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与唐诗同心,与名画共情。

17位诗人,51首唐诗,66幅名画,

带你走近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唐。

知名设计师潘焰荣设计,

郑欣淼、张晓凌、周国平等联袂推荐。

“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里面的“藏”字有三意:皇家珍藏,王公自玩,秘不示人,此为“一藏”;国外内藏,害怕追索,羞于见人,此为“二藏”;名画珍稀,自行隐匿,难于见人,此为“三藏”。《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作为系列中的一本,选诗标准独树一帜,以“诗歌本身具有丰富的画面感”为基准,不但收录了其他唐诗选本可能会选到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名家的诗作,还特意选取了一些相对而言知名度没那么高的作品,如鱼玄机的《赋得江边柳》、寒山的《三字诗六首》等。评赏亦从“画面感”入手,让读者更能体味诗词的深远意境。所选“三藏”名画不但珍稀,而且贴合诗意,此尤为难得。“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全书披沙沥金,精雕细琢,力求带给大众一份更精致的诗情画意。


【内容简介】

本书为“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的其中一本。“诗画合一”是中国流传不绝的艺术传统,本书承继这一传统,以“诗歌具有丰富的画面感”为标准,精选17位唐代诗人的51首经典诗作,加以注释、评赏,并对应诗意配有66幅历代绘画名家的传世名画,高清画质,精美编排,使读者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获得完美的视觉享受,同时在欣赏美图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充分领略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全书装帧考究,工艺精美,由知名设计师潘焰荣设计。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张晓凌,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薛晓源,博士,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后导师、中央编译局期刊出版管理中心主任、中央编译局学术委员会委员、副巡视员、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商务印书馆艺术与博物学总顾问、商务印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学评论》主编,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报》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出版学术艺术图书五百多种。专著《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理解与阐释》2014年入选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白彬彬,男,文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中古文学与文化,曾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专业文章十余篇。


【媒体评论】

中国绘画浩如烟海,内涵丰赡。薛晓源先生主编的“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采撷了珍藏于海内外的中国古典绘画中摄人心魄的华章,集中展示古典绘画与古典文学、哲学的内在亲缘关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浪漫地呈现出迷人的诗意生活世界。本丛书亮点,一言蔽之:名画与美文齐飞,丹青与风雅共色。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

中国哲学研究天人合一,中国绘画探究味象澄怀,中国文学讲究风雅流韵,实现这三者的完美融合,是画家们追求的永恒目标。“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丛书,立意高远,尝试用海内外珍藏的名画这一独特视角,打通哲学、文学、绘画的门类界限,在赏心悦目之时,实现三者完美融会贯通。兰亭胜迹,桃花仙境,巨匠圣手,风流倜傥!浏览丛书,满目青山,在可观、可赏、可游、可藏中,美目、美心、美意、美神!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张晓凌

中国绘画意境深远,中国哲学高华典雅。抽象的思想观念能否用具象的绘画语言呈现,一直是哲人智者苦苦追寻的永恒主题。“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丛书,对此进行了近乎完美的诠释和解读。尤其是丛书展现的“三藏”绘画,即皇家珍藏、海外珍藏、希世珍藏作品,孤芳自赏,世俗罕见,设色古雅,悦目悦神,令人拍案叫绝!

——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


【目录】

张九龄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孟浩然

广陵别薛八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酬张少府

山居秋暝

终南别业

渭川田家

登河北城楼作

西施咏

李白

关山月

长干行(其一)

将进酒

蜀道难

崔颢

黄鹤楼

杜甫

暮寒

蜀相

九日蓝田会饮

南邻

客至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登高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

秋兴八首(其二)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题张氏隐居(其一)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钱起

省试湘灵鼓瑟

白居易

长恨歌

琵琶行(并序)

柳宗元

江雪

姚合

杭州观潮

贾岛

题李凝幽居

许浑

早秋三首

杜牧

杜秋娘诗(并序)

温庭筠

商山早行

李商隐

嫦娥

鱼玄机

赋得江边柳

寒山

三字诗六首

杳杳寒山道


【前言】

名画也风流

——写在“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出版之际

薛晓源(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2015年9月,故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展品之精,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美誉之盛,引起空前的热议和关注。至此,中国古典绘画成为国人时下关心的焦点之一。

总是有人询问,中国古典绘画流传至今到底有多少?辗转迄今名画传世还有多少?每次遇到亲友的密切询问,我总是说,*个问题不好回答——没有具体的数字,可以用“浩如烟海”四个字来概括;第二个问题,可以援引《石渠宝笈》的记载:“石渠”是指西汉的石渠阁,是皇家图书典藏与编校机构。为了彰显文治武功,清代皇帝乾隆借其美名,编纂《石渠宝笈》。从乾隆到嘉庆,历时七十多年才完成三编,总计255册,收书画家863人,作品7757件,悉为中国书画之精品。但是,好景不常,盛世难在。两次鸦片战争降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战争与灾难接踵而至;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和灾难。这百年大量文物被抢夺,以至丢失和散佚,很多名画被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外机构收藏。

时至今日,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我们才有心气在这里重新梳理和审视我们以往拥有的宝藏。

“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里面的“藏”字大有深意,在这里我理解“藏”有三意:皇家珍藏,王公自玩,秘不示人,此为“一藏”;国外内藏,害怕追索,羞于见人,此为“二藏”;名画珍稀,自行隐匿,难于见人,此为“三藏”。

珍藏者,自我赏玩,传阅于宫廷密室、王公将相之间,常人自是难睹真容;内藏者,或盗或抢,或骗或买,内心发虚,自然避光,世人当是难见其芳姿;珍稀者,多是绘画中孤品,特别是常见的草木山水等科,与中国古典诗文融合的人物绘画更是少见。描绘《诗经》之风情,流连《楚辞》之风韵,展现老子、孔子等圣贤之风骨,呈现历代美文之风采,勾画唐诗宋词之风神,风流倜傥,高山仰止,所以更为后人珍惜留恋。

随着全球化的崛起,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来深藏在全球各大博物馆的中国绘画艺术品,逐渐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示她们美丽的容颜。于是,我们系统整理了中国名画中与中国哲学、文学*为融洽的部分,邀请专家写文赏评,分集出版,以飨读者诸君欣赏名画殷殷之望,让昔日“养在宫中人未识”之绘画珍品酣梦醒来,“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为序。

序:

诗情画意里的艺术之旅

中国被称为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民族。从遥远的《诗经》,到瑰丽的《楚辞》,再到朴拙的汉魏五言、绮丽的南北朝近体,及至到了唐宋,诗歌发展达到了高峰。此后,作为诗歌的分蘖,宋词、元曲花开两朵,各自争艳。自明清迄近代,诗歌仍然显示出了十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文人*热衷于创作的体裁之一。

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诗歌负载了人们太多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其中既有对艰辛劳动的赞叹,又有对甜美爱情的歌颂;既有对残酷战争的哀叹,又有对壮丽自然的描绘……漫步于诗歌的百花园中,唐诗*是*绚丽的一朵丹葩。“初唐四杰”、王维、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牧……这一个个诗歌巨子以他们天纵的英才把唐诗的夜空装点得分外耀眼和璀璨。

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绘画则起源于史前时期,其历史要比诗歌遥远得多。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和发现于宁夏地区的贺兰山岩画,都是早期绘画的重要遗存。在仰韶出土的鱼纹彩陶盆里我们看到,在陶盆的内壁和腹外,古人用黑色的线条勾勒出的鱼形图案,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虽然朴拙,却分明寄托了先民对自然的礼赞和对艺术之美的追求。

关于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一直是艺术*具争论的问题之一。一方面,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二者在材料、感官、媒介、表现手法等方面都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绘画是一门造型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线条、色彩、构图等,能给人以直接的感受,是视觉的艺术;而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文字、词语、意象,与绘画不同,它并不能给人以直接的感觉,而是要借助读者的视觉器官在头脑中形成发酵,从而产生审美的愉悦。另一方面,究其本质,二者又同为艺术的表现手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古人早就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如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元人杨维祯曰:“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纳山川草木之秀,描写于有声者,非画乎?览山川草木之秀,叙述于无声者,非诗乎?故能诗者必知画,而能画者必知诗。由其道无二致也。”这段话把诗、画二者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

在中国艺术史上,许多人凭借着其卓越的天分,同时在诗歌和绘画两个不同的领域游刃有余地挥洒才情,成为令后世倾慕的“全才”,其佼佼者如唐代之王维、宋代之苏轼。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重要的代表人物,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盛赞王维的诗歌:“如此天衣无缝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写自然如此之美,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数一数二。”而在中国画方面,王维被视为是文人画的开创者,明人董其昌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世传为王维所作的《辋川图》《雪溪图》《江山雪霁图》等,皆为稀世珍品。北宋《宣和画谱》论王维诗云:“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作为诗坛圣手与丹青名家,绘画和诗歌两方面的艺术修养在王维身上有机地融为一体。当他在作诗时,作为画家的身份自然地影响到了其创作,从而使其诗作带有了丰富的画面感。而当他绘画时,诗人的眼光也自然影响到他的构图布局,从而使其画作染上了浓郁的诗意。

本书题曰“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与一般的唐诗选本不同,其所选自然具有较大的独特性。本书不但收录了一般选本可能会选到的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的名篇,还特意选取了一些相对而言知名度没那么高的作品,如鱼玄机的《赋得江边柳》、寒山的《三字诗六首》等。无论是名家名作,还是寒山等人的诗歌,之所以选入本书,是因为这些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点:诗歌本身具有丰富的画面感。如本书精心选取了清人王时敏创作的《杜甫诗意图册》为杜甫的作品配图。据图册题跋可知,这组诗意图作于康熙乙巳年(1665),王时敏时年74岁。此册乃王时敏依据杜甫诗意,每页画家均以隶书题写杜诗两句。

在笔墨技法上,王时敏不独仿黄公望,也融汇了董源、巨然、王蒙诸名家之所长,整组作品虚净萧散,细秀清雅,体现了其晚年炉火纯青的画艺。再如本书选录王维的作品较多,之所以如此,一方面自然是王维诗歌本身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也与其诗歌画面感较强有很大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选配图为董源、李公麟、夏圭、赵孟頫、沈周、唐寅等名家的传世之作,皆能与诗歌内容相互辉映,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此外,为便于读者理解,我们为每首诗都配了简单的注释和评赏。在评赏诗歌时,也尽量从画面感这个角度来着手,以体现本书之特色。

“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一面是清丽可诵、字字珠玑的唐诗,一面是真气弥漫、古意淋漓的名画,让我们一起慢慢品味诗歌与绘画之间的融通之美,开启一次诗情画意里的艺术之旅吧!

白彬彬

2019年3月3日


【免费在线读】

湖口 [1] 望庐山瀑布泉

张九龄

万丈红泉 [2] 落,迢迢 [3] 半紫氛 [4]。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5]。

日照虹霓 [6] 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 [7] 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8]。

注释

[1] 湖口:指鄱阳湖口,遥对庐山。

[2] 红泉:指瀑布在阳光照射下呈红色。

[3] 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4] 紫氛:天空。

[5] 重云:层云。

[6] 虹霓:泛指彩虹。

[7] 灵山:指庐山。

[8] 氤氲(yīn yūn):水汽弥漫的样子。

评赏

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泉的景色。因为诗人不是近距离地观赏,而是远望,所以诗中表现的也都是远望之所见,视角独特。

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仿佛来自半空之中,十分贴合远望视角。“红泉”“紫氛”色彩鲜明,相映生辉。颔联写瀑布的气势:从杂树丛生的山间奔流而下,溅起的水汽像云雾一样缭绕。颈联写瀑布的颜色与声音,阳光照耀之下远望瀑布,仿佛是一道彩虹挂在天边,发出的声响则若疾风暴雨一般猛烈。尾联直接赞叹瀑布泉的秀丽,“空水共氤氲”以景作结,营造了一种空蒙的艺术效果。

此诗写庐山瀑布,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势,可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媲美。

插图:【明】沈周 庐山高 【宋】江参 摹范宽庐山图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1] 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 [2]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3],百年 [4] 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 [5] 繁霜鬓 [6],潦倒新停 [7] 浊酒杯。

注释

[1]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2] 萧萧:树叶飘落的声音。

[3]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4] 百年:犹言一生。

[5]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6] 繁霜鬓:增添了白发。霜鬓,如霜一样的白发。

[7] 新停:刚刚停止。

评赏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其时诗人已经五十六岁,年迈体衰,老病愁苦,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远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清杨伦《杜诗镜铨》评语)的《登高》。

前两联写望中所见,一片苍莽,笔力矫健,气势沉雄:风高浪急,天高地阔,乃大景;渚清沙白,飞鸟回旋,乃细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以上虽是写景,但无限感情已蓄势待发。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便有了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绝唱。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评价此联曰:“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所评十分精彩!尾联诗人将目光收束到自身,以上种种愁绪都体现在了日益繁多的白发上,前六句的“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插图:【清】王时敏 杜甫诗意图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