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孩子们的游戏是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抽陀螺、跳猴皮筋、骑马打仗……每天定时广播的“小喇叭”、放映《地道战》露天电影……这种种简单而又充满童趣的游戏,这些旧时光的生活片段,曾伴随着几代人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本书用文化随笔和手绘图画还原了一个个真实而自然的童年片断,令大人们在心灵上得到一次回归,孩子们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泛黄的记忆中拾回几分童趣。
【内容简介】

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老游戏

每个孩子都应该体验的精彩生活

一起放飞 心中的那只 童年的纸飞机

听大人们为我们讲述童年的模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光,画家、插图艺术家。1957年生于辽宁鞍山。毕业于洛阳大学美术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绘画高级研修班。


【媒体评论】

爸爸们,一起来!

虎爸爸

看到杨光先生的书稿时,我正发愁如何解决八岁女儿迷恋抖音的问题。

书稿刚看了开头,我便似乎找到了答案。吃过晚饭,我对女儿说:“今晚爸爸陪你玩一个爸爸小时候玩的游戏——摔‘面包’。”(我老家叫摔“面包”,也有叫摔纸包、摔四角)从小只知道面包能吃的女儿很不解地看着我。我拿来几张纸,凭着记忆叠成了四个“面包”,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女儿觉得很神奇,瞪大了眼睛。我把“面包”分给女儿两个,我留两个,教会女儿怎么玩……动作自然是拍、砸、扇、冲。快三十年没有玩了,突然玩起来,感觉动作很生疏,但女儿却玩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那个夜晚,很开心。

小时候玩摔“面包”,那是有秘笈的,叠“面包”有秘笈,用什么纸张,叠多大,叠成之后,里边还可以塞上纸板或者铁片,薄薄的“面包”负责扇,摔下去风大,塞了铁片的“面包”负责震,冲着对手的“面包”使劲儿砸下去,重重地把对手的“面包”砸翻个儿,这就算赢了。

想想我的童年,总觉得很单纯,很无忧无虑,那时候的岁月是多彩的,放学之后的时间是孩子们*开心的时候,乡村的路上不用担心汽车,男孩子们回家路上伴随的游戏是摔“面包”、打陀螺、推铁环,女孩子们则喜欢待在没有大门的小学校操场上跳皮筋。到了冬天,更是趁着夕阳下那点温暖,一排穿着老棉袄的山里娃靠着墙根挤暖和。那时候的放学路不需要家里大人接,眼看着太阳落山了,孩子还在放学路上贪玩,娘就会站在大门外,扯着嗓子喊:“娃,快回来吃饭啦——”

而如今的孩子,上学之外的时间,要么是上了各种课外班,要么是待在电视机前,要么是猫在自己的房间里玩电脑,小伙伴之间没有了三五成群的疯玩,大人们也是各种担心,在路上怕过往车辆太多,在小区里又怕各种不安全,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大人的视线和生活方式内,即便是假期出去旅游,又有几次是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的呢?孩子们很无聊,大人们也觉得无奈,想陪陪孩子,却又不知道怎么陪伴,大多是拿着手机坐在孩子身边,大人看手机,孩子看电脑。

看看杨光老师这本《童年的纸飞机》,仿佛穿越回到了童年,那么亲切,从幼儿时期的“坐笸”,到孩童时期的“推铁环”,从爆米花到小人书,有童年的游戏、童年的物件、童年的营生、童年的场景、童年的风俗,丰富至极,有很多早已消失在记忆中,但这本书又把它们从记忆深处勾起,就像见到了分别多年的小伙伴,还是那样亲切。

突然,我心中有了一种冲动,不光要用虎爸爸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些童年的游戏讲出来给孩子听,我还想带着孩子们,把过去那些游戏重新玩一遍。就从摔“面包”开始,铁环已经买了,紧接着就是弹弓、火柴枪、纸船、陀螺,就按照杨光老师这本书,按图索骥,一样一样来。我需要寻找记忆,孩子需要在简单中放飞,这何尝不是*温暖的陪伴。爸爸们,愿意和虎爸爸一起来吗?

这就是一位八岁女儿爸爸的推荐!

(虎爸爸,本名付天,河南广播电视台教育广播总监,“虎爸爸讲故事”新媒体平台创始人)


【前言】

精诚之至 法天贵真

胥建国

看到《童年的纸飞机》收笔完稿,我的内心在感到欣慰、欢喜之余,更多的是一种释怀后的轻松。几十年时光荏苒,我与作者杨光从少年玩伴到成年道友,回首望去,岁月中两人有太多的交集,知己知心亦不足以定义我们的情谊。大概是太熟识、太了解他的缘故,数年间,他创作中的每次烦心抑或喜悦也都会成为我的揪心或欢愉。

杨光绘制本书的过程就如同构筑一座大厦,七年构想,三年数易其稿,从*初构思到文图结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他这座“梦想大厦”添砖加瓦,可谓十年寒窗,磨砺一剑。倘若心底里裹藏着的不是岩浆般炙热的追求,不是冰山般坚毅的执着,他可以有无数个理由和借口选择放弃,让心境归于平淡,让生活走入安逸。何况在人生历程的一个个节点上,我们能够左右自己的机会本就不多,而能主动选择坚持自我,听从内心的召唤与导引则更为难得。杨光就是这样一个按照心路指引砥砺前行的人。

生长于知识分子家庭,杨光自小就显露出绘画的天赋,拥有很好的悟性。参加工作后,他在商业美术设计方面更是练就了多种绘画技能。他的国画、油画、书法,尤其是给报刊创作的插图和连环画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然而对他专业提高与发展帮助*的,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习。在那里,他目睹大师风范,聆听名家讲学,饱览中外画集,参观各大展览……这都使他的文化视野得到了极大开阔,艺术境界亦得到显著提升。

杨光性情温和而个性倔强,既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趋炎附势,善恶美丑爱憎分明。在生活中,他质朴无华、乐观向善,与相熟的朋友在一起不乏幽默与诙谐。他兴趣广泛,乐于收藏,古钱币、老邮票、旧物件都会令他陶醉其中,游于历史而感于文化。

这本作品以童年生活为基础,以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社会为背景,用素描的方式刻画儿童的生活、学习与游戏,展现那特定年代里少年儿童的成长状况和历程——这是长期萦绕在杨光脑海中的主题,也是他在面对当下儿童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时,希望以独特的绘画语言来陈述思考的愿望。这既是他创作本书的初衷,也是他五十知天命后回首往事,返璞归真,决定重塑童年,用画笔展现那段魂牵梦萦的美好时光的动力,并以此让浮躁时代中的心灵找寻到一片安宁。

童年是人生*美好的时光,幼小的心灵就像春雨过后的麦苗,在阳光下欢快徜徉。童年也是人生中充满幻想与情趣的阶段,成长的历程不仅会影响人的一生,也会给前行之路赋予各色图景,产生不同的生命积淀。杨光正是于感悟之间,抓住时光中*鲜活闪亮的片刻,以清晰的印迹和饱满的热情让阳光铺就画面,让笑容铸就每个人物的脸庞。

绘制过程中,杨光在查阅大量文献、图片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了180个生活画面,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其间一桌一凳、一砖一瓦都篆刻出那个时代的烙印,而无论是人物服饰,还是场景陈设,都呈现出那个年月人们的亲切与感念。每幅作品不但构图严谨,而且刻画深入,展现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这本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在于它的寓教于乐,它倡导了团结互助、热爱劳动的精神,鼓励少年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本书于回眸中有展望,在游乐间寓思想,在文化层面上通过对那个时代童真生活的回顾,还原出那些古朴简单游戏的原貌,展现了那个年代人物们的心灵与样貌,可谓绘在当今,忆于往昔,寓于未来。

在绘画语言及表现形式上,这本作品有着很强的自我特质。从观念性的摄入,概念性的融会,再到程式化的人物塑造,不仅透露出作者借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功力,更能令人感受到他不拘泥于写实主义技巧束缚的自由。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画作概括洗练,以类型化的方式结合发型、服饰与景物,舍去个性表现,突出共性展示,瞬间将人们带入到集体主义意识浓郁的时代。看着画面,我们仿佛能够听到人物的对话,鸟儿的鸣叫,并一次次被生命的鲜活与生活的单纯欢乐所打动。这一幅幅精心绘制的画作,除了展现杨光纯真率性、质朴无华的本色外,更显示出他对人生成长历程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白驹过隙,光阴荏苒。相信这本浸透了作者杨光心血的《童年的纸飞机》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年近花甲的他定会依然不忘初心、慎终追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胥建国,著名雕塑家、理论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费在线读】

后 记

我的外孙女是位小学生,和其他同学一样,她也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重复着家、学校这样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平时很难有机会和同龄人自由地嬉戏玩耍。

其实,这正是当下时代中孩子们的普遍生活状态——父母忙于生计,孩子们不仅缺少玩伴,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活玩耍,而且还要承受不小的学业压力。每次看到孩子们略显疲惫和孤单的眼神,心疼之余,我都不由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当年的我们虽然生活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大环境中,但我们无忧无虑、玩伴众多,有大量时间与空间能够与大自然亲近接触。我们自己开动脑筋,利用简单材料制作出各种玩具,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有趣游戏……那时候,看电影或许是每个孩子的*爱,那时候看电影除了学校组织包场,主要就是看露天电影了。每逢哪个单位放露天电影,孩子们便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早早赶去,有时一部电影即使已经看过了十多遍,却仍然兴趣不减。

小时候的我对电影怀有极大热情,甚至自己“创办”了一家“电影院”,从“影片制作”到“后期配音”,甚至“宣传”“放映”,全由我一人包办。

我找来工人叔叔切割玻璃余下的边角料,请师傅帮忙裁成几十片小人书大小的玻璃片,再给每一片都粘上纸条包边,以防伤手。然后我就凭借记忆,用蘸水笔和墨汁在上面描绘一幅幅电影故事画面,这些玻璃片也就是“放电影”用的“胶片”了。接下来,我还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口喇叭形的木盒子——这就是“放映机”。“放电影”时,只要将玻璃“胶片” 放进木盒子,用手电筒灯光从背后一照,“胶片”上的画面便投射到白墙上,就相当于放幻灯片了。

一到傍晚,我就把当晚要放映的“电影”名字写在一块小木板上,挂在院子里做宣传,还把自己用小纸片制作的“电影票”分发给小伙伴们。暮色降临,小伙伴们纷纷聚集过来观看“电影”,虽说这“电影”简陋至极,我的配音解说也非常业余,但小伙伴们却依旧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母亲专门将一大块白布缝线锁边,拿给我作为银幕,晚上放映前悬挂起来,还颇有些露天电影的感觉……

如今,几十年岁月过去,当年的快乐孩童们都已年过花甲,可童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却构成了令我至今回忆起来仍倍感温馨、甜蜜的难忘时光,它们如同一股暖流,时隔多年,依旧在我身体中流淌。

也许是怀旧心理的激发,许多年前我就有了创作这本书的念头——将童年时代的生活、学习经历尽可能真实地用画面再现出来,让同龄人从中回望到从前的自己,让大家心底那日渐模糊、泛黄的童年底片重新焕发出色彩;同时,我也希望这些画面能够为后辈们打开一扇窗,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父母当年的生活经历。

每每和同龄人聊起这些,这种想法总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与期盼。于是,在家人和朋友们的鼓励下,我终于下定决心,拿起画笔,开始了历时数年的创作。

在本书中,我主要展示了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间,孩子们生活、学习、游戏的种种有趣画面。在我*初的计划中,想要表现的场景多达三百余个,后来本着大众化、普遍化的标准,几经筛选,*终精选出一百八十个场景进行创作。

为了尽可能真实而准确地描绘出当年场景,我查找了大量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中寻找和记录各种时代的细节特质。从不同职业、年龄人物的气质穿着,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生活习惯,再到当年的建筑风格等,我都尽可能努力还原当时的真实场景,力争让看到这本书的亲历者们能够产生这样的感受:“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嘛!”

因为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场景,所以在创作中,我对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久违却又熟悉的亲切感——每创作一幅画,都如同重新参与了一遍那难忘而有趣的童年游戏,孩提时与小伙伴们嬉闹玩耍时的情景仿佛电影胶片般在眼前闪现,欢笑叫喊声仍不绝于耳边。整个创作过程历时数年,其间的疲惫辛苦自不必说,但与此同时,我也从中体会着那难得的、久已逝去的童年欢乐,那是回忆过去美好时光所带来的发自心底的快乐。

这本画册的顺利出版,得益于众多亲朋好友的热心支持和帮助。

为了让我全身心地进行创作,我的妻子胥凌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对于她多年来的辛勤付出,我一直心怀感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胥建国教授以及我的女婿包刚升、女儿杨紫汐,都为本书的图画和文字提出过不少中肯建议;我的外孙女包如伊小朋友多次为书中人物充当形象模特;海燕出版社的图书策划编辑韩青从选题策划、确定书名、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到音频、视频制作、剪辑、铺码,一直不辞辛苦,精心打磨每一处细节;河南广播电视台教育广播总监、“虎爸爸讲故事”新媒体平台创始人虎爸爸和他的小粉丝们,郑州市金水区沙口路小学的英瑾校长、老师们带领同学们为本书奉献了精彩的播讲和游戏视频……在此,我一并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光

2018年7月于上海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