一个一味否认脆弱、压抑脆弱、逃避脆弱的人,*终失去生命的活力,成为一个生硬而没有创造力的人。




本书将带领我们了解脆弱的心理根源,剖析脆弱的阴暗面和光明面,提出“化脆弱为优势八步法”,教会我们如何超越脆弱,完成自我实现。使我们知道:脆弱,这个看似需要精心掩饰的缺陷,其实是我们*的财富。所谓成长,就是在脆弱中不断重生。人性的力量,只有在脆弱中才能被点燃。

【作者简介】
(法)吉娜维芙·阿弗里尔(Geneviève Abrial )

精神分析学家,法国精神分析研究学院创始人。 致力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与创新,*限度地发挥精神分析应有的能量,为大众心理健康事业服务。
著有《终于轮到我了:你的积极精神分析学》和《理解与陪伴我们的青年人》。

【媒体评论】

脆弱是我的本性。与其说我的成功从脆弱开始,不如说我很勇敢地面对我的脆弱,我不在乎把它拿出来给大家看。——李安,著名导演

脆弱不等于软弱,真正的坚强,必是经历过脆弱洗礼的。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是温热的,充满创造力的。接纳自己脆弱的一面,是重塑坚强人格的先决条件。——胡慎之,著名关系心理学家

一味压抑自己脆弱的人,会失去了很多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敢于脆弱,其实是在逐渐接受一个不完整的自己,也是走向坚强的必经之路。——苏芩,著名畅销书作家



【目录】
引 言:人性的力量,只有在脆弱中才能被点燃

*部分:了解自己的脆弱

我是脆弱还是坚强

脆弱的标志

第二部分:为什么我们如此脆弱?

我们的身体造就了我们的脆弱

自我的压力

欲望的构成与解构

情绪的身体

他人与“我”





第三部分:脆弱的故事

看不见的伤痕

伤 害

孤 独

失去或缺席

起源的焦虑

自我缺席

关系断裂

自我认同的困境

第四部分:脆弱的阴暗面

自我保护

绝 望

第五部分:如何重塑坚强人格

面向自我的运动:学会认识自己

面向内心深处的自我:走入自己的痛苦

面向力量的运动:发挥自己的潜能

面向自我构建的运动: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面向自己外部的运动:与别人重新建立联系

面向创造性的运动:美化苦难

面向现实的运动:直面真实

面向和谐生命的运动:完整利用自己的人生

人名对照表

【前言】
【引言:人性的力量,只有在脆弱中才能被点燃】


很多人都会感到脆弱,却不敢表露出来,或者不敢承认,甚至为脆弱而感到羞耻。的确,敢于表现自己的脆弱、敢于承认自己的脆弱、敢于说出自己的脆弱,是艰难的一步。

但是,每个人其实都会经常迷失方向,丧失希望,孤独,自卑,空虚……甚至出现轻度精神失常,有时,个体甚至会没有安全感,感到孤立离群,*终对他人、对自我都失去信心。

因此,一个人的脆弱有时会伴随一些症状,表现为某些疾病和不适,并且通常是不被言说的。

其实,要求高效率,要求我们每时每刻掌控自己的生活,这并不利于个体看清自己真正的困境或者找到自己的定位。

然而,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中,这种不适的状态却不断加剧:充斥着对人性基本需求的无知和无视,充斥着机械、分裂的个人主义世界观。因此,个人常常迷失在这个令人不知所措的社会中,难以找到坐标,渐渐变得脆弱、不堪一击。有时,在深刻的变化中,他们的精神状态难以自我建构,甚至会损及自己的认同感。

那么,身处这个容易使人迷失自我的社会之中,怎样才能不迷茫呢?

面对脆弱,无论是曾经经历、正在经历,还是将要经历的脆弱,人们都有两种可能的姿态:一种是忽视人类内在的焦虑,自欺欺人,自我封闭。否认脆弱,抑制脆弱,变得冷酷,只关心财富、权力、世俗的成功以及物质上的成就……这一切会引发一场没有尽头的追逐,人们身在其中,但已迷失了方向。

另一种是陷入痛苦,任凭绝望侵入心灵,有时甚至不寻求解救。人们被绝望、甚至病态心理所支配,鼓吹反生活,放弃一切希望,拒绝任何改变。如此,这世上有些人异常高兴,而另一些人却在受着极大的折磨。

可是,我们难道不能有别的选择了吗?为使我们看到一个更加深刻、本真、丰富的自己,有没有办法改变我们的复杂、脆弱和敏感呢?我们可不可以接受自己的脆弱,并把它作为人生的动力呢?我们可不可以探寻自己感性的一面,并将其充分发展,直到产生一个完整的人格呢?

我认为,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性当作一把利器,运用它来跨越脆弱,成就人生。不再把自己的弱点当成缺点,不再和本不存在的完美相比较,不再惧怕脆弱。相反,要尊重多样性,尊重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不断地自我质疑和自我发现。

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境况:与所有自主、独立且又复杂的生物一样,我们人类一方面拥有脆弱,另一方面又有着内在的力量。

脆弱经常被视为一种缺陷,一种为了好好生活所必须克服的品质缺陷。

它主要表现为:无力、虚弱、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萎靡不振、易受影响、反复无常、无助、温驯、随和。

我们所谈论的脆弱,使人备受折磨,怀疑猜忌,使人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感到忧伤、沮丧,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却经常被我们忽视。

脆弱有何迹象?自己的脆弱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如何辨认这些表现呢?

我们的自我构建和内心斗争同时产生了脆弱和力量。有时,人生中的一些重要时期强烈地震撼着我们,截然不同的冲动撕扯着我们,但任何改进都必然经过自我建构和解构两个自然阶段。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带有这些伤口,彰显着我们的本质。

看不见的伤口是*深的,也是*难以痊愈的。那些情感冲击在*初产生影响之后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留有余波。一些文学上的例子或是现实发生的事件都是脆弱故事的*好阐释,展现了那些新旧伤口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显示了那些我们身上或许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盲点。

个体拥有许多可供支配的自我保护的工具。但这些自我保护工具,如果被当作针对自己的障碍,就会成为陷阱,使我们远离自己的真实生活。因此,脆弱是被否定的,也是吸引人的。

事实上,生存的苦难、表现在生活模式上的绝望、消极观点和想法、虚无主义,这些生活的阴暗面迷惑了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创作领域也有许多“忧郁的黑太阳” 。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升华了绝望。我们喜欢不时沉浸于悲伤或是忧郁之中,一头扎入某些“绝望人生导师” 的或经净化或混沌的思想中。

随后,我们可以试着思考并评判另一个问题:脆弱的光明面。

将自己的脆弱变为力量的源泉,开发自我疗愈的能力,以入世的态度肯定自己的自由,达到这些目的需要一个缓慢的进程。这个进程在后文中被分为八个运动:

◎ 首先是面向自己的运动:在自己的伤口上下苦功,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能量,肯定自己的弱点,以人为镜,观察自己。

◎ 其次是积极面对自己的困难,这是创作的源泉。

◎ 再次是面向自己力量的运动:考虑自己的优势、潜力和个性;重新恢复自己的欲望,因为这是一种生命力,激发它,可以使我们接触自己的本真。

◎ 面向成长的运动:在这一运动中,我们可以在思想、自省、学问、文化和好奇心的基础上,决定自己命运,自我抉择,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 面向外部的运动:使我们得以和他人打交道,这是自我构建、自我存在的基本需求。

◎ 面向自己创造性的运动:使我们升华自己的阴暗面。

◎ 面向现实的运动:使我们此时此地学会肯定自己的独特性和主观性。如果没有行动,脆弱就只是脆弱。

◎ 第八个运动是将一切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个体。这个运动意味着要学会容忍矛盾,倾听自己身上的基本节奏和沉默宁静。

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构建自己生存的意义,学会整合自己的生活、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节奏给我们带来平衡与和谐。

在人生的考验中看到重获新生的机会,在自己身上发现新潜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我想要证明,我们会在觉醒的道路上与自己的脆弱相遇。但*终,我们都能重返正途,重新确立健康的价值观,并在失去理智的时候为自己指引方向!

在你人生的某些时刻,当你歇息时、感到悲伤时、自省时、受到严峻打击时、失去时,当你处于特别的清醒状态时,面对人生的辽阔与荒谬,你是否有一种眩晕感,是否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真正的谦卑是,能够意识到作为人类,或者从更普遍意义上说,作为生物,自己是虚无的。”

以上是脆弱的一种表现。脆弱不仅限于此。

如何战胜这种情绪,别让它削弱、消灭我们,并相反地,在我们的生命之外,赋予它意义?

我们可不可以从自己遭受的磨难中勾勒出个人成长的路线?可不可以在探寻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挖掘出新的财富?

不论遭遇过什么,人生道路总是峰回路转、弯弯曲曲的:我们总是会有怀疑、内在冲突的时候。个人的特性、完整性、稳定性、一致性先是渐渐地丧失,随后又重新出现,重新形成。它们受到损害,但又重新被构建起来。

在这本书中,我想说明,脆弱其实是诸多品质的整合,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宝库。我们要学会正面认识、思考这件事。我也想表明,脆弱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脆弱的部分,因为脆弱在自我个性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尤其,我想要强调的是,通过认识到自己的脆弱,我们会发现脆弱其实就是我们人性深处的基本元素,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种子,以及我们创作的引子。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接触人类心理的“地下迷宫”,我看到了生存困难引发的种种忧虑和痛苦。但我也看到了心理活动中始终蕴含着的创造性和活力。

我观察到我们的脆弱其实来自本真,来自个人的真实经历。我们身上有多少伤口啊!伤口遍布全身,成就了我们,并且时不时地出现。伤口是意料之外的,是令人惊喜的。尽管有时候我们无法控制它们,但对我们来说,它们是如此熟悉,如此令人敬畏。

接受自己的脆弱,就是学会表露自己的情感,就是体会自己的感情、疑惑和思索。承认脆弱,意识到自己的脆弱,使我们的人生拥有保护自己的装备。通过让自己敏感(也是清醒)来丰富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接受自己的脆弱,就是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与周围事物的沟通与交流。

在人类早期时代,了解自己的脆弱就是人类的追求。先前,人们都试图依靠前人的假设和已经完成的部分来探寻人类本真的奥秘。其实,这种追求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个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要完成的部分。这个部分是独一无二、非常特殊的。

“人类本真在于‘这个可质疑性,它使人类始终对自己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未来保持开放的态度’。”

人类构成了我们所提出的全部问题,因此,他对自己身上的未知性,特别是被埋没的地方,以及自己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一直保持开放的态度。

在本书中,我会提及其中几个问题。一个简单的目的是给你们提供一些方向,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要素。当然,另一个目的是表明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心理要素来创造自己的人生。本书并非只是粗略地罗列一些可用的方法,也不是在描述一种理想的模式。我们更希望通过这本书引发你们的思考,使使你们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找到长远的解决之道。

脆弱的体验使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使我们懂得了自由和创新。跟所有的学习一样,在学习脆弱的过程中有进步,也有退步。

这是一条个体化之路,它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表达自己在和世界相处时所发现的内在与外在。我们会在自己的伤口里面寻找自己的发展资源。这些伤口是可以传递、可以交流的,是更人性化的,也是更根本的。

这是一条独特的成长之路: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共鸣,同时注意与他人和世界联系。

“资源理论与受伤经历密不可分。”

面向脆弱的成长之路使我们开发自己的内在性,突出内在性的重点。为了建立自己的心理领地,我们需要不断经历脆弱。所谓成长,就是在脆弱中不断重生。人性的力量,只有在脆弱中才能被点燃。

而且,我们可以带着更多的善意来看待自己,从而突出自己的优点,因为这些是个人敏感性的重中之重。

【免费在线读】
*部分:了解自己的脆弱

这不一定是苦难,

这不是瓦尔密 ,也不是凡尔登,

但这是悬而未落的眼泪,

为逝去的昨日,为走近的明天。

那是活着的痛苦,

那是活着的痛苦,

尽管如此,还是要好好生活,

生活值得我们好好去过。

——芭芭拉

有时,我们会感到悲伤、沮丧,或是一种不知所起的莫名的的忧郁。这种感受或多或少会弥漫开来,时而转瞬即逝,时而久久不散;甚至偶尔,这些情绪的阴霾会完全笼罩我们,使我们滋生了一股离“家”出走的冲动。

我们是否应该承认,在这些不安的情绪背后,隐藏着我们脆弱的一面?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承认自己的脆弱,会是一种坚强的表现吗?

【我是脆弱还是坚强】

芦苇或橡树

“人们常说杯子是脆弱的,因为它碰壁即碎。柔弱的芦苇随风倾倒,似乎直欲折断;一旁雄健的橡树则根基稳固,纹丝不动。然而,却是芦苇才能抵御风暴……

风将他的威力加剧,
越刮越猛,无法硬顶,
那头部高耸,与云天并肩为邻,
脚踩黄泉的橡树,被连根拔去。”
让·德·拉·封丹的寓言《橡树与芦苇》,刻画了轻视弱小、自恃强壮、心高气傲者的骄矜。而那些表面柔弱者,面对逆境却更从容,因为柔软的躯体使其更易扭曲变形、自我适应,遭遇障碍才得以保全。诚然,坚不可摧的参天大树高耸入云,它却不知已半步踏入黄泉,终会因不知变通的顽抗而死。
追本溯源,“脆弱(fragile)”一词,来自拉丁语词“fragilis”,原意是“易碎的”“易坏的”。名词“脆弱(fragilité)”的第二重含义来自拉丁语词“fragilitas”,意即“纤弱”。
易碎、易坏:如此一来,这个概念被赋予了时间层面的内涵,也就是说,脆弱意味着不能持久。另一方面,它还具有体量、形状的含义:脆弱意味着轻、纤、薄。

例证
◇ 对初生婴儿来说,在刚刚脱离安全的子宫、来到外部世界时,生活似乎令人胆战心惊。为了生存,一无所能的婴儿只能全然依赖周围人的照顾。但在这之后,这个个体会自我发展,逐渐自立,学会生活。
◇ 有时,躯体濒临死亡,却又悄然复苏。这时,旁人就会感叹:“求生欲强,真是万幸!
”尽管很困难,但是让我们重回这个话题:表面脆弱就是真的脆弱吗?看似强壮者就不会暗藏死穴吗?
所谓的心理脆弱是指什么?什么样的人是脆弱的?
自我怀疑、怏怏不乐、交往障碍、惯性迟疑、活力减退、情绪波动、消极迷茫……这种种心理活动,又是否属于脆弱的表征呢?
关于如何抑制这些心理活动、如何向外界隐藏它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应对策略,方式和态度均有不同。
某个人在旁人眼里一向强壮、适应力强,有一天坚硬的外壳却突然裂了缝。这时人们就会说:“他崩溃了。”另一个人没暴露任何弱点,看起来似乎坚不可摧,那么这个人真的很坚强、足以自我保护吗?
我们之中,有些人韧如芦苇,另一些更似橡树吗?
还是其实两者兼备?
话说回来,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强大和脆弱?
脆弱是否真的意味着柔弱、易倒,需要支撑?是否代表着处在被连根拔起的边缘,更难抵御生活的波澜?
我们会发现,现实绝非如此。
各个流派的心理治疗师都明白,个体在探求存在的意义时,心中会充满怎样的犹豫、矛盾、怀疑和波动。在这些人类内心世界的观察者眼中,每个人身上脆弱的一面,都在推动着个体进行内省,并且会随着内省进程的结束逐渐表露出来。这一面的每一道蜿蜒、每一点凹凸,都是个体脆弱性暴露的痕迹,也印证着脆弱的丰富内涵。
我们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但这种脆弱究竟指的是我们身体里的哪一个部分?
我们生存和行为的障碍、深层的疑惑,许多都和自己的脆弱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心理面向,脆弱究竟有什么表现?
是什么使我们时而敏感、深思、忧郁、喜忧参半,时而动摇、羞涩、不满、感到疲乏,时而耽溺哀伤、又骤然变得欣喜若狂,时而感到震惊、纠缠于陡生的细枝末节,又或时而一身反骨,时而低眉顺服?是什么使我们一个接一个地、又或同时经历这些心理状态?
安娜:“生活中,我的自我感觉还是挺好的:我很独立,适应力强,能满足外界对我的期望,也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但是,有些时候,当周围安静下来,我会感到悲伤、空虚,体会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缺失感。我想,这是因为我脆弱的那一面藏得很深,一旦露出苗头,我就无法自如地表达它,也无法阐述它。我很害怕我这陌生的一面,因为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让我浑身难受。”
脆弱令人害怕。
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向。我们的心理是一片高低起伏的原野,充满着压力和冲突。在这里,各种矛盾的力量并存,彼此叠加,或者此消彼长,彼此寻找、堕入无意识中,彼此相连、然后彼此断裂,想要求得化解、却总也无法达到。
在这些矛盾之中,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社会面具和内心真实之间的对立。多数时候,个体不得不隐藏自己真实的生活,以求看起来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因此,即使是面对着自己,也很难承认自己的脆弱,更加恐为人知;受这种奇特的恐惧影响,个体深深地压抑着自己的脆弱。
为了避免暴露人前,人们选择戴上面具,不停演戏。

【我隐藏了自己的脆弱】

各种精神状况的表露往往被视为弱点,这种偏见使我们无法好好地认识它们的表征。
在日常语言里,“脆弱”这个词带有负面含义。人们普遍追求竞争力和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一系列相关的品质由此备受推崇;凡是与之不相符的态度和行为,都不被允许。如此一来,为了表现得合群,个体必须控制自己,压抑人性。
人的敏感并不总能获得体谅,甚至可能遭到排斥。
在某些社会阶层中,顽强、沉着、在困境中保持自制被视为必须,这实际上排除了那些做不到的人;而越是被排斥,这些人就越是痛苦。

【以军队为例】

要说*排斥脆弱者的社会环境,非军队莫属。然而,创伤引发的精神障碍和后遗症在士兵身上并不少见。目前,他们的症状都能得到良好地识别、记录和治疗。如何应对危险情境尚可训练,但如何面对剧烈的现实冲击是不可能单靠自学的,因为引发的共鸣和影响无法预测。创伤后的反应属于隐形的伤痛,留下的是难以磨灭的印迹。如果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伤口,甚至反而为之自惭,又怎么能继续带伤前行呢?确实,军队普遍配备了心理医生,但对那些因为难以克服的精神压力而变得脆弱的士兵来说,他们要面对的,一面是自我轻视,一面是心照不宣且如影随形的、来自他人的轻视。
社会高度推崇坚强、自制的模范,而对敏感的一味贬低或全然不解加剧了这种片面的推崇,这带来的后果是非常危险的。人类忘记了自我,不再为自我而活,吞噬他人的鲜活生命,鄙视一切灵动的感情,变得丧失人性却还不自知。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的颠覆。到处是信誉的破产和草率的评判,个人的勇气和冒险精神荡然无存。人们不但否认自己的恐惧,还要矫饰欺人,说是疯狂购物带来的压力。
马丁·斯科塞斯2013年的电影《华尔街之狼》充分展现了丧失人性、丧失一切感性所带来的后果。电影改编自一名证券经纪人的回忆录,讲述了追逐金钱的欲望如何使一个人走向崩溃。作为非人化的代表,电影里这个辛辣的人物形象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在他身上毫无反省意识,更遑论救赎。从始至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捕猎者,粗鄙、讨厌、肆无忌惮、不知廉耻、沉沦堕落、枯槁空虚,依赖各种药剂、毒品来渡过人生的各个难关。他已经完全摧毁了自己的本真、自己作为人的感性,将这些通通献祭给了金钱的图腾;而对这一切,他全然一无所知。
在工作场合,若是表现得激动、腼腆、不安,往往会招致不信任。为了隐藏这些情绪波动,以免惹人不悦,人们在面对外界时,习惯戴上一副面具:准备一个社交形象,力保不流露一分一毫的真实。即使面对亲朋,人们也害怕暴露真实的自我。由此,自我评价及他人的印象有多么重要,便可见一斑。这种害怕使人画地为牢,僵硬固化,只要体会到与上述印象“相悖”的情绪,就会产生负罪感。
埃里克:“我很讨厌上司站在背后盯我的电脑屏幕,看我某个文档的进度。他在监视我,我却看不见他的脸。我确信他对我的评价是负面的。这种时候,我会感到极其脆弱,就好像一个被当场抓包的小孩,感觉有罪。尤其是,一想到他能看出我的不安,我就极其焦虑,我会不顾一切地掩饰这种不安。这些情绪来得毫无道理,让我一头雾水,我却要不停地和它们做斗争,我讨厌这样的自己。”
这种情况,是埃里克的不安在发作,这种不安十分隐蔽,由来已久,且越来越难以掩饰。这种情绪的源头是他的童年经历,负疚感更加滋生了这种情绪;而负疚感本身就是人类脆弱性的一部分。应当注意到,在这个情境中是有两个角色的:那个站在后面“监视”的人,又是出于什么隐秘的动机呢?对这个人来说,这同样是一个久远、原始、不断重复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两个人无意识地互相吸引,重新扮演起了每个人的角色。
害怕被别人看到所谓的弱点,害怕因为不应在工作场合出现的不安而受到审视。这种害怕就此控制了人们。
人们认为不能接纳自己的这种情绪,把它当成异常现象,而非某种具有深意的信号,更不设法探求它的深意。

【所以我的脆弱是隐蔽的】

脆弱成了隐秘的所在。搬家用的纸箱上可以贴“易碎物品!小心轻放!”人却*不能堂而皇之地给自己贴这样的标签。没有人会公开宣称自己脆弱。
为了看起来轻松自如、从容不迫,我们学着隐藏那些世人眼中的人格缺陷。即使有人感到自己身上不具备这些社会所“必需”的品质,也不会让人发现这一点。他们要么揣着这个秘密待在阴影里(这种情况*常见),要么就想出大量的、有时甚至是强制的方法,以使“秘密不被察觉”。
人的感性就这样被藏了起来,就好像是一种耻辱或残疾,是一种无人承认的差异。
荒谬的是,这种感性一旦暴露在阳光之下,竟会自觉好像一只夜灯下的蛾子!在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玻璃动物园》中,女主人公劳拉身上体现的是从孩童向成人和女性过渡的困境。她的少年时期过得很苦,“内向、自卑……不断渴求缺席的父爱”,可想而知*脆弱。她整日蜷缩在家,对母亲的关心或说教置之不理,后者则希望给女儿物色一个“可以照顾她的人”。因为过去曾被残酷的现实伤害过,劳拉十分孤僻、有些“怪异”。她只是需要这份孤独,好自我保护、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她整天照顾一些玻璃动物,它们奇特而脆弱的美正反映了劳拉的敏感。只要别人在场,她就惴惴不安,亟欲逃离。她想逃离的并不是人,而是此前加在她身上、使她备受伤害的人际关系。就在这时,她的世界出现了一个年轻人——弟弟的同事。母亲笨拙地想办法引诱他做女婿。而劳拉感到这个年轻人被真实的她触动了,似乎能够理解和尊重她的怪异和脆弱。尽管再三抵抗,她还是打开了心扉。年轻人发觉了她身上被点燃的火苗,急忙澄清自己已经订婚了。劳拉燃起的希望之光立刻就此熄灭,只余满腔的绝望和孤寂。
“劳拉的眼中曾闪烁着神圣的火焰,却如被一阵风吹熄了,只留下无止境的痛苦。”
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我们把自己脆弱的一面以及隐秘的不安埋藏到深处。从小,我们就在学习跟自己谈判,遮住那些似乎见不得人的部分,使自己显得强壮、优秀、健康、适应力强……也使自己免于被这些情绪掣肘、侵蚀甚或吞没。
当脆弱的一面表现出来,就会释放种种情绪信号:多情善感,心态不稳,情绪波动,疑虑重重,犹豫不决,面对考验束手无策,面对选择瞻前顾后。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切都代表着弱点,都会引发怀疑和不解。
格扎维埃:“在家人面前,我必须维持一个坚强的男人形象,能够带给家人物质和感情上的安全感。但另一面,我有时会觉得自己还是个小男孩,拿不定主意。我就会全权交给我太太,让她决定去哪儿度假、带孩子们玩什么、去哪儿旅游,诸如此类的事情。反正就是除工作以外的一切事情。就好像我是专为工作而生的,就好像我完全没有创造力似的。这总是让我沮丧和焦虑,因为每当我太太要我发表意见,或者指责我家庭生活不积极时,我就会感到一阵巨大的空虚。我就是做不到,就这么简单。可是一旦到了工作上,我可以完美地做到自主,没有任何问题。”
对格扎维埃来说,工作使他心安,使他快乐。相反,涉及个人决定方面,他就会感到缺憾、停滞、令人焦虑的空虚。如此一来,如果他自己不能在私人生活中察觉,亲近的人也意识不到,那么他的脆弱就会被彻底忽略。
面具充当了保证表面的安定和合群的工具。
当我们揭下面具,得知背后的隐秘,可能会陷入高度的恐惧:我会表现出什么样子?其他人会怎么想?他们会作何反应?他们还会爱我吗?
而我自己,我了解自己真正的样子吗?我会爱我将要看到的这些吗?
这些都令人恐惧。
对有些人来说,脆弱是可见的。对另一些人,脆弱是内心的隐秘。还有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的脆弱完完全全一无所知。
有时,人们知道它存在,人们会怀疑;因为被压抑着,不能表露出来,它就只能在阴影里漂浮不定。但在内心深处,人们其实知道,他人面前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有多少距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