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商品详情】

【编辑】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倾情作序
◎作者徐明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教师报》特聘课改专家,多年从事一线教学、教科研管理,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及教师专业提升工作,思考源于丰富的实践
◎《思维影响教育——给教师88个批判式思考》围绕思维与课堂、思维与德育、思维与课程、思维与教科研等,提出不少原创性思考,角度细微,接地气,兼具可读性与实用性,极具培训教材的畅销品质

篇目:
序 课堂革命,从思维革命开始
思考2:谁规定了每个孩子只能喜欢一棵树? P005
思考56:谁来等等教师的灵魂? P139
思考70:让创新思维弥漫校园 P181


【内容简介】
《思维影响教育——给教师88个批判式思考》精选88篇作者多年行走一线学校的观察笔记,围绕思维与课堂、思维与德育、思维与课程、思维与教科研等,提出不少原创性思考,如“聚焦‘课堂革命’”“好课堂只在一念间”“让爱变现”“课题是教师素养提升之道”“让教师发声”等。角度细微,接地气,兼具可读性与实用性。
【作者简介】
徐明,江苏扬中人。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多年从事一线教学、教科研管理,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及教师专业提升工作。近年来倡导“三边”(田边、水边、山边)学校/教师发展行动,并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上身体力行。
【媒体评论】
“思维革命”是人的内心的革命,无论是哪一个具体方面的转型,都将经历漫长艰难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对于已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教育教学改革来说,这场革命不可避免,也无法阻挡,与旧思维“离别”的时候,已经到了。——李政涛
【目录】

序 课堂革命,从思维革命开始 ……001

*辑 什么是好的课堂

思考1:可否让孩子在课堂上“撒点欢儿”? ……003
思考2:谁规定了每个孩子只能喜欢一棵树? ……005
思考3:弱水三千,该取哪一瓢? ……007
思考4:不叫任何一节课虚度 ……009
思考5:口若悬河与惜词如金 ……011
思考6:可否让学生再做一遍? ……013
思考7:合作学习会助长学生开小差吗? ……014
思考8:疏忽的岂止是概念 ……015
思考9:话说提问“偏心” ……016
思考10:表扬之后怎么办? ……019
思考11:当学生比教师走得更快…… ……020
思考12:聚焦“课堂革命”之一:什么样的“革命” ……022
思考13:聚焦“课堂革命”之二:诀别还是离别 ……024
思考14:聚焦“课堂革命”之三:“派系林立”的革命 ……027
思考15:聚焦“课堂革命”之四:跟着志愿者学“革命” ……029

第二辑 如何“让爱变现”

思考16:王健林给我们什么启迪? ……035
思考17:留一把椅子给“老虎” ……037
思考18:摘掉假睫毛之后的“爱情”…… ……038
思考19:画蚂蚁的孩子 ……039
思考20:换个角度看“优势” ……041
思考21:开学“三事” ……042
思考22:你以为你理解的就是你所理解的? ……044
思考23:做个“懒”教师 ……046
思考24:从“对付”作业到“看待”人 ……048
思考25:应“战” ……050
思考26:莫云教师痴 ……052
思考27:爱给谁看?笑在何时? ……055
思考28:表扬的成本 ……057
思考29:一只调羹,一面镜子 ……059
思考30:幼儿家长会3.0 ……061
思考31:判断的自信与选择的尊严 ……063
思考32:亲妈为什么不敌老师? ……065
思考33:从“不速之客”到“永久居民” ……068
思考34:孩子的“原则”与“狡黠” ……071
思考35:跌跌撞撞又一天 ……074
第三辑 教科研到底是什么?
思考36:教科研到底是什么? ……079
思考37:教科室主任的角色 ……083
思考38:课题是教师素养提升之道 ……086
思考39:“草根”科研发生的样子 ……089
思考40:从准确定位开始:改变学校科研生态 ……092
思考41:从准确定位开始:重塑区域教科研管理者的形象 ……095
思考42:开题并非研究的开始 ……098
思考43:走出“怪循环” ……100
思考44:“少谈些主义”的草根科研及其背后 ……102
思考45:课题结题“想”什么? ……105
思考46:好课由“一点”再及其余 ……108
思考47:别让“惯性”遮蔽了眼睛 ……111
思考48:反对一种“精致”的“伪科研” ……114
思考49:警惕一种“伪教育”:遮蔽真相 ……117
思考50:教师渐进性课改的可能打开方式 ……119

第四辑 谁来等等教师的灵魂

思考51:倾听第四种声音 ……125
思考52:教师发声的“武林秘笈” ……128
思考53:教师发声岂止在课堂 ……131
思考54:终究是人师:听周德藩先生讲故事 ……133
思考55:谁为今天守门? ……136
思考56:谁来等等教师的灵魂? ……139
思考57:东西南北中:他们为教师代言 ……142
思考58:做“名”师,还是做“明”师? ……145
思考59:要“名”师,更要“民”师 ……148
思考60:未曾离别:致敬那些并不完美的先生们 ……151
思考61:好老师只是多说了一句话 ……154
思考62:课堂上还要不要“讲” ? ……156
思考63:不止于悔 ……159
思考64:今天怎样看教师的权威? ……162
思考65:让学校的“非正式组织”做“正式”的事情 ……164
思考66:按下什么“葫芦”,起了什么“瓢” ……167
思考67:应对“课堂答错”中的教师智慧 ……170
思考68:谁帮教师“过三关”? ……173
思考69: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建一个什么样的团队 ……176

第五辑 怎么让笑容直抵孩子内心

思考70:让创新思维弥漫校园 ……181
思考71:教室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84
思考72:清华附小到底“闹腾”了什么? ……186
思考73:从校庆的“升级换代”说起 ……189
思考74:“高大上”背后的“童子功” ……191
思考75:让教育论坛回归本位 ……194
思考76:不做“教师的医生”也罢 ……196
思考77:别让马云抢了教师的“饭碗” ……199
思考78:学校要建什么样的“国学堂”? ……202
思考79:让笑容直抵孩子内心 ……205
思考80:莫使教师成“鸟”人 ……208
思考81:莫要小瞧“基础题” ……211
思考82:如雪的教育改革:“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214
思考83:学科课堂的生活化改造:现实的选择与可能的道路 ……217
思考84:热闹的人工智能时代,冷静的创造力课堂 ……221
思考85:知识App时代,课堂如何维护“讲”的尊严? ……225
思考86:“小学神题”与创造力教育 ……229
思考87:当年其实可以教得更好 ……233
思考88:“减负”三问 ……236


【前言】

课堂革命,从思维革命开始

“革命”一词,已经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久远了……每每重新出现在脑海之时,浮现出“激情满怀”“热血沸腾”“浴血战斗”,以及“森林般的旗帜”“锣鼓喧天般的喧闹”“暴风骤雨般的批判”等“革命画面”。我们深知“革命”的不易,更深知它可能带来的后果。所以,“改良”“改变”“改革”逐渐替代了“革命”,一切都显得“温柔”或“温情”了许多……似乎,今日已经不需要“革命”,它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当我*次听说“课堂革命”,尤其是阅读徐明的《思维影响教育》,发现正文里四次聚焦“课堂革命”之时,内心骤然一紧,“革命”又来了?稍许紧张之后,我的心情很快平复下来,读书人喜欢“静思”“琢磨”的习惯,让我咂摸出了“革命”之于“思维”的意义。
物理学家玻姆曾言,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思维问题。教育问题,何尝不是如此?在我亲历20余年的“新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两个改革起点:一是价值观的改变,价值观不改变,任何策略、方法和工具的改变都是枉然,很可能会南辕北辙;二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思维方式不变,有再好的课程、教材与教法,教育教学依然会“穿新鞋,走老路”。
思维的改变之难,是教育改革面临的*瓶颈与障碍。*可怕的不是局长、校长和老师们没有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而是思维的固化与僵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人思维的更新、改变愈发急迫,“思维革命”的意义愈加凸显:只有革去旧思维,迎来新思维,课堂才能焕然一新,生命才会焕然一新,教育才能焕然一新。
当今的课堂,亟须通过思维转型实现思维革命。我曾经听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的一场有关思维的报告,他的核心观点是,人类需要从经典思维走向量子思维,经典思维的特性是“分界、部分、机械、惯性、划一、精确、定域、割裂、被动、计划”,它的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要么死,要么活;量子思维的境界则是“无界、整体、灵活、多向、差异、可能、联系、互动、莫测”,在这种思维视域里,是态的叠加,既死又活。在钱旭红看来,公理不变,思维可变,过去不变,未来会变,可变则变。人类智慧的起点,是改变自己、改变思维、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撬动世界的关键支点,不是地球、国家、民族,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思维。
思维之所以能够撬动世界,在于它是隐匿或隐性的。与其他革命不同,思维的革命,是静悄悄的革命,如同海德格尔所言,看不见的影响和支配看得见的,这是以静制动的具有触及根底性质的“革命”。
若以此为眼光,来看待《思维影响教育》,我从中读出了“思维转型”或“思维革命”的味道和意蕴。它不仅点明了思维之于教育的影响,而且提出了当前教师*欠缺的“批判式思考”,亦即“审辩式思维”。
如此带来的“思维革命”,至少具有四重意味。
首先,思维革命意味着形成追问性的质疑习惯。尤其是对那些习以为常、约定俗成、貌似有理,因而熟视无睹的概念或现象的追问:“可否让孩子在课堂上‘撒点欢儿’?”“谁规定了每个孩子只能喜欢一棵树?”“表扬之后怎么办?”
“教科研到底是什么?”……任何观点、知识和经验都有边界,只有经过深思拷问后留下来的才是真知,才可能传下去。更重要的在于,这些问题的提出,出自作者的思维习惯:在不断的追问中质疑的习惯,从中体现出了思维的力量,——谁能具有这样的习惯,拥有这样的力量,谁就能改变课堂,影响教育。
其次,思维革命意味着摈弃传统的思维。诸如“点状思维”“割裂思维”“二元对立思维”“非此即彼思维”和“*化思维”。书中以“加强师德教育”为例,它被习惯性地等同于“必须坚决拒绝收受学生和家长的礼品”,在作者看来,“师生之间有意义的小礼物交流,既是情感的自然表达,又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分强调师德规定而否定师生之间的小礼物交流,既是一种非此即彼式的思维,也是*化的思维。类似的思维方式,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并不鲜见。之前甚为流行的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从“以教定学”走向“以学定教”,从“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教”,都是典型代表。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不革除,“课堂革命”就难以实现。
再次,思维革命意味着要转换视角看问题。思维的固化与僵化,往往表现在拘泥于一个视角看问题,由此带来的不仅是“观念的褊狭”,更可能带来“心灵的狭隘”。很多时候,只要“换个角度”“换把尺子”看问题,就会洞开一片新的天地。例如:换个角度看“优势”,“优势”就成了劣势,同样,劣势也可能成为优势。视角改变了,以“优势”自居者,就多了些冷静和警醒,因“劣势”悲观者,就多了些自信和从容。
*后,思维革命意味着中西思维方式的融通。人们常以西医和中医作比较,来凸显其背后迥异的思维方式。“西医思维”以形式逻辑为主导,核心是分解合成观,强调逆势而为,通过解剖死人,治活人;“中医思维”以辩证逻辑为主导,追求系统整体观,天人合一,主张顺势而为,把脉活人治活人。两种思维特性各有利弊,各有千秋,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在课堂革命的进程中,*合理的方式,不是在中西思维的对比中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取长补短,在“交互学习”中“交融共生”。例如,中国人性格中的弱点——忽视概念、过程、原理、结构和程序,其根源与中国思维特性有关,为此,应向西方思维学习,以弥补我们的短板。为此,书中在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式“辩证逻辑”的同时,也渗透了西方思维的气息,“批判式思考”即是典型代表。
“思维革命”是人的内心的革命,无论是哪一个具体方面的转型,都将经历漫长艰难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对于已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教育教学改革来说,这场革命不可避免,也无法阻挡,与旧思维“离别”的时候,已经到了。
李政涛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免费在线读】

谁规定了每个孩子只能喜欢一棵树?

小学有一篇课文,叫《黄山奇松》,着重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棵黄山名树的特点,从而激发孩子观察世界、热爱自然的情感。云阳中学的A老师根据文本特点和自然分材教学理论,很聪明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你喜欢哪棵树?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和组内讨论,组际交流开始了,通过每个组的介绍、汇报和补充,很自然地列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树的位置、特点和给人的启迪。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巧妙地把重点字词句的读、写、用有机结合起来,夯实知识基础。
这无疑是一节很真实的语文课,也是一节效率很高的好课。所有课堂的参与者,包括学习者、授课者和观课者,心中都充盈着一种满足的愉悦感。但在课后反思性讨论中,我们忽然发现了一个貌似抬杠的问题:每个小组都只介绍了他们喜欢的一棵树,可是谁规定了每个孩子只能喜欢一棵树呢?
事实上,这不是抬杠,而是对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特点的切实尊重。小学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更有探究的欲望。不知不觉中,规定每个小组介绍他们喜欢的一棵树,很有可能禁锢孩子的想象力和探究欲。如果在“你喜欢哪棵树?为什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追问“你还喜欢哪棵树?”,课堂将会呈现更加真实、热烈的深度学习氛围。*后的效果可能是:有孩子喜欢一棵树,也有孩子喜欢两棵树、三棵树,甚至各种各样的树,由此真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实现课堂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有效落实。
事实上,当我们回到课文,赫然发现,文章的*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大意):除了这三棵树,黄山还有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树,正是这千姿百态的树,构成了黄山千姿百态的美。
其实,课堂教学充满风险。向已有的预设追问,向深度的反思漫溯,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所有参与者也会越来越幸福……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