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新知文库名家精选系列,收录30多篇名家入选《语文》教材文章,10多篇入选高中《语文必修》《语文选修》教材文章,近50篇入选中、高考语文试题文章。让孩子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预习并复习课堂所学,累计语文阅读理解素材。

2. 新知文库名家精选系列,收录多位名家作品,包括文坛巨匠——林语堂,“散文八大家”之一——林清玄,国学大师——季羡林,心灵导师——毕淑敏,当代著名小说家——汪曾祺等。

3. 新知文库名家精选系列,通过写人、写景、状物、记事这4种题材的记叙文,让孩子在阅读中借鉴写作经验,参考作文体例。

4. 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小阅读名家散文,有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养成。

5. 本系列均采用圆脊锁线精装,书中附精美彩插,采用进口环保纸张,是收藏专属的不二之选。


【内容简介】

《动人的北平》

这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林语堂先生作品集。全书共分为四卷,分别是:百花齐放、风景如画、匠心独具、人生在世。每一卷下都精选了林语堂先生作品中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美文。其中,包括《动人的北平》《庆祝旧历元旦》等多篇入选语文教材篇目,并配以精美的插图。青少年读者能由之领略大家的风采,充实内心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亦可从中窥见大师的创作门道,提高写作能力。

《人间草木》

这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汪曾祺先生作品集。全书共分为四卷,分别是:人间草木、美食美味、故人时事、品味人生。每一卷下都精选了汪曾祺先生作品中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美文,包括《昆明的雨》《葡萄月令》等多篇入选语文教材篇目。并配以精美的插图。青少年读者能由之领略大家的风采,充实内心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亦可从中窥见大师的创作门道,提高写作能力。

《离太阳*近的树》

本书是精选毕淑敏老师的多篇美文,包括收录在各版本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为青少年打造陶冶情操,学习写作经验的图书。

这本书讲述了毕淑敏老师多年的旅行和生活经历,包含了到各地旅行的感悟,在藏北高原当兵时的回忆,以及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关于亲情和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故事和散文。让读者在这些细微的描写和有力量的文字中培养阅读能力、感悟生活。

《和时间赛跑》

这是一本从林清玄的经典作品中,精选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篇章,汇编而成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多篇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

林清玄的文字兼具文学的美感和思想的深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品味。本书在精选美文的基础上,以新的阅读理念,丰富孩子的视野,带给孩子心灵上的成长。

《做人与处世》

这是一本从季羡林的经典作品中,精选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篇章,汇编而成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多篇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

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对读书、治学与做人的态度,以及自己的经历,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做人之道,字里行间流露出季羡林对学术的真诚与做人的谦逊。在本书的*后一章,更详细地分享了季羡林的学习方法,给孩子实质性的指导,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心灵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汪曾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小说的传人,曾参与改编京剧《沙家浜》。其所作小说以短篇为主,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文风朴实自然,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摹民情民俗,从传统文化角度再现了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著名心理咨询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师大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七十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十六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三十余次。

林清玄,中国台湾高雄人,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林清玄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前获得中国台湾多项文学大奖。文章曾多次入选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学及大学的华语教材,还曾被收入中国高考语文试卷,更是被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转载,是华语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之一。

季羡林,知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他早年留学德国,精通英文、德文、梵文等12种语言,其概括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一生笔耕不辍,著作极丰,如《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著作长销不衰。


【免费在线读】

离太阳近的树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是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热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在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竟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灰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的。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的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到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红柳,才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开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蓄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里须请来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了,只剩那些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放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风餐露宿。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在世界各处?从屋子顶上扬起的尘沙,常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桃花心木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

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988 年11 月3 日写于香港中文大学会友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