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我们很难有那种纯粹的野外生活,作者长久地生活于原始的自然之中,以文学家的笔法将对大自然中优美物种的观察和记录呈现给了我们。

2.读者可以在阅读动物的生活事迹中,品味孤寂草原上的大美。

3.荒野中独有的日落景象。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更热爱大地上鲜活灵动的生命。

4.生命本身是伟大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造物的优雅和庄严,以及它们的自由与野性。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珍视的宝贵品质。

5.作者说,这些动物是大自然的完美之作,源源不断地传递着关于自然的知识与真理。我深以为然。

6.跟作者一起,看那些可爱的动物们,安心无忧地吃住,无所顾忌地叫嚣……


【内容简介】

博物学家威廉·亨利·赫德森在南美洲拉普拉塔大平原生活多年。面对地球表面的巨变、动植物王国里无数优美物种的灭绝,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旧秩序及与旧秩序相伴的美感与优雅的消失,他提笔记录下野生动物未被人类征服的自由与野性、优雅与活力。他像一位游吟诗人,用优美多变的笔触和刻骨铭心的情感,刻画了那一片大地上鲜活灵动的生命以及它们少有人知的行为及其中蕴含的智慧,探究了它们的生存延续到底是因为智慧还是本能,以及它们是不是不具备理性、也没有感情。本书附赠免费音频课程,可自行到百度云盘提取: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D1TzlPmB90dYTS3thBPPg 提取码: vy8n


【作者简介】

威廉·亨利·赫德森,作家,博物学家,鸟类学家,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的创始成员,多根据自己在南美潘帕斯草原的生活与经历进行创作,著有《紫色大地》《绿色寓所》《远方与往昔》等。

胡雪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翻译作品,南方日报社《美国杂志*写作》(2017.9月出版 译作)2.文章《译中华 送东风》录用于期刊《中国出版》(刊发日期待定)。


【媒体评论】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托马斯的《英格兰文学朝圣》,英国朗曼出版公司的朗曼英国文学指南》都盛赞赫德森的作品。

赫德森用他的妙笔,很好地将科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奇闻轶事以及他对该领域的观察结合起来。……赫德森经常对人类在近些年破坏自然的行为感到惋惜,提出了他对自然价值的看法。我可能不会把它作为一个简单的休闲读物来推荐,它是自然主义者写作的一本能让人类生存环境更美好的书。

——国外亚马逊读者


【目录】


*章 荒凉潘帕斯
第二章 美洲狮
第三章 生命之潮
第四章 动物的武装
第五章 鸟之惧
第六章 亲体本能与早期本能
第七章 臭鼬
第八章 蝗虫的拟态与警戒色
第九章 蜻蜓风暴
第十章 蚊蚋与寄生
第十一章 熊蜂及其他
第十二章 高贵的黄蜂
第十三章 大自然的夜灯
第十四章 蜘蛛闻思录
第十五章 假死
第十六章 蜂鸟
第十七章 冠叫鸭
第十八章 雀科
第十九章 自然界歌舞秀
第二十章 平原绒鼠小传
第二十一章 原驼将死
第二十二章 牛的怪异本能
第二十三章 马与人
第二十四章 得而复失


【前言】

本书于初版之后,同年重印,第三版付印之后,至今已绝版多时,而阅读需求不减,作者与出版社颇受鼓舞而再次发行当前的新版本。此次印刷较之前略有变动。以下段落摘自前几版序言。

“本书的写作计划是,凭我个人判断,筛选我观察、收集到的一系列动物习性,择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记录下来。写作时,许多对象在我脑中彼此纠缠,因而有时会把多个对象归在同一标题下,使写作内容与目录里的标题不能完全对应,不过索引部分弥补了这个不足。

“给这类书找个恰当的书名,并非易事。我自知书名缺少新意,且自《亚马孙河上的博物学家》出版以来,参照其架构的许多作品都借用了这种命名方式。对此我深感抱歉。不过拉普拉塔南部地区声名远播,相关的内容亦不少,这里气候温和,自然风貌谈不上雄壮或繁盛,所以如果用个人化的风格来写作此地的博物志似乎反而是多余的,我想读者也一定欣然认同。

“所有动物之中,鸟类给我带来的乐趣*多,但我所收集的关于鸟类的大部分新知识都辑录在另一部更厚的书里——即我与斯克莱特博士(Dr. P.L. Sclater)合著的《阿根廷鸟类大全》。因为本书没有重复收录《阿根廷鸟类大全》中已有的话题,所以其中鸟类部分的内容并没有占据过多比重。”


【书摘与插画】

另有一部分人则更钟情于未被人类征服的自然野性,这些人不以效率为*追求,是那种乐于骑着马或坐着牛车慢慢赶路的人。

他们会哀悼地球表面的巨变,痛惜动植物王国里无数高贵优美物种的消逝,并且无论如何也没法真心喜爱取代了灭绝生物的那些物种。取代者是经人工培育和驯养、对人类有用的物种,而它们之所以能为人所用,正是因为丧失了自由与野性所赋予的优雅与活力。

变革的巨浪横扫潘帕斯的旧秩序以及与旧秩序相伴的美感与优雅。鉴于此,当下需由本地博物学家对大平原来一个速写,以记录欧洲的殖民力量没有深入前此地的风貌。在偏远地带,草原的本来样貌还有所保留。

对不熟悉潘帕斯的人而言,大草原所唤起的这股压抑和伤感,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草原上生命贫乏,静寂无边。可以想见,在这样辽阔的平原地带,风几乎不会止息。这儿的风仿佛是位游吟诗人,用千变万化的气息编曲,拨动琴弦奏出各式各样悲伤的乐音。

因为猎杀方式不断升级,美洲鸵的机敏已不足自保。在过去,美洲鸵尽可以不屑马儿的穷追猛赶,嘲笑马背上的骑士迟迟不能将它们拿下。而现在它们面对的是一场系统的灭绝战,懦弱的人类启用所谓科学的方法谋杀美洲鸵,美洲鸵自然无处遁逃。同病相怜的还有古老美艳的火烈鸟,纯洁如新娘的天鹅,声音甜美又悲凉的黄昏歌者红翅?,以及高贵的冠叫鸭,声如号角,常在荒原上夜歌。很快,潘帕斯将彻底失去它们,还有其他大鸟与高贵的哺乳动物,就像英格兰将失去大鸨,北美将失去野火鸡、野牛和其他许多物种。如果灭顶之灾突如其来,降临于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的艺术珍宝,大英博物馆的大理石雕塑,国王图书馆的珍贵古籍与中世纪画卷,世人将怎样悲号恸哭啊!然而这些只不过是人间的作品罢了,由人类的巧手与灵心成就,是个人天才在速朽材料上的短暂停留。当艺术家归于尘土,作品仍能光芒万丈而不朽,可这不朽只怕取决于死蛾子的蚕茧能在尘世保存多久。如果进化论有哪怕一丁点的道理,那么人类前路漫漫,势必还将有更多更好的创作。

可是大自然的作品呢?作为高等脊椎动物的鸟纲与哺乳纲动物是大自然的完美之作,全世界的大理石雕塑与油画加起来,都比不上其中任一个物种所包涵的价值与意义,因为它们是人类之师,源源不断地传递着关于自然的知识与真理。很多人对艺术顶礼膜拜,而对于比艺术更宏大的东西却视而不见,于他们而言我这番话无疑是庸人庸见。但我们无论如何也该珍视、保护这些物种。它们本是大自然千挑万选的杰作,却也*先被人类千挑万选出来予以毁灭,或是因为它们是体型殊异、形貌华丽的稀罕之物,或仅仅是因为人类可憎的虚荣——残忍的屠手被追捧成英雄豪杰。而在古代,这些动物的生命力*坚不可摧,光芒*耀眼,因此当其他古生物灭绝,它们却物竞天择存活至今,一如永恒之花随时间的汪洋漂流到我们身边,梦一般、画一般装点了我们对于远古的想象,那个人类尚不存在的无限渺远的时空。如果它们消亡,那么大自然中生命的喜悦也将随之丧失一部分,太阳的光辉也将黯淡一些。而这影响也绝不止于我们与我们的时代。据我们当前所知,在南美乃世界的角角落落正遭遇灭亡的物种还不至于彻底灭绝。它们是链条的一环,是生命之树的枝桠,它们根生于难以想象的遥远过去,要不是因为人类活动,也将生生不息,延绵到同样遥远的未来,进化为更美丽的生命形式,世世代代与人类争奇斗艳。但我们从没考虑过这些,而只想着如何痛快释放杀戮的狂热,尽管这么做我们将“摧毁时间的巨作” 。这儿的“摧毁”并不指向诗人的本意,而是更加真实、巨大、悲哀。也许唯有当杀气耗竭,所有大型动物灭绝,我们才能正视当下所作所为,认识到人类子孙后代蒙受的巨大损失。我们怎能企望后代会仅仅满足于我们写的关于灭绝动物的研究专著,或是千百年后可能会陈列在某个光鲜博物馆里的支离破碎的尸骸和光泽褪尽的羽毛。这样可怕的纪念物想必只会提醒他们失去了什么。假如他们还能记得我们,他们一定痛恨我们的记忆和我们的时代——这个启蒙的、科学的、人道的时代,这个标榜“让我们杀戮崇高美好的一切,因为明天就是末日”的时代。

鸟类的行为及其中蕴含的智慧。不论这位研究者对于鸟类本能抱持何等理论或信念,甚至对任何理论都有点怀疑,但他一定坚信是智慧指导着鸟类的生存,是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鸟类的习性以使其与环境能更加和谐地共处,也是智慧使鸟类作出判断、习得经验,从而调整各种行为。正是这些行为使得鸟类的每一天都是崭新而充满活力的,这是智慧的功劳,而非本能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