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研究国际汉语教材的话题设计与处理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面向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专题讨论话题的设计与处理问题。在本书中,话题设计与处理是指汉语教材研发中,设计话题层级以及类型,对话题进行统筹选点,从真实语言生活中采集语料,调整语言和形式,协调话题要素和其他教学要素的关系,形成适当的语境框架,服务于有效的课堂交际及表达训练的一系列操作。
【作者简介】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洲语言文化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国际教育、语料库语言学、语言资源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等。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2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国家863计划等课题研究。主编、参编3部对外汉语教材和教辅材料。
【目录】

*章 引论 5

*节 什么是话题 6

第二节 话题与教学文化因素的关系 9

第三节 汉语教学及教材中的话题研究 10

第四节 汉语教材中的话题处理 11

第五节 话题设计探索与实践 14

一、 《加油!Chinese for Global Community》话题设计 14

二、 《跟我学汉语》练习中的交际话题设计 15

第二章 话题的功能及类型 20

*节 话题的基本功能 20

一、语境框架功能 21

二、文化认知功能 22

三、词语关联功能 24

四、情感带入功能 26

第二节 话题的功能分类 27

一、功能型 27

二、信息型 28

三、互动型 28

四、情节型 29

五、观点型 30

六、思辨型 30

第三节 互动型话题的转换与衔接 31

第三章 话题的布局选点与综合处理 34

*节 多元化主题框架 35

一、《国际汉语教学课程大纲》的话题体系 35

二、AP中文/法语课程主题框架 36

三、《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主题框架 37

四、其他课程主题框架 38

第二节 话题兴趣与话题选取 39

一、来华留学生 39

二、美国中学生 42

第三节 四部教材话题布局实例分析 43

第四节 话题的综合处理 45

一、文化视角与话题处理 45

话题设计与处理的平衡策略 47

第四章 话题的理想化特性 52

*节 三个层次的视角 52

一、宏观层次 52

二、中观层次 52

三、微观层次 53

第二节 话题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53

一、针对性 53

二、实用性 55

第三节 话题的开放性与思辨性 56

一、开放性 56

二、思辨性 57

第四节 话题的体验性、新知性和趣味性 59

一、体验性 59

二、新知性 60

三、趣味性 61

第五章 话题中的热点词汇 64

*节 汉语国际教育动态语料库概况 64

一、教材的选择原则 64

二、话题标注框架 65

第二节 热点话题、高频词与热点词 67

一、热点话题抽取 67

二、高频词与热点词 69

第三节 话题中的超纲词与热点词分析 71

第四节 话题中的口语词分析 73

第六章 话题难度与话题复现 80

*节 话题分级目标与话题难度设定 80

第二节 教材中的话题分布 82

第三节 语料库热点话题难度计算 83

第三节 语料库话题复现分析 85

第五节 话题复现的多元化形式 86

一、话题侧面的变化与复现 87

二、综合技能框架下的话题复现 88

三、话题的螺旋式复现 88

四、任务链中的话题复现 90

第七章 文化符号选取与表达 92

*节 文化、文化点以及文化符号 92

第二节 文化三角观与文化层次论 93

第三节 教材中文化符号的选取及处理 95

第四节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化符号选取 97

第五节 不同层次文化符号的关联处理 100

一、表层文化符号与深层文化符号的组合 100

二、文化符号的多模态处理 102

第八章 跨文化交流沟通与话题处理 105

*节 教材的文化认知功能 105

第二节 敏感话题处理策略 106

第三节 文化消极因素处理策略 108

一、心理换位思考 108

二、共时性与历时性文化视角 109

三、刻板印象识解 110

四、幽默策略 111

第四节 跨文化意识与话题挖掘 111

一、文化比较点与话题挖掘 112

二、文化圈意识与话题挖掘 113

第九章 人物设计与话题处理 117

*节 人物设计与话题宏观布局 117

一、连续剧人物 117

二、情景剧人物 118

第二节 人物设计与话题功能实现 119

一、思辨型话题的人物设计 119

二、信息型话题的人物设计 120

三、人物独白与情节型话题 121

第三节 人物设计的若干问题 121

一、人物的社会身份 121

二、人物设计效率 122

三、人物取名 123

第十章 话题设计的衡量与评价 125

*节 话题总体设计评估维度 125

一、 系统性维度 125

二、 形式多样化维度 126

三、 要素协调维度 126

第二节 话题处理评估维度 126

一、交流沟通维度 126

二、文化内涵维度 127

三、词语处理维度 127

第三节 基于类别特征的评估 128

一、基本信息类话题 128

二、日常生活类话题 128

三、社会生活类话题 128

四、文化生活类话题 129

第十一章 话题知识库与语言资源建设 130

*节 话题知识库设计、构建与应用 130

第二节 面向领域应用的语言资源建设 134

一、教材语料库 135

二、中介语语料库 137

三、语言本体知识库 138

四、资源平台 139


【书摘与插画】

本书一大特点是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运用,这既源于杨老师在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两个领域的辛勤耕耘,也是信息时代语言研究的必然之路。像书中涉及的话题层级框架、总体布局,话题中热点词汇的提取、话题难度的排测以及话题设计与处理的评估等,没有对人工智能的深刻了解,不具备知识工程研究能力,就无法提出更谈不上运用教材话题信息动态更新的知识框架与技术手段。本书的这个特点值得从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话题研究、教材研发以及教学实践的同行教师借鉴。

这本书的另一特色是对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位。书中对国际汉语教材的话题设计与处理,着眼语言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立足不同文化的交流交际,探讨教材如何观察、选择汉语文化符号及学习者母语文化符号,如何通过话题中语言与文化要素的有机交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感知与洞察,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发现与联系各类文化的技能,促进学习者汉语运用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的养成。教材话题的文化因素处理极为复杂,必须细致。本书对这一问题的剖析,既有第七章、第八章的专门分析,也渗透在其他各章诸如关于话题的功能、布局、实用性、开放性、思辨性、体验性、新知性、趣味性等的讨论中。这些讨论都贯穿着一个观念:真要学好教好一门语言,离不开与这门语言相关的生活和文化。而这样的认识,杨老师当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早具雏形,如今是更加丰满成熟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