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以鲁迅手稿为基础,以初版为依据,以善本为参考

以写作或发表时间排序,接近作品的历史原貌

鲁迅是时代的经典,要走进鲁迅世界,从阅读他的原著开始


【内容简介】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共十五卷,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陈漱渝、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鲁博书屋肖振鸣主编。收录了目前为止全部鲁迅小说、散文、诗歌、杂文、书信、日记、古籍序跋、译文序跋、科学论著、小说史略专著及经过论证的鲁迅佚文。此次修订,尊重历史,对原注中带有评价说明性的内容、带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释酌情做了修改和删节,把客观作为原则,为读者提供一套完备的鲁迅作品集。

《无声的中国》收录了鲁迅先生经典散文作品近五十多篇,其中包括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这个与那个、学界的三魂、谈皇帝等,凝聚了鲁迅一生战斗的实绩,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风骨和骄傲!


【作者简介】

鲁迅 著 陈漱渝 王锡荣 肖振鸣 编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著作主要以杂文、小说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陈漱渝,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著有《鲁迅史实求真录》《假如鲁迅活到今天——陈漱渝讲鲁迅》《本色鲁迅》等20余种。

王锡荣,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现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主要著作有《鲁迅学发微》《鲁迅画传》《鲁迅生平疑案》《周作人生平疑案》《鲁迅的艺术世界》等。
肖振鸣,学者,生于五十年代,就职于北京鲁迅博物馆。读书、写书、编书、藏书、买书、卖书、出书。擅书法。策划过很多大型展览。


【目录】

重订《徐霞客游记》目录及跋

随感录四十七

随感录三则

随感录六十四 有无相通

“以震其艰深”

儿歌的“反动”

所谓“国学”

“一是之学说”

对于“笑话”的笑话

奇怪的日历

《俟堂专文杂集》题记

论雷峰塔的倒掉

通讯(致郑孝观)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春末闲谈

坚壁清野主义

寡妇主义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

《小说旧闻钞》序言

无声的中国

——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老调子已经唱完

——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讲演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

《唐宋传奇集》序例

述香港恭祝圣诞

补救世道文件四种

《示众》编者注

关于《子见南子》

柳无忌来信按语

开给许世瑛的书单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学匪”派考古学之一

谚语

四库全书珍本

男人的进化

禁用和自造

看变戏法

重三感旧

——一九三三年忆光绪朝末

“感旧”以后(上)

“感旧”以后(下)

野兽训练法

中国文与中国人

古书中寻活字汇

难得糊涂

北人与南人

《如此广州》读后感

过年

运命

古人并不纯厚

法会和歌剧

洋服的没落

朋友

小品文的生机

清明时节

儒术

正是时候

安贫乐道法

门外文谈

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中国语文的新生

考场三丑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免费在线读】

“一是之学说”

我从《学灯》上看见驳吴宓君《新文化运动之反应》这一篇文章之后,才去寻《中华新报》来看他的原文。

那是一篇浩浩洋洋的长文,该有一万多字罢,—而且还有作者吴宓君的照相。记者又在论前介绍说,“泾阳吴宓君美国哈佛大学硕士现为国立东南大学西洋文学教授君既精通西方文学得其神髓而国学复涵养甚深近主撰学衡杂志以提倡实学为任时论崇之”。

但这篇大文的内容是很简单的。说大意,就是新文化本也可以提倡的,但提倡者“当思以博大之眼光。宽宏之态度。肆力学术。深窥精研。观其全体。而贯通澈悟。然后平情衡理。执中驭物。造成一是之学说。融合中西之精华。以为一国一时之用。”而可恨“近年有所谓新文化运动者。本其偏激之主张。佐以宣传之良法。……加之喜新盲从者之多。”便忽而声势浩大起来。殊不知“物极必反。理有固然。”于是“近顷于新文化运动怀疑而批评之书报渐多”了。这就谓之“新文化运动之反应”。然而“又所谓反应者非反抗之谓……读者幸勿因吾论列于此。而遂疑其为不赞成新文化者”云。

反应的书报一共举了七种,大体上都是“执中驭物”,宣传“正轨”的新文化的。现在我也来绍介一回:一《民心周报》,二《经世报》,三《亚洲学术杂志》,四《史地学报》,五《文哲学报》,六《学衡》,七《湘君》。

此外便是吴君对于这七种书报的“平情衡理”的批评(?)了。例如《民心周报》,“自发刊以至停版。除小说及一二来稿外。全用文言。不用所谓新式标点。即此一端。在新潮方盛之时。亦可谓砥柱中流矣。”至于《湘君》之用白话及标点,却又别有道理,那是“《学衡》本事理之真。故拒斥粗劣白话及英文标点。《湘君》求文艺之美。故兼用通妥白话及新式标点”的。总而言之,主张偏激,连标点也就偏激,那白话自然更不“通妥”了。即如我的白话,离通妥就很远; 而我的标点则是“英文标点”。

但*“贯通澈悟”的是拉《经世报》来做“反应”,当《经世报》出版的时候,还没有“万恶孝为先”的谣言,而他们却早已发过许多崇圣的高论,可惜现在从日报变了月刊,实在有些萎缩现象了。至于“其于君臣之伦。另下新解”,“《亚洲学术杂志》议其牵强附会。必以君为帝王”,实在并不错,这才可以算得“新文化之反应”,而吴君又以为“则过矣”,那可是自己“则过矣”了。因为时代的关系,那时的君,当然是帝王而不是大总统。又如民国以前的议论,也因为时代的关系,自然多含革命的精神,《国粹学报》便是其一,而吴君却怪他谈学术而兼涉革命,也就是过于“融合”了时间的先后的原因。

此外还有一个太没见识处,就是遗漏了《长青》,《红》,《快活》,《礼拜六》等近顷风起云涌的书报,这些实在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应”,而且说“通妥白话”的。

十一月三日。

题注:

本篇*初发表于1922 年11 月3 日北京《晨报副刊》,署名风声。收入《热风》。吴宓(1894—1978),陕西泾阳人,曾留学欧美,先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东南大学教授等,《学衡》主编。他在1922 年10 月10 日《中华新报》增刊发表《新文化运动之反应》一文, 貌似公允,实则攻击新文化运动“偏激”,列举了《学衡》《民心周报》等7 种“反应的书报”,即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批评态度的刊物。同年10 月20 日,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甫生的《驳〈新文化运动之反应〉》一文。鲁迅此文批评吴宓所谓的“平情衡理”的学说,目的仍在于声援新文化运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