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以鲁迅手稿为基础,以初版为依据,以善本为参考

以写作或发表时间排序,接近作品的历史原貌

鲁迅是时代的经典,要走进鲁迅世界,从阅读他的原著开始


【内容简介】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共十五卷,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陈漱渝、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鲁博书屋肖振鸣主编。收录了目前为止全部鲁迅小说、散文、诗歌、杂文、书信、日记、古籍序跋、译文序跋、科学论著、小说史略专著及经过论证的鲁迅佚文。此次修订,尊重历史,对原注中带有评价说明性的内容、带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释酌情做了修改和删节,把客观作为原则,为读者提供一套完备的鲁迅作品集。

《生命的路》精选鲁迅不同时期的散杂文,讲述鲁迅对人生和思想的认识,构成一条完整的生命之路。文章既有幽默的一面,又有锐利的一面,既有批判的一面,也有优美的一面。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鲜活的世界。


【作者简介】

鲁迅 著 陈漱渝 王锡荣 肖振鸣 编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著作主要以杂文、小说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陈漱渝,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著有《鲁迅史实求真录》《假如鲁迅活到今天——陈漱渝讲鲁迅》《本色鲁迅》等20余种。

王锡荣,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现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主要著作有《鲁迅学发微》《鲁迅画传》《鲁迅生平疑案》《周作人生平疑案》《鲁迅的艺术世界》等。
肖振鸣,学者,生于五十年代,就职于北京鲁迅博物馆。读书、写书、编书、藏书、买书、卖书、出书。擅书法。策划过很多大型展览。


【目录】

周豫才告白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随感录二十五

随感录三十五

随感录三十六

随感录四十

随感录四十一

随感录四十八

随感录四十九

随感录

随感录五十八 人心很古

随感录五十九 “圣武”

随感录六十三 “与幼者”

随感录六十六 生命的路

题《中国小说史略》赠川岛

娜拉走后怎样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

记“杨树达”君的袭来

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

战士和苍蝇

白事

通讯(复高歌)

北京通信

导师

“田园思想”

编者附白

我观北大

马上日记

马上支日记

马上日记之二

记“发薪”

上海通信(致李小峰)

厦门通信(二)

厦门通信(三)

关于知识阶级

看司徒乔君的画

在上海的鲁迅启事

习惯与改革

鲁迅自传

柔石小传

题《陶元庆的出品》

题《外套》

题记一篇

电影的教训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漫与

喝茶

世故三昧

谣言世家

韦素园墓记

自传

零食

难行和不信

忆韦素园君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忆刘半农君

奇怪

奇怪(二)

中秋二愿

奇怪(三)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论俗人应避雅人

隐士

弄堂生意古今谈

鎌田诚一墓记

名人和名言

题曹白所刻像

续记

题《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赠季巿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免费在线读】

随感录二十五

我曾见严又陵在一本什么书上发过议论,书名和原文都忘记了。大意是:“在北京道上,看见许多孩子,辗转于车轮马足之间,很怕把他们碰死了,又想起他们将来怎样得了,很是害怕。”其实别的地方,也都如此,不过车马多少不同罢了。现在到了北京,这情形还未改变,我也时时发起这样的忧虑;一面又佩服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

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大抵有了孩子,尊为爹爹了,—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所以随便辗转,没人管他,因为无论如何,数目和材料的资格,总还存在。即使偶尔送进学堂,然而社会和家庭的习惯,尊长和伴侣的脾气,却多与教育反背,仍然使他与新时代不合。大了以后,幸而生存,也不过“仍旧贯如之何”,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看不起女人的奥国人华宁该尔(Otto Weininger)曾把女人分成两大类:一是“母妇”,一是“娼妇”。照这分法,男人便也可以分作“父男”和“嫖男”两类了。但这父男一类,却又可以分成两种:其一是孩子之父,其一是“人”之父。*种只会生,不会教,还带点嫖男的气息。第二种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年级。

因为我们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