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积极养育》——运用积极养育理念,实现与孩子的非暴力沟通,高效解决20个育儿关键性问题

身为父母,你是否关注了太多标题党的育儿公号,接收了太多育儿的负面信息?你的孩子是否爱打人、爱哭、不听话、爱发脾气、爱顶嘴?你是不是急需一本书来缓解一下育儿焦虑症?

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美国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运用独创的积极养育理念,助父母解决各种养育难题。

《积极养育》——送给深陷亲子教育泥潭、渴望用爱伴孩子卓越的你!

如果你一直竭尽全力地按照社会的期望去做一个好家长,但养育孩子的乐趣却渐渐消逝了;如果你在养育孩子时时常会被医生、家人、朋友、专家误导;如果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动接收了太多教养孩子的信息,那么你可以试试深受全世界各地父母追捧和信赖的金牌育儿理念:积极养育。

《积极养育》——扔掉破坏亲子关系的传统过时教育方式,用积极养育理念陪孩子快乐成长。

关系好了,亲子冲突才消失!积极养育倡导的是让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的任何阶段与他保持亲密的关系,并在建立连接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发挥出全部的潜能。积极养育五原则——连接X尊重X前瞻性X共情X积极训育——让孩子在爱中自信成长,帮你塑造积极的亲子关系!

《积极养育》——积极养育理念开创者和提出者,用40年教养经验带你重建亲密亲子关系。

丽贝卡·艾恩是美国新晋育儿畅销书作家,长居亚马逊畅销作者榜,有长达40年的教养经验,也是美国积极养育的创始人和发起人,受到全世界上百万妈妈的信任。教育理念“积极养育”也是中国家庭普遍认可的重要教养理念,“积极养育”词条检索量高达数千万。

《积极养育》——让你我成为孩子依赖、信赖的好父母。

倘若我们自己仍未长大,我们就无法培养自己的孩子。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自己就必须先成为值得孩子模仿和追随的榜样。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不断地自我治愈和改变,要变成一个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美好开端的人。

《积极养育》——《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作者,“父母和孩子并重”理念倡导者劳拉·马卡姆,《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作者沙法丽·萨巴瑞等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倾情推荐。

愿所有父母在育儿的路上,告别失控,拥抱亲密!


【内容简介】

丽贝卡·艾恩是全球“积极养育”理念的提出者和传播者。她独特、创新的亲子养育理念深受世界各地父母的追捧。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快乐养育,在他们与孩子的互动中,他们感受到了太多的烦恼、无助,而艾恩无疑是zui值得信赖的“育儿导师”。

《积极养育》包含十个章节,艾恩从摒弃传统教育理念、父母成长内省、亲子情感联结、家庭文化、奖罚与训育、积极沟通等方面分享了她的健康养育理念。此外,《积极养育》包含“育儿行为反思”部分,可以帮助父母思考:

我是怎样的父母?

我正处在怎样的亲子关系中?

我期望建立怎样的亲子关系?

我应该如何做以获得想要的亲子关系?

如果你面对孩子时,大吼、大叫、牢骚、失控,如果你因孩子对你的排斥、抗拒、叛逆而伤心,《积极养育》将能帮到你。在育儿的路上,有《积极养育》,你可以告别失控,拥抱亲密。


【目录】

*章 积极养育:做温和而坚定的父母

孩子一哭就抱起来,真的会宠坏孩子吗?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

积极养育并不等于没原则的惯纵和溺爱

如何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连接?

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能只是适龄行为

第二章 在养育问题上,你要怎样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来,每个孩子都在复制父母的行为

孩子的毛病往往是父母自身的镜像

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取决于你的父母

在爱孩子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

父母也会感到无助,需要滋养和照顾

第三章 在养育问题上,你和伴侣有冲突怎么办?

夫妻关系要优于亲子关系

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

第四章 别跟伴侣和孩子较劲:积极养育让沟通高效又简单

如何说伴侣才会听,怎么听伴侣才肯说?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培养跟伴侣和孩子沟通的4种技巧

第五章 亲子之间,有条名叫“信任”的线

“妈妈,我重要吗?”:如何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

发自内心地信任孩子,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六章 在满满的幸福感中塑造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是支撑家庭成员情感的纽带

全家人一起创建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家庭蓝图

寻找生活的节奏,再忙也能从容育儿

家庭里的仪式感多一点,孩子感受到的爱就多一点

兄弟姐妹爱打架,其实是父母做错了

第七章 不要以消极的态度和固执的想法对待孩子

孩子从父母眼中看到的自己,就是他们将会成为的样子

积极思维父母和消极思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区别?

第八章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懂得情绪管理的孩子才幸福

提高孩子情商的亲子游戏:从体会自己的情绪开始

接纳孩子全部的情绪,父母需要做的只是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提高孩子的情商很关键

第九章 不打不骂不罚,也能教出好孩子

惩罚孩子,不如让孩子承担一些“后果”

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替代惩罚的6种方法

第十章 积极养育攻略:孩子常见问题行为的解决方法

孩子爱攻击别人,父母应该怎么办?

孩子爱哭,父母应该怎么办?

孩子不听话,父母应该怎么办?

孩子发脾气,父母应该怎么办?

孩子爱顶嘴,父母应该怎么办?


【免费在线读】

孩子一哭就抱起来,真的会宠坏孩子吗?

在我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传统养育的陈规旧俗中。我竭尽全力地按照社会的期望去做一个“好”家长,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本能的直觉。因此,虽然我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但养育孩子的乐趣却渐渐消逝了。

在有关孩子的事情上,我们时常会被好意的医生、家人、朋友、专家和一切声称自己正确的人误导。像很多年轻的家长一样,也有人建议我按照时间表来喂孩子,警告我如果孩子一哭就抱他起来,就会把他宠坏了,不能半夜去照顾他,不然他永远都学不会自我抚慰。我的立场摇摆不定,毕竟刚刚开始为另一个人负责,而我爱他胜于爱自己的生命。我不想犯任何错误,在我努力听从这些建议时,我的内心却在呐喊。*终,我的本能与直觉胜出了,我开始与传统养育理念进行抗争。

随着大儿子一天天长大,我对他的期望越来越高:学步的小孩不可以太吵闹;应该为他人着想,懂得分享;在餐厅里或飞机上要安静地坐着;如果孩子好斗,则证明这个孩子不够友善、没有教养;在他发脾气的时候,我必须忽略他;不良行为必须立刻被纠正。这些期望的问题在于,它们不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学步的孩子天性就是爱吵闹的,本能驱使着他们四处探索、移动身体、摇来晃去;他们还理解不了分享的概念,基本上只以自己为中心;他们的大脑尚未成熟,在面对激烈情绪时,便会大发脾气,感到沮丧时,就会萌生攻击性。这其实都很正常。但我当时还年轻,觉得自己必须抵制这些行为,才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成为一个“好妈妈”。这样一来,我就掉进了传统养育模式的坑里。

我逐渐了解到,许多人和我一样,都掉进了这个坑—用心良苦的父母反复猜疑着自己的行为,从不相信心中那个催促着我们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的声音。传统智慧告诉我们:抱孩子抱太久会把他惯坏;在夜里安抚哭泣的婴儿会阻碍他学习自我抚慰;倘若学步幼儿大发脾气,我们应该忽略他;倘若孩子表现出焦躁或伤心,我们应该教他“攻克难关”,提高他的适应力;青少年应当尊重大人,而不该要求自己被尊重。然而,我们内心的声音却与这些传统的智慧背道而驰。传统智慧传达出一种讯息:我们的孩子并不具有被尊重、被视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权利,直到他们年满18岁,甚至更大一点儿,甚至要到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

在这个信息爆炸、通讯便捷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养育建议从四面八方袭来,尽管这些讯息是善意的,但它们却不总是正确的,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孩子,适合我们自己。其实,如果你仔细斟酌一下,你会发现传统养育方法的前提本身就预设了孩子会突破父母的忍耐极限、推翻父母的权威并取得家里的控制权。倘若不严格管理,孩子将会闹得天翻地覆,除了强硬的拳头,一切手段都被视为软弱和纵容。

除了上述内容,你认为我们的文化中还有哪些有关教养孩子的负面信息?这些信息有没有干扰你教养孩子?如果有,具体是什么?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

在大儿子快3岁时,我开始“施展家长的权威”,这也是家长和孩子争夺权力的开始。在这个时候,我丝毫不关心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关心的是如何改变他的行为,好让他的行为更符合我的心意。于是我把关注点放在了他的行为上,渐渐忽略了他的情绪和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我们之间的连接开始削弱,而我越是想要控制他的行为,他与我的情感连接就越弱,二者之间开始了恶性循环。

你有相同的经历吗?你是否感觉到,你越是想要惩罚或控制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行为反而越糟糕;而随着孩子的行为越糟糕,你就越是疯狂地想要控制孩子的行为?一旦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你的育儿经历就会变得极不愉快。这本书将帮助你跳出这个循环,让你和孩子的相处变得更加愉快。

当然,我很爱我的儿子。我陪他一起玩耍、一起跳舞、一起玩泥巴,我们还一起玩火车和卡车玩具、从草坡上滚下来、一起辨别云彩的形状。美好的时刻有很多,承载着欢乐和笑声。然而,每当我忽略了他的内心、他的意图和他的感受,只去看他当下的行为时,每当我根据养育原则用隔离处分来惩罚他、让他坐小板凳时,我们的关系就会变坏一点。这些时刻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他对我的信任,日积月累地破坏着我们的关系。

试着描述你与孩子进行权力争夺的几件事情。一边写,一边思考你在这些权力斗争中是如何对待孩子的,而孩子又是如何回应你的。


【作者简介】

(美)丽贝卡·艾恩(Rebecca Eanes)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积极养育”网站创始人,同时是“积极养育”提出者,是美国著名杂志《创意儿童杂志》的特约编辑。丽贝卡·艾恩的“积极养育”博客拥有100多万的注册用户,是很受父母喜爱的家教博主,其独特、创新的亲子教育理念深受世界各地父母的追捧。


【前言】

这是一切开始的地方。在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的几年里,孩子了解生活、爱情、归属感、认可、价值等诸如此类的事情。

家是孩子的故事诞生和成形的地方,因为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就已经拿着书写孩子故事的笔了,他们拥有巨大的权利——还有责任——为自己孩子的一生书写一个美好的开头。他们有责任为自己的孩子构思一个意义非凡、连接紧密、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的故事。这样,当孩子成长到能够接过这支笔书写自己的故事时,他们就能妙笔生花。

因为曾经被爱,所以他们知道如何去爱他人;因为曾经被接纳,所以知道如何去接纳他人;因为曾被宽恕,所以知道如何去宽恕他人;因为曾经体会过善良和尊重,所以知道如何善待他人、尊重他人。他们的故事将与其他人的生活发生碰撞,并在子孙后代中产生连锁反应,就像你的故事和长辈们的故事一样。这一切非常重要,而现在,它们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养育孩子并非易事。它复杂并富有挑战性,时常令人困扰。倘若我们自己仍未长大,我们就无法培养自己的孩子。因为如果我们想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我们就得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潜力;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自己就必须先成为值得孩子模仿和追随的榜样。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不断地自我治愈和改变,意味着我们要在自己身上下不少工夫。为人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变成一个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美好开端的人。

教养孩子包括教孩子规矩和纪律——虽然人们常说应该多关注这些,但如果你只是重视规矩和纪律的教养,那么你就会忽略其他重要事项。这本《积极养育》将带你注意到家庭生活中的其他关键之处——那些能够改变你和孩子关系的重要事项,这些事项是建立稳固生活的基础石材,以它们为基础,我们才能塑造一种快乐的、彼此连接的、祥和的家庭生活。

虽然育儿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但其中也不乏乐趣。我们可以在家里创造一种祥和与放松的氛围,为每个家庭成员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不过,我们必须放宽眼界,以便能看到全局,我们必须挑战自己的核心信念、想法、反应和行为,以便能教出一个真诚、成功、有能力的孩子。当然,这种养育方法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它要求我们为之付出决心和计划,而这本书将为你提供相应的指导。

《积极养育》将引领你从独立的人的角度和为人父母的角度深入挖掘和挑战自我,让你继续成长。本书将通过发人深省的问题和充足的笔记空间陪你进行练习,让你看清自己是怎样的父母、想要怎样的家庭及如何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本操作手册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积极养育?积极养育与传统养育及教养方式有什么区别?读过这本操作手册以后,你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你将知道积极养育对健康的亲子关系极为重要,以及健康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茁壮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你也能知道牢固的亲子关系能使养育更加容易,而这也是家庭成员能够坦诚相待的关键。

我将告诉你什么是积极养育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会为你提供一个框架,你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并维持一段牢固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充分发挥他的潜能。你会了解到很多有关大脑发育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某一方法对某一成长和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的。

我们自己的童年故事决定了我们会成为怎样的父母,也决定了我们对孩子的看法,以及我们在养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将引导你重温童年,探索你的童年经历是如何塑造你当下的行为和信念的。

本书会鼓励你评估自己的思维模式,反思并改变那些对你和你的家人没有好处的消极想法。这项实验长达21天,本书提供了一些表格供你记录进度,通过这些表格,你将明白什么事情会触怒你。在教养孩子之前,你需要学会控制自己。

本书介绍了许多使人冷静下来的技巧,你可以一一尝试并进行评估,然后记录哪种技巧更适合你,这能帮助你成为一个冷静与平和的父母。*后,本书将帮助你将自己摆回优先事项的清单上,并设计一套自我护理程序,从心理、身体、情绪和精神等方面滋养自己。

与伴侣达成一致对养育工作至关重要。在第三章中,本书将探讨为什么父母双方就分歧达成和解十分重要,不论你与伴侣的关系如何。本书也将提供有效的技巧,来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爱与强烈的情感连接不仅对孩子很重要,对你和伴侣也同样很重要,因此,我们将把重点放在关系的增进上。请记住,孩子会不自觉地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因此,做一个积极的榜样对父母来说至关重要。

在良好的养育方法和幸福的家庭生活里,沟通是一块关键的拼图,但它却常常被忽视了。这本操作手册将教你积极沟通的技巧,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孩子和伴侣,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你!你们之间的沟通方式要么会促进彼此的合作、加强彼此的连接,要么就会引起彼此的防御、削弱彼此的关系。如果你可以教给孩子积极沟通的技巧,你就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开端,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拥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和亲密关系。

人人都知道,信任是亲子关系中*重要的部分。但是,人们却不一定知道该如何与孩子建立信任,并保持这份信任。在这本操作手册的第五章中,你将读到如何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建立信任。当孩子发自心底地感受到被爱和被关心时,他们对家长的信任就会倍增。本书将为你提供20种方法,让你触及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

研究表明,幸福的家庭会有意地塑造积极的家庭文化。那么如何积极地塑造家庭文化呢?怎样使家庭文化变得积极呢?本书将介绍家庭文化的7大支柱,向你展示如何有计划地塑造你所向往的家庭文化。本书将引导你打造家庭专属的使命宣言,通过设定积极且给人安慰的节奏、设立爱的仪式,塑造一种能够帮助孩子茁壮成长的家庭文化。本书还将告诉你如何化解兄弟姊妹间矛盾的秘诀,帮助你保持家庭的积极氛围。

我们受到的教育通常是让我们通过行为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判断孩子行为的好坏——该罚还是该奖。这种视角的问题在于,它会让我们忽略这些行为背后的诱因。如果我们只关注惩罚或奖赏,我们就忽略了孩子的经验、情绪和痛苦;如果我们只关注行为,我们就忽略了人本身,而如果是通过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就可以全面地看待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孩子。我们将看到,在这些行为背后,孩子遇到的困难,我们可以为他提供的帮助。

在第七章中,本书将深入考察文化带给我们的有关孩子的消极信息,并为此发出质疑:孩子并非是来触动我们的扳机或测试我们的耐心的,孩子也并未处心积虑地想要推翻我们的权威,孩子没有抱着消极的意图。我们会为你提供一些练习,帮助你了解孩子的积极意图,虽然这并不容易做到。孩子不过是在学习和成长,而我们所认为“坏”的行为(时期),大部分都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这些不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这种认识必然会改变我们看待问题和对待孩子的方式。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能够养育出情绪健康的孩子。健康和良好的情绪智力对孩子的幸福和成功非常重要!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并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呢?

第八章将回答这一问题,并提供一些提升情绪智力的游戏。你将进一步了解自我形象和自尊对健康情绪的影响,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来为孩子提供一个*的起点。这不仅对孩子十分重要,对你自己的情绪也很重要。你将学习如何塑造自己的自我形象和健康情绪。

惩罚是主流养育方法中常见的一种,而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这一方法的有效性。但是,本书的第九章将向你发起挑战,让你反思惩罚是否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以及我们该把纪律直接用于对待孩子,还是该把有关纪律的思想灌输给孩子?我相信后者才是正确的。但是,新的方法总是令人望而生畏,因此第九章将向你展示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事情而非惩罚。

通过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训育方法,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思考者和问题的解决者,我们可以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由我们来替孩子负责。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教给孩子如何从坏情绪中恢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优秀的、有能力的人。

学习一种新的养育方法需要时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一些实用的指导。你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该如何使用这种新的、积极的养育方法来训育你的孩子。

因此,本书的*后一章将讨论该如何应对积极养育的过程中常见的行为问题。你既可以使用主动的方法来预防孩子的不良行为,也可以在行为问题发生后,采用善意的、回应式的方法来应对。这一章将引导你使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训育方法来处理孩子的攻击行为、抱怨、发脾气、顶嘴和不听话。

但是我相信,在读完这本操作手册后,你将充分了解与家人建立紧密连接的重要性。此外,你也会更少地为训育方法感到焦虑,因为你的孩子已经表现得更好了。

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读物,因为速成方法在养育这件事上一直以来都收效甚微。教养孩子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好的结果往往需要时间和心血,但是又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谢谢你愿意为了改变旧的模式、为了教养出优秀的孩子而深入挖掘、做出努力。归根结底,养育的目的是赢取人心,而不是争夺权力。祝你早日获得你梦想中的美满家庭。


【媒体评论】

《积极养育》教给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并积极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

——劳拉·马卡姆,

《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作者、“父母和孩子并重”理念倡导者

对于渴望建立和平与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家庭来说,这是一本之作。

——沙法丽·萨巴瑞,

《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作者

在《积极养育》中,丽贝卡·艾恩向父母展示了如何在一个情感健康的家庭中培养出自信的孩子。通过相关的轶事和实用的建议,艾恩女士引导我们与孩子建立更好的关系。她将自己树立为一个聪明而自信的领导者——一个我们都想成为的那种父母的典范。

——莎拉·麦克劳克林,著有《不该说的话》

《积极养育》就像陪你一起散步的温柔而坚定的朋友,它了解作为父母的一切,并邀请你以勇敢和脆弱的方式看待自己。 本书以依恋和发展原则为基础,让父母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进行反思,父母为孩子提供的zui好的礼物——《积极养育》正在成为他们情感和关系需求的答案。

——黛博拉·麦克纳马拉,著有《休息、玩耍、成长:理解学龄前儿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