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刘亚茹是《中国体育报》高级摄影记者,她以真实、生动、专业的视角,跟随女排2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素材,记录女排人的奋斗,体会他们的悲喜,领略他们的境界,展现中国女排跌宕起伏的发展,分享中国式的激情与梦想,诠释中国女排精神。


【内容简介】

中国女排的灵魂,就是女排精神。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嘴里喊出来的,而是从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残酷激烈的比赛中奋斗、历练、凝聚出来的。作者跟随中国女排20多年,用自己的镜头近距离记录了这些年来*为生动、真实的女排人,有赛场上的顽强拼搏、团结一心、惊天逆转,有平日训练的吃苦耐劳、严格要求、永不放弃,还有大家所不知晓的平日里*可爱的“铁榔头”“周大炮”“月神”“大花蕾”“重炮手”“小蚂蚁”……

高尚出于平凡。几代女排人用自己的拼搏与努力,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完美地诠释了中国精神。此书图文并茂,以感人肺腑的往事、扣人心弦的赛事,带你走进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中国女排。


【作者简介】

刘亚茹,著名摄影记者,跟踪采访报道中国女排20多年,现为中国体育报社高级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媒体评论】

大概是在前两年的夏天,亚茹告诉我,有不止一位朋友“撺掇”她,让她把过去二十多年来采访、拍摄中国女排时的片子结集成一部书出版,即一部用镜头记录的关于中国女排的著作。听了之后,我也很为她高兴,如果说用文字记录的作品,还有作者的个人情感在里面,那么亚茹用镜头所记录的历史则是掺不了假的,且是*真实的。

——原中国女排主教练 陈忠和

二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日子匆匆从眼前溜走,但我们的感情依旧在,这可能就是“老朋友”的缘故吧!愿亚茹这部用镜头记录的著作,能留给大家一些足够美好的、属于中国女排这个大集体的特殊历史片段。

——中国女排主教练 郎平

中国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更重要的是女排姑娘们看似被打趴下了,还能不能站起来,还能不能继续往上冲。四十年来,中国女排的队员们始终都会站起来。但站起来并不是一个常态,有的时候站起来又倒下了,倒下了还能再站起来,这才是女排精神之灵魂。

——原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局长、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徐利


【目录】

目录

序言一 她用镜头记录历史

序言二 “老朋友”

自序 我的相机,我的“球场”,我的书

引言 为了同一个梦想,风雨兼程四十载

陈忠和,*谦虚的功勋教练

郎平,从巨星到主帅

赖亚文,“嫁”给了排球

孙,“小老虎”啸山林

邱爱华,“中国式”跳发球

冯坤,场上“猎豹”,场下“熊猫”

周苏红,“周大炮”的天生神力

赵蕊蕊,美女作家

刘亚男,“鬼才”副攻

杨昊,球场上的智者

张娜,“不死鸟”挽狂澜

王一梅,“重炮手”的十年血泪史

徐云丽,“小高妹”的传奇

魏秋月,“月神”院长

惠若琪,元气少女

朱婷,奔跑的灵魂

曾春蕾,阳光灿烂的“大花蕾”

颜妮,女排的“北长城”

张常宁,排球世家的传承人

袁心,传说199.9 的“小苹果”

林莉,是“风林火山”还是呆萌可爱

丁霞,顽强的“小蚂蚁”

刘晓彤,赛场奇兵

后记 女排记录着我们这些年的模样

编者记


【前言】

序言二 “老朋友”

郎平

或许是年纪相近的原因,*早和亚茹打交道的时候就感觉很亲切,这样的情分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现在依旧未曾改变。

1995 年,在我*次归国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时候,每每带队训练或比赛,都能看见一个国家队“编外人员”,她就是亚茹。有时她在场边随时举着相机拍照,有时作为赛事的官方摄影记者为我们拍集体照,记录着属于她自己镜头前的点点滴滴。

后来我才知道,她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专业是篮球,但她对排球摄影十分爱好,也不断地研究,除了*经典的排球拦网的对抗外,她也拍摄了不少需要有预判和蹲守的防守动作。有一年,中央电视台体育摄影大赛她获得一等奖的照片,竟然是德国世锦赛体育馆顶棚上俯视拍拦背飞瞬间的抓拍照,画面角度令人震撼。

与亚茹接触得多了,发现她性格开朗、亲和,与教练员和运动员关系融洽,这给她的采访创造了便利条件。我在意大利执教时,《中国体育报》和中央电视台去采访我,其间,亚茹和另一位女记者就住在我家里,后来我们就成了好朋友。女儿小的时候,我们还相约去天坛公园玩,她为我和女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瞬间。

2004 年雅典奥运会,我俩一起在雅典见证了那个如今想起来都无比“疯狂”的夜晚。当时,不同的是我坐在演播室里当解说嘉宾,而亚茹则“战斗”在*线。那场比赛之后,我问亚茹看到中国队夺冠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亚茹告诉我当时她自己完全是“大脑一片空白”,我能体会到这样的感情,她早就超越了普通采访记者的境界。

2013 4 月,我回来再次担任国家队主教练。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时很多来采访的记者都是陌生的面孔,不过*兴的是亚茹依旧在。这些年来,无论是高潮还是低谷,亚茹都始终和中国女排这个集体站在一起。

2015 年在名古屋,我们以3 1 的成绩力克东道主日本,再次拿到了世界杯冠军。当亚茹用相机记录下女排历史上的重新崛起,我们能看到她镜头里每个姑娘都光彩耀眼。

2016 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八进四比赛,中国队对阵东道主巴西,赢了之后我问亚茹:“你

怕不怕?”亚茹的回答则是:“有你在,大家都不怕!”当中国女排从里约奥运会冠军的领奖台上走下来之后,我们再次聊起这次夺冠,亚茹告诉我,她竟有一瞬间忘记按下手中的快门。除了影像资料,那一刻值得所有人用心铭记。

二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日子匆匆从眼前溜走,但我们的感情依旧在,这可能就是“老朋友”的缘故吧!愿亚茹这部用镜头记录的著作,能留给大家一些足够美好的、属于中国女排这个大集体的特殊历史片段。

自序 我的相机,我的“球场”,我的书

我都觉得少了些什么。后来有一次准备拍一些女排姑娘们训练的素材,在准备的间隙,我拿起滚到我脚边的球。说实话,当时我是*次仔细端详手中的排球,看到白色和蓝色勾勒出的整个轮廓,我才恍然大悟,拍女排,不就是把爱和梦想融进这个球里面吗?可能当时我还没意识到,那个圆滚滚的排球,早就成了我前半生的一部分。

虽然在女排的赛场上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但持续不断的快门声记录着关于这个赛场上的激情,黏附着所有运动员的热爱和梦想。很多人都会问我:“你这样拍了二十年,不厌倦吗?”会厌倦吗?我也反过来问我自己。在他们看来,我容易疲倦,这工作这样的单调。可是,《世说新语·品藻》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所以我的答案很明显……

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希望大家要现场看看这些女排姑娘的表现,除了看排球技术、基本功和战术,还有就是一定要看看她们的眼神,哪怕很多年后再回忆,都回味无穷,坚定、渴望……好像从这些女排姑娘的眼睛中,就能看完一生。

1998 年于日本举办的女排世锦赛到2018 年,我的相机便始终跟随着中国女排的足迹——每一任教练、每一组阵容到后来的每一场中国女排的比赛。教练上,从郎平、胡进、陈忠和、蔡斌、王宝泉、俞觉敏*后再回到郎平;队长上,从孙、吴咏梅、冯坤、周苏红、魏秋月、惠若琪、曾春蕾再到现在的朱婷。无论是教练还是队员,这些人几乎都代表着一个时代,郎平是老女排的代表,是中国女排也是世界女子排坛*一个女排三大赛冠军及MVP(*有价值球员)获得者。冯坤则是代表中国女排又一个辉煌的时代,而魏秋月则是代表着那一群深埋在大家记忆里的一代,惠若琪则代表又一个新的辉煌时代,如今朱婷担任中国女排队长,而中国女排的故事还在延续。就像有一次常宁跟我聊天时说:“亚茹阿姨,我都不敢相信,现在在队伍里,我都是老队员了,危机感特别强。您说,这当年像秋月姐、坤姐她们都是怎么过来的啊?”我回答她说:“小宝儿,那你准备好了吗?”张常宁从我身边起身,眼神坚定地看着我,没说话,只是重新把护具紧了紧,又朝我笑了笑,拍着护具就朝训练场上走去。怎么说呢?那笑容好像收起初春晒在阳台上的被子时闻到的阳光味儿,不烫,不耀眼,但它把这些年的“女排精神”变得璀璨又动人。这就是中国女排,是一支队伍,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代代的传承。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新老交替中,中国女排完成了“女排精神”的传承。而这种传承,是无形的。

此刻看着硬盘里我拍摄的诸多照片,我想,等我拿不动照相机的那一天,让我真正怀念,那甘愿奋不顾身再来一次的,除了这么多年的热爱,可能是当时不以为然的人和事,甚至几乎无法忍受的一切,以后也会在唏嘘中反复怀念吧!在这个习惯失忆和告别的年代,真正能够让我牢记的,却都是和一代代女排人再稀松平常不过的当时。

十年之后又是十年,日子也以女排姑娘们飞速成长的速度飞速流走。但愿当你们卸下所有的铠甲后,在每个想念它们的日日夜夜,都有一代代女排人披上你们曾闪着金光的铠甲,都有人对你们思念,并且爱之所喜。


【免费在线读】

陈忠和,*谦虚的功勋教练

1996 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我*次遇到“老陈”。当时他还是“小陈”,是中国女排的助理教练,辅佐主教练郎平带领国家女排获得第七届世界杯女排赛第三名、第二十六届奥运会亚军、第九届亚洲女排锦标赛冠军、第十三届世界锦标赛亚军、第十三届亚运会冠军。

1999 年,老陈继续担任中国女排教练,又协助主教练胡进带领中国女排获得第十届亚洲女排锦标赛冠军、第八届世界杯女排赛第五名、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第五名。

2001 年初,这位“五朝元老”陈忠和终于从“小媳妇”升级成了“婆婆”,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这一切,都是归于两个字——“我来”!女排的选帅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话题,2001 年的这次选帅,随着胡进的卸任而开始。可胡指导仍然是下届呼声*的主教练候选人,包括陈忠和在内的所有人都一致推荐胡指导连任。但是迫于压力,胡指导*终还是没再拿起女排的教鞭。就在整个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简称排管中心)的人都急得焦头烂额之际,老陈说了句:“我来!”也许谁也没想到,当时简单的两个字,竟然是女排再度崛起的关键。

2004 年奥运会,时隔多年,中国女排战胜了强大的俄罗斯队,再次站在了世界排坛之巅。而夺冠的这一刻,也成了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2004 年,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相机的存储卡容量几乎都是1G 的,为了记录整个比赛,我带了5 张存储卡,在场地内照例记录着女排比赛的瞬间。打到*后一局时,在赛场边上,我听到有观看比赛的澳大利亚女子手球队的姑娘们用蹩脚的中文喊着:“中国,加油!”旁边记者席上的人也在给女排姑娘们呐喊助威,很快我就把4 张存储卡存满了,我把*后一张新卡放在胸前的口袋里,就为了让它见证历史的伟大时刻。可当女排*终赢得金牌的那一刻,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才把新卡换上。也是那一刻,我才感受到什么叫脑中一片空白。随后,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流下来。我狠狠地捏了自己一把,有点疼,这是真的,不是梦!这个冠军,我们足足等了20 年啊!

0 2 3 2,从地狱到天堂,夺冠后的老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趁着颁奖的间隙,走出了赛场,去了吸烟区。点燃一支香烟,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一抬头看到正在向他走来的老徐(时任排管中心主任的徐利),两个人都沉默着,只是四目相对的那一瞬间,眼泪都不自觉地流了下来。这时领队李全强也来了,看到老陈和老徐后,激动地放声大哭。紧接着,三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拥抱在一起,号啕痛哭。泪水中有等待、有心酸、有幸福……多年后,我和老徐谈到这一幕时,他的眼睛还会微微泛红。

正所谓“缘,妙不可言”,中央电视台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的前方解说嘉宾,恰恰是12 年后率队拿下中国女排第三个奥运会冠军的郎平。回国后,当我回放比赛时,看到直播间里的郎导几乎喊劈了嗓子,我也几度哽咽。这一切因排球、因中国女排而结的缘分,我不知道是否能算得上是“殊途同归”“归途如虹”。

忙完了雅典奥运会后的一系列庆祝活动,我们终于有了一段闲暇的时间。

老陈、老徐和全强三人一拍即合,相约三个家庭出去旅游,顺便奖励下我们这些家属。我们先到香港,再到澳门,*后到深圳,三家人的庆祝旅行就这么开始了。老陈的宝贝儿子陈翔开朗可爱,是我们这次旅行的开心果。有一次在飞机上,小陈翔自我介绍说“我叫陈翔,陈忠和的陈,刘翔的翔”,一下把这次奥运会两个大英雄都给概括了。飞机上的空乘人员和其他旅客都为小陈翔的机智鼓掌。

整个旅程,这三个大男人就喜欢凑在一起在酒店喝茶聊天,完全忘了陪伴我们这些女同志和孩子一起游玩的任务。后来老陈发现了这个问题,自告奋勇地加入了我们的游玩大军。到了香港,素有“购物达人”之称的老陈,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机会。有一次我们向一个小姑娘问路,刚问完,小姑娘傻傻地站在原地,瞪着大眼睛说:“您……您是陈忠和?我的天啊,陈教练竟然向我问路了!我不是在做梦吧?”老陈和蔼地看着小姑娘:“小姑娘也认识我啊!”“陈教练,我能跟您合个影吗?”小姑娘显然还没从这惊讶中走出来,小脸上还满是惊喜。这个时候一边的小陈翔说话了:“爸爸,你干吗呢?别愣着啊,快去照相啊!”又把大家惹得哈哈大笑。

这就是我镜头外的老陈,那个大家记忆里永远挂着笑容的老陈,那个在排球事业上充满真诚和热情的老陈。在这里,我想对老陈说,女排曾遇见你是幸运的,你的排球世界足够大,足够宽广,若不是你一直把排球事业挂在心头,也许球迷们将错过很多女排的精彩瞬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女排曾经有你,便让那些荣誉深刻在人们心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