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现代词学宗师、《全宋词》主编唐圭璋先生主持编选

收录一百一十一家词人、四百二十九首词作

在词人之心中,步入中国古典词学胜境

唐宋词经典选本 问世三十七年后全新修订


【内容简介】

《唐宋词选注》由著*名词学家唐圭璋及其弟子潘君昭、曹济平主持选注。本书共选词四百二十九首,作者一百一十一人。其中唐五代词共八十一首,作者十九人;宋词共三百四十八首,作者九十二人。所选作家,宋词部分排列次序全部根据《全宋词》,重要作家的词作,基本上按写作年代编排,其他都按《全宋词》中的次序。词作原文除少数例外,其余一律根据《全宋词》。本书由唐圭璋先生主编,确定选目,审阅全稿;潘君昭先生评注了大部分的篇目,并执笔撰写《前言》;曹济平先生评注了一小部分的篇目。全书体例的统一工作由潘君昭、曹济平先生担任。本书于1982年问世,并于1983年、1985年和1995年多次重印。限于水平和历史条件,尚有一些疏误未能及时改正和补充。此次修订,由曹济平先生汇集唐圭璋先生生前修订手稿和潘君昭先生的修订稿,进一步做了全面深入的核对校改,同时吸纳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力求纠谬补正,弥补缺憾。


【作者简介】
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江苏南京人。192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生前为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我国著*名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籍整理与词学研究。撰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元人小令格律》《唐宋词简释》《词学论丛》《梦桐词》等,校注《词苑丛谈》等,编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等,并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等。
【目录】

目录

唐五代部分

无名氏(十五首)1

望江南天上月2

望江南莫攀我3

长相思旅客在江西4

长相思哀客在江西5

长相思作客在江西5

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6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7

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8

浣溪沙五里竿头风欲平9

浣溪沙浪打轻船雨打篷10

浣溪沙倦却诗书上钓船11

生查子三尺龙泉剑12

捣练子孟姜女13

柘枝引将军奉命即须行14

鱼游春水秦楼东风里15

李白(二首)17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18

忆秦娥箫声咽19

白居易(三首)21

忆江南江南好22

忆江南江南忆23

长相思汴水流24

刘禹锡(一首)25

忆江南春去也25

张志和(一首)27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27

王建(一首)29

调笑令团扇29

温庭筠(八首)3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32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33

梦江南千万恨35

梦江南梳洗罢35

更漏子玉炉香36

南歌子手里金鹦鹉37

河传湖上38

皇甫松(二首)40

梦江南兰烬落40

摘得新酌一卮41

韦庄(十首)42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43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44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45

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46

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47

荷叶杯绝代佳人难得48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49

思帝乡春日游50

女冠子四月十七51

女冠子昨夜夜半51

牛峤(二首)53

梦江南衔泥燕53

梦江南红绣被54

牛希济(一首)55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55

欧阳炯(三首)57

南乡子画舸停桡57

南乡子岸远沙平58

南乡子路入南中58

顾夐(一首)60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60

鹿虔(一首)62

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62

李(六首)64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64

南乡子乘彩舫66

南乡子倾绿蚁66

南乡子渔市散66

南乡子相见处67

河传去去68

和凝(一首)70

春光好萍叶软70

孙光宪(四首)72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72

渔歌子泛流萤73

谒金门留不得74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75

冯延巳(五首)77

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77

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79

长命女春日宴80

清平乐雨晴烟晚80

谒金门风乍起81

李?Z(二首)83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83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84

李煜(十二首)86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88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90

望江南多少恨91

清平乐别来春半92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93

捣练子令深院静94

望江梅闲梦远94

望江梅闲梦远95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96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97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98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0

宋代部分

王禹偁(一首)101

点绛唇雨恨云愁101

寇准(一首)103

踏莎行春色将阑103

潘阆(四首)105

酒泉子长忆钱塘105

酒泉子长忆西湖106

酒泉子长忆孤山107

酒泉子长忆观潮108

林逋(一首)110

相思令吴山青110

范仲淹(三首)112

苏幕遮碧云天112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113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115

柳永(六首)117

雨霖铃寒蝉凄切119

采莲令月华收120

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122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123

望海潮东南形胜125

八声甘州对潇潇127

张先(五首)129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130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131

渔家傲巴子城头青草暮133

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134

青门引乍暖还轻冷136

晏殊(七首)137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138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139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140

踏莎行祖席离歌141

踏莎行小径红稀142

山亭柳家住西秦143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145

宋祁(一首)146

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146

欧阳修(十二首)148

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149

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150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151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152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153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154

踏莎行候馆梅残155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156

南歌子凤髻金泥带157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158

阮郎归南园春早踏青时159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160

王安石(三首)162

桂枝香登临送目162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164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166

晏几道(七首)168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169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170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171

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172

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173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174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176

王观(一首)177

卜算子水是眼波横177

张舜民(一首)179

卖花声木叶下君山179

苏轼(二十七首)182

醉落魄轻云微月185

少年游去年相送186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187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188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89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190

望江南春未老19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93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195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196

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197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199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200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200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202

满江红江汉西来203

西江月照野浅浪20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207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209

洞仙歌冰肌玉骨210

念奴娇大江东去212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215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216

满庭芳归去来兮218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220

浣溪沙道字娇讹苦未成222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223

李之仪(一首)225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225

舒亶(一首)227

虞美人芙蓉落尽天涵水227

黄庭坚(三首)229

念奴娇断虹霁雨229

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231

清平乐春归何处233

时彦(一首)234

青门饮胡马嘶风234

秦观(十首)236

望海潮梅英疏淡237

八六子倚危亭240

满庭芳山抹微云241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243

鹊桥仙纤云弄巧244

踏莎行雾失楼台246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248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249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250

满庭芳晓色云开251

贺铸(十一首)254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255

捣练子收锦字256

捣练子砧面莹257

捣练子斜月下258

捣练子边堠远258

生查子西津海鹘舟259

小梅花缚虎手260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262

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265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266

石州引薄雨初寒269

晁补之(一首)272

摸鱼儿买陂塘272

周邦彦(十四首)275

瑞龙吟章台路276

解连环怨怀无托279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281

满庭芳风老莺雏282

苏幕遮燎沉香285

少年游并刀如水286

花犯粉墙低287

六丑正单衣试酒288

兰陵王柳阴直291

西河佳丽地294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296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297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299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301

李?D(一首)302

虞美人令玉栏杆外清江浦302

毛滂(一首)304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着露304

谢克家(一首)306

忆君王依依宫柳拂宫墙306

叶梦得(三首)308

贺新郎睡起流莺语308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310

点绛唇缥缈危亭312

朱敦儒(八首)314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315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317

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319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320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321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322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323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324

周紫芝(二首)326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326

踏莎行情似游丝327

赵佶(一首)329

燕山亭裁剪冰绡329

李纲(四首)331

喜迁莺长江千里332

念奴娇晚唐姑息334

喜迁莺边城寒早336

苏武令塞上风高338

李清照(十首)341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34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343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344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345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346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347

念奴娇萧条庭院348

永遇乐落日熔金350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352

声声慢寻寻觅觅353

吕本中(一首)356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356

胡世将(一首)358

酹江月神州沉陆358

赵鼎(一首)361

满江红惨结秋阴361

向子(二首)364

阮郎归江南江北雪漫漫364

秦楼月芳菲歇366

蒋兴祖女(一首)367

减字木兰花朝云横度367

蔡伸(一首)369

苍梧谣天369

李重元(一首)371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371

陈与义(一首)373

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373

张元(六首)375

贺新郎曳杖危楼去376

贺新郎梦绕神州路378

石州慢雨急云飞381

水调歌头举手钓鳌客383

卜算子风露湿行云384

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385

吕渭老(一首)387

好事近飞雪过江来387

胡铨(一首)389

好事近富贵本无心389

岳飞(三首)391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391

满江红怒发冲冠392

满江红遥望中原394

韩元吉(二首)397

霜天晓角倚天绝壁397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399

袁去华(一首)401

安公子弱柳丝千缕401

陆游(九首)403

水调歌头江左占形胜404

钗头凤红酥手406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407

汉宫春羽箭雕弓408

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411

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412

鹊桥仙茅檐人静413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414

谢池春壮岁从戎416

范成大(二首)418

秦楼月楼阴缺418

浣溪沙十里西畴熟稻香419

杨万里(二首)421

昭君怨偶听松梢扑鹿421

昭君怨午梦扁舟花底422

张孝祥(七首)424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424

水调歌头濯足夜滩急427

水调歌头江山自雄丽429

念奴娇洞庭青草430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432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433

西江月满载一船秋色434

李处全(一首)435

水调歌头落日暝云合435

辛弃疾(三十首)437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440

念奴娇我来吊古442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444

摸鱼儿望飞来446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448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450

摸鱼儿更能消453

祝英台近宝钗分455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457

清平乐绕床饥鼠459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460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461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462

清平乐茅檐低小464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465

贺新郎老大犹堪说468

贺新郎细把君诗说470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472

鹊桥仙松冈避暑474

鹧鸪天句里春风正剪裁475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476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477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479

贺新郎绿树听鹈480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483

鹧鸪天陌上柔条初破芽485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486

永遇乐千古江山487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489

生查子悠悠万世功490

程垓(二首)492

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492

卜算子独自上层楼493

陈亮(八首)495

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495

满江红曾洗乾坤497

念奴娇危楼还望500

贺新郎老去凭谁说502

贺新郎离乱从头说505

贺新郎话杀浑闲说508

点绛唇一夜相思510

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511

杨炎正(一首)513

水调歌头寒眼乱空阔513

刘过(四首)515

沁园春斗酒彘肩515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517

六州歌头中兴诸将519

西江月堂上谋臣帷幄521

朱淑真(一首)524

谒金门春已半524

姜夔(十一首)526

点绛唇燕雁无心527

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528

踏莎行燕燕轻盈530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531

念奴娇闹红一舸534

八归芳莲坠粉536

扬州慢淮左名都538

淡黄柳空城晓角542

长亭怨慢渐吹尽543

暗香旧时月色545

疏影苔枝缀玉548

刘仙伦(一首)551

念奴娇吴山青处551

俞国宝(一首)554

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554

程珌(一首)556

水调歌头天地本无际556

郑域(一首)559

昭君怨道是花来春未559

戴复古(二首)561

水调歌头轮奂半天上561

柳梢青袖剑飞吟563

史达祖(二首)565

绮罗香做冷欺花565

双双燕过春社了567

岳珂(一首)570

祝英台近淡烟横570

黄机(二首)572

满江红万灶貔貅572

霜天晓角寒江夜宿574

刘克庄(五首)576

沁园春何处相逢577

贺新郎北望神州路579

贺新郎湛湛长空黑581

玉楼春年年跃马长安市583

忆秦娥梅谢了584

吴渊(一首)586

念奴娇我来牛渚586

李好古(二首)588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588

清平乐瓜州渡口589

吴潜(二首)591

满江红红玉阶前591

满江红十二年前593

淮上女(一首)595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595

黄孝迈(一首)597

湘春夜月近清明597

方岳(一首)599

水调歌头秋雨一何碧599

萧泰来(一首)601

霜天晓角千霜万雪601

许(二首)603

喜迁莺鸠雨细603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604

吴文英(八首)606

祝英台近采幽香607

祝英台近剪红情608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610

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612

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616

踏莎行润玉笼绡618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620

金缕歌乔木生云气621

王谌(二首)624

渔父词兰芷流来水亦香624

渔父词湘妃泪染竹痕斑625

陈郁(一首)626

念奴娇没巴没鼻626

陈人杰(一首)628

沁园春谁使神州628

文及翁(一首)631

贺新郎一勺西湖水631

刘辰翁(四首)634

柳梢青铁马蒙毡634

兰陵王送春去636

宝鼎现红妆春骑638

永遇乐璧月初晴641

周密(三首)644

曲游春禁苑东风外645

一萼红步深幽647

高阳台照野旌旗649

文天祥(二首)651

酹江月乾坤能大652

沁园春为子死孝654

汪元量(一首)656

莺啼序金陵故都*好656

王清惠(一首)661

满江红太液芙蓉661

王沂孙(四首)664

眉妩渐新痕悬柳665

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667

高阳台残雪庭阴669

长亭怨泛孤艇671

醴陵士人(一首)673

一剪梅宰相巍巍坐庙堂673

徐君宝妻(一首)675

满庭芳汉上繁华675

蒋捷(七首)678

贺新郎梦冷黄金屋679

贺新郎深阁帘垂绣680

女冠子蕙花香也682

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684

昭君怨担子挑春虽小685

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686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687

陈德武(一首)688

水龙吟东南*名州688

张炎(六首)690

高阳台接叶巢莺691

甘州记玉关693

解连环楚江空晚695

月下笛万里孤云697

清平乐候蛩凄断699

清平乐采芳人杳700

杨佥判(一首)702

一剪梅襄樊四载弄干戈702

无名氏(二十二首)704

九张机(共十五首)704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713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715

一剪梅漠漠春阴酒半酣716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717

长相思去年秋718

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被719

南乡子洪迈被拘留720

修订后记722


【免费在线读】

前 言

词是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它与《诗经》《楚辞》、汉乐府一样,都是来自民间乐歌,徒歌,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关于词的起源,历来多数说法都强调它体裁为长短句这一特点,而忽视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特定的音乐因素。事实上,词的起源是与出现于隋代的“新声(即燕乐)”分不开的。隋代是南北统一的时代,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结束,促进了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因雕版印刷的发明、图书典籍的搜集整理,特别是经学、史学、文学、绘画、音乐的南北交流融合,使文化方面也逐步进入新的阶段,到唐代而大放异彩。上面所说的“新声”,即是以隋唐时中原一带新起的民间音乐为主,还融合了少数民族和外来的音乐。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这里所说的“曲子”,即是隋代的“新声”,写下来是一些乐谱,而配合“曲子”的歌辞就叫作“词”,从文学角度来看,这“词”就是新起的诗歌样式。

到盛唐时,新的曲子不断出现,“而总谓之燕乐,声辞繁杂,不可胜纪。”(《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所谓“燕(与‘宴’通)乐”,是由于经常在宴会上演出而得名。唐崔令钦《教坊记》中保存了三百多个曲名,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已可以看出当时流行的盛况,可惜那些歌辞已丧失殆尽。流传至今的《敦煌词》,主要是唐代民间作品,虽仅一百六十多首,但其中内容丰富,有小令也有慢词(相当于小令的长调)。由此还可看到早期民间词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词调是既有单调,亦有双调;句中有衬字、字数不等;句末叶韵不定等等。

文人词产生的时期大约是在初唐晚期,那时民间词已广泛流传。但目前所见到的早期文人词为数很少,仅唐玄宗的《好时光》,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的《渔父》,韦应物的《调笑》,还有白居易、刘禹锡的《忆江南》等数首。这些文人词往往是本有曲调,由声定词,也即根据已有乐曲的曲拍谱写新词。刘禹锡《忆江南》词在题目上即明确注出:“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但当时文人大抵视词为小道,虽有制作,往往不予保存,因此能流传下来的也就寥寥无几了。

文人词到了晚唐、五代,有了明显的发展,也日趋成熟。今存唐五代词约一千一百多首。其中花间词人的作品占五百首。五代时赵崇祚编《花间集》,以晚唐温庭筠为首,西蜀词人为主,形成了以“花间”为名的词派。作品多是文人学士酒边樽前的小唱,内容多闺情离愁,反映面不广;作为艳词,它们曾对宋词产生不小的影响。

花间词派的鼻祖温庭筠,是致力于填词的*人,善写闺情,内容与南朝宫体相似;艺术上则多用曲折的笔调、华丽的辞藻,精雕细琢,蹙金组绣,自有独到之处。他以流行于当时的《菩萨蛮》曲调,配上十四首歌词,抒写艳情闲愁,这是典型的艳词,而他也被视为风格“深美闳约”的艳词代表作家。韦庄也是著名的花间词人,但他的词主要以白描见长,内容除闺情外,还抒写个人的乡愁旅思,语言明白,音节响亮。在花间词之外还有南唐词,主要指冯延巳、李璟和李煜这三人的作品。南唐地处江南,他们的词风也与花间词有所不同,特别是李煜,他降宋以后所写的词感慨极深,并纯以白描取胜,艺术造诣很高,且富有个性特色。周济说:“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介存斋论词杂著》)概括地道出了唐五代三大词人的风格。

五代是小国割据的乱离之世,这时的文人词正处于渐趋成熟的转变阶段,其中不乏佳作,而无论是金碧满眼的花间词,还是明白如话的李煜词,都对宋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词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百花争妍、千峰竞秀的盛况,真是异军突起,华彩纷呈,使宋词显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与唐诗、元曲相映成辉。收录在《全宋词》中的词人共一千三百三十多家,词作共一万九千九百余首。自然,宋词的发展也有着它本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形势,由于全国统一,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矿业、造船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采茶、酿酒业的日益兴盛,又促使商业经济愈趋繁荣。雕版和活字版印刷术的使用,对文化传播更是起着直接的影响。宋初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改革了币制,整顿了税制,还改进了以首都汴京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使之成为“八方争凑,万国成通”(《东京梦华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宋王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还提倡纲常名教、等级名分,命窦仪裁定《三礼图》,和岘订正“雅乐”,企图利用礼乐以维持帝王尊严。同时还企图利用娱乐消弭反抗,对于流行于民间的“俗乐”亦在留意搜求,并不予以排斥。

当时民间的娱乐,可称是多种多样,勾栏瓦肆,演出多种技艺,茶坊酒楼,竞唱各样新声。汴京本是五代时的旧都,曲子词在那时就已甚为流行,花间派词人和凝就被称为“曲子相公”。宋初,这种新起的曲子和词不仅盛行于民间,连文人学士、达官贵人甚至帝王都深好此道,宋太宗本人不仅爱听,而且还自制“新声”。宋初在削平各割据小国后,不但俘虏其国主、收取其财富,同时还获得大批技艺高超的乐工歌伎,“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文献通考·乐考》)他们集中到京师,呈献来自各地民间的精湛技艺,并与汴京的艺人交往切磋,这对各种乐曲的创作、提高和传播起着很大的作用。新创作的乐曲和原有的旧曲又都需要新词,除了民间无名氏的制作外,还有文人参加这一工作。《避暑录话》记载了柳永“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许多达官文士也经常在宴会之上和休暇之时写作新词。宋词,就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断发展着。

宋初的词人如王禹偁、潘阆和林逋等词作不多,主要是自然清秀的小令。此后范仲淹的词气魄较大,但只寥寥几首。晏殊与欧阳修并称,他们的小令继承了花间派婉丽、南唐词疏朗的词风。另一方面,这时柳永的慢词正风行天下,他的词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而又能吸收前代诗歌的精华。他制作了很多篇幅较长又谐和音律的“新词”,他的“新词”内容比较多样,善用铺叙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深受市民大众的欢迎。他的慢词有的描叙帝都的壮丽、城市的繁华;有的抒写羁旅行役和自然景物;还有的是描写歌伎生活以及他与歌伎之间的情意。他的词作不仅继承了敦煌曲子“俗”的一面,还接受了花间词特别是韦庄词以“情”见长的一面。由于柳词能在继承唐五代词特别是民间词的基础上,对慢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发展和创新,因而这种篇章结构比较繁复的“新词”,配上曲折动听的“新腔”,在当时就已获得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的广大声誉和“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酒边词序》)的社会效果。《乐府余论》指出柳永词“一时动听,散布四方,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盛”。这是指柳永慢词突破了唐五代一般小令艳词的格式而受到大众欢迎,影响所及,相继涌现出不少令、慢兼长,各有特色的优秀词人。苏轼之外,还有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柳词影响而又能各具特色,自成一家。

尽管柳永词的成就和影响如此之大,但当时号称“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宋仁宗却对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能改斋漫录》)的行径深感不满,因而在进士考试时将他斥落,其他达官贵人如晏殊等亦对他谤辱交加。这种情况对文人词的发展起着一定影响。“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辞,体制高雅。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于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却扫篇》)从这里可以看出北宋文人词转变的趋向,而这又是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在苏轼以前,文人词是以柳永为主,苏词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酒边词序》)这是从打破艳词藩篱、扩大内容的角度来评价苏词。苏轼对柳词虽有所继承,但又以其为艳词而予以贬斥,并以自己的创作来改变艳词风靡一时的情况,使词的发展进入新的局面。

苏词*的特点在于扩大了词的反映面。在他的词中,并没有完全摒除剪红刻翠的描绘,但更引人注目而影响极大的是那些爱国忧民、怀古思今、言志咏物以及山水景色等方面的内容。在他笔下,不仅有文人、歌伎,还出现了老农、村妇、渔夫、弄潮儿等各种人物。苏轼论画,赞赏“性与画会,始作活水”的蒲永昇,因其所画湖滩水石“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书蒲永昇画后》)苏词的代表作《念奴娇》就能以画活水的笔法形容江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体现出他自己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又正是他幕士所说要“关西大汉,执铁板”(《吹剑录》)来引吭高歌的那种豪迈之作。他那广阔的创作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如地驾驭语言的能力,使他的词作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自具一格,为宋词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但在当时,很多人却仍是以受柳永词影响较大的秦观词为“当行本色”,而以苏词为“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的“别派”,这是从形式特别是音律方面来看问题。所谓苏词的“不协音律”,这个问题昔人多讨论及之,实际上也只能从苏词重内容而“不喜剪裁以就声律”(《历代诗余》引陆游说)来解释,而不应以此贬低苏词的价值。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当时就有不少人追随其后,如黄庭坚、晁补之、叶梦得等人的词风都接近苏词。及到南宋时,由于时代的感召而涌现出不少爱国词人,豪放词派更发扬光大,蔚为大观,成为宋词的主流。

秦观被后人称为“婉约之宗”,亦即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他接受花间词、南唐词的影响,继晏殊、欧阳修、柳永、晏几道等词人之后,展衍绮丽的小令而作长调,并善于用柔笔抒情,语言工致而切合音律,深得一唱三叹的妙谛,这大概也是公认的婉约派的特色吧。少游词以“婉美”“妍丽”见长;值得注意的是其还有“含蓄”的一面,周辉称毛滂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何酷似乎少游也”。(《清波杂志》)这即是认为少游词以情见长而又余味不尽。他的《八六子》写别恨,张炎对之极口称誉:“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词源》)所谓“情景交炼,得言外意”,也是情韵兼胜的意思。

婉约派词人的词风亦各有不同,如秦观和贺铸都是小令和慢词并出,而贺铸却擅长用健笔,语言驱使温(庭筠)、李(商隐),词风深婉丽密。张耒曾指出他词风的富于变化:“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东山词序》)但总的说来,他的词仍以婉约为主。

周邦彦是婉约派中“集大成”的词人,他的词亦渊源于柳永而变化更多,魄力更雄厚。他是大晟府乐官,知音律,讲四声,创新调。语言疏密并用而又含蓄顿挫,作品符合“雅词”的要求,而在艺术上更有独到的造诣。继起的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有《词论》,为唐(北)宋词做了小结,她以协音律、重典雅来品评词人,仅周邦彦的词未受指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北宋词虽经苏轼开辟途径,但数量远较豪放派词人为多的婉约派词人却仍沿着花间、南唐路子,以秦观为正宗,到周邦彦更直接从柳永词推进,兼采众长,加强音乐性,形成沉郁顿挫的词风,影响南宋姜夔、吴文英诸家。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以周邦彦为极则,建立常州词派,可说是源远而流长了。

词发展到南宋初年,在金兵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很多继承豪放词风的爱国词人。如李纲是力主抗战的重臣,他在《苏武令》中说:“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充满同仇敌忾的气概。赵鼎因主战遭贬逐,他的《花心动》借景抒情,忧念时局:“西北欃枪未灭,千里乡关,梦遥吴越。”宋高宗赵构信任奸佞,杀岳飞,订和议,词人张元幹对此直接表示不满:“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贺新郎》)胡铨曾愤怒地将秦桧比之为豺狼:“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好事近》)张孝祥主张北伐,所作词很多反映了爱国思想,而以《六州歌头》为*有名。陆游以诗著名,他的词也不乏“气吞残虏”(《谢池春》)的爱国豪情。其后辛弃疾更以郁勃悲壮的歌词反映出感慨国事、有志难伸的心情。他与苏轼成为豪放词派的两大家而被并称为“苏辛”。

辛词内容丰富,有的词回忆自己少年时的英雄事迹,淋漓痛快而又感慨无穷:“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有的词伤时感世,纯用比兴,委婉曲折而寄托很深:“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而“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借古人离别发抒胸中块垒,真是长歌当哭,忠愤满怀。又如“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来闲去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鹊桥仙》)是他遭谗退居林泉以后所作,似乎了不经意,闲适自然。辛词风格多样:长调多驰骋奔放,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气势;小令或绵丽蕴蓄,有所寓寄;或生动活泼,反映农村风光。他又善于将大量古文、古诗融入词中,还引用了大量口语入词。表现手法亦是多种多样,如比兴、拟人、暗示、对照等等,运用巧妙而无斧凿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虽然肯定了辛词豪放的词风,但其所谓“变调”,与苏词之为“别派”是一个意思,仍没有从内容方面指出辛词的价值。

豪放词派中的辛派词人有陈亮、杨炎正、刘过、戴复古、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等人,他们的作品很多家国之感、豪迈之音,读来令人感奋,堪称为豪放词派的后劲。

南宋时,除了辛派爱国词人外,词坛上还应提出姜夔(白石)和吴文英(梦窗)两家。他们的词在内容上多写个人身世恋情,范围比较狭窄,但艺术上却各有所长。姜夔深通音律,多自度腔,词作今传有旁谱的唯有他一人。他的词所用语言能与音乐密切配合而又凝练、灵动、响亮,在章法结构上则是小令蕴藉、大篇开合而又着重结尾,这很多是吸收了清真词的长处。还有那咏物见志、想象丰富的比兴手法,不仅多所寄托,虚处传神,而且还意在言外,余韵无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

风格。

对于白石词风的评价,一般都根据张炎《词源》中的说法,将他的词比之为“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并提出“清空”两字,以概括其风格特色,且以姜夔为“清空”一派的代表作家。张炎这个评语,对以后的词论影响极大。清代浙派词人崇奉白石词,将南宋有名词人全都列入“清空”一派,这也不尽符合事实。

张炎贬低吴文英词,斥之为“质实”、为“凝涩晦昧”。事实上姜、吴两家前者上承“揭响入云”的韦庄、李煜等人,后者渊源于“深美闳约”的温庭筠、贺铸等人,两家又都自立门户,各有不同。尹焕说:“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花庵词选》引)吴文英的词确实深受清真词影响,他提出“音律欲其协”“下字欲其雅”。词风工致丽密,也有胜处;只是由于过分雕琢,不免有晦涩、堆砌的地方,使人难以理解。他也有一些疏快的词作,如《风入松》《祝英台近》《八声甘州》等,或情韵俱胜,或怀古伤今,都是为人称道的佳作。此外《莺啼序》共四叠,脉络分明而又绵丽深远,亦是名篇。追随他的词人有周密、王沂孙等。清代常州词派将他和辛(弃疾)、周(邦彦)、王(沂孙)三人同列,评价很高,从而开启了晚清研究梦窗词的风气。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为了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马克思主义方针的指引下,我们进行了本书的选注工作。关于篇目的挑选,我们注意了内容题材的丰富多样,着重选注了以下内容的词作:一是反映爱国思想、人民苦难以及对腐朽集团的揭露;二是抒发个人身世之感和羁旅行役之苦;三是描绘祖国山水景色、农村风貌和都市繁华;四是抒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同时,注意到精湛的艺术技巧有助于作品内容的完美表达,在选目时结合词的本身发展过程,对于能体现流派特点和作家风格特色的代表作品一概入选,并在说明中给予较为详细的介绍。

全书共选词四百二十九首,作者一百一十一人。其中唐五代词共八十一首,作者十九人;宋词共三百四十八首,作者九十二人。

由于本书是古典文学普及读物,在每首词的说明部分,主要着眼于广大读者在内容理解和艺术鉴赏方面的需要。在注释部分,注意参考各种旧注而不拘泥于旧注;力求对字、词、句做出准确而扼要的解释;典故出处的介绍和说明以能清楚地表达词意为目的,力求避免烦琐和牵强附会。对地名、官职等亦都酌情做了注释。词中标点一律根据《全宋词》,即叶韵处用句号,句用逗号,读用顿号,以便于读者对格律的了解。

本书所选作家,宋词部分排列次序全部根据《全宋词》,重要作家的词作,基本上按写作年代编排,其他都按《全宋词》中的次序。词作原文除少数例外,其余一律根据《全宋词》。

本书由唐圭璋教授主编,确定选目,审阅全稿;潘君昭同志评注了大部分的篇目,并执笔撰写《前言》;曹济平同志评注了一小部分的篇目。全书体例的统一工作由潘君昭、曹济平担任。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在选目和评注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错误,诚恳地期待着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1982年4月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