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跳出围绕“名女性”的传统历史叙述,着眼平凡的底层女性

☆解析“三姑六婆”负面形象形成的历史过程

☆本书在明代女性职业与生计的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内容简介】

《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运用明代官书、文集、方志、笔记、小说等文献,讨论文本中的“三姑六婆”,不仅生动地勾勒了这些活跃于市井巷陌的中老年妇人之生活样貌,还分析了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涵,并呈现“三姑六婆”的实际社会功能及其所反映的两性关系等问题。不论是就妇女史、社会史或文化史的角度而言,本书所探讨的都是一个饶富趣味、亟待深究的课题。


【作者简介】

衣若兰,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剑桥大学Clare Hall学院博士后。曾任剑桥大学历史系、爱丁堡皇家科学院(Royal Society)、新加波国立大学、日本奈良女子大学、台湾“中研院”访问学者。现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女性史、明清社会文化史、中国史学史。


【目录】

目 次

章 绪论

第二章 文人笔下的“三姑六婆”

 节 “三姑六婆”的形象演变

 第二节 刻板印象

第三章 “三姑六婆”所反映的明代女性职业

 节 宗教·信仰

 第二节 医疗·生育

 第三节 买卖·中介

 小结

第四章 “三姑六婆”与明代的两性关系

 节 男外女内——理想的两性关系

 第二节 超越与媒介——妇女生活的扩展

 第三节 卫道之士的不安——负面形象成因探索

 小结

第五章 “三姑六婆”与晚明世风

 节 明代社会风气变迁中的妇女

 第二节 女性犯罪与法律规范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征引书目

附图

 图1 京师城坊图

 图2 品官、庶人婚礼图


【前言】

简体版序

全球史家伊格尔斯(George GIggers,1926—2017)认为,除了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之外,女性主义史学与性别史是20世纪冷战后值得关注的领域。然而,此研究与主流史学对话的机会,似乎在汉语学界仍有待加速进行。

本书为笔者硕士生时期的小小研究心得,迄今已逾20年的光景。在这20年期间,明清史研究已有相当丰硕的发展,妇女史领域也日有精进。本书简体版仅针对2006年台二版作简单的修订,并非无视于近年来之相关研究,而是以此作为自己阶段性的成果来看待,而本序文所交代研究的时代背景,也可算是一种“史学史”的回顾。

1990年代台湾史学界仍笼罩在社会史研究的风潮下,新文化史研究尚不多见,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则愈显强劲。当时学院内的妇女史课程相当罕见(印象中只有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与成功大学开设),从未受过妇女史与性别研究学术训练的我,日常只是随兴阅读、“胡思乱想”女性的议题。好在大学时代于辅仁大学的隋唐史、宋史、明史课堂,得到黄清连、黄宽重与吴振汉诸位教授在社会史与史料解读方面奠下基础;其后更有幸入台湾师范大学林丽月教授门下,研讨课中我接触了明代文人笔记等妇女相关的史料,更加确立了研究方向。

其时医疗史专家李贞德、梁其姿教授正专研传统中国女性医者,在其研究基础上,“三姑六婆”中的医疗类型姑婆才有了雏形。而多次与指导教授论学的过程中,发现家训对了解明代士人心态与男女之防性别概念的重要性,惟当时自己基本上是从社会底层的观点来看待这群妇女,事后回想才知道我所触及明代士人如何看待不同阶层女性之心态,正是性别与阶层交会的一种探研,也与新文化史略有相涉。

本书一直未有简体中文版,几次在大陆访问演讲时,获得师生们关于本书热情的询问与响应,及至2015年我才认真思考这部旧作小书或许有鼓励当今研究生的作用,有其残存的一点点价值。本课题结束之后,我沉浸于女性生命史书写的课题,从中思考中国史学的本质及其性别解读的意义;晃眼云烟,目前又欲求于家庭史挖掘中国性别文化史之特色,早已将“三姑六婆”那般社会性别史的研究抛在脑后。简体中文版得以问世,首先要感谢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赵晶教授的推荐与积极撮合,以及中西书局编辑群的努力与坚持,并容许我以惯用的繁体姓名呈现,否则这本小书恐难有面对大陆读者的一天。

我们从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谨以本书献给多年来放手让我任性摸索研究与人生的家人和师长,以及有志于史学研究却仍惘然的年轻学子,期盼人人都能寻得一条充满迷幻而又喜悦的道路。

衣若蘭谨志于法兰德斯旅途戊戌年腊月廿八


【书摘与插画】

 “三姑六婆”一词通常指性喜搬弄是非、道人长短的妇人。一般以为早指称此一名词者,是元末明初的陶宗仪(1316—1403),他在《辍耕录》中指出“三姑”为尼姑、道姑、卦姑;而“六婆”则是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其实,我们更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早在元初,赵素于《为政九要》里即提出:“三姑者,卦姑、尼姑、道姑也;六婆者,媒婆、牙婆、钳婆、药婆、师婆、稳婆。”此与《辍耕录》记载的顺序稍异,但内容完全相同,故陶氏之说当承于此。

  ……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宋代尚未出现“三姑六婆”一词,部分官箴与家训,渐将几种妇人归为一类,不过涵盖的范围较为狭窄。宋人笔记中虽然记载了个别的相关资料,但不如明代的多样,也不像元明之后视其有如洪水猛兽而严加挞伐。元代开始将“三姑六婆”合称,惜因资料所限,如今只能略知一二。明代以降,丰富的话本小说与戏曲创作中屡现的“三姑六婆”几乎成为“淫媒”的代称,值得我们注意。

因此,本书拟以明代为背景,尝试探究几个问题: ,“三姑六婆”在明人文献中呈现何种形象?明代士大夫批评她们的同时,又反映了哪些文化意识?再者,这些专属于女性的职业,在明代社会中的实际活动为何?其活动对于当时妇女与社会产生怎么样的冲击?晚明社会风尚变迁中的妇女又呈现何种面貌?“三姑六婆”在其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笔者首先讨论明代文本中的“三姑六婆”;继而试着分析文本背后所显现的文化意涵,探讨“三姑六婆”的实际社会功能,及其所反映的两性关系等相关问题;后观察晚明世风变异下的“三姑六婆”。据此可知,由“三姑六婆”探索明代妇女之历史处境与社会环境,实涉及性别、阶级与心态等诸多因素,不论是就妇女史、社会史或文化史的角度而言,都是一个饶富趣味、亟待探究的课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