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² 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不如跟随萨义德的视线,看世界乐坛现状。

² 作为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文学批评家、音乐家,萨义德打通音乐、文学、哲学、历史、政治,振聋发聩,鞭辟入里,重新定义真正的乐评。

² 萨义德跨文化研究出人意表的成果,1982年加拿大著名钢琴家古尔德去世,震动文化批评大家萨义德,从此纵笔古典乐坛三十年,开拓思想事业的又一层面。

² 作为萨义德论乐*结集,不只适合音乐人和乐迷朋友,也适合所有真正关心文化的读者。


【内容简介】

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

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

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

霍洛维兹成了在白宫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

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

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


【作者简介】
萨义德(Edward W. Said, 1935—2003),美国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其撰文与观点屡见于各大报纸杂志,在当今世界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力。为《国家民族政坛杂志》撰写音乐专栏多年。代表作有:《东方学》(Orientalism)《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从奥斯陆到伊拉克以及路线图》(From Oslo to Iraq and the Road Map)《权力、政治与文化》(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e)《平行与矛盾》(Parallels and Paradoxes,与巴伦博伊姆合著)以及《论晚期风格》(On Late Style)。
庄加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文艺理论硕士,翻译、作家。译作包括《古尔德读本》(The Glenn Gould Reader,格伦· 古尔德著)、《为什么是马勒?》(Why Mahler?,诺曼· 莱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 著)、《亲爱的阿尔玛》(Gustav Mahler: Letters To His Wife,马勒著,与曹利群合译)等。编译有《雅纳切克私信集》(莱奥什•雅纳切克[Leos Janacek] 著)。著有《陌上花来:回归与远行》。

【媒体评论】
萨义德冷眼热心,以他对音乐的深厚理解为主轴,将丰富学养穿针引线般融于社会、历史、文学、哲学、政治思考之间,建构一个宏大、统一、充满洞见的整体。萨义德文笔清晰、热情,斯人已杳,但全书字里行间回响的气势和活力,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拉杜·鲁普(Radu Lupu,罗马尼亚钢琴家)

萨义德总是带着开放的耳朵,深厚的音乐知识储备让他可以真正地聆听并试图理解演奏者的意图以及诠释音乐的方法。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犹太裔钢琴家、指挥家)

在这本富于深思的批评著作中,萨义德表现出更多非正式的个人风格,其巨大的热情,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洞见在任何写作领域都是罕见的。
——《经济学人》(Economist)

萨义德的乐评将在未来许多年里,值得一读再读。——大卫·席夫(David Schiff),《国家民族政坛杂志》(Nation)

【目录】
前言 /i序 /vii 致谢 /xiii

*部分 1980 年代

*章 音乐本身:古尔德的对位法洞见 /003
第二章 追忆演奏年华:钢琴家的艺术风采与记忆 /018
第三章 威仪堂堂音乐节 /039
第四章 从理查·施特劳斯说起(续谈音乐节) /050
第五章 《女武神》《阿依达》与《X》 /062
第六章 音乐与女性主义 /074
第七章 万人迷大师(评《理解托斯卡尼尼》) /083
第八章 演奏家:人到中年 /090
第九章 维也纳爱乐:贝多芬交响曲及协奏曲全集 /098
第十章 《塞维利亚理发师》与《唐璜》 /107
第十一章 古尔德在大都会博物馆 /117
第十二章 《朱利奥·恺撒》 /124
第十三章 《蓝胡子城堡》与《期待》 /133
第十四章 极致瞬间:切利比达克 /141
第十五章 彼得·塞拉斯的莫扎特 /149
第十六章 席夫在卡内基 /155

第二部分 1990年代

第十七章 理查·施特劳斯 /165
第十八章 瓦格纳和大都会的《指环》 /177
第十九章 聊聊歌剧制作 /193
第二十章 风格与无风格 /206
第二十一章 布伦德尔:乐文 /217
第二十二章 《死城》《费德里奥》与《克林霍夫之死》 /222
第二十三章 风格的不确定性 /237
第二十四章 音乐的回望 /252
第二十五章 巴德音乐节 /265
第二十六章 论“对瓦格纳不忠”的重要性 /281
第二十七章 乐之姿态(论索尔蒂) /297
第二十八章 《特洛伊人》 /308
第二十九章 儿戏 /320
第三十章 《关于古尔德的三十二个短篇》 /330
第三十一章 巴赫的天才,舒曼的怪癖,肖邦的无情,罗森的天资 /335
第三十二章 为什么要听布列兹? /348
第三十三章 欣德米特与莫扎特 /358
第三十四章 评坦纳新著《瓦格纳》 /366
第三十五章 椅中人 /371
第三十六章 谈《费德里奥》 /386
第三十七章 音乐与场面 /408
第三十八章 评戈特弗雷德·瓦格纳的《我的自传》 /416
第三十九章 大众的巴赫 /421

第三部分 2000年以后

第四十章 巴伦博伊姆(跨文化联结) /433
第四十一章 古尔德,作为知识分子的艺术大师 /443
第四十二章 抗怀宇宙 /464
第四十三章 巴伦博伊姆与“瓦格纳禁忌” /483
第四十四章 不合时宜的冥思 /497
附录 巴赫/贝多芬 /510

【免费在线读】

*章

音乐本身:古尔德的对位法洞见

The Music Itself: Glenn Gould’s Contrapuntal Vision

就本世纪几乎所有音乐表演者而言,格伦·古尔德都可算是个异数。他是才华洋溢、拥有精湛技艺的钢琴演奏者(当然这个世界上才华横溢、技巧纯熟的钢琴家有许多),他独一无二的声音、冒犯性的风格、节奏上的创意,以及*重要的—专注的特质,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远远超出表演本身。古尔德共录制有八十张唱片,他所传递出的音质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一听便知。鲜明的个人风格贯穿他的职业生涯,你永远可以轻易地辨别出这是古尔德弹的,不是魏森伯格(Alexis Weissen berg,1929—2012)、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也不是拉罗查(Larrocha,1923—2009)。他的巴赫自成一派,好比吉塞金(Walter Gieseking,1859—1956)所诠释的德彪西和拉威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9)的肖邦,施纳贝尔(Schnabel,1882—1951)的贝多芬,卡琴(Katchen,1926—1969)的勃拉姆斯,米凯兰杰利(Michelangeli,1920—1995)的舒曼。古尔德弹巴赫,像是为巴赫的音乐下了定义,如果你想了解这位作曲家的真谛,就一定要听这位艺术家的解读与诠释。以上这些出色的钢琴家都有各自擅长的作品,然而古尔德演绎巴赫,在感性、直接、令人愉悦、印象深刻等特质上,与之相比毫不逊色,而所要传递的东西却十分不同,似乎是在就某个神秘的主题提出观点,并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这不禁引人思考,古尔德弹巴赫,实为提出一些复杂且颇为有趣的想法。这种行为模式成为其职业生涯的核心,与其说他是在演奏巴赫或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不如说他在成就自己的美学与文化项目,相应地,演奏也不是一次性的短暂行为。

多数人认为古尔德的种种怪癖还是可以忍受的,因为他的演奏太值得一听了。一些杰出的乐评人,尤以李普曼(Samuel Lipman,1934—1994)、罗斯史坦(Edward Rothstein,1952—  )为首,进一步提出:古尔德以特立独行且反复无常的古怪作风来表现自己的独特—边弹琴边哼唱,怪异的衣着打扮,演奏总是富于智识而优雅,在古尔德之前我们从未见过如此表演—所有一切都证明了一件事:这位钢琴家不仅以演出为己任,更是通过演奏提出观点和批评。古尔德一生撰文无数,1964年退出音乐会表演舞台后专心致志于唱片领域,研究录音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他总是喋喋不休,喜用繁复的洛可可式修辞,执着于遁世和苦行。所有这一切都强化了一个观念:古尔德的表演引发思想、体验以及情境,而人们在其他演奏大师身上却鲜少能产生相类似的联想。显而易见,古尔德职业生涯的真正起点始于1955年录制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就某种意义而言,这张唱片预示了古尔德之后的一切言行,包括去世前不久重录这部作品。在古尔德推出这张唱片之前,除了图雷克(Rosalyn Tureck,1914—2003,美国钢琴家),极少有主流钢琴家公开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因此,古尔德的开场亮相(以及*后的谢幕)便是与一线唱片公司联手(图雷克似乎从未与大牌唱片公司有这般缘分),首度将这件高度格式化的音乐作品摆在广大听众面前,并由此确立了一个完全属于他的领域—打破常规、充满怪癖而又与众不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