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三大经典著作

《小逻辑》反映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天才的著作之一,哲学史的开山之作和经典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纲领性巨著,打开其哲学体系大门的钥匙

2.贺麟全集本,新校重排,据贺麟手迹修订

3.贺麟弟子、著名哲学教授张祥龙参与修订编辑


【内容简介】

《小逻辑》是《哲学全书纲要》的*部分,通称《小逻辑》,以区别于《大逻辑》(即逻辑学)。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黑格尔的《小逻辑》是构成他的《哲学全书》的一个主要环节,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义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他的学生在他逝世后编订全集时,再附加以学生笔记作为附释,于是使得这书又有了明白晓畅,亲切感人的特点。

《哲学史讲演录》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代表作之一,“哲学史”的开山之作,治哲学者之书。黑格尔一方面将哲学史纳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中,把哲学史归结为理念回归自身的*精神阶段;另一方面把辩证法贯彻于哲学史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史的发展规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贺麟、王太庆等先生将其译成中文出版,是贺麟先生译述黑格尔的重要成果。 “贺麟全集”版解决了之前版本由于出版时间相隔较远而存在的体例不一等问题,更符合当下阅读习惯。

《精神现象学》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阐述其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部纲领性巨著。黑格尔自认此书为其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誉《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和“黑格尔哲学的圣经”。黑格尔通过此书提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科学,它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知识的“梯子”。中译本由贺麟、王玖兴合译,分上、下卷先后于1962年和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卷1979年再版时曾修订译文,以与下卷译名统一,“贺麟全集”版对勘再版所作修改,择其重要者,以编注形式留存上卷初版原貌。


【作者简介】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译者: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国内外久享盛名的西方哲学专家、翻译家,于黑格尔哲学无不精通,论述遍及黑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翻译的《小逻辑》,学术界公认为是继严复《天演论》之后影响zui大的学术著作中译本;对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贺麟在中国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93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译著还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媒体评论】

《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zui天才的著作之一。

——恩格斯

只有通过黑格尔,哲学史才*次成为独立的科学。

——文德尔班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是黑格尔哲学的圣经。

——马克思

哲学诠释学的任务可能正是从这里出发而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必须返回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直至我们在一切主观性中揭示那规定着它们的实体性。

——伽达默尔

《小逻辑》是zui足以代表黑格尔晚年成熟的逻辑系统的著作。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意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

——贺麟


【目录】

小逻辑

题记

新版译者序言

译者引言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版序言

黑格尔对听众的致辞

导言[概论哲学的性质]

*部 逻辑学

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

直接知识或直观知识

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和部 门划分

*篇

存在论(DieLehrevomSein)

A.质(DieQualit/it)

B.量(DieQuantitfit)

C.尺度(DasMaB)

第二篇

本质论(DieLehrevomWesen)

A.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DasWesenalsGrundder Existenz)

B.现象(DieErscheinung)

C.现实(DieWirklichkeit)

第三篇

概念论(DieLehrevomBegriff)

A.主观概念(DerSubjektiveBegriff)

B.客体(DasObjekt)

C.理念(DieIdee)

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哲学史讲演录

*卷目次

题记

开讲辞

哲学史讲演录

导言

甲 哲学史的概念

乙 哲学与其他知识部门的关系

丙 哲学史的分期、史料来源、论述方法

东方哲学

甲 中国哲学

乙 印度哲学

*部 希腊哲学

*篇

*期 从泰利士到亚里士多德

*章 *期*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甲 伊奥尼亚哲学

乙 毕泰戈拉与毕泰戈拉派

丙 爱利亚学派

丁 赫拉克利特

戊 恩培多克勒、留基波、德谟克里特

己 阿那克萨戈拉

专名索引

译者后记

第二卷目次

题记

*部 希腊哲学(续)

*篇(续)

第二章 *期第二阶段:从智者派到苏格拉底派

甲 智者派

乙 苏格拉底

丙 苏格拉底派

一 麦加拉学派

二 居勒尼学派

三 犬儒学派

第三章 *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甲 柏拉图

乙 亚里士多德

专名索引

译者后记

第三卷目次

题记

*部 希腊哲学(续)

第二篇

第二期:独断主义和怀疑主义

甲 斯多葛派哲学

乙 伊璧鸠鲁哲学

丙 新学园派哲学

丁 怀疑派哲学

第三篇

第三期:新柏拉图学派

甲 费洛

乙 卡巴拉派和诺斯替派

丙 亚历山大里亚派哲学

第二部  中世纪哲学

〔引言〕

*篇

阿拉伯哲学

甲 讲说者的哲学

乙 亚里士多德的注释者

丙 犹太哲学家摩西• 迈蒙尼德

第二篇

经院哲学

甲 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的关系

乙 一般的历史观点

丙 一般经院哲学家共同的观点

第三篇

文艺复兴

甲 对古代思想家的研究

乙 一些独特的哲学的尝试

丙 宗教改革

专名索引

译者后记

第四卷目次

题记

第三部 近代哲学

〔引言〕

*篇

培根和波墨

甲 培根

乙 雅各•波墨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

*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甲 *阶段

乙 第二阶段

丙 第三阶段

第二章 过渡时期

甲 唯心论和怀疑论

乙 苏格兰哲学

丙 法国哲学

三 关于具体的普遍统一的观念

四 〔德国〕启蒙思想

第三篇

*近德国哲学

甲 耶可比

乙 康德

丙 费希特

丁 谢林

戊 结论

附录 黑格尔关于哲学史书信十六封

术语(部分)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译者后记

精神现象学

上 卷

题记

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序言:论科学认识

导论

甲、意识

*章 感性确定性;这一个和意谓

第二章 知觉;事物和幻觉

第三章 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

乙、自我意识

第四章 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

丙(一)、理性

第五章 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性

译后记

再版后记

下 卷

题记

丙(二)、精神

第六章 精神

丙(三)、宗教

第七章 宗教

丙(四)、*知识

第八章 *知识

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页码对照表

译后记


【免费在线读】

 一、《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当时的政治态度

  《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后完稿的。这书的序文是1807年1月写成的。全书除*末论*知识部分是根据他几年前的旧稿补充整理而成之外,基本上可以说是在一年时间内一气呵成的。也就由于这种情况,这书前几部分写得较从容,分析也较细致,及写到末后部分时,因拿破仑进攻普鲁士的战争迫在眉睫,又因与出版家订有合同,必须在10月中旬交完全部稿件,不然,印数就将由1000册减到750册,稿费也将随之减少。所以本书后一部分是在这样紧张忙迫的情况下写出的,因而分析较少,纲要式的话较多,有时特别晦涩费解。

  这书虽是匆匆在一年内写成,不过也还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黑格尔早在1802年就计划要写出一部系统的著作,在当时给友人的信中还约言打算在1805年秋天出版。事实上他酝酿很久,迟至1805年他升任耶拿大学副教授时才开始写。他原来预计要写一部叫做《一个思辨哲学的体系》,这个体系共包含四个部门,即(一)精神现象学,(二)逻辑学,(三)自然哲学,(四)精神哲学。他预定以“精神现象学为这个体系的*部”,而以“逻辑学和两门具体的哲学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为第二部”(《大逻辑》第1版序)。所以在1807年初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印有“科学的体系,*部,精神现象学”等字样。由于他的《逻辑学》(即《大逻辑》)后来写成时,部头很大,独立成书,而1817年在海得堡任教期间他才刊行他的《哲学全书》,包含逻辑学(即《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大部分,这才完成了他当时计划要完成的体系。

  由于按照黑格尔原来的计划,《精神现象学》是整个体系的*部,这就提供我们了解《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它在黑格尔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一个线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具有海谋所说的三重意义,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部,并且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时,年37岁,在黑格尔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当他于1831年正开始修订这书,仅订正了三十多页时,他就因感染霍乱病去世,到1832年才出第二版。《精神现象学》虽未经过他的修订,但他在任纽伦堡中学校长时于1808—1811年为高中学生所讲的《哲学纲要》(原编者称为《哲学入门》)中,有短短的十多页,叫做“精神现象学纲要”。此外在1817年出版的《哲学全书》第三环节“精神哲学”中(即第413—439节),黑格尔又对“精神现象学”作为主观精神的一个环节,加以短简的概述。这两处所谓“精神现象学”都只概括地重述了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三个阶段的一些主要环节,省略了详细的分析,也省略了一些意识形态的阐述,根本没有把精神或客观精神各个环节以及宗教和哲学列入精神现象学之内;但内容简明扼要,线索清楚,可以作为研究和了解此书的参考。但是我们反对有些讲黑格尔哲学的人因此就把1807年出版的这一巨册作为整个体系的*部的《精神现象学》附在“精神哲学”内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来讲,同时我们也反对认为《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没有差别的看法。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也通过哲学的方式表达了他自己在那个时期内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黑格尔这时很关心政治局势,经常阅读当时政治中心巴黎和伦敦的报纸,在这书中他分析法国革命的“*自由和恐怖”是由前一阶段注重抽象理智、抽象的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的启蒙运动必然发展而来,而*自由和恐怖又必然会过渡到它的反面——无自由、武力镇压和个人专制。因此他对于主观任性的自由和各式各样的个人主义,都在分析批判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指出其应该受到扬弃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强调伦理的国家和全体。但由于他这时还不是“官方哲学家”,当时德国也还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政府,他没有表示突出拥护普鲁士君主和贵族的保守思想。所以他采取比较接近资产阶级民主的态度。他不象费希特那样从道德伦理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物的自私自利,采取诅咒和痛骂的态度(大家记得,费希特称他的时代为“罪恶完成的时代”,并痛斥当时的德国反动统治阶级说:“年龄愈长的人,自私愈甚;地位愈高的人,道德愈卑”),而只是冷静地分析个人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来源,及其必然的后果和逐渐克服的过程。他对当时拿破仑征服德国的态度,可以从他于耶拿战争的当天(1806年10月13日)写给他的好友尼塔麦的信中,看得很清楚。他说:“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他幽默地和具有深意地称拿破仑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这话包含有认为拿破仑这样的叱咤风云征服世界的英雄人物,也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们的活动不只是完成他们的特殊意图,而是完成世界精神的目的。“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以后,他们便凋谢零落,就象脱却果实的空壳一样。”另一方面也含有讽刺拿破仑的武力征服的意思,认为他只不过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暗示还有从别的方面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人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