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典藏二十余位民国女神,让民国奇女子们的爱情故事抚慰你的心灵

孟小冬 陆小曼 阮玲玉 胡蝶 周旋 张爱玲 林桂生 唐瑛 陈燕燕

小凤仙 王人美 赵四小姐 胡萍 林徽因 姚玉兰 董竹君

福芝芳 赛金花 王映霞 张幼仪 苏青 何香凝 潘玉良

民国是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当中非常特别的一段,那些才子佳人们演绎了无数爱情故事,至今让人们唏嘘不一已。

虽然时光荏苒,但这些民国女神为我们留下了那些传唱至今的爱情故事,仍然可以抚慰我们的心灵。

★ 心若淡定便是优雅,这是一本跨越时空的女性修心手札,也是写给女人的人生启示录

谓倾倒众生的魅力,并不在于不老的容颜,而是在于用心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她们从未输给时光,她们谋生也谋爱,教会你做个有本事任性的女子。岁月可以让容颜苍老,但也能淬炼出从容优雅的气质,在经历中成熟,在沉淀中坚持,在优雅中迸发,成为自己期待的人。

★ 内容充实,文笔清新,从女性的角度回看百年时光

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梳理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如烟往事,以女性的直觉,现代的视角,走近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体会她们的落寞,解读她们的惆怅,展现她们的美丽与哀愁。回看这些民国女子的一生,就如同回看那段百年前的时光。

★ 十年经典,精心修订,呈现全新阅读体验,随书附赠有声书签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曾于2011年上市,上市后收获读者好评无数,评论数近4万条。此次再版在原作的基础上精心修订全文内容,随书附赠有声书签,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书中人物的奇闻异事,以及民国珍贵影像。


【内容简介】

曾经有那样一群女子,她们如烟花般绚烂,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们在女子本就低微的时代,用独立自强圆满了自己,滋润了他人。

时光翩然而过,她们仍然在用自己的执着,为迷茫的你拨开生活的迷雾,帮你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作者简介】

桑妮

本名张广慧,女性传记文学领域知名作者。因热爱民国迄今那些芳颜傲骨的女子,一提笔便忍不住向她们的来处追寻。有着水瓶座女子的敏感,热爱文字,热爱摄影,热爱电影。文笔清丽缠绵,立意悲悯有爱,“愿以比雨还轻的文字,写尽比花还美的女子”。代表作《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


【媒体评论】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

鱼儿不能没有水,人不能没有氧气,而我更是不能没有你。

——徐志摩《出自徐志摩诗集写给陆小曼的信》

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王小波

张爱玲不是远去了?避开了穿人民装的时代,成为一个完整的旧人,虽生犹死。苏青为甚么不走?由著时代在她身上画下分界线,隔离著我们的视线。

——王安忆《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

有的人,短短几十载岁月,却经历了别人几生几世的故事

——白落梅《陆小曼的烟火人生》


【目录】

*章 孟小冬 为谁风露立中宵

第二章 陆小曼 从此无心爱良夜

第三章 阮玲玉 便纵有千种风情

第四章 胡蝶 花自飘零水自流

第五章 周旋 美人不用敛蛾眉

第六章 张爱玲 人间无物似情浓

第七章 林桂生 醒时空对烛花红

第八章 唐 瑛 惜花人去花无主

第九章 陈燕燕 昨夜星辰昨夜风

第十章 小凤仙 高山流水识知音

第十一章 王人美 梨花欲谢恐难禁

第十二章 赵四小姐 人间自是有情痴

第十三章 胡萍 繁花落尽皆成梦

第十四章 林徽因 你是人间四月天

第十五章 姚玉兰 人生只似风前絮

第十六章 董竹君 风絮飘残已化萍

第十七章 福芝芳 芳心总是伴忠魂

第十八章 赛金花 红颜未老恩先断

第十九章 王映霞 生怕情多累美人

第二十章 张幼仪 独客单衾谁念我

第二十一章 苏青 一抹春痕梦里收

第二十二章 何香凝 人间梅花暗自香

第二十三章 潘玉良 质本洁来还洁去


【免费在线读】

张爱玲——人间无物似情浓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王国维

有人说,她是一朵艳丽的罂粟花,蛊惑着寂寞的可怕的文坛,蛊惑着凡俗的世人的爱情。然而,她也被蛊惑其中,只是与众不同的是:一身孤傲的她可以华丽转身,只留给世人一个苍凉、永恒的背影。

写出《传奇》的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凄绝苍凉的传奇。

24岁以《传奇》蜚声寂寞得可怕的文坛的她,用让人看了生疼的字句写尽了“孤岛”上的苍凉和传奇。然,她也是这苍凉传奇中的一分子。她以飞蛾扑火的苍凉姿势,和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父亲、胡兰成、赖雅纠缠爱恨。在滚滚红尘中,寂寞地演绎着她悲凉的传奇人生。

她是骨子里深埋凄凉的人,出身于显赫传奇世家的她,自小就看尽了“繁华落去的无奈”和“可恨的人间冷暖”。封建遗少式的父亲,深受新思想影响出走的母亲,加上庸俗、专横的后母,使她的童年处在一片看不见尽头的荒凉之中。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悲剧,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促使她拥有了早慧与敏锐的心思,将这种种的沉浮故事,转化成令人惊艳与嗟叹的文字。她依然是历史沦陷中“*后的贵族”,骨子里仍有抹不去的贵族气质,所以,依然高瞻世态、睥睨人间。人生于她,终是如“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的哀艳孤绝。

然,一身孤傲的她,把世俗红尘都看了个透,却也难逃宿命姻缘的作弄,她成了自己小说里那个*苍凉的人。她在茫茫人海之中与花花公子胡兰成相遇,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点,刚刚好都在那里。于是,她认定了缘分,像所有的凡尘女子一样,为了爱情,赴汤蹈火,把自己整个沦陷在“倾城之恋”之中,*后,弄了个诸多愁云恨雨,多年后还无可喘息。而“倾城”之中的胡兰成却不改风流,依旧在风花雪月里流连忘返。这不得不让敏感的她顿觉“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

多年后,胡兰成把这段“乱世情缘”写进回忆录《今生今世》;台湾名作家三毛以他们为原型写就《滚滚红尘》;只是,这一切都再惊不了那个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了。她早已离开上海这个伤心地,在异国和大她30岁的赖雅续写着她的“美国情缘”,成就一个在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之时“执子之手”的神话。

不过,她亦是一个纯粹的人,爱得纯粹的人。

当爱来临时,她说她感觉自己从尘埃里开出花朵来;当爱不在时,她对他说,“我觉得我枯萎了……”

她的一生,如同她擅长的小说的底色:悲凉、苍凉、残酷。

1995年的中秋节,她一个人在纽约的公寓孤独地离去,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传奇在寂寞中拉下了帷幕,只留给世人一个苍凉的背影。

壹 临水照花

1944年9月,由《小说》杂志发表的《传奇》出版仅4天就告急即行再版,有着夜蓝色封面的《传奇》使得上海一时“洛阳纸贵”。

于是乎,沦陷区的孤岛恢复了颜色,只是这颜色是夜蓝色——张爱玲《传奇》封面的颜色。

张爱玲以她无可比肩的才情与气度征服着在战争浮世中无以聊生的人们,尤其是被隔绝在“孤岛”上的人们。她的“衣”不惊人死不休的时装照被用作上海滩*洋派、*知名刊物的封面,大街小巷的书店、书摊上炫目地闪耀着她的名字,从华丽的客厅、粗陋的弄堂到平常人家纳凉的天台,许许多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都在谈论着她。关于她的,传奇的显赫家世,传奇的成长经历,传奇的文学颜色……

于是乎,人们记住了,那个眼神忧郁微傲的,穿着摇曳的艳丽衣衫的女子。她的奇装异服,她的沉默不善言谈,她的艳丽决绝,连带着她作品中的苍凉气质,都让寂寞得可怕的文坛为之震动惊艳。她若一朵大大的罂粟,以她特有的孤傲、清丽、敏感、卓尔不群,伫立在水一方,让人只可瞻望,不可自渎。

多年后,那个曾负她的男子在《今生今世》中写道:“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这,是对她*恰当的评价。他是懂她的,曾经。想那时,他也爱吧,只是太博爱了而已,到*后,只让这个凌艳如花的女子枯萎罢了。可是,我想,在梳理回忆,写下这段话的时候,胡兰成的心里该也会有凄凉吧。无论怎样,那些如水的流年,虽远去,却也曾无限甜蜜过。

如今,在上海的十里洋场之上,也有许多怀揣着自恋,摇曳着旗袍的女子,只是,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临水照花人” 。

这世间,要等500年才可出一个这样的奇女子吧!传奇艳绝,孤傲自恋,在水的一方,照着自己的影、自己的魂。

贰 苍凉的童年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

苍凉的童年,成就了张爱玲以后创作的文字底色,也使她的文字,她的小说,总透露着寂寂的冷、木木的凉。

1921年9月,天气微凉,在一个月圆的日子里,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她的家世非常显赫,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

只是,这曾经显赫、繁华的门庭,留在她记忆深处的全都是荒凉的影子。以至于,她后来写过这样的句子:“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阴凉。”

人家说“富不过三代”,待到张爱玲父亲这代时,他们这个显赫的大家庭已经走向没落、衰败。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终日沉迷鸦片,颓废而落魄。除此外,他还有贵族少爷的劣根性,性格暴戾乖张。在张爱玲的印象里,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会沉下去。他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 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

她的母亲则是和父亲截然不同的,出身于官宦名门的她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过西方文化熏陶,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所以,母亲的世界里有钢琴、油画、光明,是温暖而富足的,母亲成了身处幽暗地的她拼命要抓住的一缕阳光。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

这样不同世界的两个人,这样不同的两种气质,结合在一起的结局就是无休止的争吵。所以,童年的张爱玲记忆*深刻的是父母间的战争。这让小小的瘦削的她,常常躲在屋子的一个角落瑟瑟发抖,觉得世间的苍凉怎么这么多!

不久,不同世界的两个人离了婚。母亲踏着她的三寸金莲来往于不同的国度。

幼小的张爱玲只好孤寂地在父亲“下午”的世界里,细细密密地搜寻着母亲曾留下的丝丝缕缕的空气。她童年的故事就这样匆匆结束了,没有父母的关爱,只是一片灰蒙蒙的颜色。

但文学给了她巨大的安慰,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便也就是这个文字的世界给了幼小的她很多想象的快乐。她迷醉其间,天性里那些对文字的敏感也渐渐地被激发出来,4岁时,她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了小说创作;9岁时,她开始投稿,并把得到的*笔稿费(5块钱),用来买了一支口红,试图来为自己的童年增加一点色彩。

她诞生时,虽说家境已经没落,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还可维持着世家的风范。在这个将外界风雨隔开的荒凉世界里,张爱玲养成了一种纤细、精致的审美,加上她本就是没落世家的一分子,她熟悉自己笔下那些公子王孙、遗老遗少、太太、姨奶奶、丫鬟、小姐们的生活方式,深谙他们阴暗、畸形的心理。因而,她在自己的小说中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内心深处苍凉孤寂的宿命感投射到她笔下的人物里。所以,她的作品中总是渗透着“庭院深深”“春日迟迟”的味道。

就是这样的成长环境、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城市造就了一个传奇艳绝、才华横溢且苍凉孤傲的张爱玲。她站在人生的舞台中,远远地俯视着芸芸众生,然后再用她固有的苍凉的略显残忍的笔触抒写着世俗的人生。

叁 孤寂的文学天才

1937年,对于整个中国都是一场大悲剧,对于上海尤其如此。

“八一三”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进攻闸北,国民党部队从上海连夜撤退,上海就此沦陷,刹那间成为一座“孤岛”。而此刻,在张公馆这座没落的泛着腐朽味道的房子里,住着一个监狱长,他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延重。

苏州河两畔,枪炮声彻夜不断,住在老房子里的人们每天就好像睡在战壕里一样。然而,这些对于张爱玲来说不是*悲惨、*切肤相关的。她有她自己的悲剧。

父母离婚后不久,继母就进门。那个和陆小曼一起吸食鸦片的昔日“芙蓉仙子”,很快使她的小姐身份暧昧不明。她用她恶毒的后母心对待着张爱玲,让张爱玲的生活陷入一片灰暗的空间里。张爱玲觉得都快要窒息掉了,快乐对她而言是那么的难得,孤寂像鬼魅一样如影相随。

多年后,她还记得那时穿着继母旧棉袍的感觉,是“穿不完得穿着,就像浑身都长了冻疮,冬天都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然而,继母的恶毒折磨远不止于此。一次,她为了一点小事诬陷张爱玲,使张遭到父亲的毒打,并被囚禁在一间空的老房子里,满屋子红男绿女,没有一个出来劝阻,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她被囚禁。这一刻,我想张爱玲是把什么人情淡薄、世态炎凉感受了个够、体味了个够。长达半年之久的囚禁中,她看到的只是“板楼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死,*次离她这么近,仿佛小兽随时要把她吞噬。

她决定出逃,想出许多方案,比如像三剑客、基督山伯爵,或是简单一点,像《九尾龟》里一样垂了绳子从窗户溜出去,当然*好的办法,是有个王子可以骑着白马,在她的阁楼下接应。可她终究不是公主,虽遇到了童话里的恶后母,却遇不到那拔剑来救的王子。没有人救她,只除了她自己。

于是,她在“隆冬的晚上,伏在窗子上用望远镜看清楚了黑路上没有人,挨着墙一步步摸到铁门边,拔出门闩,开了门,把望远镜放在牛奶箱上,闪身出去。——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啊!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而且我在距家不远的地方和一个黄包车夫讲起价钱来了——我真的高兴我还没忘了怎么还价。真是发了疯呀!自己随时可能重新被抓进去。事过境迁,方才觉得那惊险中的滑稽。”(张爱玲,《私语》)。

那一年,她18岁。

偷逃出来的张爱玲来到了母亲的家。但是,母亲的接纳并没有给张爱玲带来心底一直渴望的温暖。母亲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所以,她一心想将孤僻、不善言谈的张爱玲培养成一个淑女。这对于在狭隘的空间里寂寞惯了的张爱玲来说,犹如在窘境中学做人,困难重重。因此,母女二人之间的隔阂渐见端倪。张爱玲在初得丝丝温暖后,又陷入了另一种孤寂。

中学毕业时,母亲让她选择“嫁人”还是“读书”时,张爱玲选择了后者。我们无法揣测母亲不幸的婚姻究竟给了她多大的影响,但她对婚姻的恐惧我们是可清晰感觉到的——在毕业调查表的“*恨”一栏,她赫然填着:“一个天才的女子忽然出嫁了!”

然而,读书却并非一帆风顺,她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只能懊恼地去了香港,因为抗战的爆发让她不能远行,而当她正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时,她的港大生活也被轰隆隆的炮火击得灰飞烟灭。

1942年下半年,张爱玲无奈地结束了港大的生活,回到了“孤岛”上海。在静安寺附近的常德公寓里,她和姑姑住在一起。这段生活对于张爱玲来说,可能是她一生中少有的一段平静的时光。在这里,她写出了她的成名作《*炉香》和《第二炉香》。她天荒地老地写,写尽了尘世那么多繁华幕后的苍凉人生,并让灰蒙蒙的苍凉慢慢地沉下去、沉下去,成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凄美地开在战时荒芜的“孤岛”之中,若罂粟般蛊惑着寂寞的文坛。

只是,她不知在她事业如日中天的时节,她不小心落入了它的圈套,她成了自己小说里的那个人,而且还是那个*荒凉的人。

肆 倾城之恋

一个城市的沦陷,成就了白流苏的一段爱情,对于张爱玲而言亦如是。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

她在《倾城之恋》中冷漠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本以为是说给别人的句子,没想到却是应验了自己。

沦陷的上海,有的革命,有的醉生梦死,在这个充满了世纪末荒凉和疯狂的“孤岛”上,人们过着仿佛没有明天的生活。在暗绿的光线里,一段孽缘悄悄上演。张爱玲,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登上了她在文字的华丽中虚拟了千百回的爱之舞台。她遇上了一个人——胡兰成。

胡兰成,浙江嵊县人,出身寒门,却是个才子,有满腹经世之才与入仕之志。1944年年初,获释不久在家闲居的胡兰成,看到了《天地》杂志第二期上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张爱玲在这篇八九千字的小说中对人性的理解,流畅的文笔,给文学修养颇高的胡兰成留下很深的印象。遣词的准确,构思的巧妙,宛若一个相识已久的朋友,胡兰成看着无一处不顺眼,满心都是喜欢。

于是,他在一个春日习习的午后,通过苏青找到了张爱玲在常德公寓的家。(苏青原名冯和仪,笔名苏青,是《天地》主编,曾任汪伪政权要员陈公博的秘书。上海是汪精卫“和平运动”的基地,胡兰成任《中华日报》主笔时和她相识。)

起初,性情孤僻的张爱玲让他吃了个闭门羹,但不知怎的,第二天,她却给他打电话说要去看他。

后来,胡兰成在回忆录《今生今世》里如是说:“我时常以为很懂得了什么叫惊艳,遇到真事,却艳也不是那艳法,惊也不是那惊法。”就这样,一个鲜活、沉静、疏远、奇装炫人、不漂亮的张爱玲入了这个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的眼。

他认为,男欢女悦,一种似舞,一种似斗。见到张爱玲后,他明白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手。送走张爱玲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写了封信给她,信中说她“谦逊”。张爱玲很喜欢这个评价,回信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她亦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就这样,她在姻缘的宿命中信了爱情是一种缘分的魔咒,以飞蛾扑火的姿势投入到他的怀抱。她亦知他的过去,他也未曾对她刻意隐瞒过:他结过两次婚,目前还和舞女同居。

只是,他的多情,他的狂妄,他的放荡不羁,让她看到父亲的影子。那个尘封在记忆深处的人让她虽有刻骨铭心的痛,但是,却不能够抹杀掉她曾那么渴望过他的温情的事实。童年时,太稀缺的父爱,让她面对大她15岁的胡兰成时,有太多迷恋,比鸦片还让人不可抗拒。

张爱玲开始有了烦恼,且这烦恼是凉薄的。女子一旦爱了人,是会有这种委屈的,于是乎,“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于是,得如此殊荣的胡兰成不再是那百花丛中的浪子,“晨出夜归只看张爱玲,两人伴在房里,男的废了耕,女的废了织,连同道出去游玩都不想”。

他们一个“一夜就郎宿”,一个“通宵语不息”,爱,亦是可以贴景入心的。

1944年,胡兰成的妻子得知丈夫的婚外情之后主动提出离婚,为张爱玲腾出了位置。于是,他们办了那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婚礼,写下了那让人惊心的句子: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两句是爱玲写的,后两句是胡兰成所撰,证婚人是爱玲的好友炎樱。这年,胡兰成38岁,爱玲23岁。

然,世景荒芜,现世已再无安稳可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