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杜车别的《中国历史停滞吗?》是一部大书,是对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成说的质疑,他认真追寻这些成说背后真实的历史,并对其做出全新的论断。许多历史的真相被揭露出来,许多为人深信不疑的成说被颠覆。作者展示了一部不一样的中国历史,在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上,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作者通篇都在讲一个道理:历史研究,不能概念先行、教条先行,只能史实先行。所谓不能“以论带史”,而要“论从史出”。不能让历史去适应概念,而应该在扎实、真实的史实基础上去推导结论。同时,对于前人研究的结论必须予以尊重,但也允许大胆地提出怀疑,这是学术进步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规律。心结必须解开,思想必须解放,禁锢必须打破,让历史回到真实,后人一定会超过前人。陈寅恪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也是适用的。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今天,我们关注和研究中国历史,是在一个宏大问题的背景下,这个宏大问题是:中国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和成功地复兴?意味深长的是,此前,人们关注和研究中国历史,同样也是在一个宏大问题的背景下,那个宏大问题是:近代以来的中国为什么如此贫穷落后?

这本《中国历史停滞吗?》推翻了人们认为中国古代长期停滞的成见。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并且希望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深入思考这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趣的问题——中国古代史中包含着哪些因素,让中国文明能一次次实现复兴?

——李子旸(罗辑思维撰稿人之一,出版有《市场的力量》《经济学思维》等。)

任何有关中国历史的理论,都必须能够同时解释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近代的衰落这两个基本事实,以及这种大转折背后的原因,才可能被称为一种合理的理论。杜车别的《中国历史停滞吗?》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逻辑和近代的衰落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这样的解释是富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的。

——李晓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著有《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
中华帝国的治乱得失》《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等。)


【内容简介】

历史进步是多因素、各环节互相配合,连锁互动之结果。一定阶段,影响思想交流深广程度的科技因素起关键作用。特定技术条件未成熟时,商业发展不足以推动社会实现飞跃性突破,相反,上升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破坏性作用,导致社会崩溃重组。而当技术条件成熟时,先进社会更易于通过累积实现进步的因素,却可能与其他因素不同步而造成脱节,使社会陷入更脆弱,更易于被外敌侵略破坏的状态。由此,更先进更活跃的社会,却隐伏着陷入落后之危机;进步所受阻力更小,却更易夭折于野蛮外力之打断。但不能因此把先进视为落后,把进步视为反动。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如果说《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一书横向截取明亡的历史关键节点,剖析展现此理,那么《中国历史停滞吗?》则是纵向梳理,揭示先进与落后,强大与衰弱,互相转化催生,起伏波动背后的深层原因。

作者对中国长期重农抑商、缺乏资本主义精神、儒家思想阻碍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等流传甚广的偏见,做了有理有据的分析驳斥。定义并区分了星火意识和燎原意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指出判别资本主义萌芽的核心标准在于是否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催生的星火意识上升为燎原意识的过程,由此解决围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理论困惑。

分析历史发展,难免中西对比。作者通过具体理论和事实分析,厘清两个社会发展的共通性和不同性,指出西方历史发展和中国历史真正合理的对应,破除那种认为中国古代皇朝更替不过是停滞轮回的观念。


【作者简介】

杜车别

1978年生。上海嘉定人。真名孙海宁。毕业于上海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

已出版著作:

《明·冤——毛文龙、袁崇焕与明末中国历史的走向》(2013年,三联书店)。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明朝灭亡的原因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2017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入选2017年军事历史联合书单。

《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2018年,中国发展出版社)。

《元亨论:祛除中国人的思想自卑》(对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正本清源的分析梳理和再认识,由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作序)(2018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入选2018界面年度荐书,儒家网2018年大众类十大好书。

《中国历史停滞吗?: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再探讨》(201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由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作序。

另著有《民族理论综述与明清评价问题》《生产积极性变革理论》等。

《中国历史停滞吗?》写于2006-2007年,在网络上发布时名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再探讨和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是书稿的第二编,后因篇幅关系独立成书,出版时改为《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此次出版,做了一些修改补充,并由毛佩琦教授作长序导读。相信作者广大深邃的思想内核和理性严谨的思维方法会给求真求证的读者带来有益的启发。


【媒体评论】

杜车别的《中国历史停滞吗?》是一部大书,是对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成说的质疑,他认真追寻这些成说背后真实的历史,并对其做出全新的论断。许多历史的真相被揭露出来,许多为人深信不疑的成说被颠覆。作者展示了一部不一样的中国历史,在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上,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作者通篇都在讲一个道理:历史研究,不能概念先行、教条先行,只能史实先行。所谓不能“以论带史”,而要“论从史出”。不能让历史去适应概念,而应该在扎实、真实的史实基础上去推导结论。同时,对于前人研究的结论必须予以尊重,但也允许大胆地提出怀疑,这是学术进步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规律。心结必须解开,思想必须解放,禁锢必须打破,让历史回到真实,后人一定会超过前人。陈寅恪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也是适用的。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今天,我们关注和研究中国历史,是在一个宏大问题的背景下,这个宏大问题是:中国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和成功地复兴?意味深长的是,此前,人们关注和研究中国历史,同样也是在一个宏大问题的背景下,那个宏大问题是:近代以来的中国为什么如此贫穷落后?

这本《中国历史停滞吗?》推翻了人们认为中国古代长期停滞的成见。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并且希望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深入思考这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趣的问题——中国古代史中包含着哪些因素,让中国文明能一次次实现复兴?

——李子旸(罗辑思维撰稿人之一,出版有《市场的力量》《经济学思维》等。)

任何有关中国历史的理论,都必须能够同时解释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近代的衰落这两个基本事实,以及这种大转折背后的原因,才可能被称为一种合理的理论。杜车别的《中国历史停滞吗?》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逻辑和近代的衰落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这样的解释是富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的。

——李晓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著有《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
中华帝国的治乱得失》《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等。)


【目录】

《中国历史停滞吗?: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再探讨》目录

序一 解开心结,回到历史(毛佩琦)

序二 从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到中国为什么能迅速复兴:宏大问题的背景转换(李子旸)

序三 大转折背后的原因(李晓鹏)

前 言

1.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本书希望起到的作用

引 言

一、研究历史之概要介绍

二、各章节内容和彼此关系的简单介绍

*章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轻商”吗?

一、对一些认为中国古代重农轻商观点的初步分析

1.“重农轻商”思想能否推出等价的事实?

2.怎么看待所谓历朝历代的抑商政策

二、对重农抑商概念的澄清

1.对“重农抑商”不同意义上的理解以及使用上的混乱

2.一个例子:西汉桑弘羊究竟是重商还是抑商?

3.西方近代重商主义、重农主义概念的引入

4.传统观点在重农抑商问题上自相矛盾的理论错误

5.一些学者对传统抑商说法的修改以及仍旧存在的问题

6.对中国古代究竟重农还是重商一个全面的回答

第二章 对韦伯资本主义起源相关观点的分析

一、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和驳斥

1.何种对韦伯观点的解读更符合他的本意?

2.韦伯给资本主义精神下的定义

3.新教伦理有利“资本主义精神”的三种关系都不能成立

二、韦伯对中国儒家的批判是否能够成立?

三、韦伯对城市、市民、法律等问题的观点也不正确

1.中国古代城市是否落后于中世纪的西方城市?

2.市民和法律问题上,中国古代也不落后于同期西方

第三章 从经济基础角度解释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些传统观点

一、自然经济统治地位论

二、家庭手工业和小农业紧密结合阻碍社会发展论

三、商业资本的依附性

1.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三位一体说

2.土地所有制抑制商业发展说

四、其他的一些传统观点

1.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的观点

2.地区发展不平衡阻碍社会发展的观点

3.从人口角度出发的分析

第四章 传统理论的危机

一、理论危机的表现

1.研究动机与结果的背反

2.破旧却不能立新

3.试图取消问题的意义却又不得不继续回答这个问题

二、理论危机的实质

三、造成困境的原因以及一些弊病的分析

1.概念的僵化束缚

2.缺乏理论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以及不同观点的对话

3.对史料的解释缺乏基本规范

4.一些常见的思维逻辑错误

5.欧洲中心主义的错误

四、一些对理论困境的无效应对

1.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的转化

2.钻入琐碎细节,放弃宏观理论

3.否定问题的意义,把回避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五章 对有突破性思考的学者观点的介绍评析

一、两位海外学者的观点

1.对黄宗智观点的介绍和评析

2.美国学者彭慕兰的大分流理论

二、对国内一些学者观点的介绍

1.许苏民对清代明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根本原因的认识

2.田昌五强调商业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观点

3.陈支平对中国古代集权专制以及地租制定性的质疑

4.曹大为反对因名废实以及确认清统治者责任的观点

5.何顺果反对资本主义西方独有论的观点

6.刘泽华的“共同体”分析方法的提议

7.韦森的《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

第六章 资本主义萌芽新理论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史的初步考察

一、一些基本概念和疑问的辨析

1.伪问题与真问题

2.采用资本主义这个概念的理由以及资本主义概念的定义

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定义

1.资本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区别

2.从萌芽的原始含义出发对资本主义萌芽概念做初步的理解

3.对人的思想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考察和强调

4.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

5.星火意识上升为燎原意识的条件

6.技术和科学在上述理论中对应的关系

三、在资萌新定义基础上考察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初步结论

1.西汉甚至战国时期就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介绍

2.由上述学者的观点结合我的理论所得到的结论

3.对宋代以前中国历史社会性质的初步考察

第七章 封建社会以及战国后直到明末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问题

一、问题的缘起

1.*初时期对封建概念的理解

2.对封建概念理解的变化以及不同观点的争论

二、封建社会问题三种主要的观点以及相应的分析

1.对“战国封建说”的介绍和分析

2.对否定“战国封建说”观点的介绍分析

3.概念推广弥补传统封建理论缺陷观点的介绍分析

三、封建社会概念合理的推广及应用

1.一个合理的推广

2.根据这一推广,从战国开始就非封建

四、对战国直到明末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分析及对世界历史的粗略考察

1.资因社会概念及中国古代皇朝周期性盛衰灭亡的实质

2.用这一理论对整个世界历史*粗略*简单的考察

第八章 宋朝和明朝是资本主义萌芽社会

一、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1.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经济基础

2.星火意识上升到燎原意识的表现

二、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1.理学思想的深化

2.王阳明心学的创立及其在明代的繁盛发展

3.辩证法思想之荟萃——方以智

4.思想的普及流传以及对社会影响作用力的加强

附录 1 对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分析及修正

一、通俗阐释

二、答疑

三、学术化阐释

1.以生产函数图来说明黄宗智、赵冈、陈勇勤对过密化的不同理解

2.赵冈关于过密化理解的错误

3.一个宏观层面的解释

4.真正的过密化是边际成本的降低,而不是边际收益的降低

5.对黄宗智理论难以自圆其说之处的解释

附录 2 明末清初中西方科技交流的对比

一、清代明是历史的倒退

二、康熙和崇祯对待科技译著的不同态度

三、被称为同时代西方天文学百科全书的《崇祯历书》

四、明末清初科技译著规模对比及背后原因

五、徐光启以数学为基础的“近代式”科学思想

六、仅被清廷当成玩物的蒸汽机模型

参考文献


【前言】

从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到中国为什么能迅速复兴:

宏大问题的背景转换

李子旸

作者杜车别已经出版的两本书《明·冤——毛文龙、袁崇焕与明末中国的历史走向》《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我都仔细阅读过,收获很大。头脑中固有的历史观念,被改变了不少,是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现在作者又出版新书《中国历史停滞吗?: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再探讨》,我又有机会享受那种愉快的阅读体验了。

今天,我们关注和研究中国历史,是在一个宏大问题的背景下,这个宏大问题是:中国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和成功地复兴?意味深长的是,此前,人们关注和研究中国历史,同样也是在一个宏大问题的背景下,那个宏大问题是:近代以来的中国为什么如此贫穷落后?

近代以来的中国,积贫积弱,处处不如人,甚至有亡国之忧。仁人志士一方面奋勇抗争,同时也在知识上展开了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很快就指向了漫长的中国历史。并且,救亡图存的急切心理之下,这种反思实际上已经预设了结论,那就是中国历史应该为近代以来中国的贫穷落后负责。人们要做的就是在历史中去发现和揭示那些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深层原因。

一个大国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内容当然厚重丰富。带着预设结论去找,想找什么都找得到。果然,人们在中国历史中发现了一大堆负面因素:封闭、专制、愚昧、政治高度腐败、经济残酷剥削、个体饱受禁锢,等等。后来,这种反思似乎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中国近代以来落后的历史原因,时间上被追溯得越来越久远,范围上被拓展得越来越广泛,举凡人种、文化、习俗、饮食方方面面,似乎都是中国落后的原因,同时,也是落后的表现。甚至,统一辽阔的国土、源远流长的耕作传统、蜿蜒千里的长城,这些堪称伟大的成就都被解释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和表现。据说,大一统的国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农耕传统造成愚昧落后的小农意识;长城则是封闭社会的典型产物和象征。

自己国家的悠久历史被说成是一部失败史、错误史,这当然让很多人郁闷甚至愤怒,但面对中国各方面都落后的现实,试图为中国历史辩解的人,也确实底气不足。时间长了,很多人甚至已经习惯于贬低中国的历史,悠久的历史仿佛成了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要尽快摆脱才行。

这种情绪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高峰。但是,进入 21 世纪以后,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即使是对中国*友好*乐观的人,也不曾想到中国今日的成就。所有人都低估了中国。以地球之大,几十亿人,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在当时预测到中国的迅速复兴——就连大致预测到的也寥寥无几。相反,倒是有很多人多年来持之以恒地一次次预言中国必将崩溃。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能摆脱贫困落后。

于是,人们一边批判、抨击中国的现实,一边深挖其历史根源,一边等待着中国社会的崩溃。不知不觉中,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年。其间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众多人士言之凿凿的必然崩溃终究没有出现。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相比近代以来的多灾多难,这四十年的发展很符合那句话:繁荣总是静悄悄地到来,灾难降临才会大喊大叫。

繁荣就算是静悄悄到来的,也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那些多年批判现实、深挖历史、预言崩溃的人,却不免感到茫然和尴尬。为了解释中国的贫穷落后,大家在历史中翻来翻去,大有心得,突然抬头一看,那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却已大为改观。眼前一片繁荣兴旺,甚至是前所未有、举世无双的超大规模繁荣兴旺——十多亿人的经济体,经济、社会高速成长四十年!这在全人类历史上都找不到先例。那些心得怎么办?怎么自圆其说?

我个人大概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就是 2008、2009 年前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应该算是后知后觉了,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从此以后,我就改变了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的视角。中国国家成功而迅速的复兴,这是巨大的、无法否定的事实。对这个事实,应该有个充分的解释。对之无视或者歪曲的,是在自欺欺人。就像以前解释中国的贫穷落后要从历史中找深层原因一样,这次,除了各方面的现实分析,我们的目光也要投向历史,要从中国古代史中为中国的迅速复兴找到深层的原因和解释。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成就,原因绝不可能仅仅在这几十年中。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政治史、社会史,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发展资源、人文资源和国家资源。正是凭借这些资源,中国一次次从历史的挫折乃至灾难中站起来,一次次复兴。其他古文明被毁灭一次就从世间消失,只留下废墟和古迹,中国却能顽强地一次次战胜灾难,延续文明,并且,复兴的速度越来越快,复兴后的水平越来越高。

杜车别等学人在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努力,正发生在这个问题背景的大转换上,从解释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转换为解释中国为什么能迅速复兴。这不是对某个朝代、事件、人物的翻案那么简单,这是历史研究范式转换级别的大变化。

杜车别此前出版的两本书《明·冤——毛文龙、袁崇焕与明末中国的历史走向》《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都是这方面的优秀著作,用丰富的论据和严谨的论证改变了读者心目中明朝的形象。这本《中国历史停滞吗?: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再探讨》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又跨出了一大步,推翻了人们认为中国古代长期停滞的成见。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并且希望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深入思考这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趣的问题——中国古代史中包含着哪些因素,让中国文明能一次次实现复兴?

更重要的是,杜车别的这几本著作,虽然已经有了开启心智甚至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对这个宏大问题来说,仍然是筚路蓝缕的开拓之作。亟需完成的研究工作量之大,绝非几个人甚至这一代人所能完成,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激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代历史学人,正面对着一个正在开启的巨大无比的学术矿藏。当我们从全新的视角、根据全新的范式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史,即使是过去非常熟悉的历史事实,也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和意义——令人鼓舞和振奋的形态和意义。

这是一个无比庞大和伟大的学术工程。对于建设这个伟大工程,现在和未来的几代学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实际上,对这种责任的承担和履行,正是中国绵延不绝的历史传统之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希望杜车别今后能写出更多更好的著作,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学人加入这个伟大学术工程的建设中来。我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必将让中国悠久的历史焕发出前所未见的热烈光芒。

2018 年 1 月 19 日

( 李子旸 罗辑思维撰稿人之一,出版有《市场的力量》《经济学思维》等。)


【免费在线读】

《中国历史停滞吗?: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再探讨》跋

在历史领域,对“理论”似乎总是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态度。

离开理论,只是罗列史料,则陷入琐碎材料的汪洋大海,茫无头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罗列材料再多,都不知道这能说明什么,有什么意义。如果历史仅仅是罗列过去的材料,这样的历史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又有什么相干?岂非如钱穆所说,那不过是死掉的历史。

但是,如果提出理论,把史实的认识整合到理论框架中,则又难免“以论代史”之讥,为了迎合理论,强行曲解史实,削足适履。

如毛佩琦教授在序言中所说,历史不应该是任人歪曲,任人利用的对象。相信存在真实的历史,尽可能还原这个真实,应该是历史研究者*的信仰。如果说历史对现实有指引作用、启发作用,那前提也是这个历史是尽可能贴近真实的。如果是歪曲的历史,即便它能满足一时功利性的需要,从长远来看,终究会带来恶果。

但是否因此可以完全否定理论,乃至刻意地回避理论呢?我觉得不应该,实际上也做不到。

在历史领域的争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抱有传统观点的人对提出新观点的人说,你这是以论带史;然后提出新观点的人回击,你们以论带史不是更彻头彻尾吗?西方历史学界的人指责中国的学者以论带史,但问题是西方历史学界,果真是排斥理论,做到不以论代史吗?实际上当然不是。

很大程度上,以论代史的标签成了不同观点的人互相攻击的工具。实际上真的严肃思考一下,理论是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的工具,工具本身是无罪的,排斥工具的使用,更非理性的做法。

要克服以论代史的弊病,*有效的办法不是排斥理论,而是正视理论的工具性。也就是应该欢迎对历史提出不同的理论,欢迎不同学术观点的提出和争鸣。如果发现旧有的理论难以解释历史事实,合理的做法不是强行把史实附会到理论上,而是提出新的理论。不断用更丰富详尽的史料研究,推动理论自身的变革和进步,这样才能克服僵守一个理论所带来的弊病。

这与自然科学理论和实验的关系,其实是类似的。提出理论,让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有更深刻的一致的认识,但这绝不意味着死守在一个理论上,把任何实验结果都附会到理论上。而是一旦发现某些现象、某些实验结果,无法用原先的理论给出简明的解释,就提出新的理论。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发展到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但提出新的理论,绝不是意味着否定旧有理论的巨大价值。相反,旧有理论对深化人们的认识,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做出了无法抹杀的巨大贡献。

自然科学领域是如此,历史领域也应当是如此。承认真理的相对性,但人的认识可以通过对物质世界不断深化的认识来逼近*真理。这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的这本书,*初是写于十多年前了。按我的出发点,是不抱任何成见。如果说有成见,也是一些传统的深入人心的关于中国古代如何僵化停滞,中国传统思想如何腐朽保守,阻碍社会进步的成见。但是集中一段时间看了大量中国经济史的论文材料,一些古代史料,确实发现一些主流观念自相矛盾的地方太过醒目,想回避都回避不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本书的一些观点。这个过程自问其实不是以论带史,而是以史带论。受经济史材料的激发,产生对固有成见的质疑;由这种质疑进一步形成观点,产生表达出来以澄清真相的冲动。

当然,任何观念理论形成之后,又必然会产生自己的局限和弊病。诚如方以智所言:“世无非病,病亦是药。以药治药,岂能无病?犯病合治药之药,诚非得已。”但就我初衷而言,我的书就是抛砖引玉,能给一些人带来一点启发,能不固守于成见,于愿已足。

*后,向热心写序的李子旸先生、李晓鹏先生表示感谢。尤其感谢毛佩琦教授,写了一篇近五千字的长序,所展现的古道热肠和一位史学家对历史的严肃和真诚,让人由衷地钦佩和尊敬。

杜车别

2018 年 11 月 3 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