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共五篇:上古史;中古史(上、中、下);近古史(上、下);近世史(上、下);现代史。分上下两册,共百万余字,洋洋大观,以朴实流畅的笔调,对这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进行叙述、考证和议论,是吕思勉先生所写的**部通史著作。

【内容简介】
《白话本国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所为写的*部通史著作。1920年12月,拟定写作序例,至1923年完成全书的编撰。1923年9月,《白话本国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并一再重印,成为20世纪23年代发行量很大的一部中国通史。1931年,吕先生应商务印书馆的要求,对第三篇*章“南宋和金朝的和战”的文字作了一些修改和删节,作为国难后的修订本继续发行,1935年,修订本已发行到第四版。
本次《白话本国史》的新版,以一九二三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为底本,参照了作者生前的修改和吕翼仁先生的校订,原书直排繁体、双行夹注,现必为横排繁体、单行夹注。原书的一些讹误也作了改正,其它如皆惯用词、行文遣句、概念术语等,则基本未动。作者的眉批,新版以页下注的方式以注明,以便读者参考。
《白话本国史》采用的是民国纪元的方法来纪年,以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为基准,民国纪元之前是倒向逆推,称民国前某某年,简称前某某年。
【目录】

序例
绪论
*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篇 上古史
*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休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三章 南北朝
第四章 军伐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章 近古史和中十史的民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和战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对外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三章 清朝的举起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五章 清朝有盛世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朝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举起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五篇 现代史
*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第四章 帝制复辟护法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第六章 *近的蒙藏
第七章 *近的交涉
第八章 *近的财政


【前言】

  吕思勉先生,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一八八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清光緒十年二月初一日)誕生於江蘇常州十子街的吕氏祖居,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農曆八月十六日)病逝於上海華東醫院。吕先生童年受的是舊式教育,六歲起就跟随私塾教師讀書,三年以後,因家道中落而無力延師教授,改由父母及姐姐指導教學。此後,在父母、師友的幫助下,他開始系統地閱讀經學、史學、小學、文學等各種文史典籍。自二十三歲以後,即專意治史。吕先生夙抱大同思想,畢生關注國計民生,學習新文化,吸取新思想,與時俱進,至老彌篤。
  吕先生長期從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一九0五年起開始任教,先後在蘇州東吴大學(一九0七年)、常州府中學堂(一九0七年至一九0九年)、南通國文專修科(一九一0年至一九一一年)、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四年)等學校任教。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九年,先後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其後,又在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一九二0年至一九二二年)、蘇州省立*師範學校(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上海滬江大學(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光華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任教。其中,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久,從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五一年,一直在該校任教授兼歷史系系主任,并一度擔任該校代校長。一九五一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光華大學并人華東師範大學,吕先生遂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级教授。吕先生是教學與研究相互推動的模範,終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吕先生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社會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學術史、史學史、歷史研究法、史籍讀法、文學史、文字學等方面寫下大量的論著,計有通史兩部:《白話本國史》( 一九二三年)、《吕著中國通史》(上册一九四。年、下册一九四四年);斷代史四部:《先秦史》(一九四一年)、《秦漢史》(一九四七年)、《兩晋南北朝史》(一九四八年)、《隋唐五代史》(一九五九年);近代史一部:《吕著中國近代史》(一九九七年);專著若干種:《經子解題》(一九二六年)、《理學綱要》(一九三一年)、《宋代文學》(一九三一年)、《先秦學術概論》(一九三三年)、《中國民族史》(一九三四年)、《中國制度史》(一九八五年)、《文字學四種》(一九八五年)、《吕著史學與史籍>>(二。。二年) ;史學論文、札記及講稿的彙編三部:《吕思勉讀史札記》(包括《燕石札記>>、《燕石續札》,一九八二年)、《論學集林》(一九八七年)、《吕思勉遗文集》(一九九七年);以及教材和文史通俗讀物十多種,著述總量超過一千萬字。他的這些著作,聲名廣播,影響深遠,時至今日,在港臺、國外仍有多種翻印本和重印本。吕先生晚年體衰多病,計劃中的六部斷代史的*後兩部《宋遼金元史》和《明清史》,已做了史料的摘錄,可惜未能完稿,是為史學界的一大遺憾。
  《白話本國史》全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是吕思勉先生所寫的*部通史著作。一九二0年十二月,擬定寫作序例,至一九二二年完成全書的编撰。一九二三年九月,《白話本國史、》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發行,并一再重印,成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發行量很大的一部中國通史。一九三一年,吕先生應商務印書館的要求,對第三篇*章“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的文字作了一些修改和删節,作為國難後的修訂本繼續發行,一九三五年,修訂本已發行到第四版。
  《白話本國史》出版以後,吕先生曾很仔細地作過一遍訂正,有些地方還寫了眉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他在《“三反”及思想改造學習總結》中,自評《白話本國史》“在當時,有一部分有參考價值,今則予說亦多改變矣。此書曾為龔德柏君所訟,謂予詆毁岳飛,乃係危害民國,其實書中僅引《文獻通考·兵考》耳。龔君之意,亦以與商務印書館不快,藉此與商務為難耳。然至今,尚有以此事詆予者。其實欲言民族主義,欲言反抗侵略,不當重在崇拜戰將,即欲表揚戰將,亦當詳考史事,求其真相,不當禁遏考證也”。
  一九九0年,《白話本國史》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由上海書店影印出版。
  本次《白話本國史》的新版,以一九二三年商務印書館初版為底本,參照了作者生前的修改和吕翼仁先生的校訂。原書直排繁體、雙行夾注,現改為横排繁體、單行夾注。原書的一些訛誤也作了改正,其他如習慣用詞、行文遣句、概念術語等,則基本未動。作者的眉批,新版以頁下注的方式加以注明,以便讀者參考。
  《白話本國史》採用的是民國紀元的方法來紀年,以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為基準,民國紀元之前是倒向逆推,稱民國前某某年,簡稱前某某年。民國紀元之後是順向增加,稱民國二年、民國三年等,其與公元紀年的换算方法如下: 一、民國之後的换算方式為:1912—l十民國年數=公元紀年。
  如:民國五年:1912—1 5=公元1916年,民國十年:1912—1 lO=公元1921 年。
  二、民國之前的换算,因涉及公元前後,故有二種方式: 1.當逆推年數小於1912時,换算方式為:1912—民國前年數=公元紀年。如:前一九0五年:1912—1905=前七四五,前七四五年:1912—745=公元 1167年。
  2.當逆推年數大於1912時,其年代已處公元前,换算方式為:逆推年數—1912十1=公元前年代。如:前二一二0年:2120—1912十l=公元前209年,前二0七八年:2078—1912 -1=公元前167年。
  李永圻 張耕華 二00五年二月


【书摘与插画】
这其间可以研究的,有几件事情。
其(一)是昭王南征不返的事:案《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杜注》:“昭王……南巡守涉汉,船坏而溺。”《正义》:“《吕氏春秋·季夏纪》云:周昭王亲将征剂蛮。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祭公陨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反振祭公。高诱注引此传云: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由此言之,昭王为没于汉,辛余靡焉得振王北济也。振王为虚,诚如高诱之注,又称梁败,复非船坏。旧说皆言汉滨之人,以胶胶船,故得水而坏,昭王溺焉,不知本出何书。”又《史记·齐太公世家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汉,未济,船解而溺昭王。……”《索隐》:“宋忠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为右。涉汉,中流而陨,由靡逐王,遂卒不复,周乃侯其后于西翟。”这件事的真相,固然无可考见;然而有可注意的两端:其(一),诸说都说是溺于汉,不说卒于江上。其(二),《吕氏春秋》说“昭王亲将征剂蛮”,宋忠也说“昭王南伐楚”。江汉可以互言,并没有什么稀奇,巡狩和征伐,以古人说话的不正确,也未必有什么区别。然则这件事情,依情理推度起来,实在是战败而死的。然则这一战究竟是败给谁呢?《左传》下文“昭王南征而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杜注》:“昭王时汉非楚境,故不受罪。”依我看起来,这句话实在弄错了的。案《史记。楚世家》,说熊绎受封居丹阳。《汉书·地理志》,说就是汉朝的丹阳县。汉朝的丹阳县,是如今安徽的当涂县,未免离后来的郢都太远。清朝宋翔凤,有一篇《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根据《世本》,左桓二年《正义》引,说受封的是鬻熊,不是熊绎,这一层我还未敢十分相信;然而他考定当时的丹阳,是在丹水、析水人汉之处,实在精确不磨。他的原文道:见《过庭录》卷四。《史记·秦本纪》:惠文王后十三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楚世家》亦言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遂取汉中之郡。《屈原传》作大破楚师于丹浙。《索隐》曰:丹浙,二水名也。谓于丹水之北。浙水之南。皆为县名,在宏农,所谓丹阳浙是也。案《汉志》:宏农郡丹水,水出上雒冢领山,东至析入钧。密阳乡,故商密也。浙即析县,并在今河南南阳府内乡县境内。《水经》,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领山,东南过其县南,又过商县南,又东南至于丹水县,入于均。《郦注》:丹水通南阳郡。《左传》哀公四年,楚左司马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者也。京相墦曰:楚通上洛要道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