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罗振宇2019得到知识大会重点推荐。我们下意识会觉得,了解人性要从人入手,但其实人非常复杂,而且很会遮掩。如果我们能从动物世界着手,会有独特的启发。


【内容简介】

《大象的政治:分层社会中的奋斗》介绍:
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存在着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这就是社会分层。

大象和人类一样,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分层的社会中,群内的每头大象不论阶层高低都在为保持或提升自己的阶层而奋斗。

这是一本大象版的“权力的游戏”。随着作者十几年的连续观察,一头名为格雷格的雄象在大象“雄性俱乐部”里从如日中天到黯然退位,其中经历了二把手的背叛,闯入者的挑战,盟友的扶持。日复一日,象群之王的命运也不断沉浮。

----------
《蚂蚁的社会:群体合作创造超文明》介绍:
完美的群体组织运作是怎样的?自然通过切叶蚁组成的超个体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完美的组织运作。

当个体进化达到其物种极限时,顽强的生命会转而在社会组织方式上继续进化出生存优势。

社会性蚂蚁正是此类进化中的佼佼者。当它们作为一个群落时,蚁群不仅是个体的集合,而是共同组成了一种被称为超个体的集群有机体。

本书讲述了社会性蚂蚁中的南美切叶蚁进化出的一种建立在利他主义合作、复杂的交流和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超个体集群。在超个体中,个体如同复杂有机体的细胞一样各司其职,实现了单个个体累加不能实现的生存竞争力。

----------
《蜜蜂的民主:群体如何做出决策》内容介绍:
弗里德里希·尼采曾说:“疯狂在个体中是罕见的,但在群体中……它却是规则。”但这本书通过蜜蜂的集体决策过程告诉我们:通过合理的程序,群体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

从蜜蜂到人类大脑,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非凡的科学发现之旅。通过一系列划时代的研究,他探索了蜜蜂蜂群如何决定在哪里安家。从这一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他让我们看到,在没有全面信息或直接领导的情况下,社会体系如何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

*终,以蜂群为模型,作者提出了终结群体疯狂的群体集体决策五项原则。

----------
《猿猴的把戏:进化论破解人际潜规则》
人不仅祖先是猿,其实我们还是猿,只是文明给我们的行为包了一层外壳,灵长类的种族天性在现代仍然影响着人类间的人际关系,也是潜规则的源头。

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环,在一个群体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通常非常复杂。

更复杂的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潜规则,这些规则说不清道不明,其真面目其实是漫漫进化路途上,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镌刻在人类基因上的生物本能行为模式。

作为一名进化生物学家,作者从生物学、进化论和博弈论、经济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了影响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本能,并为提高人际交往提出了合理控制这些本能的建议。

读《猿猴的把戏》,认识来自猩猩的你。


【作者简介】

[美] 凯特琳·奥康奈尔(Caitlin O’Connell)

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致力于社会性动物特别是大象的行为学研究。以她的研究为主要内容拍摄的纪录片《象群之王》曾获得史密森尼纪录片频道大奖。除此之外,通过研究大象鸣叫的振动传播和检测鸣叫在大象交流中的作用,奥康奈尔博士旨在将大象振动触觉研究应用于人类,帮助听力障碍者和深度聋人与外界交流。

[德] 伯特·霍尔多布勒(Bert Hölldobler)
德国著名蚂蚁学专家,昆虫社会学专家,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退休后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获得过德国科研*奖莱布尼兹奖、美国普利策奖等17个国际奖项。

[美]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被誉为现代社会的达尔文。除了先后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荣获普利策奖外,还曾获得如全球自然基金金奖,美国哲学学会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等150多项荣誉。威尔逊还是现代物种保护理论基础的奠定者;发展“社会生物学”这一学科概念,引发整个知识阶层与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环保理念。《时代》杂志评选他为“全美影响力25人之一” “世纪人物”等称号。

[美] 托马斯·D.西利(Thomas D. Seeley)
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和生物行为教授,主要以蜜蜂为研究对象。西利同时也是一位科普作家,创作了《蜜蜂民主》(2010)和《蜂巢里的智慧》(1995)等作品。他的主要课题是通过蜜蜂集体做出决定的过程研究生物群体智能。他于2001年获得洪堡生物学奖。

[意]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埃里(Dario Maestripieri)
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其学术研究领域涉及神经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精神病学以及行为神经科学等。他的研究将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研究整合到了一起,在许多方面为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思路。2000年,美国心理协会(APA)授予他杰出科学奖,以表彰他对心理学的早期职业贡献。2001年,他获得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授予的职业发展奖。达里奥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许多电视、广播节目中担任嘉宾。他的研究发现受到许多媒体的报导。


【媒体评论】

我们下意识会觉得,了解人性要从人入手,但其实人非常复杂,而且很会遮掩。如果我们能从动物世界着手,会有独特的启发。
——罗振宇,得到App&罗辑思维创始人

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和译者更关心的是人类的把戏。作为灵长类动物之一的人类,无须把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用文化和教化来美化和包装自己原本玩得娴熟的猿猴的把戏。如果人类真的难于直面欺上压下、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那就读一读《人类还在玩猿猴把戏?》。
──张雷 Lei Chang演化心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

一次引人入胜的调查。通过精彩的比较研究和生动的语言,作者将我们带回了灵长类动物的根源,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自己。
——《书单》

从早到晚,人类所有社会行为都带着自己物种的印记:我们既是动物,也是灵长类,还是猿类。在这本妙趣横生的书中,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学家达里欧?梅斯崔皮耶里,带领我们走进人类社会行为的历史博物馆,一睹我们作为灵长类的行为遗产。这本书非常有趣,充满睿智。
──罗伯特?萨博斯基 Robert Sapolsky作家,斯坦福大学神经病学及神经科学教授

作者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否与陌生人分享狭隘空间的“电梯难题”,人类倾向于裙带关系还是“爱情经济学”,本书中都提出了全新的解读。
——《自然》

旧瓶装新酒,大师出新作。当一只猩猩误入其他群体时,为什么他的睪丸可能会被扯掉?僧帽猴*爱戳谁的眼球?一只长尾猴如何接管微软公司?读一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懂了。
──劳啦?贝兹格 Laura Betzig人类学家,曾任教美国西北大学、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

本书完成了一项充满挑战性且干货慢慢的研究,为理解人类本性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书杂志》

在《大象的政治》里,大象交流和社会行为的主要专家之一奥康奈尔带我们进入了鲜为人知的非洲雄性大象世界。这是一个沉浸在等级和仪式中的世界,在那里,由意想不到的温柔和保留维持着个体之间的联系。这也是奥康奈尔的故事以及实地研究的挑战和胜利。更重要的是,在对于这些充满智慧并长寿的生物的屠杀处于历史*点的今时今日,人们了解的越多,就越有可能帮助拯救它们。
——珍妮·古道尔,著名动物学家,联合国和平大使

“大象——那些现在在猎人和偷猎者视线中的壮丽生物——总是被描绘成孤独者。奥康奈尔通过展示他们强烈的社交本质改变了这种刻板印象。大象不仅爱思考,他们还有微妙的沟通方式和争夺地位的方式。所有这一切都迷人且复杂。
——弗朗斯·德瓦尔,著名动物学家,《猿形毕露》《黑猩猩的政治》作者

奥康奈尔长时间的考察,敏锐的观察,图片丰富、脚踏实地且充满细节的散文为大象的政治生活带来了令人着迷的故事和假设。
——《书单》杂志


【目录】

《大象的政治:分层社会中的奋斗》

目 录

亲吻戒指
穆沙拉之旅
戴着王冠的头颅
加入雄性俱乐部
粪便日记
荒野里的少年
结盟和失宠
兄弟帮
多米诺效应
黑帮老大
发情即魔鬼
多愁善感的大象
重返宝座的王者
关闭
“臭味相投”
灰色男孩在哪儿?
虚张声势
遇刺的王者
营地里的黑树眼镜蛇
冲着充满睾丸激素的月亮吠叫
没完没了的风
被废黜的王者
王者归来
夺权
王室
凌晨
家庭政治
新的开始
致 谢

《蜜蜂的民主:群体如何做出决策》

*章 导论
第二章 蜜蜂群落中的生活
第三章 蜜蜂的梦想家园
第四章 侦察蜂的讨论
第五章 达成共识
第六章 建立共识
第七章 开始迁往新家的行动
第八章 引导飞行的蜂群
第九章 作为认知实体的蜂群
第十章 蜂群的智慧
结语
致谢
注释

《蚂蚁的社会:群体合作创造超文明》

*章 终极超个体
第二章 小蚂蚁,大成就
第三章 切叶蚁的兴起
第四章 切叶蚁的生命周期
第五章 美洲切叶蚁属的等级体系
第六章 收获
第七章 美洲切叶蚁属的通信
第八章 蚁- 真菌共生
第九章 共生中的卫生
第十章 废物处理
第十一章 农业劫掠者和农业寄生者
第十二章 切叶蚁的巢
第十三章 小径和大路
致谢
相关专业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猿猴的把戏:进化论破解人际潜规则》

译者的话
导论
*章 电梯困境
第二章 痴迷权力与统治
第三章 我们都是黑手党
第四章 出人头地
第五章 明里合作,暗中竞争
第六章 爱情经济学和爱情进化生物学
第七章 联系测试
第八章 在生物学市场中买一个伴儿
第九章 人类社会行为的进化
后记
英文版致谢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蜜蜂的民主:群体如何做出决策》
集体智慧
就像人体中的众多细胞那样,蜂巢里的众多蜜蜂在没有监督者的情况下一起工作,组成一个功能单位,该单位的能力远超其构成者的能力。这本书重点探讨的就是我所认为的这方面*令人称奇的例子。确切地说,我们将考察蜂群怎样在选择家园的过程中获得一种集体智慧。正如第二章将描述的那样,蜜蜂寻家的过程始于春末夏初,那时它们筑巢的空洞(蜂巢和树洞)里的群落过于拥挤,只好迁走一群。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约1/3 的工蜂留在家里供养一只新蜂后,从而延续母群落;另外2/3 的工蜂(约1 万只)和老蜂后一走了之,去创建一个子群落。移居者只飞行大约30 米(约100 英尺),就会在某处聚成一个胡须状的群体,在那里一起悬挂几个小时或几天(图1.2)。一旦扎好营,这群蜜蜂就会派出几百只寻家者,让它们去勘察周边约70 平方千米(约30 平方英里)的地区的地形,寻找潜在的安家地址,确定十几个备选项,按照蜜蜂理想家园的多个标准来评估每个选项,“民主”地选择一个中意的地方作为它们的新居所。蜜蜂的集体判断几乎总是青睐那个*能满足它们需求的巢址,而它们的需求是空间大、保护性强。接下来,在完成它们的选择程序后不久,它们就会执行决议,全体起飞,径直飞到它们的新家。它们的新家通常是几英里之外的一个隐藏的树洞。
令人神往的蜜蜂寻家的故事给我们呈现了两个让人好奇的谜团。其一,一群大脑很小的蜜蜂怎样才能在树枝上做出这样一个复杂的决定,并且做出理性选择。我将在第三、四、五、六章里揭示*个谜团的答案。其二,由1 万只蜜蜂组成的旋涡状的整体怎样才能控制自身,在跨区域飞向它们选择的新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待在一起,而它们的目的地通常是一棵不起眼的树上的一个小孔,并且这棵树又位于一片树林的一个偏僻角落。我将在第七、八章里揭示第二个谜团的答案。我们将会看到,一个蜂群里能容纳1.5 千克(约3 磅)蜜蜂,它们就像一个人脑中的1.5 千克神经细胞那样,以某种方式把它们自己组织起来,产生出集体智慧。尽管蜜蜂个体信息有限、智慧有限,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却能做出卓越的集体决定。比较蜂群和人脑也许显得有些肤浅,但这里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在过去20 年里,当其他生物社会学家和我分析昆虫社会做决策的行为机制时,神经生物学家一直在研究灵长类动物大脑做决策的神经基础。事实证明,这两个独立的研究线路所呈现的画面有着令人感兴趣的相似性。例如,对猴脑中与眼球运动相关的个体神经细胞活动的研究、对蜂群中和巢址决定相关的个体蜜蜂活动的研究都发现,决策过程本质上是各选项间为获取支持而进行的一种竞争(例如神经细胞放电或蜜蜂飞出去探访),首个超越关键门槛的选项将被*终保留。与此类似的一致性表明,对构建比其*聪明个体成员还要聪明的团体来说,存在着一些普遍的组织原则。我们将在第九、十章里考察这些原则。在第九章里,我们将比较蜂群和灵长类动物大脑的决策机制;在第十章里,我们将回顾从蜜蜂那里获取的经验,以探究如何构建一个群体从而使之发挥一个聪明的决策者的功能。
人类的团体决策行为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也非常重要。这些团体决策有小型决策(例如在同学和同事中达成的一致)、中型决策(例如在民主城镇会议中做的决定)和大型决策(例如全国选举或国际协议)。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思考完善团体决策的方法。这至少可以追溯至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公元前360 年),其实比那还要早得多。然而,就人类如何改善社会选择来说,很多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在第十章中,就人类群体怎样组织自身才能够改善其决策,我将提出一些建议。我把这些建议称作“蜂群刺痛”,因为它们是从蜜蜂那里学来的。美国随笔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表达了对群体智慧的怀疑。他写道:“大众从未达到其*成员标准,而是恰恰相反,把它自身降到了*的水平。”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对群体智慧的看法甚至更为消极。他写道:“疯狂在个体中是罕见的,但在群体中……它却是规则。”当然,就做出糟糕决定的团体而言,不乏其例,例如股市泡沫,或那种逃离失火建筑的致命行动。但是,做出优秀决定的蜜蜂群落的存在证明,要想赋予一个团体一种高集体智商,办法还是有的。


《猿猴的把戏:进化论破解人际潜规则》
我们的灵长类本性

跟通常的流行观念相反,人类绝不是这个星球上*复杂的生命形式。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制造出不少有机体,它们在许多方面的复杂性都远远超过人类自身。其中包括:有机体的身体构造和功能,它们利用周围环境的策略,以及它们繁殖后代的方式。请想象一下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有的鱼类生活在大洋底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承受着海底的*压力;有一种雌雄同体的蠕虫,它们同时具有雌性和雄性的性器官,根据配偶的性别来改变自己的性别……正如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在他1990 年出版的《奇妙的生命》(Wonderful Life)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时不时地,复杂的有机体会因为偶然因素或“运气好”而灭绝,而复杂性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物种的存活或成功。a 实际上,复杂性有时候是进化的累赘。
然而,人类的确在某个方面非常特殊,即我们的大脑。相对身体尺寸而言,我们拥有一个很大的大脑,这个大脑的复杂程度也超过了其他生物。因此,我们的心理能力(比如抽象思维的能力或复杂计算的能力)要比现存的其他生物强大得多。不过,对于我们这一物种来说,大脑的增大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某种进化趋势的一部分,这一趋势存在于这个星球上智人出现之前的灵长类谱系。b 事实上,在还不那么遥远的进化史上,跟我们有共同祖先的其他物种,即猴子和类人猿,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它们的大脑容量和复杂程度都在增加,这是其他物种中不曾出现的情况。
当某种格外聪明的物种出现之时,这种灵长类大脑增加的进化趋势达到了高潮。从理论上讲,这种进化趋势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动物物种之中—昆虫、爬行动物、鸟类或其他哺乳动物。如果这种情形属实,今日的地球恐怕早已拥挤不堪。这个可怜的蓝色小星球将不仅仅被人类统治着,还会被其他物种统治着:它们可能是巨大的、超级聪明的蟑螂,像怪兽哥斯拉(Godzilla)一样大小的爬行动物,喋喋不休的鹦鹉,或者猫和狗。这些动物在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都跟灵长类有着明显的不同,包括它们能活多久、它们如何繁衍、它们以什么为食,以及它们处于什么样的群体中。如果人类不是从灵长类进化而来,而是从昆虫、恐龙、鸟类或其他哺乳动物进化而来,那么人类社会将与现在的风格迥异。而且,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会大为不同。举例来说,如果人类是一种聪明的鹦鹉,男人和女人之间的配对联系(pair bonds)就会比现在更为牢固(离婚率会直线下降),女人会在巢中产卵,而男人则会在嘴里咀嚼食物,然后把它送进婴儿的嘴里。同时,即使我们与其他鸟类一起生活在更大的群体中,也不会出现为了争夺权力而诉诸武力或出现谋杀等情形。与此相反,如果人类是超级聪明的恐龙,那么男人跟女人之间根本就不会存在配对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投资微乎其微,同时我们不会生活在高度组织化的复杂社会中。社会联系非常微弱,人们之间的合作也非常少,大家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所有人都是充满攻击性的恐怖分子。在一个漫山遍野都是大脑袋霸王龙的世界里,生活将是日复一日的厮杀,充满紧张和压力。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是吃掉别人还是被别人吃掉。
当然,在这些虚拟的“人类”社会里,也会有哲学家和科学家追问人类天性和人类行为方面的问题。在进化生物学领域拥有高学历的鹦鹉或恐龙将会主张,因为人类属于鸟类或爬行动物,研究和理解通常的鸟类以及爬行动物对于理解人性和人类行为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猴子或类人猿将会被作为宠物圈养在家里或动物园里,或者在“人类”好奇心的驱使下成为野外研究的对象,甚至可能在餐厅里被做成充满异国风情的美味大餐。只是没有人会写出跟下列书名有关的作品:《镜中的猴子》、《裸猿》或《我们内心的黑猩猩》。
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人类恰好成为非常聪明的灵长类,于是灵长类而不是臭虫、蜥蜴、鸟类或狗享有了这种特权。相比其
他动物,我们在生物特征方面与其他的灵长类拥有更多共同的地方。人类本性是一种特定的灵长类本性,而要理解人类行为就必须研究和理解更一般的灵长类行为,尤其要理解那些与我们亲缘关系*近的灵长类的特征和行为,比如类人猿或旧世界猴(Old Worldmonkey)。
在基本的生存或繁衍方面,灵长类跟其他动物具有相同的目标。它们需要觅食,避免被猎食者吃掉,与同种的异性交配以便繁衍后代。灵长类与其他动物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相似的,而大多数解决办法也是相似的。不过,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重大区别:相比大多数其他动物,灵长类在生存和繁衍方面的成功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同类中其他个体的行为。对于类人猿和旧世界猴来说,更是如此。类人猿和旧世界猴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它们的社会化程度不同,而这一因素与它们的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意义,让我简单地对比一下黑猩猩与其他动物在社会化的本质上有何区别。很多动物,包括昆虫、鱼类、鸟类和非灵长类的哺乳动物,跟它们同一物种的其他成员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它们的日常活动,比如旅行、觅食或睡觉,都发生在离其他成员很近的地方。不过,群体成员并不需要为了食物、领地或配偶而你争我夺。很多时候,它们没必要或很少有必要进行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在这些动物群体中,个体通常只在乎自己的事情,不会跟“朋友”有什么交往,也不会跟“敌人”有什么冲突。倘若某一个体失踪或死亡,这样的事件在相当程度上对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来说无关紧要,甚至可能都不会被注意到。相比之下,黑猩猩的生活则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一只黑猩猩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会在它的社会网络中对其他黑猩猩的生活产生影响,不管其他黑猩猩愿不愿意,喜不喜欢。而这,无论是对于个体的行为而言,还是对于个体在群体中获取社会成功所要采取的策略而言,都具有诸多影响。
黑猩猩和人类一样,都生活在具有高度竞争性的社会中。不过,它们会在自己的群体内部建立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因此用不着日复一日、一刻不停地厮杀。地位高的个体优先享有食物、住所,也更容易受到魅力非凡的异性青睐。而地位低的个体很难找到食物和配偶,经常面临更多的危险。此外,它们还会遭受来自高地位个体的攻击和恐吓,因而长期面临着身体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低地位的个体更可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寿命更短。相比高地位的个体,它们留下的后代数目更少。为了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一只黑猩猩必须与其他的伙伴联合起来,以便在自己采取行动时得到它们的帮助。比如,为了在与群体中其他个体竞争时赢得胜利,雄性黑猩猩会和它们的亲生兄弟建立攻守同盟,有时候也会团结和拉拢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个体,这些家伙通常都是强壮有力的成年雄性黑猩猩。与来自其他群体的个体进行合作或竞争,是黑猩猩、其他类人猿和旧世界猴社会生活中的普遍主题。当然,这一主题在人类社会中同样普遍。除了个别例外,研究者没有在其他动物中发现这种现象。

《蚂蚁的社会:群体合作创造超文明》
序言

如果有一天,一伙博物学家要聚在一起选出动物世界的七大奇迹,他们将不得不把切叶蚁异乎寻常的、强大的文明考虑在内。在美洲热带和亚热带的广大区域里,这种昆虫主宰了森林、草原和牧场。
从蛮荒的内陆到城市中心的广场和空地,无论你到中南美大陆的什么地方旅行,你都会很快邂逅切叶蚁。首先引起你的注意的是一列列体形较大、红棕色的工蚁。它们排成纵队疾行,10 只蚂蚁并排,紧凑程度堪比阅兵中疾行的士兵方阵。它们在宽不过一个人的手掌的微型公路上行走,行经之处,植物和碎屑被一扫而光。它们中的一些是向外走的,一些是回家的,二者数量大体相当。后者中绝大多数蚂蚁携带着新鲜的叶子或花瓣切片。它们用上颚叼着切片,直接把“战利品”背在背上,就像打着一把遮阳伞,所以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地区的人一般称它们为“阳伞蚁”(parasolants)。
仔细观察那些负重的蚂蚁,你很有可能看见一些小蚂蚁骑在运输中的叶子碎片上,就像在搭便车。这些小蚂蚁难道像象夫那样,在引导着它们的大伙伴回家?不,它们的作用甚至更加奇特,它们是活的苍蝇拍。行进中的蚂蚁纵队会吸引致命的寄生蝇,寄生蝇就像俯冲轰炸机那样从天而降,如果不加以阻止,它们就会在大蚂蚁的脖子或脖子附近产卵。蛆很快就会孵化出来,并设法进入蚂蚁的身体,吃掉蚂蚁的组织。蝇拍警卫站在携带叶子的姊妹身上,用前腿和有力的颚打击寄生蝇,阻止它们寄生。
如果你一路跟随载货的蚂蚁商队,它们会把你带到蚁巢的所在之处。想要抵达蚁巢,你可能要沿着小径走50 米,甚至100 多米。这趟行程可能会穿越浓密的灌木丛,甚至还会经过一两个陡峭的小沟谷。*终,蚁巢必将豁然呈现在你的视线中。那是一座有着数百万居民的城市,一个地下大都会。它的上部是一个由挖掘出的土壤构成的一般高两米甚至两米以上的圆顶。在地下,蚂蚁们挖掘了数千个小室,每间大小和一个人的头部差不多;更准确地说,小室的容积为三分之一公升至50 公升(约33 立方厘米至5000 立方厘米)。所有这些小室都由一个迷宫似的隧道连接,小室里面填充着绒毛状的灰色物质。它们薄薄的墙壁使单位容积达到*。墙壁上生长着一种真菌,这种真菌只与如切叶蚁以及它们在进化上不太先进的近亲那样的“农业蚂蚁”共存。这种真菌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发育成有梗和菌盖的蘑菇,多数以由细线一样的菌丝构成垫子的形式增殖。
这种真菌的养料是一种糊状的细胞壁。这种好似制型纸浆的物质是用那些觅食的工蚁带进来的植物碎片制成的。
除了从新被切割的植物上获取的植物汁液,切叶蚁完全靠自己栽培的真菌生存。它们发明了一种方法,把新鲜的植物(蚂蚁的消化系统无法处理的材料)转化成了对它们来说可食用的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切叶蚁取得的成就堪与人类农业科学家取得的成就媲美。不仅如此,它们还在生物进化上取得了一项突破:利用新鲜的植物使它们的作物生长,这意味着它们开发出了一种几乎取之不尽的食物源。
切叶蚁和它们栽培的真菌的相互依赖是亘古以来*成功的共生之一。切叶蚁是新鲜植物材料的主要消费者,因而也是美洲热带地区陆地环境中的一种主导力量。一个发育完全的切叶蚁群落所消费的植物材料的量大致和一头牛所消费的量相当。在美洲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地方,以及在切叶蚁能够侵入花园和农田的任何地区,它们都是主要的农业害虫。
因此,处在它们广阔的生存区域内的人都熟悉它们。它们是巴西的“saúva”、巴拉圭的“isaú”、圭亚那的“cushi”、哥斯达黎加的“zampopo”、尼加拉瓜和伯利兹的“wee-wee”、墨西哥的“cuatalata”、古巴的“bibijagua”,以及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的城镇蚂蚁或阳伞蚁。
从科学角度看,把切叶蚁群落看作复杂的有机结构也许是*恰当的。切叶蚁群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植物转化成更多的切叶蚁群落。它们是自然选择所设计的文明,生存目的是在它们不可避免的死亡之前尽可能多地复制自身。由于它们拥有动物中已知的*复杂的交流系统之一、*精致的等级体系之一,拥有可调节温度和湿度的巢穴构造、动辄数百万的居民,切叶蚁群落理应被认为是地球上的终极超个体(superorganism)。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蚁群全都只由一只身为母亲的蚁后和它的女儿构成。雄蚁只是季节性地被养育,即使在繁殖季节也只占群落的很小一部分,它们的角色仅仅是在远离巢穴的交配飞行中为处子蚁后授精。由于雄蚁的身体和本能行为就是被这样设计的,交配后它们就会死去。
如果来自另外一个星系的访客在100 万年前人类尚未兴起时到访地球,它们也许会断定,切叶蚁群落是这个星球所能产生的*的社会。然而这个星球又向前迈了一步,文明得以诞生,于是才可能出现这本关于切叶蚁的书。

《大象的政治:分层社会中的奋斗》
亲吻戒指
我坐在水坑边的研究塔中,品着茶,欣赏着傍午的风景。天空白花花的,一对肉垂秃鹫借着一股热流盘旋上升。一股小旋风卷起了沙粒、枯树枝、大象粪便,在盆地里打着旋儿,驱散了挡它道的一群珍珠鸡。除了大象,在穆沙拉水坑的大部分居民看来,这一天似乎还是老样子。对大象而言,一场史诗般的风暴正在酝酿。
在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我的田野研究点,2005 考察季正在开始。雨季刚刚过去。雨季的时候,来穆沙拉找水的大象会比现在多一些。致力于调查雄性大象社会动态的我很想知道,与在其他环境中相比,这里的雄性大象是否以不同的规则运作;与其他大多数雄性社会相比,这一雄性社会有什么不同。在众多问题中,我想解答的问题是,等级是如何被建立并维持的,以及占支配地位的雄性大象能够将其等级保持多久。
在观察当地雄性俱乐部的8 名成员来这里饮水时,我立即注意到了某种不寻常的东西。那就是,它们没有表现出它们通常具有的友好姿态。群体的情绪无疑出了问题。
奥沙和文森特·凡·高是*年轻的两头雄性大象。它们不断转移重心,从一个肩膀到另一个肩膀,来来回回,似乎是向它们的中级和高级长者征询意见。它们中的一员偶尔会试探性地把鼻子向外拱,仿佛是要从一种从鼻到嘴仪式化的问候中获得安慰。
长者们完全无视这样的姿态,根本没有做出通常的反应,例如报以从鼻子到嘴的问候,或者把一只耳朵搭在少年的头或背上,而是密切注视着群体中*有权势的领袖格雷格。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它情绪不佳,走路的姿态就好像有蚂蚁正在它皮肤下面爬动。
像众多其他动物那样,大象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减少稀缺资源引发的冲突,例如水、食物,以及配偶。在这一沙漠环境中,这些雄性有必要形成一种等级制度,以减少围绕着接触水,尤其是*干净的水而产生的冲突。
在穆沙拉水坑,*好的水是从一口自流井里涌出来的。从自流井里出来的水被注入安置在一个特定地点的水泥槽里。对于大象来说,清洁的水口感更好。由于对*的饮水点的使用是由群内等级决定的,等级的划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变得相当简单,以一头雄性大象在和另一头雄性大象之间的竞争中获胜的次数为基础。获胜者要么会侵占失败者在水坑旁的位置,要么会迫使失败者移动到一个水质较差的地点。胜者会通过身体接触或视觉引导让失败者的行走路线偏离质量较好的水源。
辛西娅·莫斯(Cynthia Moss)及其同事已经摸清了母系家庭群体的统治情况。他们在安波塞利国家公园进行的长期研究显示,家庭的*位置被传给了下一个*年长、*聪明的雌性大象,而非传给*有支配性的个体的直系后代。雌性大象构成了广大的社会网络,家庭群体内部能够呈现出*牢固的纽带联系。然后,那个网络分成了不同的纽带群体,再往外分成被称作氏族的联合群体。这些网络分支在性质上是不固定的,一些群体成员走到了一起,其他成员则分散开来,加入了被称作裂变- 聚变社会关系中有着动态属性的群体。
在社会生活中的雄性大象方面,除了乔伊斯·普尔(Joyce Poole)及其同事就发情期和一对一竞争行为所做的考察,还没有多少研究。我想摸清,在作为少年离开它们的母系家庭群体后,雄性大象的关系结构是怎样的。雄性大象的成年生活大多是在它们的雌性家庭之外度过的。我之前在穆沙拉度过的田野调查季里,已经发现,与在别处被报告的情况相比,雄性大象构成的群体要大得多,它们的关系也牢固得多。在干旱的年份里,与在别的研究地点被记录的情况相比,这里形单影只的雄性不太常见。
在穆沙拉的联合群体中,各个年龄的雄性大象非常亲和友爱。……占据统治地位的雄性大象格雷格经常走在队列的前面。它的左耳朵下部有两个方形的豁口,很容易辨认。但是,还有一种更深层的东西让它非常显眼。这个家伙有着君王般的自信,这种自信展示了它的
个性,让人大老远就能认出它来。它高昂着头,偶尔大摇大摆,是块当君王的料。其他雄性大象显然都承认它的君王地位。每当它昂首阔步来水坑旁饮水,其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当格雷格抵达时,其他雄性大象慢慢后退,让它接触到水槽头*好、*纯净的水,每次都是这样。这种占上风的局面在早些时候已经确定,因为其他雄性大象几乎每次都没有发起挑战或竞争,就服服帖帖。水槽头相当于首座,显然是为等级*的大象保留的。我忍不住把这头大象称作“王者”,因为它的下属排成一队,依次把它们的鼻子放进格雷格嘴里,就像亲吻一个黑手党教父的戒指。
我观察格雷格安顿下来喝水时,群内几头雄性大象依次靠近,伸出鼻子,战战兢兢,把鼻尖伸进格雷格的嘴里。这显然是一种有重大含义的行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向等级*的雄性致敬的姿态。在举行完这种仪式后,较小的雄性大象放松了肩膀,转到了大象社交俱乐部里等级较低的位置。每头雄性大象都会致敬,然后退下。这种行为每次都让我印象深刻。它好像在提醒我们,在世界上,我们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也许并不像我们有时候认为的那样特殊,或至少别的动物也可能同样复杂,将这种雄性文化渗透在仪式之中。
但是,今天,没有什么仪式能够让王者平静下来。格雷格显然有些焦躁。它动作剧烈,不停地把它的重心从一只前脚移到另一只前脚上,还把头转过去观察自己的后面,好像有人在酒吧拍了拍它的肩膀,要和它干一架。
……
终于,凯文迈着四条腿大步走了进来,所有的混乱得到了解释。凯文是位列第三的雄性大象。它的长牙分得很开,耳朵完好无缺,尾巴光秃,很容易辨认。它表现出发情期狂暴的迹象,尿液正从它的阴茎包皮滴落。它耸着肩膀,昂着头,准备和王者一决高低。
……
当凯文漫步到水坑时,其他雄性大象退避三舍,仿佛想避开一场街头打斗。格雷格是个例外。格雷格非但没有后退,还尽可能把头昂得高高的,脊背拱起来,绕着那块洼地转了整整一圈儿,然后径直朝凯文走去。甚至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当凯文看到格雷格以这种挑衅的
姿势向它走去时,它立即开始后退。
后退对任何动物来说都不是一种得体的过程,我也肯定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头大象如此脚跟稳定地后退。但是,凯文却这样做了。
……
凯文此时已经后退了50 码(约45.7 米),做好准备,摆出正面迎击攻击者的架势,而格雷格则让它的游戏加码。格雷格就像个拳击手那样喷着气,加快了步伐,尘土四起。就在够着凯文之前,格雷格把头抬得更高,发动了一次完全正面的攻击,朝胆敢冒犯自己的凯文猛扑过去,头向前伸去,准备互相厮打。
紧接着,它们两个强壮的头撞到了一起,尘土飞扬。它们的长牙相接,发出爆裂般的声响。它们的鼻子收在腹部下面,以避开碰撞。格雷格的耳朵被收到了水平位置,这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姿势。它用尽身体的全部重量,再次抬起头,用断裂的长牙猛击凯文。随着凯文开始全面后退,尘土飞扬起来。
……
它们的眼睛死死盯着对方的眼睛,再次摆好架势,肌肉绷紧。看着它们,就像看西部片里对抗的两个牛仔。
它们相隔数英寸,玩了很多虚假的招式、模拟的冲锋,挺着鼻子、
躬着背,以各种方式发动攻击。有那么一会儿,它们似乎势均力敌,
搏斗陷入了僵局。
在坚持了半个小时后,凯文的力量和信心明显在渐渐消失。格雷格注意到了这种变化,现在它完全占据了上风。
……
两头雄性大象隔着水泥地堡对峙,互相摆姿势。格雷格在失望中把它的鼻子抛过了三米长的地堡,直到它终于能打破僵局,把凯文再次逼到了开阔地带。它们中间没有了障碍,凯文再也无法侧身撤退,因为那会把它的躯体暴露给格雷格可怕的长牙。它终于后退了,直到
被逐出那片空地,挑战宣告失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