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从六个主人公的命运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阿拉伯之春”后中东的动荡,即便在作者这个西方人眼里,“阿拉伯之春”也不再是民主的胜利,而要想扭转目前的乱局,在作者看来便是美国不再兜售宗教战争这样的说辞,更多从社会和经济角度解决现实问题。本书是一部颇具穿透力和洞察力的新闻纪实作品,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场地缘政治悲剧,以及体会国家保持和平与稳定的价值。

作者追根溯源,提出的不能忽视西方在“人工构建”国家时埋下的,不顾民族凝聚力和较少考虑部族和派系分野的观点,也引人思考


【内容简介】
2011年,所谓“阿拉伯之春”的浪潮席卷中东和北非。西方国家起初赞誉它是民主的胜利,几乎没人预料到它会演化为残酷的内战、“伊斯兰国”的恐怖暴行以及全球难民危机。

在这部作品中,造成中东和北非大幅震荡的复杂原因得以生动呈现。这次调查,通过展现六个生活于此的普通人——一个参与抗议活动家庭的埃及老母亲,一名为自己应效忠于谁而苦恼的利比亚空军学员,一位出身著名武士家族的库尔德医生,一位卷入内战的叙利亚大学生,一位伊拉克女权工作者,以及一位变成“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伊拉克劳工——挣扎求存的人生经历来观察这片破碎和动荡的土地,将当前的苦难追溯至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乃至更早。


【作者简介】
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资深战地记者,曾在黎巴嫩、以色列、埃及、北爱尔兰、车臣、苏丹、波斯尼亚、萨尔瓦多和其他许多战乱地区报道。他常在《纽约时报杂志》发表文章,也为《名利场》《时尚先生》《哈泼斯杂志》《户外》撰写文章。他的著作包括小说《月光酒店》《检伤分类》,非虚构作品《阿拉伯的劳伦斯》《试图拯救世界的人》《4点钟的谋杀》,以及他与兄弟乔恩·李·安德森合著的《战区》和《联盟之内》。

译者简介

陆大鹏,英德译者,热爱long ago与far away。代表译作“地中海史诗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金雀花王朝》《罗曼诺夫皇朝》《空王冠》等。获奖:《北京青年报》2015年度译者;《经济观察书评》2015年度译者;单向街书店文学奖2016年度文学翻译奖;《新周刊》2018中国年度知道分子。


【媒体评论】
关于2003年美军伊拉克之后的中东地区动荡态势的简明有力、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著述,精彩绝伦!

——《PBS新闻一小时》

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对该地区的历史,部落主义的力量,以及处于动荡中的中东地区的世界性影响做了引人入胜的探究。

——查理·罗斯


【目录】
序言

*部 起源(1972~2003)

第二部 伊拉克战争(2003~2011)

第三部 “阿拉伯之春”(2011~2014)

第四部 “伊斯兰国”崛起(2014~2015)

第五部 大逃难(2015~2016)

尾声

鸣谢


【前言】
序言(节选)

我们驱车前往伊拉克北部。旅途开始之前,阿扎尔·米尔汗医生(Dr. Azar Mirkhan)脱掉西式服装,换上库尔德佩什梅格(Peshmerga)战士的传统装束:衬衫之外是羊毛的紧身短上衣,还有宽松马裤和宽腹带。他还特意带上了其他一些东西,包括一把战斗匕首(巧妙地夹在腰上的腹带内),一把装了子弹的点45口径自动手枪,以及狙击手用的望远镜。如果形势变得特别棘手,他的M4突击步枪就摆在后座,可以方便地拿到手。搁脚的地方还有额外的弹夹。医生耸耸肩道:“这地方治安不好。”

2015年5月的这一天,我们开往阿扎尔的伤心之地。关于它的记忆至今仍在折磨他。前一年,“伊斯兰国”枪手在伊拉克北部横冲直撞、大开杀戒,易如反掌地驱逐了兵力远胜于他们的伊拉克军队,然后将注意力转向库尔德人。阿扎尔已经推测出“伊斯兰国”的杀手下一步要袭击哪里,也知道成千上万手无寸铁的平民就在“伊斯兰国”杀手的必经之路上。阿扎尔发出警报,大家却对此置若罔闻。情急之下,他在自己的汽车里塞满枪支弹药,奔向现场。但他抵达公路上某个地点的时候,发现自己来晚了,而且仅仅晚了几个小时。“这显而易见,”阿扎尔说,“太显然了。但没人愿意听我的话。”这一天我们要去的那个地方,就是伊拉克北部享有传奇声望的库尔德战士当初被智胜和落败的地点,就是阿扎尔·米尔汗医生当初未能阻止悲剧发生的场所,也是随后很多个月里他继续抵抗“伊斯兰国”的战场。

阿扎尔是泌尿科医生。不过,即便他没有携带武器,即便他没有打扮成战士,这位四十一岁的男子也拥有老猎手的气场。他的走姿有点怪,步子平稳而轻松,动静很小。谈话的时候,他常常缩着下巴,厚眼皮下的双目凝视对方,仿佛他在举枪瞄准。他的鼻子很大,漆黑的头发从前额往上梳,外貌有点像年轻时的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

医生携带的武器装备是他的个人哲学的辅助工具。他*喜爱的电影《黄金三镖客》中的一个场景很能表达这一点:伊莱·沃勒克(Eli Wallach)正在洗澡,有人企图杀他,发动突然袭击。然而刺客没有立刻开枪打死沃勒克,却得意扬扬地长篇大论起来,于是沃勒克抓住机会,杀死了对方。

“非开枪不可的时候就赶紧开枪;别废话,”阿扎尔引用电影的台词道,“我们库尔德人现在就是这样。现在不是废话的时候,是开枪的时候。”

阿扎尔是本书的六位主角之一。这六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部族、不同家族,但他们和正在中东或出身于中东的千百万人一样,都经历过惊涛骇浪。一系列动乱永远地改变了他们每个人的生活。动乱从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开始,随后因为一系列革命与起义(在西方被统称为“阿拉伯之春”)而急剧加速发展。动乱至今仍在继续,其表现形式有“伊斯兰国”造成的严重破坏、大范围恐怖袭击和若干政权沦为失败国家。

对这六个人中的每一位,动乱的*突出表现都是一个具体的、独一无二的事件。对阿扎尔·米尔汗来说,引发剧变的事件发生在通往辛贾尔(Sinjar)的公路上,他目睹自己*担心的事情成了现实。对埃及人莱拉·苏埃夫(Laila Soueif)来说,是一个年轻男子从狂奔的抗议人群中走出来拥抱她,于是她获得顿悟,知道革命一定会成功。对利比亚人马基迪·曼古什(Majdi el-Mangoush)来说,是他徒步穿过危险的无人地带,突然感到欣喜若狂。这是他人生中*次体验到自由的滋味。对伊拉克人胡卢德·扎伊迪(Khulood al-Zaidi)来说,是一位昔日朋友的凶相毕露终于让她明白,自己曾为之努力的一切都消逝了。对叙利亚人马吉德·易卜拉欣(Majd Ibrahim)来说,是目睹审讯官搜查他的手机以探查他的“联络人”的身份,这时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近。对伊拉克人瓦卡兹·哈桑(Wakaz Hassan,这个年轻人对政治或宗教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兴趣)来说,改变命运的时刻是“伊斯兰国”枪手来到他的村庄,给了他一个选择。

这些时刻固然各不相同,但对六个人中的每一位来说,这些时刻都代表着一次跨越,他们从此都走上了永远不能回头的路。这些变化(再乘以千百万)改变了他们的家园——大中东地区,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全世界。

这些改变如同晴天霹雳,但事先并非完全没有预警和征兆。历史总是看似随机和偶然的潮流与事件的结果,其意义往往只能在事后确定。或者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会在事后对其意义加以争论。要分析中东局势,有些线索是非常近期的,有些则可以追溯数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