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信睿周报》是在纸媒生存环境艰难的当下所做的一种积极创新,希望能改善人们的深度阅读体验。关注由当下正在发生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崭新议题,以学术文章、访谈、书评、文摘、纸上展览等方式呈现国内外思想界和艺术界审视、回应、参与这些议题的尝试。


【内容简介】

我们正处于一个现代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技术从根本上是成就和实现自由的力量,但其在成就自由的同时又可能构成对自由的威胁。在本期“起点”文章《如何化解现代技术对人文的异化?》中,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从技术工具论与人类学的技术观出发,探讨了技术的本质、技术对人文的异化以及如何化解这种异化等问题。

在《从“猫咪钢琴”到“数字的灵韵”:来自故障艺术家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一文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陈亦水介绍了美国艺术家迈克尔·贝当古的著作《数字资本主义批判》,该书从艺术考古学、数字技术语言、非物质商品等角度,为数字资本主义研究领域提供了来自数字新媒体艺术家的全新视角。

本期的艺术单元将呈现两位艺术家的个展,其异曲同工之妙在于他们都关注“身体”这个主题:在纽约活动的艺术家吉娜·毕弗斯在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的个展关注数字生活下人体之异化;英国视觉艺术家马克·奎恩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皮相之下”则聚焦艺术与生命体之关联。

本期其他精彩文章还包括:媒体人殷智贤对建筑师王澍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现代性表达的访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许纪霖对在欧洲和美国的政治文化语境下“政治正确”究竟意味着什么的分析,以及聚焦巴黎圣母院大火之后关于历史遗产与公众情感的学术访谈


【作者简介】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陈亦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


【目录】

01 如何化解现代技术对人文的异化?/吴国盛

08 来自故障艺术家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陈若水

10 吉娜·毕弗斯:我该过的生活/ MoMA PS1展览

12 中国建筑设计的现代表达/殷智贤&王澍

16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

19 政治正确是否正确?/许纪霖

22巴黎圣母院大火与遗产情/Books & Ideas


【免费在线读】

现代技术所代表的一方面是人类“权力意志”的无限膨胀,另一方面是技术理性的无所不在。权力意志表面看来是人的自由的一种实现,其实是“自由”的一种堕落。自由意志(free will)变成了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自由就得屈从于权力了,这正是技术时代技术理性一统天下的真相。

——吴国盛

在贝当古看来,整个数字资本主义就好比某种大型历史装置,数字技术通过一种纯粹的符号化操作,剥离了现代人对于肉身性与物质现实的关注,转而生成一种永生式的、自动化与非物质性的完美“现实”——贝当古称之为“数字的灵韵”(aura of the digital)。

——陈亦水

一个真正的自由社会,其特征在于它对待少数群体的方式,尤其是对那些拒绝认同公共的好生活定义的群体有足够的宽容,并且给予他们与其他所有社会成员同等的权利。

——许纪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