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这是国内一本详细描写中国高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纪实散文。
作者肖辉跃,能识得鸟类八百余种,曾为护鸟而只身对准猎枪,她的传奇经历引人入胜。这本书是她数十次深入高原,行程百万余里,历时四年而写成。书中记录了几十种高原独有的动物及几百种鸟类的精彩生活,并配有大量作者拍摄的精美图片,文字流畅,笔触细腻,融科普知识、环保理念于新奇的见闻之中。
阅读这本书,不仅能随作者去展开一段传奇的冒险与漫游,在人迹罕至之处,领略高原的壮美与神秘;还能和作者一起,观鸟、识兽,大开眼界、收获新知;更能在作者的呼吁与提醒下,思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审视生而为人的我们该如何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观鸟笔记。作者以敏锐的眼光,细腻的笔触,亲身的体会,别开生面地向读者真实地描述与展示了我国四大高原的自然之美。描写了几十种高原独有的动物及几百种鸟类的精彩生活,并配有大量作者拍摄的精美图片。
全书布局集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科学的方式来揭示和探讨高原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们与大自然建立亲密联系,保护高原的完整和野性。热切地呼吁人们以一种更平等,也更和谐的方式来处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肖辉跃,生态散文作家,鸟类摄影师。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沙市作协会员、文学院散文班学员,长沙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其作品在《环球人文地理》 《湖南工人报》 《湖南散文》 《林业与生态》等报刊杂志多次发表。即将出版自然文学类散文《醒来的河流》。


【媒体评论】

“植物人”“鸟人”是对喜欢植物、喜欢鸟类达到一定程度之人的自嘲称谓。在这样一个视时间如金钱的现代性社会里,“鸟人”难当,女“鸟人”更不易。三湘妹子肖辉跃观鸟、护鸟、写鸟三位一体,非常不一般。她让我想起作为男性的张华、格雷、怀特和扎西桑俄,更让我想起作为女性的巴伯、皮特、埃里克森和劳伦斯,他们都是爱鸟的博物学家。女性在博物学的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且不说胡秀英、梅里安、卡森、古道尔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仅维多利亚时代就有多少女性拥抱大自然并以她们的行动深深影响着下一代。在尝试复兴博物学的今日,如肖辉跃一样的女性,必将起到示范作用,鼓励更多的女人和男人在拨打利益的算盘珠时尝试chao越人类中心主义。试着走进更大的共同体,人这个物种并不会损失什么,丢弃的只是狭隘。

刘华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这本书为我们了解自然提供了一道文学大餐。我希望所有热爱自然的读者,包括生长在这片大地上的孩子都读一读这本书。zui后再次祝贺本书的出版,让我们大家一起保护大自然,希望她的美丽,不再被人打扰,并长久地与我们相伴。
张正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鸟类学家联合会委员
作者以严肃的价值取向、高度的自觉意识和丰富的人文情怀,面向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面向动物世界zui隐秘的一角,构筑起独特的文学场域,将卓越的书写传统变成一种真诚的、有深度、有厚度、有责任感的文艺审美,开拓了自然生态文学创作的新模式。
聂茂
中南大学教授,知名作家


【目录】

目 录

青藏高原

野牦牛之河

与鼠兔为邻

铁篱笆前的影子——普氏原羚的无奈

飞跃高原——斑头雁的故事

喇嘛与鸟

热水镇的坑洞

祁连山探险

鄂拉山战斗——藏獒VS 牦牛

藏野驴的爱情

高原清洁工——高山兀鹫

探秘三江源

峭壁精灵——藏与岩羊

白扎林场的一天

谁的可可西里

香日德的嘎啦鸡

与狼共伍

原来的诺木洪

寂寞德令哈

黄河远去

川西高原

大熊猫背后的故事

巴朗山恋曲(上)——绿尾虹雉

巴朗山恋曲(下)——蓝大翅鸲

牟尼沟琐事

情迷二道海

魔界龙苍沟

云贵高原

北纬二十八度(上)

北纬二十八度(下)

第四江——云南独龙江

夜寻“灰吐吐”

醒来的森林——菲氏叶猴传奇

“大嘴”的幸福生活—犀鸟

滇西战役——动物战争

高黎贡山咏叹调——寻找会唱歌的白尾梢虹雉

北 疆

夕阳下的白湖

玛纳斯河畔的英雄——勇敢的欧夜鹰母亲

“百倍激动”——白背矶鸫

“佛法”无边——蓝胸佛法僧

戴胜与毛驴

“蚂蚁踏死”牧场

王的盛宴——黑耳鸢与乌鸦的聚会

“魔鬼”来了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艾里克湖的鸟

大河向北流——布尔津河风情

喀纳斯谜雾

沙里福汗公园的斑鹟

挺进阿尔泰山

赤胸红顶雀的爱情

北屯的广袤戈壁

后会有期


【前言】

推荐序1

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问题随之愈来愈多。这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找回原来完整、野性的自然,而人对自然的态度也从索取、掠夺慢慢向爱惜、尊重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文学应运而生。作为一个从事动物学研究多年的专业工作者,我衷心祝贺肖辉跃先生的新著出版。

由于现代化开始时间较晚,我国在自然文学这一领域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差距。我接触的关于大自然的书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但它对我的影响很深。书中有很多名句,例如:“让我们像大自然那样从容不迫地度过每一天,不让任何一片落在铁轨上的坚果或蚊子翅膀把我们抛出轨道。”人生很短,要想做一个内心自发快乐的人,就得放下一些身外之物,尤其是在物质高度繁荣的现代社会,锦衣玉食、肥马轻裘往往让人看花了眼,能够遵照心灵意愿生活的人少之又少。但我从作者的身上看到了这种可贵的自我,这让我很是惊喜。在21 世纪的今天,我希望本书能带我们远离纷纷扰扰的尘世,亲近简单纯朴的大自然,以获得心灵上的平和与愉悦。

本书作者的经历十分丰富,一开始是因为爱鸟扛起了照相机,慢慢深入之后热爱变成了责任,继而创作出了多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看了作者的书稿之后,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对于人与自然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的担忧。比起西方,中国的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刚开始是通过牺牲环境的方式换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为解决现今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条件和资本。但这还远远不够,保护自然和环境还需要依靠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一种发自内心地对大自然的虔诚。本书正是对我们的呼吁和提醒。

本书有一节名为《谁的可可西里》。看到可可西里的名字,我脑子里先想到的是陆川导演的电影《可可西里》。电影主要讲述了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

与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毫无疑问,本书也写到了藏羚羊,写到了可可西里,这些描述很让我感动。尤其是羊父亲推小羊那一段,世间生灵皆有情,不论是何种动物,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无条件的、发自本能的。如今的可可西里已经几乎没有盗猎分子的踪影了,藏羚羊得以年复一年地沿着原有的路线顺利迁移,并繁衍生息。

作者又将视线转移到了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北疆,具体的文字就不一一展开了,更多

的美好需要各位读者亲自领略。我敢肯定的是,作者的功底不会让大家失望,好比打开一坛酝酿多年的美酒,读者可以自己品尝。我和作者一样希望,多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与这些灵动瑰丽的雪山高原、湖泊盆地相遇,安静倾听活泼又不失神秘的姑娘们在耳边呓语。

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人类对自然的所作所为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身。恩格

斯曾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个结果又取消了。”这句话在近代以来曾被多次验证,全球变暖、淡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塑料垃圾问题……这些大自然的伤疤都是人类的“杰作”。

我们是大地之子,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与自然相辅相成,我们曾经不断尝试着要改造自然,

结果是戳得她千疮百孔,恶果终还是由我们咽下。若想阻止悲剧重演,我们必须毫不犹豫摒弃类似“人类中心论”的历史糟粕,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的关注相对较欠缺,这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绿水青山的新

时代是不相匹配的。作者的这本书来得很及时,为我们了解自然提供了一道文学大餐。

我希望所有热爱自然的读者,包括生长在这片大地上的孩子都读一读这本书。后再次祝贺本书的出版,让我们大家一起保护大自然,希望她的美丽,不再被人打扰,并长久地与

我们相伴。

张正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序2 乐事三千,只取一鸟

——记“三湘女鸟人”肖辉跃

我与辉跃相识于桂林阳朔的一次户外活动。当时,她靓丽的外表、矫健的身姿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后来,在返程的后一顿集体餐时,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但交往并不多。直到近年,辉跃进了长沙市作协和摄协,我们见面的次数才逐渐多起来,对她的文学与摄影之路也了解得更为广博一些。没想到,这个集美貌、才情、勇敢于一身的女子,这些年一直在艺术领域里孜孜不倦,并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从观鸟到护鸟,从文学到摄影,辉跃已从一个普通爱好者一跃成为专家级人物。她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种感悟都是用自己的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集科普性、文学性、哲理性于一体。她的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

先简略谈谈辉跃的经历吧。2015 年天的早晨,辉跃带着她的女儿在靳江河边观鸟,

发现了一张四十来米长的大网。见到鸟网就毁是辉跃一贯的作风,她迅速指挥女儿拔掉

竹竿,自己撕网。突然,山坳里冲出两条恶狗,一阵狂吠扑向她女儿。女儿受到惊吓,

直呼:“妈妈,妈妈……”辉跃挥起竹竿一阵乱舞,刚打退恶狗,又从河堤下钻出来一个

五十多岁的男人,手提一把斧子,问:“你们这是做什么?”“哪个给你权力来拆鸟网?”

提斧人眼睛横扫一下现场后,向辉跃母女直逼过来。

“布鸟网是犯法的!”“我们是长沙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志愿者,看,这是我们的证件。”

辉跃一手抖动手中的竹竿,一手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本。提斧人被唬住了,悻悻地,不

再逼过来……

后来,辉跃跟我们说起这事时,笑得花枝乱颤。那个小本本,其实只是她的驾驶证而已。

还有一次,在南京玄武湖观鸟时,辉跃遇到了两名猎鸟者。初始,辉跃并没在意,以为他们是来钓鱼的。当望远镜再一次扫过他们时,她发现他们手里提着猎枪。辉跃挺直身子,迎了上去,在几秒钟的紧张对峙中,辉跃手持相机,狠狠瞪着对方:“你敢?!”被辉跃这无畏无惧的气势震住,同伙迅速扯了扯持枪者的衣角,递了个眼色,持枪者慌忙将枪塞到腋下,两人飞奔而逃。在邪恶面前,辉跃从来没有感到过害怕。她说:“光天化日,谅他们也不敢开枪,这个社会毕竟还是邪不压正,他们也犯不着为了这事而送命。”

为了拍到高原上不同种类的鸟和其他野生动物,辉跃多次去贵州、云南、川西、西藏、

青海、新疆。2017 年四上青藏高原,身负重装两次穿越可可西里,在雪山、荒漠、草原和密林中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次上青藏高原,因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胸闷得厉害,她说想死的感觉都有,但休息两天后照样爬雪山、过草地。接着两次三次,越走越上瘾。第四次上青藏高原,是2017 年11 月,她不顾我的百般劝阻,毅然决然。11 月很多地方已寒风凛冽,而在6 月都可以飞雪的高原,其寒冷是可想而知的。当时唐古拉山暴雪,车辆堵在路上几天几夜,因高原缺氧和极寒,死去了好几个人。她发现情况不对,在还没有完全堵严的情况下及时掉转车头,从另一条路赶到格尔木住下,才躲过一场劫难。关于这些经历的细节,辉跃没有过多描述,只在自己的朋友圈写下:“熬过两天两夜的生死考验,明天将是今年第二次横越可可西里。”阿弥陀佛!像辉跃这般善良慈悲的人,神的眷顾和护佑往往会多一些。特别是在离天近的地方,神会看得更真切。

辉跃的爱好,不仅仅是拍鸟,更是用满腔深情爱鸟、护鸟、写鸟。很少有人对鸟会爱到

她这种程度。这个率真率性的女子,已经把鸟当作了自己的情人,只要一有时间,便千山万水地追随。自从走上观鸟、拍鸟这条道路后,她说她已经4 年没进过商场买衣服,除了工作,业余时间全用在她热爱的“鸟事”上。期待有鸟来栖,她把自家院子一次次改造成适宜鸟类繁衍生息的绿色生态区。平时,辉跃外出观鸟、拍摄时也常随身带着打火机,见到捕鸟的网便捣毁、烧掉。辉跃每年捣毁鸟网10 多个,为此,曾遭到狩猎者的谩骂、追打,甚至放猎狗追咬等。在正义面前,她大义凛然,也将狩猎者吓退不少。

辉跃所走的路,是一条充满艰辛、悲悯且需要机智勇敢之路,她的日常装备—相机加镜头加脚架,总重量不会低于40 斤。每次出行还要加上一些生活品,因此一个背包随便都是五六十斤。对女人来说,光是这重量,就叫人望而生畏,更何况,她一直是踽踽独行。身体的负重、旅途的孤单,有可能遇到的盗猎分子,以及山林中野兽或毒蛇侵袭的危险,这些即便是一个大老爷们儿也得掂量掂量,可辉跃却走得坚定、昂扬。一次次出发,乐此不疲。

在2017 年的洞庭湖观鸟大赛中,作为湖南GEF 联队的一名主力队员,辉跃和她的团队在规定时间内以记录并拍下90 多种鸟类的成绩斩获一等奖。像她这样背着笨重的摄影器材,带着望远镜常孤身穿梭在齐腰深的沼泽地、密不透风的丛林中、人烟稀少的孤岛上,就

连陌生的摄影人及观鸟队员都对她连连竖起大拇指。到目前为止,她已拍到800 种鸟,业

界称她为“三湘女鸟人”。

在观鸟、拍鸟的过程中,她还写了几十万字的观鸟日志,被我们戏称为“鸟文”。这些日志文笔细腻、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新颖、经历独特,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野牦牛之河》中,她写道:“有只鸬鹚飞到岸边给它的一只宝宝喂了一次食后,便抖开翅膀晒太阳。另两只没被喂到食的宝宝张开嘴大喊饿,它转过头去继续晒太阳,不理不睬。当它又转过头来时,两只宝宝以为母亲良心发现了,又张开嘴喊饿,结果它头一撇,继续晒翅膀。可怜的宝宝们都没力气喊饿了,盘着身子伸着脖子一脸膜拜地望着尊敬的母亲大人……”这是一只母鸟喂食的场景,被辉跃写得惟妙惟肖、生动而富有情趣。

“长尾林鸮躲在洞里孵崽,一只大山雀蹦蹦跳跳地过来了,蹦着蹦着便发现了这个洞。它好奇地往洞里瞧了瞧,这一瞧简直把它吓破了胆,它的敌人正躲在树洞里阴森森地看着

它。它赶紧飞走,这次敌人没有出来抓它。它觉得很好奇,洞里那确实是敌人吗?怎么不来抓我?于是又飞回去。这次它胆子大了些,将头和身子都深入洞口,那敌人又只对它瞪眼,并不出来抓它。大山雀于是带着这森林里的特大新闻在每棵树上奔走相告,向林子里所有鸟类昭告这一令人激动的新闻……”(《挺进阿尔泰山》)—这些像毛细血管一样丰富的小细节,俏皮又可爱,读来令人莞尔。

“这片山岩整体被施了紧箍咒,还不是一道,是被成千上万道紧箍咒紧绑着。某日我们再经过这片山岩时,若有幸目睹到北山羊吊在铁箍上的神采,请不要大惊小怪……一只黑

鹳穿过新疆白杨的上空,朝着魔鬼城飞来。这个美丽的生命,给死气沉沉、悲壮辽阔的魔鬼城带来了一丝生气。魔鬼脸上露出一丝红光,它感到了欣慰,它不再面目可憎,它也没有挖不尽的宝藏。它现在是一个保护神,它的怀抱,便是黑鹳的天堂。”(《“魔鬼”来了》)—读这样的句子,紧张激动之余,莫名的,有一种悲壮与苍凉。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太需要这样的文字来唤醒更多人。

辉跃的文字,无论是对鸟、野猪,还是毒蛇、癞蛤蟆,甚至于花草树木,都赋予它们美

丽的生命和鲜活的语言,还自然界一个温馨、健康而又勃勃生机的王国;是浮躁世界里的一缕清风,是紧张生活后的一抹闲情,是人生羁旅中的一种温暖,是回应沧桑岁月的一份童真。徜徉在辉跃的文字中,让人不知不觉心生暖意,世界也因而变得柔软而干净。

在辉跃的笔下,我认识了青藏高原的黑颈鹤、新疆的沙漠赤狐、川西高原的绿尾虹雉……辉跃说,她的心愿就是希望大家都来爱鸟护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为此,她身体

力行,奔走疾呼。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行列。感谢辉跃的文字和图片,让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美好温馨的一面,从而唤醒自己内心更多的爱与力量!

尘埃

(本名杨跃清,湖南宁乡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 长沙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散文集《走过滇藏线》《炊烟起, 我在黄昏

里等你》。)


【免费在线读】

青藏高原

野牦牛之河

我听到了野牦牛的咆哮,不是一头,而是一群。

我踮起脚尖向前远眺,看不见一个人,队友们都淹没在高低起伏的蚂蚁窝和满眼的花海里。蚂蚁窝里没有一只蚂蚁,只有高原鼠兔在那儿兴奋地张望。鲜花没有一种是我见识过的,无论颜色、形态,还是气味,它们唤醒了我久违的鉴赏力。花儿像火把、像铃铛、像绣球,仿佛大自然每天都在摆弄和修剪这里的花卉。每一朵花都是独一无二的,就连普通的野葱也开着高贵的紫色花朵,蓬松轻盈的花瓣就像紫色的薄雾飘浮在多彩的草原上。

花儿是那么多,多得时常撞入我的怀里,缠住我的裤管撒娇,让我不忍心继续前进。而在这些美丽的鲜花下面,还躲藏着一个个有翅膀的生命,一个个有着美妙歌喉的歌唱家,它们就是百灵鸟。往往花瓣悄然颤动,百灵鸟便从中腾空而起,叼着一两条虫子,唱着一连串小调盘旋着冲入云霄。天上的云仿佛是昆仑山谷里吐出的绵绵白絮,将草原上空遮得严严实实,而青海湖俨然是昆仑山系的一条蓝丝巾。

站在草原上,天和海似乎遥不可及而又触手可及,你只需扯着那条蓝丝巾轻轻一跃,便可攀上如棉絮的云端。在棉絮与草地之间,不断有鸬鹚、棕头鸥、渔鸥高唱着,消失在云端,消失在草原的尽头。

我一直往前走,头顶依然是白云,脚下还是鲜花的世界,野牦牛的咆哮声越来越近。陡然间花丛中便冒出了几幢破旧的老房子。房子几乎都没有顶,仅有的半个顶上杂草与鲜花共生。有一个红砖砌的门楣,码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几何图案,也许只有草原上的人才能读懂其中的奥妙。门楣下的铁门锈迹斑斑,连同上面挂着的铁锁,似乎均可以收进民俗博物馆。墙是石灰、泥浆、细沙加糯米筑的土墙,非常厚而且结实,但上面千疮百孔,一个个碗大的洞,让人以为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土墙上面码着三层整齐的圆盘状物件,像榨过油的大饼。仔细考察其成分,原是牛粪盘成的饼,经过几十年的日晒夜露,保存得如一堆化石。

星智老师告诉我,这些房子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屋。主人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农垦区搬迁过来的,当年有好几千户。他们到这里来的任务是捕青海湖的湟鱼。当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脚踏地球转,手指华云山,跟着太阳走,青海建家园。”在困难时期,湟鱼真是青海人的救命鱼。湟鱼当年保护人类得以逃生,如今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保护了起来。

越往前走,鸬鹚和棕头鸥越发地来往频繁,一条黄色的大河突然呈现我们眼前。

说实话,我从没见过如此密集、如此充满激情的水流自天际滚滚而来。风吹着飞溅的水雾让我透不过气来,河水拍击河岸的巨大轰鸣声让我不得不一而再地往后退。

河流两岸彩色的经幡飘扬,白色的羊群游荡。星智老师说这条河叫布哈河,藏语意思就是野牦牛之河,河水直达青海湖。以前河流沿岸有很多野牦牛,它们会到布哈河来喝水。但现在野牦牛已难觅踪影,倒是河水咆哮得如野牦牛一般。原来,我一路上听到的野牦牛的咆哮,竟是布哈河的声音。

河中遍布沙洲和不起眼的小岛,鸬鹚在上面站成黑压压的一片,像河流中的黑衣卫士,阳光下异常酷炫。我见过太多晒房、晒车、晒美食、晒事业的人,在这里,鸬鹚晒翅膀那才真叫绝—绝情。有只鸬鹚飞到岸边给一只宝宝喂了一次食后,便抖开翅膀晒太阳。另两只没吃到食的宝宝张开嘴大喊饿,它转过头去继续晒太阳,不理不睬。当它又转过头来时,两只宝宝以为母亲良心发现了,又张开嘴喊饿,结果它头一撇,继续晒翅膀。可怜的宝宝们都没力气喊饿了,盘着身子伸着脖子一脸膜拜地望着尊敬的母亲大人。后来,太阳晒得它们伸长的脖子变成了霜打的茄子耷拉下来了,那爱臭美的母亲还高扬着翅膀在阳光下暴晒。直到每缕阳光为它点赞,每只路过的牛羊为它点赞,水中匆匆路过的湟鱼都跳起来为它点赞,它才缓缓收起那高贵的翅膀,心满意足地潜回水中捕食。

但是这只臭美的鸬鹚,为鸟却十分大方。

紧邻鸬鹚的巢穴,棕头鸥也筑起了它的家。棕头鸥长得白净帅气,抓鱼的本领却很一般。而布哈河的湟鱼又条条厉害,岂是它那等“白面书生”随便能抓得到的。十次出去抓鱼,有八次空手回来。因此有时候,棕头鸥就坐等鸬鹚抓鱼回来。鸬鹚晒翅膀厉害,捕鱼也是它的拿手戏。关于鸬鹚捕鱼的高超本领,看看漓江渔船上站着的那些可怜家伙就知道了,它是不用烧油还会呱呱唱歌的自动捕鱼器。

在这里,我看到了十分动人的一幕:一只鸬鹚抓了鱼回来,它的孩子早早就把脖子伸到它的喉咙深处,它喉咙就像装了潜水泵似的,鱼源源不断地往外涌,有一小部分鱼掉到了外面。掉出来的鱼小鸬鹚不吃。这时候,棕头鸥慢悠悠地踱过去,将掉在地上的鱼一条条全都捡了起来喂给自己的孩子吃。有意思的是,鸬鹚好像对这个捡它残羹剩饭吃的邻居十分客气,会自动让出地盘给棕头鸥捡食。对它们这种和睦的关系,我十分敬佩。更让我惊讶的是,星智老师说棕头鸥也不是白捡食的,他曾多次看见过鸬鹚外出捕鱼时,如果遇到外敌来入侵,比如狐狸、黄鼠狼、猛禽等,棕头鸥会誓死保卫鸬鹚的孩子。

布哈河是青海湖的支流,湟鱼洄游的主要通道,春夏之交正是湟鱼洄游产卵之时。湟鱼们从青海湖奔涌而出,逆着布哈河而上。虽说河水浑黄,水流湍急,但河中仍可见密密麻麻晃动的黑色湟鱼脑袋。只要往河边一站,随便拿根棍子或石头往水中一顿乱打,谁都可以成为的捕鱼高手。我敢保证,当地人所说“骑马涉水踩死鱼”绝没有半点吹嘘成分。在河的一个洄湾处,我们看到湟鱼全都挤到一块儿没命地往前游,一个个挤得口吐白沫,翻着白眼,鱼鳞挤没了都在所不惜(后来才知这些家伙天生没有鱼鳞)。挤过这个洄湾,前方是连续的上坡地段,它们又打着滚往前翻,水面上跃起一个个翻腾的背影,仿佛布哈河中升起的一面面黑色小帆。

而鸬鹚、棕头鸥、渔鸥早已张开翅膀,叉开双腿,张着利嘴守候多时。

躲过鸟类的幸运儿依然会溯着河水,穿过深涧与峡谷,越过无数水坑、阻水丘和大坝,留下一长串朝圣者的艰难足迹。经过长达几个月的日夜兼程,经受住干旱、暴雨、泥石流、灌溉、烈日的重重挑战,它们终于来到了布哈河的源头。在那温柔的怀抱里,一路上早已心心相许的恋人们产下了爱情的结晶。

午后,河水比上午涨了一倍,整个河岸似乎都在摇动。草皮、鲜花、岩块、土壤都被流水席卷向前。河面上有了更多欢呼雀跃的精灵们,鸬鹚和棕头鸥们还在欢快地捕鱼,勇敢的小崖沙燕贴着河水轻舞,斑头雁带着一群毛茸茸的小宝贝在悠闲地散步。而在河水之中,湟鱼为了爱情,为了明天,正接受着洪流的洗礼。

与鼠兔为邻

青海湖东北面,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草原上,神秘的二二一基地(20 世纪80 年代前这里曾是“两弹一星”研制和组装基地)不远处,道路两侧成群的牦牛在吃草,其中一头体形巨大。相比其他牦牛,大牦牛可称得上是牦牛队伍里的恐龙。

它的脖颈往下经肚皮一直到尾部,有长达几尺的毛发梳成条条小辫,每移动一步,小辫组成的巨形拖把便梳理着草地。这头大牦牛有50% 的野牦牛血统。牦牛体大笨重,却有一群小个子邻居:高原鼠兔。在牦牛眼里,鼠兔充其量只能算是小人国的小跟屁虫。它们脚趾缝里时不时地会冒出几个灰溜溜的鼠兔脑袋,不仔细看,会以为是草地上拱着的小踢脚石。草原上确实也有很多这样的小踢脚石。

因此,当鼠兔发够了呆,一阵风似的在草地上奔跑时,就像风吹着小石子在跑。它们在石头下面挖巢穴,这样可以避开牦牛们的巨掌。石头附近草不多,牦牛们也不愿光顾。因着鼠兔这样活泼的邻居,牦牛觉得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它们躺下来晒肚皮时,鼠兔会跳上那长毛的森林捉迷藏,牦牛会半闭双眼,享受这免费的按摩。

在一块小石头后,不时有沙尘扬起,就其规模,像个微型的矿山挖掘机在工作。隔一段时间,便有一只雄鼠兔从沙尘里抬起头来,确定无人觊觎它的业绩后,又拱着屁股继续勤奋地挖掘。在它身后不远处,另一只雌鼠兔一直在有意无意地观摩这位工程师的杰出工程,不知是放哨还是考察其本事。终于,当扬起的沙尘堆成一个小山包时,“观摩师”适时地出现在“工程师”身边,咂着小嘴不停地赞叹其工艺。

有了“美女”的鼓舞,“工程师”挖洞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才一会儿工夫,小山包就成了一座“昆仑山”。当它满身泥土从洞里钻出来时,“美女”立马热情地奔向“工程师”,准备给它拍拍土,结果一个踉跄,“美女”被“昆仑山”绊倒了。“工程师”立马英雄救美,扑过去接住了“美女”。顺理成章,“美女”和“工程师”一同钻入了秘密宫殿。在它们背后,歌唱家邻居—草原百灵向它们奉送了一曲美妙的婚礼之歌。

青海湖的正北面,沿湖扎着一线长帐篷。天刮着呼呼的北风,湖上一片阴沉,湖水翻腾着青色的波浪。但无论天气怎样恶劣,都无法阻止游客的热情。大巴送了一车又一车的游客下来,沿湖还有很多顶风骑行的勇士。人们下车时,迎接他们的便是“礼仪小姐”:鼠兔。就像接受过专业训练一样,鼠兔们一个个前脚抬起,交叉握在胸前,散布在各大帐篷前。它们前脚一直轻搭着,嘴里似乎在碎碎念,“欢迎您,欢迎您”,像是要为游客的到来鼓掌,但它们目前还没有学会将巴掌拍响。人们向它们靠拢,它们神色不慌,嘴里还是一直碎碎念,这次念的是“别过来,别过来”。当人们的脚即将踏上它们头顶时,它们往帐篷底下一钻,无影无踪了。

经营帐篷的是当地牧民,房子里热乎乎的,砌着简易灶,烧着牛粪。两个大水壶在牛粪灶上烧着,热奶茶随你倒。桌上摆着一大盆黑漆漆的羊血肠子,即羊肠里面灌满羊血,煮熟了,随你享用。牧民家有两个小女孩,大的八九岁,小的两三岁。大的脸上有两坨高原红,大眼睛里像有两只热情的蝴蝶扑闪,长发编成无数小辫,趴在羊肠旁做作业。作业本上写着“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字样。字迹娟秀工整,如字帖一般。小的脸上也有两坨印迹,只是分不出是高原红还是高原黑,头发结成了一绺一绺的。做了一会儿作业,姐姐就牵着妹妹的手出了门。外面下着雨,她们也没当回事,来来回回地从草地上跑到房子里,又从房子里跑到草地上。一大拨鼠兔跟在她们屁股后头奔波,小姐妹有时会停下来摸摸鼠兔的头,鼠兔也不跑,任由她们抚摸,就像是她们家养的那条狗一般。鼠兔的毛发出奇地干净整洁,虽然它们也和小女孩一样,从不梳头。

晚上下了一整晚大雨,鼠兔们的家也许会被大雨淹没吧。第二天清早起床,雨停风住,青海湖上空隐隐有了一丝红光,但天还是冷得要命。一掀开帐篷帘子,无数只鼠兔就像草原蘑菇般拱起,一溜鼠洞在眼前高低起伏,洞外还排着极新鲜的绿豆大小的鼠粪。看来,它们在大雨中毫发无损。老实说,鼠兔的这个地下防水工程的技术,人类得向它们取取经才行。当鼠兔在外忙碌时,洞里还有几个晃动的黑影,我以为是有睡懒觉的鼠兔还没起床,凑近一看,“嗖”,飞出一只带翅膀的“鼠兔”;“嗖”,又飞出一只;接着又“嗖嗖嗖嗖”,一连飞出四只带翅膀的。等它们落地一看,原来是一群褐背拟地鸦。看来,因为昨晚的大雨,它们借宿在鼠兔家里了。

现在来看看这群借宿的家伙的智慧吧:一只褐背拟地鸦面前横着一块大石板,相对它的个头,那块石板就等同于一道门。但是它先在石板上踩了几脚,像在掂量石板的分量。然后它跳下石板,找了个角度,将弯钩嘴插到石板下,两下便将石板撬了起来。石板被撬起来后,竟然还被转了360 度,上面粘的一切东西都扎扎实实地被戳了个遍。然后,褐背拟地鸦又像扔抹布似的将石头“吭”的一声抛下。那块石头到底有多重呢? 15 岁以下的孩子大概是无法搬动的,就是成人去拿起那块石头,都有可能砸着自己的脚。褐背拟地鸦的表现真令人吃惊。如果鸟界要评大力士,它应是。

以褐背拟地鸦弯钩嘴的力量,打几个洞简直是小菜一碟,但它们更喜欢鼠兔的洞。在草原上,论掘洞的技术目前还没有超过鼠兔的。鼠兔对褐背拟地鸦借宿其家表现得非常大度,对它们造访厨房却很不满。那只翻石板的褐背拟地鸦翻到鼠兔跟前时,鼠兔正在享用早餐,它一边用一根青草剔着牙缝,一边朝着褐背拟地鸦猛扑上去。褐背拟地鸦正一心一意地翻草皮,没料到鼠兔来这么一招,忙双脚起跳,跳开几米。几米哪行,你离我越远越好。鼠兔还是不解恨,又扑过去。跳已来不及了,褐背拟地鸦只能拉了翅膀飞,飞又不是强项,只得摇摇晃晃贴着草地助跑。这时候鼠兔刚好插到褐背拟地鸦翅膀下,看上去就像褐背拟地鸦骑着鼠兔起飞。褐背拟地鸦起飞的一刻,将鼠兔头上的毛剐蹭了一大片。当然,鼠兔也没吃亏,它扯掉了褐背拟地鸦的一根大羽毛。

当人们离开帐篷时,鼠兔们又前脚交叉在胸前“碎碎念”,不知是否在说“欢迎再来”。而褐背拟地鸦则站在帐篷顶上欣赏青海湖日出。

帐篷往后大概几公里,有一个大的湖泊,面积估计有上百亩,当地人叫它海子。青藏高原上有四五千个这样大大小小的海子,并没有命名。围着海子,草原起伏,鲜花满坡,坡上有一个临时搭建的渔棚。不见人,只有一只藏獒卧在棚前打瞌睡,人们到来,它连头都没抬。又是那些鼠兔,对人们充满了好奇。

鼠兔一边在花丛中打滚,一边又忙忙碌碌地觅食。它们有时会抬起头来,闭着双眼,一动不动,像被百灵鸟流水一般的歌声灌醉了。百灵鸟的歌声是青稞酿的美酒,像草原上的鲜花一般芬芳,歌声蕴藏在草原上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朵鲜花,甚至每一缕空气中。在草原上的所有动物中,没有哪一种能像鼠兔那样既能享受美食美景、欣赏音乐,又能如阳光与爱一般,不受任何约束地在大地上自由驰骋,只有白腰雪雀偶尔会来打扰它。

白腰雪雀带了几个孩子到草地上来找吃的,它和褐背拟地鸦的个性一样,只顾埋头找东西,不料一抬头就撞到了鼠兔的头,鼠兔好不容易找到根嫩草,一下就被白腰雪雀撞掉了。它恼火了,抬起前掌就给了白腰雪雀一下,白腰雪雀没有褐背拟地鸦的跳高本领,往往还没起飞便挨了鼠兔好几掌。它又不长记性,飞开几米后,又到附近埋头找吃的,找来找去又撞到鼠兔的头,又挨几巴掌,又起飞。对于这种不长记性的鸟,多多敲打也是应该。虽然你长得漂亮,但这地盘本来就是鼠兔的啊,你瞧瞧那些绵延的鼠洞,人家都在这儿居住了好几辈子了。

鼠兔有时与白腰雪雀又会结成生死同盟。当大雪覆盖青海湖时,鼠兔们站在洞口望着茫茫白雪傻了眼,只知道一个劲儿祈祷。白腰雪雀却是从来不怕风雪的,总是围在鼠兔洞旁活动,又总是能从雪底下刨出几样好东西,比如几粒草籽,一根草根。它们有无穷无尽的活力,每隔一两分钟就要成对地从雪地上起飞,脚对脚,翅膀对翅膀,打得天地一片昏暗,打得雪花四溅。

大半闭着眼,一直站在铁篱笆上似睡非睡。突然,大起飞了,鼠兔还站在那儿傻傻地祈祷,白腰雪雀便立马尖叫着:“鼠兔,快跑!鼠兔,快跑!”一只白腰雪雀冲向了天空,另一只狠推了它一把,同时冲到了鼠兔洞里。大的袭击落空。

甘子河段,黄昏,草原上还有活动的鼠兔。在这里,它们与高原兔结成了友好邻居。高原兔像是患了巨人症的鼠兔,鼠兔站在高原兔的一只耳朵上就如同乘着一艘航空母舰。个头大的有时会犯傻。鼠兔和高原兔结伴到路边玩耍,有车路过,鼠兔立马后撤到草原上去。而高原兔却一直在车前跑,没命地跑。当然,它也是高估了自己跑的速度。当车速提高到80 迈以上时,它将长耳朵架成了一张三角帆,让人以为它会直接在草原上扬帆起航。当司机按了一声喇叭后,它的三角帆立马吓得散了架,尾巴伸得笔直,朝着青藏铁路方向飞驰而去,估计要到拉萨吃晚餐去了。而鼠兔就抱着青草慢悠悠地享受。当后一缕夕阳漫过沙堆时,它会伸伸懒腰,钻到洞穴里,美美地睡上一觉。

不知明天早晨,当它从洞里出来时,高原兔会否给它从拉萨带早餐回来。又或者,它成为别人的早餐。因为在草原围栏高高的栏杆上,面向草地站着一只大鵟。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