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国比天大:宋庆龄》讲述了宋庆龄的情感世界和为国家富强独立而献身的心路历程。宋庆龄是一个“不谙世”的政治人物。她有女性的纤柔,更有超越男性的刚强。与爱权、爱钱的姊妹们比较起来,宋庆龄心中的“国”比天大。正是由于爱国,她的原则性,让家人看起来近乎固执。曾几何时,蒋政权曾想拿她作“花瓶”装璜政权,许之高官厚禄,她却不屑一顾。她的“固执”令蒋介石头痛;她的名字,令蒋介石心跳,惟除之而后快。于是一场暗杀和反暗杀的阴谋,在政治和亲情、家庭和社会中展开……
【作者简介】
陈廷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7年以《许世友传记》,步入文坛,之后数十年笔耕不辍,创作并出版传记文学作品达101部,逾1000万字,多次获国家大奖。享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录】

序言 百年中国,百年梦想/于友先

引言

*章 民主式的家教

第二章 美国求学

第三章 宋庆龄回国

第四章 总统秘书

第五章 心心相印

第六章 情感红灯

第七章 南下护法

第八章 丈夫逝世

第九章 宁汉对抗

第十章 分道扬镳

第十一章 黑云压城

第十二章 义救演达

第十三章 营救同志

第十四章 面对屠刀

第十五章 反战旗手

第十六章 抗战岁月

第十七章 三姊妹抗日

第十八章 迎接黎明

第十九章 俏笑丛中

第二十章 和平天使

第二十一章“文革”岁月

尾章国之瑰宝/

附录本书参考书目和资料


【免费在线读】

1907年的夏天,阳光明丽的上海码头。

14岁的宋庆龄要到美国求学去了。家人把她送到船上时,开船前沉闷的汽笛声响彻码头的上空。岸上、船上亲人的情绪波动起来。很多人经不住这感情的折磨,泪如泉涌。挥泪者有之,啼哭出声者有之,高声呼叫者也有之。可是,此时的宋家则保持一种镇静的理智,宋父没有落泪。爱流泪的宋母,在宋父的影响下,默默地以目光告别。那目光喷射的情远比哭喊者深。而立在船头的宋庆龄,她知道父母的希望、此行的目的,她是领受一种任务或者使命离开父母的。此时的她满面笑容,像父母一样,挥手行注目礼。儿行千里远,牵着父母心。大海扬波,腾起小山般的巨浪,怎比宋家报国求学的情浓、情深。宋父不但是有远见卓识的实业家,更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有其父必有其女。在这样的家庭里,难道还愁飞不出真正的凤凰吗?

宋庆龄从中西女塾毕业时,已经14岁了。

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14岁的宋庆龄已经出落得如同芙蓉一般,个头已平了妈妈的眉。宋美龄见长,也和二姐宋庆龄一般高了。走到街上,已是光彩耀人了。要说三姊妹与父母不同的是,均吸收了父母容貌的精华,继承了父母的品格;要说宋庆龄与姐妹不同的话,只是性格不像姐姐宋霭龄、妹妹宋美龄那般大胆泼辣、锋芒毕露,而是稳重、腼腆、秀外慧中。中西女塾又给三姐妹的英文水平(包括日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宋父的美国友人的竭力帮助,出国求学已经铺平了道路。

宋庆龄立在船头,挥着手,注视着父母,直到父母的身影模糊在人群中,才转过身来,泪流满面。

“姐姐莫哭。”宋美龄摇着宋庆龄的肩头安慰着,这时姨夫温秉忠也上前劝慰。

宋美龄喜欢二姐宋庆龄,尤其是她的文静内向。本来这次去美国求学,父母念宋美龄年小,只让宋庆龄先去的。可是宋美龄离不开二姐,非要和她同行。宋美龄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姑娘,父母不说出个一二,她是不会睡觉的。当父母答应了她后,她又说舍不得父母,不去了。父母真正挽留她的时候,她又牵着二姐的手,坚决要去美国。

天时地利,恰赶姨夫温秉忠率领清政府代表团去美国考察教育,护送小姐妹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在了姨夫温秉忠的身上。

太平洋起风了。

大海扬波,一个个浪头涌上甲板,甩在甲板上的浪花,卷出一串串白色的泡沫。宋美龄哼起了民歌,而宋庆龄则深沉地望着大海,把思绪的触角伸向远方……大海那岸有求学的姐姐宋霭龄,姐姐去美国大概两年了吧。她很想念姐姐。万里求学,出门在外,无父尊兄,届时姐姐便是她和宋美龄*能依靠的亲人了。

“满洲号”轮船经过半个多月的航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大洋的彼岸。大姐宋霭龄热烈拥抱宋庆龄和小妹。殊不知,宋霭龄接到宋父的家信,已经在码头焦急地等了三天了。

三姐妹相见,情深意长,就连姨夫温秉忠这位清政府的官员,也为之动情。

“大姐,你变了!”宋庆龄说。

“我再变也还是你们的大姐呀。”宋霭龄道。

“不,你变洋了。”

“过两年,你也是一样。”宋霭龄说完又去拉小妹宋美龄的手,“小妹,长高了。你变得更漂亮了。”

“瞧,我赶不上二姐漂亮!”说完三姐妹都由衷地咯咯笑了。

“妈妈、爸爸好吗?”宋霭龄敛着笑声又道。

“他们都好。来时,还给你捎了信,爸爸是用英文写的。”宋庆龄忙从兜里掏出一封已经折皱的信函,交给了大姐。

十指连心,父女情深。宋霭龄迫不及待地打开去看时,姨夫温秉忠已经在喊她坐车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