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皇家历史协会主席

牛津大学“奇切历”现代史教授

皇家钱币学协会奖章得主

查尔斯•欧曼经典作品


【内容简介】

《拜占庭帝国史》自拜占庭城建立讲起,以拜占庭帝国的创立、发展、衰落直到灭亡为主线,为人们描绘了前后近两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作为城市,拜占庭是如何被建立的?又是如何转变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哥特人是如何进犯拜占庭帝国的?又为何*终转战欧洲?西罗马帝国如何覆灭?尼卡暴动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查士丁尼一世如何拓展拜占庭帝国版图?他和贝利撒留的关系又是怎样?波斯帝国如何覆灭?斯拉夫人怎样威胁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又是如何崛起?席卷拜占庭帝国的毁坏圣像运动的起因是什么?十字军东征的起因又是什么?拜占庭帝国为什么会衰落?十字军又为什么要毁灭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如何重新建立?*终又如何被奥斯曼帝国灭亡?本书中将一一为您解答。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查尔斯 •奥曼,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皇家历史协会主席,牛津大学“奇切历”现代史教授,皇家考古研究所所长,皇家钱币学协会奖章得主。他的著作改变了人们对中世纪战争的理解,完善并改正了中世纪史料中碎片化的军事史及其种种谬误。一般认为,他通过中世纪残破的文献,重新构建起了中世纪战场的蓝图。其研究成果在欧洲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译者简介

齐建晓,副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辅助翻译。科研方面,出版专著、教材、译著共五部,在《西安外国学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新闻与写作》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十余篇翻译与外语教学方面的论文,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八项。


【媒体评论】

《民族报》:“查尔斯·欧曼教授的《拜占庭帝国史》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历史逻辑非常强,特色是对战争的描写很生动,震撼人心。”


【目录】

第1 章

从拜占庭到君士坦丁堡(公元前658—327)

第2 章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328—330)

第3 章

战争:来自哥特人的威胁(331—395)

第4 章

日耳曼人转攻西罗马(396—407)

第5 章

拜占庭在风雨中坚挺:西罗马帝国的覆灭(408—518)

第6 章

查士丁尼一世时代和尼卡暴动(519—532)

第7 章

拜占庭的征服:查士丁尼一世对外扩张(533—553)

第8 章

查士丁尼一世时代的终结(556—566)

第9 章

新敌人出现:斯拉夫人的到来(568—602)

第10 章

希拉克略一世的征战和新的挑战(610—628)

第11 章

社会与宗教(320—620)

第12 章

来自阿拉伯帝国的威胁(628—685)

第13 章

帝国危机和新英雄的出现:*个无政府时期(695—716)

第14 章

撒拉逊人卷土重来(717—739)

第15 章

毁坏圣像运动(702—802)

第16 章

毁坏圣像运动的终结(802—886)

第17 章

文人帝王与他们的时代(886—963)

第18 章

再现军事辉煌:征服阿拉伯世界和罗斯人(962—976)

第19 章

马其顿王朝灭亡(976—1057)

第20 章

曼齐科尔特战役(1057—1081)

第21 章

科穆宁王朝和十字军东征(1081—1185)

第22 章

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1185—1204)

第23 章

拉丁帝国和尼西亚帝国(1204—1261)

第24 章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1261—1328)

第25 章

土耳其人攻入欧洲(1328—1370)

第26 章

长卷将合:拜占庭帝国覆灭(1370—1453)

专有名词英汉对照


【免费在线读】

两千五百五十八年前,一小队帆船沿着达达尼尔海峡艰难地逆流而上,穿过广阔的马尔马拉海,进入一片平静的海域,抛锚停船。这里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靠近欧洲大陆的一侧,是个入海口。一个狭长的新月形海湾,即若干年后被称为“金角湾”的著名海湾,向内陆延伸了七英里。河水奔腾不息,流向大海。在与海水交汇的瞬间,水面平静了下来。在入海口的岬角上,几百名殖民者弃船登岸。为了抵御野蛮部落的袭击,他们在海滩上匆匆围起简陋的栅栏保护自己。这片栅栏围起的地方就是拜占庭的前身。

这些殖民者是希腊的多里安人。他们曾生活在繁荣的海滨城邦迈加拉。迈加拉是希腊*富有进取精神的城邦之一。当时,殖民与商业扩张处于鼎盛时期。一旦希腊船驶入未知海域,迈加拉人很快就会紧随其后。迈加拉的一支商队冒险远赴西方,在西西里岛建立了殖民地。但大部分迈加拉人将注意力转向了东方,转向了云山雾罩的黑海入口,转向了更远处的神奇土地。据说,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个叫“金羊毛”的王国。在远古传说中,“金羊毛”王国的君主拥有数不清的珍宝,统治着科尔基斯的各部落。科尔基斯生活着亚马逊人,他们住在瑟摩敦河畔。亚马逊女人勇武好战。虽然亚马逊人离希腊人很远,但希腊人还是不堪其扰。据说,科尔基斯还有世外桃源。勇士如果不惧困难继续沿瑟摩敦河北上,就会发现寒风之后还生活着一群天佑之人。他们竟然不知道寒风和寒冬为何物。为了寻找传说中的神奇土地,希腊人继续向北、向东航行,直到大海尽头。他们非但没有找到金羊毛王国的珍宝,没有找到世外桃源,没有见到亚马逊人部落,反倒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科尔基斯的金属、帕夫拉戈尼亚的森林、第聂伯河和伯格河岸边的沃土以及博斯普鲁斯海峡和亚速海的优良渔场。于是,他们大发横财。刚到这里时,希腊人称沿海地区为“Axeinos”—“蛮荒之地”。但没过多久,这里便成了商品琳琅满目的市场和密密麻麻的定居点。人们发现,沿海地区的港口优良。于是,沿海地区被改称为“Euxeinos”—“宜居之地”。两千年后,在欧洲兴起的探险潮中,出于同样的考量,水手们将“风暴角”改称为“好望角”。

建立拜占庭只是迈加拉人众多成就之一。同其他希腊人相比,迈加拉人更关注黑海地区。早在拜占庭诞生十七年前,另一群迈加拉殖民者就已经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靠近亚洲一侧的卡尔西登海岸定居。建立更加宏伟的拜占庭城似乎早已经是命中注定。殖民者发现它符合德尔斐神谕关于新址的预言:据说,太阳神阿波罗命令希腊人“将他们的城市建在盲目之城对面”。因此,在金角湾岬角上安营扎寨的殖民者有理由认为卡尔西登人实在是有眼无珠—竟在毫无特色的比提尼亚一侧建立定居点,反而对更合适的色雷斯海岸视而不见。

从一开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拜占庭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无论从军事还是从商业角度来说,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地理位置能比它更优越。从色雷斯*东端的岬角鸟瞰,拜占庭背靠整个欧洲,面朝亚洲;进可攻,退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两面环水,第三面的城墙固若金汤,周围没有任何高地。拜占庭早期历史中,除了因为遭受饥荒或背叛等个别情况落入敌人手中外,该城从未被攻陷过。从商业角度来看,拜占庭更占据天时地利。它完全统治了整个黑海的贸易:无论是开往塞西亚或科尔基斯,还是开往多瑙河口陆地或麦奥提斯湖岸,每一艘从希腊或爱奥尼亚驶出的商船都必须从拜占庭城下经过。因此,黑海沿岸数百希腊城邦的兴衰全部掌握在拜占庭主人一人手中。习惯短途旅行的希腊人难免频频停靠港口。而作为*的中途驿站,拜占庭繁荣兴旺已经是情理之中了。与此同时,拜占庭自己还与周边色雷斯内陆部落有着贸易往来。拜占庭地方贸易兴盛,渔业发达,所得利润丰厚。因此,我们称之为“盾徽”的拜占庭城市徽章上不仅有著名的公牛—公牛形状暗示博斯普鲁斯海峡名字背后的传说,还有一条金枪鱼。

作为独立城邦,拜占庭历史悠久、命运多舛。成立后的三百年时间内,除了有三十年被波斯帝国掌控外,其余时间,拜占庭一直保持独立。城墙下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数不胜数:大流士一世横渡博斯普鲁斯海峡,集船为桥,兵临城下;他的儿子薛西斯如法炮制,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所率军队规模之大远在其父之上。十五年后,和所有近邻邦国一样,拜占庭试图摆脱波斯人的束缚,发动了“爱奥尼亚起义”。但徒劳无功。大反叛者希斯提亚埃乌斯一度控制了拜占庭。为了支付海员的费用,也为了自己发大财,他发明“海峡费”,强迫博斯普鲁斯海峡每一艘来往的船缴纳昂贵的过路费。希斯提亚埃乌斯声称此举是维护“自由事业”。但其做法与自由背道而驰,因而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不久,拜占庭重新落入波斯人手中。历经十七年后,拜占庭才摆脱了东方波斯人的奴役。在萨拉米斯战役和密卡尔战役中刚刚胜利后,希腊人乘势率舰队抵达拜占庭城下。拜占庭守军虽然顽强抵抗,但因长期遭到围困,*终在公元前479年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希腊舰队在城中安营过冬。该战奠定了*支雅典海军的基础。当时,希腊所有的亚洲城邦都将船交由雅典海军将领西门和阿里斯蒂德统一指挥。

公元前5世纪,拜占庭两次向雅典宣战。此时的雅典已经是海上霸主。不出所料,拜占庭两次均落入雅典手中—公元前439年,拜占庭主动投降;公元前408年,拜占庭内部出了叛徒。但除了一两次不那么光彩的行为外,雅典人并未虐待被征服者。因此,除了支付沉重的战争赔偿外,拜占庭在其他方面并没有过多损失。几年后,商业收益弥补了战争中蒙受的所有损失,拜占庭又恢复了元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