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实践相结合的结构,由浅入深地为读者介绍推理这门科学艺术的技巧。对于推理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是起初的“0”,是探索的开始;对于推理达人来说,这本书将成为加在推理能力值末尾的“0”,是锦上添花、寻求提升的途径。无论哪一类读者,都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加深对推理艺术的了解,并加强自己的推理能力、完善自己的推理技巧。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十种逻辑推理游戏,题目设置成小故事的形式,末尾提出问题供作者思考、作答,并附有详尽的答案。生动有趣,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全书融知识性、趣味性、益智性为一体,有助于系统训练逻辑思维,提高读者的逻辑性、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

【作者简介】
  马外乙,推理圈新锐人物,逻辑思维能力强,在侦探、推理、悬疑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

【目录】

*章 演绎法:环环相扣的推理之链

技巧简介:从三段论说开去/ 3

一杯咖啡 / 8

奇怪的客人 / 10

边境案 / 12

法老与毒酒 / 14

*小的弟弟 / 17

三位“农妇” / 19

枪手们的决斗 / 20

拉曼的生日 / 24

第二章 归纳法:疏而不漏的推理之网

技巧简介:理性总结与合理发散 / 29

三个哲学家 / 32

金币的两面 / 33

大盗与珍珠 / 34

囚徒与红豆 / 36

第三章 排除推理:披沙沥金,去伪存真

技巧简介:客观而果断地筛选可能性 / 43

“隐形”的U盘 / 45

继母的死因 / 48

密室火灾 / 51

蒙冤的二郎神 / 55

“瞬间移动”的劫匪 / 59

粉钻迷踪 / 61

第四章 集中推理:着眼疑点,一击即中

技巧简介:瞄准“阿喀琉斯之踵” / 67

智取火种 / 68

不打自招 / 71

溺毙湖心的劫匪 / 72

毒贩的末日 / 75

林区命案 / 76

工厂失窃案 / 78

“不翼而飞”的刀片 / 79

粗心的杀手 / 80

第五章 类比推理:举一反三,豁然贯通

技巧简介:巧用“前车之鉴”与“他山之石” / 85

海滨绑架案 / 87

草坪上的石子 / 88

监守自盗 / 91

鸽笼下的秘密 / 93

巧辨劫匪 / 96

一贯铜钱 / 98

囚徒与路灯 / 100

第六章 假设推理:立足已知,谨慎求证

技巧简介:观滴水可知沧海/ 107

公园童尸 / 109

可疑的委托 / 111

死亡倒计时 / 114

沙漠疑案 / 115

护士的复仇 / 118

反锁的储物室 / 120

第七章 逆向推理:变换立场,溯流穷源

技巧简介:把棋盘翻转过来/ 127

黄雀在后 / 129

云雷集团系列命案 / 130

神秘杀手 / 135

低级错误 / 138

“破财消灾” / 143

半截香烟 / 144

凶器何在 / 146

第八章 鸟瞰推理:纵览全局,横岭侧峰

技巧简介:一览众山小 / 151

人质的安危 / 153

死亡赌局 / 155

染血藏宝图 / 158

车库毒杀案 / 162

自行爆炸的 / 164

所谓“因果” / 169

第九章 存疑推理:绕过死结,提纲挈领

技巧简介:让思维成为流水/ 177

扑克牌的暗示 / 179

积雪上的脚印 / 181

贪婪的二房东 / 183

谁是小偷 / 186

索命“鬼来电” / 189

人间蒸发的新郎 / 193

第十章 跳跃推理:跨越陷阱,挣脱惯性

技巧简介:打破头脑中的“鸟笼” / 199

少了一文钱 / 201

四口之家的悲剧 / 202

神奇的“读心术” / 205

致命的救命药 / 209

报警者是谁 / 210

横尸荒野 / 212

消失的赎金/ 214


【前言】

  我们常说,说话要表意清晰、有条有理,如此方能保证交流的效率;做事要有头有尾、有轻重缓急,如此方能锻炼出强大的执行力。然而,语言条理该如何组织?前因后果应当怎么联系?轻重缓急又该怎样划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推理方法“大显身手”的天地。

  你是侦探小说迷?是烧脑游戏爱好者?是“天黑请闭眼”竞技场上的常胜将军?又或者你对逻辑学兴味盎然、倾心于它的优美与严谨?那么,对想要体会其中醍醐之味的你来说,推理便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而本书便是为你量身打造的“推理秘籍”。

  本书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以演绎法与归纳法两种推理思维方式、八种具体推理方法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地为读者介绍推理这门科学的技巧。所选用的案例在注重严谨的同时也注重体现可读性,将作为各章思维指导的理论方法融入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故事,展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将知识与训练有机结合,融理论性与趣味性为一炉,让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感受到如同阅读侦探小说的快感。

  案例之后的答案则是深入浅出,解析简洁明快,力求使读者每解一谜皆有所得。读者既可以系统地通读本书,也可以出于降低阅读成本、追求阅读效率的需要,趁零碎时间“碎片化阅读”一两个案例,作为活化大脑、放松身心的消遣。但无论以何种方法阅读本书,都可以使读者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对推理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是*初的“0”,是探索的开始;对推理达人来说,这本书将成为加在推理能力值末尾的“0”,是寻求提升的途径。无论翻开本书的你属于哪一类读者,都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加深对推理艺术的了解,并提升自己的推理能力、完善自己的推理技巧。


【书摘与插画】

一杯咖啡

  亚伦就读的大学里有一家饮品店。由于这家店的饮品味道可口、价格适中,*重要的是店内环境非常安静,亚伦入学以来一直喜欢到这里喝东西,尤其是店里的招牌饮品——咖啡。

  这家店的安静环境要归功于店内的点单系统。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点单机,由于桌号已经预设好,客人只要在触摸屏上选择饮品种类以及大小杯型、冷热等附加选项,片刻之后服务员就会把按照客人要求制作好的饮品送上桌来。这样一来,客人不用开口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饮品。

  一个凉爽的9月下午,亚伦又来到这家饮品店。他在点单机上按了“咖啡”选项,紧接着跳出来“大杯”“小杯”两个选项。刚才走路走得有点渴,今天就喝大杯吧——他边想边按下“确认”选项。不多时,亚伦要的大杯咖啡就送了上来。

  亚伦边喝咖啡边翻着书,他的思绪在字里行间越潜越深……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声音让他回过神来:“打扰了,请问你的咖啡是大杯还是小杯?”

  亚伦抬起头来,发问的是邻桌的一个女孩——多可爱的女孩,正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亚伦笑了笑,侧过身在她的点单机上按下“大杯”选项。

  “等等!你为什么擅自做主给我点了大杯?”女孩显然吃了一惊,有些生气地质问道。

  “因为我点的是大杯。”亚伦笑着回答。

  “啊,没错……可是,为什么……”

  “你是大一的学生吧?”

  “是的……你怎么会知道?”

  亚伦在她对面坐下,为女孩解释起来。一番话说完,女孩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

  亚伦接着问道:“还有,你知道我擅自为你点单的原因吗?”

  女孩想了想,摇摇头。听到亚伦说出答案后,女孩脸一红,笑了起来。

  这就是亚伦与女友认识的经过。

  请问,亚伦怎么知道女孩会点大杯咖啡,又是怎么知道她是大一的学生的?亚伦擅自为女孩点单的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

  女孩询问亚伦的杯型有“觉得亚伦的杯型过大”“觉得亚伦的杯型正好”“觉得亚伦的杯型过小”三种可能性。由于咖啡只有大杯和小杯两种杯型,于是问题就变成了:

  (1)亚伦的杯型为大杯时,女孩:

  a.觉得亚伦的杯型过大,无须询问,直接点小杯;

  b.觉得亚伦的杯型正好,需要询问,点和亚伦一样的杯型;

  c.觉得亚伦的杯型过小,无须询问,直接点大杯(因为不存在更大杯)。

  (2)亚伦的杯型为小杯时,女孩:

  a.觉得亚伦的杯型过大,无须询问,直接点小杯(因为不存在更小杯);

  b.觉得亚伦的杯型正好,需要询问,点和亚伦一样的杯型;

  c.觉得亚伦的杯型过小,无须询问,直接点大杯。

  这样一来,只要女孩开口询问,必然是想要点与亚伦相同的杯型。

  而女孩问这种问题,代表她之前没有来这里喝过咖啡,故对杯型大小没有了解,加上故事发生在9月,正是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所以亚伦推断她是大一新生。

  亚伦擅自帮女孩点单是因为他对女孩抱有好感,想尽可能地多跟她交谈。如若不然,喜欢安静的亚伦只要回答一句“大杯”,两个人的对话自然就结束了。

奇怪的客人

  艾尔弗雷德是一名酒保。他工作的酒吧因供应价廉物美的啤酒而广受顾客欢迎,而其中卖得*好的当数德国原浆黑啤。由于酒吧位于大学城,所以平日光顾酒吧的客人大多是大学的学生、教师或工作人员。

  一天,艾尔弗雷德遇到三个奇怪的客人——三个人都是中年男人,他们有的提着公文包,有的手里拿着讲义夹,三个人边走边低声讨论着,走到吧台前坐了下来。

  艾尔弗雷德走到三人面前,一套早已烂熟于心的寒暄脱口而出:“欢迎光临,请问要喝点什么?几位是不是都来一杯德国原浆黑啤?”

  三人闻言互看了一眼,有几分促狭地笑了笑。艾尔弗雷德看向坐在中间的客人,他先开了口:“我不知道。”

  艾尔弗雷德有些摸不着头脑,干脆转向坐在左边的客人:“呃……请问几位是不是都来一杯德国原浆黑啤?”

  左边的客人耸了耸肩:“我也不知道。”

  这下艾尔弗雷德更是一头雾水——这三位客人是在有心捉弄自己吗?接着他又问坐在右边的客人同样的问题:“请问,几位是不是都来一杯德国原浆黑啤?”

  右边的客人龇牙一笑:“是的!”

  满以为这位客人也会回答“我不知道”的艾尔弗雷德简直如堕五里雾中。他拿了三个杯子走到酒桶前,边接啤酒边思索着这三位客人奇怪的言谈……突然,他仿佛明白了什么,也笑了起来。

  片刻后,艾尔弗雷德举着三杯冒着泡沫的黑啤回到吧台:“三位先生,你们的黑啤来了。顺便问一下,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三位都是大学教授吧?而且……是逻辑学专业的教授?”

  三位客人忍俊不禁,其中一人带着赞赏说道:“完全正确!你是个很聪明的小伙子。”之后,三人为自己刚才所开的小玩笑而请求艾尔弗雷德原谅,并慷慨地给艾尔弗雷德一笔丰厚的小费。

  请问,为什么三位客人对于艾尔弗雷德的同一个问题会分别给出如上的回答?艾尔弗雷德又是如何知道三位客人的身份呢?

答案:

  艾尔弗雷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三位客人把他的问题按逻辑学中的联言命题来处理,即“三位客人都要德国原浆黑啤”这一联言命题具有“*位客人要德国原浆黑啤”“第二位客人要德国原浆黑啤”“第三位客人要德国原浆黑啤”三个联言支。将这三个用“并且”相连接的支命题分别以p、q、r表示的话,这一联言命题便可写为“p∧q∧r”。

  我们知道,联言命题的真假判断可用“一假即假,全真才真”来概括,即如果其所有支命题都为真,那么联言命题为真;只要支命题中存在假命题,那么联言命题就为假。

  艾尔弗雷德所询问的*位客人只知道自己要点黑啤,不知道另外两人要点什么,他尚无法判断联言命题的真假,所以以“我不知道”作答。如果他不想点黑啤,那么他会直接回答“不是”。同样,第二位客人想点黑啤但不知道第三个人要点什么,所以以“我也不知道”作答。而第三位客人也想点黑啤,且他通过前两人的回答得知他们都想点黑啤,至此联言命题可判断为真,故回答“是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