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享誉海内外文学评论家李长之倾情著作
  深入了解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深刻品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
  李长之与司马迁相隔千年历史长河的对话
  用文学笔触讲述司马迁波澜曲折的一生


【内容简介】

《司马迁传》是“中国五大文学批评家”之一的李长之所著的文学批评代表作,讲述一代文学史家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及所经历的曲折一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书写了秦汉以前近三千年的历史,刻画了一个伟大、刚强、奋进的时代,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书将从司马迁所处时代出发,基于史实,探讨了其家学来源,探寻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深入探索司马迁和《史记》与孔子思想的契合,体会司马迁的喜悦悲伤。


【作者简介】

李长之,中国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1931 年考入清华大学,师从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与吴组缃、
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批评,在中国文坛和国际汉学界均享有盛名。其他作品有《苦雾集》《梦雨集》《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媒体评论】

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

  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现代文学家 郭沫若

  李长之在书评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诸多方面的见解,讲得也比较深刻,这在20世纪30年代的众多书评家中,除了肖乾可以与之比一比以外,其他人是无法可与他相比的。
——当代文学批评家伍杰

  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有杰出批评家的话,我要排头一个就是李长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王一川


【目录】

上篇 司马迁
  一 引 子
  二 野孩子到了京城
  三 游历了半个中国
  四 做了郎中
  五 父亲*后的叮嘱
  六 参加救水灾
  七 正式写书
  八 入狱和受刑
  九 完成了伟大的著作

  下篇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自 序
  *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
  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
  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
  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
  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
  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
  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


【免费在线读】

一 引 子
  爱看戏的人,对什么《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伍子胥过昭关》《搜孤救孤》等戏名,差不多都能讲出它是什么故事来,也能唱上两句。可是请问这些故事的出处在哪里呢?原来是根据一部叫作《史记》的大书编出来的。
  《史记》是“二十四史”开头的一部。“二十四史”又是什么呢?它是咱们祖国历代留下来的二十四种大部头历史书。“二十四史”记载的事儿多,分量大,从前刻板印刷的“二十四史”,就有三千六百三十五卷。咱们祖先的重要活动都写在里头了:有好人好事,也有坏人坏事;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够丰富啦。中国人民爱这部“二十四史”,世界人民也爱它。之前民主德国的文化代表团到中国,咱们就送给他们一部“二十四史”,客人非常喜欢。因为谁想研究中国的历史,范围说得宽些,谁想研究亚洲以至世界的历史,谁就得读这部大书。因为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都和世界人民密切相关呵!
  《史记》是“二十四史”开头的一部,其他二十三部,都是照着《史记》的样儿接着写下去的。可是“二十四史”中要数《史记》写得*好,人们也*爱读《史记》。
  这么说,《史记》的作者,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人了。可不是!他是谁呢?他就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做过些什么事?他是怎么写出这部好书来的?让咱们慢慢说下去。这只是一个引子,正文在后头。

  二 野孩子到了京城

  司马迁姓司马,名迁,字子长。
  他生在陕西省韩城县(现为韩城市)芝川镇。韩城是山西、陕西两省交界的地方。韩城县北边不远有座龙门山——俗话说:“鲤鱼跳龙门”,就指的这地方。韩城县和龙门山中间隔着滚滚的黄河。司马迁从小就爱龙门山,他在家门口一眼可以望到那雄伟的山影,他后来就干脆说自己生长在龙门。
  司马迁出生那年,是汉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一三五年。汉武帝是个很有名的皇帝。他当了五十多年的皇帝,司马迁一辈子,就生活在汉武帝时代。
  这时代可不比寻常。一来是富庶。因为这时汉朝开国已经七十多年,天下还算太平,生产也很进步,社会经济一天比一天繁荣。当时,政府的仓库里钱多得用不完,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米多得吃不完,在仓里发霉了;普通人家都能过日子。二来是强盛。汉朝初期常受北方匈奴的欺负,这会儿把匈奴撵走了;西方经过张骞去探险,通往新疆、伊朗、印度的道路也打通了;东南的福建、广东,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早先是荒凉的地方,这会儿也繁荣了。中国这时是世界头等强大的国家。三来是文明。以前秦始皇不许人藏书,这会儿早已废除了这种法令,鼓励人藏书、读书,一时出现了许多学者;外国的许多新鲜事物也都传到了中国。所以当时中国又是世界上*文明的国家。司马迁可赶上好时候了。
  司马迁十岁以前住在家乡。他幼时可是个野孩子:不在田地里玩玩,就在山上跑跑。他喜欢听农民讲故事,问这问那;又喜欢和牧童追赶牛群、羊群。他爱这种生活,也爱这些人物。他那时海阔天空,无拘无束,身体练得真棒。
  司马迁十岁那年,父亲司马谈带他到京城去。汉朝的京城在长安(就是现在西安),司马谈在京城当太史令,负责编写历史。历史不能凭空编写,要根据大量文献资料,所以太史令又兼管图书,像今天的图书馆馆长;古代的事儿要记,当代的事儿也要记,这职务就又有些像现在的新闻记者。可以想见做这种工作要有很多学问,为人也要十分正直。司马谈呢,正是这样的人。
  司马迁一到京城,他父亲就叫他入了小学。那时小学里主要功课是认字,尤其是认古字;认字要一个一个地死记,真是一件很艰苦的事儿。可是司马谈告诉他儿子:文字好比一把钥匙,没有钥匙,怎么能打开知识的宝库呢?司马迁听了父亲的话,就从此刻苦学习。他很富于情感,常常为书中的情节感动:有时大笑,有时哭泣。司马迁长大了,父亲又介绍他认识了当时许多著名人物。他本是事事留心的人,从形形色色的人物中,学习到不少东西。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小时就喜欢历史,并且希望像父亲一样,将来做历史家。

  三 游历了半个中国

  司马迁在京城念了十几年书,认识了很多著名人物,眼界扩大了,心胸也开阔了,可是老这么下去,见闻还是有限的。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他父亲给了他一辆马车,叫他到各处去旅行。这是他巴望不得的,老待在京城真憋得慌。他在家乡时那种爬山涉水的兴致又来了。旅行,多好!旅行就旅行个痛快吧。
  他出了长安,就往东走,先到淮水流域(江苏和安徽北部)。他为什么急于到这一带呢?原来秦朝末年农民曾经在这一带起义,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也在这里争过天下,汉朝的许多开国功臣也生长在这带地方。这些人和这些事,早就引起了司马迁的兴趣。凭他在家乡的经验,他知道民间流传的故事*生动真实、*有价值,他想,如果能在这一带采访一下,将来写出的历史可能会格外真切动人。
  果然,他在这一带打听到的事迹*多。这里流传着陈胜、吴广的许多事迹:他们都是老老实实的庄稼人,在家干着农活。可是秦二世硬把他们抓去当兵,强迫他们到河北密云县(今北京密云区)去守边塞。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还受尽长官的打骂。他们走到大泽乡(安徽宿州市北部),大雨下个不停,满路泥泞,十分难走。看来到达目的地准会误期了,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杀头。陈胜、吴广觉得赶去也是送死,不如反了,也许还会闯出条活命来!于是,他们领导九百多当差的起义了。接着各地人民都纷纷杀了本县的长官,起来响应。不到三年工夫,就推翻了秦朝。
  司马迁听到这些故事,深深为农民起义的英雄气魄和正义行为所感动,他想:秦二世残暴不仁,老百姓恨他,他哪得不亡呵!他决心把农民起义的英雄事迹记载下来。
司马迁来到楚汉相争的古战场。项羽原来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曾经声势赫赫,但是他后来固执、任性,终不免一败涂地。司马迁对他十分惋惜。接着司马迁又转向江南,到了苏州、杭州、绍兴,在这一带采访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他还登上庐山,想象着远古的情景:那时候漫天的洪水,大禹领导众人开出一条条水道,把洪水导入到大海去,这是多么伟大的气魄呵!
  这时,他又惦记着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了。他到了长沙,到了屈原投水的汨罗江。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离司马迁有一百多年了。屈原是楚国人,楚国常常受到秦国的欺负。屈原主张抵抗强暴的秦国,可是楚国的国王和贵族贪图贿赂,甘心上秦国的当,他们不但不听信屈原的主张,反而排挤他、赶走他。屈原到处流浪受苦,但他仍然时刻关怀着祖国和人民。后来秦兵打进了楚国,他又没有报效祖国的机会,就悲愤自杀了。屈原死了,人们却一直纪念着他,人们把他投水的日子定作节日(端午节),那天,人们划龙船、吃粽子,纪念这个爱国诗人。
  司马迁到了屈原投水的地方,望着江水出神。他同情屈原,替屈原抱不平,人民对屈原那么怀念,也使他深深地感动。
  他从这里北上,到了山东曲阜,这里真不愧为孔子的故乡,到处都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他在这里采访了孔子的事迹,又转到淮水流域,补上前次采访遗漏了的东西。他在路上缺过盘缠,挨过饿,可是一直兴致勃勃。他游遍半个中国,*后回到长安了。
  司马迁这次旅行,不但满足了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许多见识,储备了写历史的宝贵材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