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在创作中书写家国情怀、体现传统文化、展现地域特色,是具有很大挑战的。《青瓦高台》以地方历史遗迹为背景,以两个孩子的冒险为切入点,钩沉出九龙子瓷碟的故事,对拓展儿童文学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作家、原《儿童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徐德霞

起于留守儿童,止于家国情怀,小说《青瓦高台》内容丰富,主旨高昂。文中保护文物的尹老师家几代人、喜欢收藏的秦老爷子等,都有着超出常人的精神追求。在他们的影响下,以苍耳和竹竿为代表的孩子们,思想情感也都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儿童文学作品,这样的书写是具备较高文化格局的,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值得阅读,值得推荐!

——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资深出版人 刘海栖

《青瓦高台》有一种大气和开阔感,将一个可歌可泣的保护文物的故事讲述得风生水起。在叙述中,少年的成长故事鲜活精彩,同时以历史遗迹、地方风物为依托,又穿插了历史传说、地方戏曲、文物知识,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芒,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儿童小说。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 麦子


【内容简介】
竹竿和苍耳是一对双胞胎兄弟,爸妈为了躲债和孩子的安全,远走他乡谋生。不敢回家、躲在青瓦高台下土洞里的哥俩,被老师领回家居住。为了帮助爸妈早日还清欠债,两个孩子卖花赚钱,后来接触到了古物街,在高台下的土洞里开始了“淘宝”的经历,并发现了一个被历史尘封的秘密……
【作者简介】
郭凯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多篇,出版《等待一条船》《*后一只河妖住在烟囱里》《河妖的城》等图书,作品曾获泰山文艺奖、首届华语儿童文学中国故事短篇创作邀请赛(2015)银奖、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奖。
【前言】

清水河像一条带子,舞动在清水镇的正南边。天气晴朗时,站在岸边的人会看到这一侧的带子是湛蓝的,那一侧的带子是青绿的——湛蓝的是天空的影子,青绿的是对岸岸边的绿树和芦苇的影子。早晨和傍晚,当然会有变化,从某个角度望出去,它就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带子。

当一只船驶过,甚至是一只鸟的羽翼掠过,这条带子就像被剪刀挑动起来,水色闪烁,光波跳跃。

此刻的竹竿和木耳,没心情看一眼这条日夜陪伴他们的河,因为爸爸妈妈不见了……


【免费在线读】

【书摘与插画】

童年的那座大台(自序)

郭凯冰

小清河绕过我们村的村西和村北,一路蜿蜒向东去。我们村子里没有船,要去河对岸,只能到前面一个叫佛王的村子坐船。

小学五年级的那个暑假,两个同伴约我坐船去河对岸看大台。如果是陌生的外乡人,是要收坐船费的;我们村子离得近,倒从没听说过有人交坐船费。

怕大人不同意,我们撒谎说要到八亩地割菜。八亩地很远,家里人怕我们中午回不到家,还嘱咐带上了馒头。

到底不是佛王村的人,我们有点儿心虚,三个人默不作声上了船,尽量不引人注意。我低着头蹲在船上,身体紧绷脸发热,两手抓紧篮子的提手,觉得四周的人一定都在看着我。这是我*次坐船,可我没看见船边的河水,也没感觉到别人说过的晕船的感觉。事实上,我只记得那天我的布鞋鞋尖毛茸茸的碎边。好在直到船到对岸,撑船人和船上其他人都没问过我一句话。

下了船,翻过对岸的河坝,我们沿着坝外的玉米地往河流上游走,一直走出去好远好远。中午的时候,我们在一块地边吃了带着的馒头,饭后继续往西走了一段路。

突然,一个同伴指着前方大喊:“看,那就是大台!”

阳光很强烈,我眯着眼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过去,隐隐约约看到远方那个高高的台子。我*个念头是电视上刚看到的“大象”,它真的像大象一样,在我眼里是一个庞然大物。

在我们村里,有不少大台的传说:

相传,曹操带兵十万北伐,经过此处,士兵们走了一天的路,人困马乏,鞋子里灌满了黄土,歇息之际,脱下鞋子就地倒掉黄土。等人马过去,鞋子里倒掉的黄土就堆成了这座大台。

相传,大台的侧洞里,住着修炼成精的狐仙。深夜如果望见大台上一串串红灯笼在飘动,那就是狐仙嫁女呢。灯笼越多,说明出嫁的狐仙道行越高。

相传,村子里的人家嫁娶,如果杯盘碗盏不够用,深夜在台下燃香祷告,第二天一早,台下就会摆着所需的杯盘碗盏。用过之后,一定得归还才行,如果不归还,再次祷告借用就无效了。

……

大台很远,但是我们好不容易出来,都想走近了去看看。

刚走了几步,我突然发现前方田埂上有一个毛茸茸的东西。我几步跨过去,竟然是一只兔子,一只摸上去还温热的兔子。它的三瓣嘴似乎还在颤动,嘴边有隐隐约约的白沫。我没见过这样的兔子,但是我知道这是一只吃了打过农药的野菜的兔子。

再往前走,气氛很微妙。我很少跟她俩说话,但是只要说话,我就比往常笑得更甜蜜,似乎这样才能弥补心里的愧疚。是的,是愧疚。我捡了一只大兔子,她们没有;也许我可以把兔子给她们,可是我实在舍不得。她俩也不喜欢说话了,神情也不如来时舒展。

走了十几米,一个同伴气呼呼地说:“我走不动了,要去你们去,我要回家。”

另外一个马上附和,我只能跟着往回走。

回到渡口,上了船,我照旧低着头,两手紧紧抓着篮子的提手——兔子在篮子的*底层,被野菜严严实实盖住了。

一个大人突然说:“咦,这个小孩是谁家的?不是咱村里人吧?”

我把头垂得更低,眼睛死死地盯着鞋尖,觉得头顶的目光压得难受,一声不吭。

“郭家的。”同伴搭话。

那人“哦”一声,走过来,蹲下身,用手扒拉一下我篮子里的野菜,说:“坐了我们村的船,又到我们村的地里割菜,这得交钱呢。”

周围几个大人笑起来,声音停在我耳边,像伏天的炸雷一样响。

我觉得我的手指要被折断了,眼泪涌出来,再看不见自己的鞋尖。

“她捡了一只兔子。”同伴把手伸到我的篮子里,一把翻开野菜,兔子灰色的毛露了出来。

除了撑船人,其他的人都围过来。那时候,一只兔子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很丰盛的一顿,更是待客长脸面的一道大菜。

“你把我们村的兔子也捡了!”那个男人笑着加上这一句。

“那我得收坐船的钱!”撑船人弯腰撑着船,跟着加上一句。

我浑身僵硬,攥着篮子提手的手关节都发白了。我知道他们在开玩笑,可是直到如今,想起当初船上的那份难堪与煎熬,内心依然难以平静。

这是我*次见到大台。

后来,我查资料,知道了大台的更多故事。

《韩非子》中有记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齐景公和晏子在渤海游玩,登上柏寝台,回头眺望自己的国都,说:“真美啊,广大宏阔,雄伟壮观!”

《史记•孝武本纪》载:“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少君晋见汉武帝,汉武帝有一件铜器,不知道它的来历。李少君就说,这个铜器是齐桓公十年的时候,陈列在柏寝台上的器物。

这两段古文中的柏寝,就是柏寝台。很久很久以来,柏寝台只是文化人的叫法,更多的时候,乡下人叫它桓台,我们村里人叫它大台。

从历史记载来看,大台*迟建于齐桓公十年,相传它*初高3丈,方圆10大亩(今40亩)。柏寝高台之上殿宇壮观,大台周围翠柏苍郁,东侧修有宽约丈余的台道,安有两扇铁台门,台顶四周筑有墙垛口。因殿宇为柏木所建,所以称为柏寝台。

柏寝台自建成至今经历风雨狼烟,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现台高约6米,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20米,总面积1.92万平方米,2006年12月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我开始写儿童作品的时候,一直想写一部与大台有关的小说,苦于没有思路。后来跟一个朋友聊天,他突然说到自己曾在这个台上上过学。就这一句话,似乎突然如一支笔,在我脑海里勾画出了大台上的建筑、大台上的树木、大台边的人们。

就是那一刻,我想,我要写大台,让我心中的大台活过来。

如今,《青瓦高台》完成,我如愿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