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台北回味》仿佛一张台北的美食地图——从街头小食到官府大菜皆得其味,通过味觉记述了台北这座城市历史潮流的嬗变,人情、时代、民风、世事皆融入其中。

★“少年初识时,就觉得良露浑身上下都是台北人的范儿,细读她的《台北回味》的原稿,更是赞叹:还有谁能把生活了一辈子的城,描写得如斯细腻,如斯“眼耳鼻舌身意”全面打开,让你跟着她一块儿回味的不只是此时的台北城,还有时间的流转、时代的向度。”本书荣获台北文学奖。

★舒国治作序推荐,蒋勋深情怀念。“韩良露生活美学系列”:《台北回味》《良露家之味》《文化寻味》《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露水京都》全面上市。


【内容简介】

韩良露曾说:“半个世纪后回味台北,才知饮食记忆既轻盈亦沉重。”《台北回味》仿佛一张台北的美食地图——从街头小食到官府大菜,皆得其味。韩良露将台北几大精华区划分好道路和街巷,以时光为药引,寻味记忆与现实双重演绎的食铺变迁。与此同时,《台北回味》也记述了韩良露成长的所经所感、五十年台湾历史潮流的嬗变,人情、时代、民风、世事皆融入其中。


【作者简介】

韩良露,丰厚多元的生活家。祖籍江苏如皋,生在台湾,*爱美食和旅行。她一生快意,丰富又尽兴:少时闯荡文化江湖,从诗歌散文到影视剧本,接连斩获大奖,声名斐然;后与夫婿全斌旅居世界,一边游学一边写书,享受了近十年逍遥时光;2007年夏至成立“南村落”,举办上千场公益活动,融合节气美食与在地风情,分享“慢食乐活”的生活美学。良露的文字,写尽一代才女*精彩的人生细节,藏着代代传承的人间情味。曾著有《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露水京都》《良露家之味》《台北回味》《文化寻味》,曾荣获台湾图书金鼎奖、台北文学奖等。


【媒体评论】

良露是美食评论家,但她也亲自下厨,因此走遍全世界,回头看台湾的饮食风景、巷弄文化时,她总能信手拈来,尽是文章。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

少年初识时,就觉得良露浑身上下都是台北人的范儿,细读她的《台北回味》的原稿,更是赞叹:还有谁能把生活了一辈子的城,描写得如斯细腻,如斯“眼耳鼻舌身意”全面打开,让你跟着她一块儿回味的不只是此时的台北城,还有时间的流转、时代的向度。

——云广科技总经理、资深媒体人陈浩


【目录】

推荐序

做什么、像什么 严长寿

一剑干将,一剑莫邪 陈浩

自序 回味台北

前言 饮食的城市时间散步

大稻埕繁华旧味

后味│台菜混血个性│

艋舺幽光

后味│青草传统│

圆环沧桑

后味│露店甜食往事│

中山北路西风的话

后味│西式甜点流变│

林森北路日本通之味

后味│寿司工艺精神│

西门町大熔炉

后味│红楼遗绪│

衡阳路时空胶囊

后味│乡愁牛肉面│

东门町小盛宴

后味│西餐想象│

永康公园美学生活

后味│春分回留│

大学之道在明其味

后味│冰果室物语│

天母动静

后味│天母两条街的故事│

士林青春

后味│小吃浑沌│

北投香气氤氲

后味│游玩食物│

东区、新东区更冰冷更疏离

后味│人生麻辣│


【前言】

推荐序一 做什么,像什么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

我所认识的良露,一直都是做什么像什么的人。

十年前,我力邀良露担任亚都丽致的美食顾问,就是看中她对美食的全面理解力,以及食之有“悟”的过人之处。有许多专业人士,比如厨师,对自身的领域过于熟悉,反而局限在狭隘的空间里。良露是美食评论家,但她也亲自下厨,因此走遍全世界,回头看台湾的饮食风景、巷弄文化时,她总能信手拈来,尽是文章。

有了足够的阅历,谈美食,不仅仅是从“吃”的角度,也可谈吃“什么”,把历史、源流、文化背景统统凝聚在文字中,这也是良露在台湾一直能够以美食生活作家的角色引起读者共鸣的主因。但美食只是良露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她是个美感与见识兼具的生活家、文化人,非典型知识分子;她的观察力不凡,永远能看到事情的一体多面,从而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她的感官敏锐,集各种品味于一身。

但就像俗话所说“富过三代,才懂得穿衣吃饭”,良露很幸运地拥有比别人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可是她不想只当个“快乐”的生活家,而是要做“睿智”的生活家,她并非活在象牙塔中,而是摆脱了学究式的关怀;因为拥有,所以更想把经验分享出去,回馈大众;因为真正活在文化中,所以相信文化有力量,能够传递价值。

2009 年,我回头审视生活,决定走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于是创立“公益平台”,卷起袖子,为“改变”探寻一条不同的路;角色虽然不同,初衷却不曾改变。良露也是,她一直是文化的观察者与参与者,只是形式和方法有所不同。

这几年来,她除了经营“南村落”,也主持“国际光点”及“文化护照”等计划。这些新的经验和观察,新的参与和沉淀,必定能够帮助她超越某些想象中的现实,让她积累更多文化养分,在更多文化领域展现其高度与深度。

欣闻良露在多年之后重拾出版计划,从台北开始,建构属于台湾的饮食地景,把“小露台”当成受到文化召唤的精神场域,我相信这样的角色转换,通过文字再出发,必定能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启发,并凝聚成一股力量,悄悄改变台湾。

推荐序二 一剑干将,一剑镆铘

云广科技总经理、资深媒体人陈浩

她永远使我惊奇。

我初识她是在17 岁青涩的少年时期。那时我像关在狗笼子里的家犬,她已经是惯于行走飞檐高墙的野猫。40 年后,我不过是一个惯于使用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类人猿,她却早已是能以意念驾驭飞行器的女巫,而且是魔法学校里*聪明的那一个。

说得具体些吧!(聪慧读者如你都可以在书中寻到线索,我的作用是以肉身提供对照组。)在老蒋还未驾鹤西归,警察局还有少年队专治小流氓的年头,这位小姐就能因为操行成绩只得了30 分(逃课太多;而远在南部小镇苦读、准备升学的我得朝七晚十在学校里待15 个小时,等家里送两次饭),而被取消因总成绩全校*获得奖学金的资格。

然后,喵小姐动动念头,就通过了台南女中很难考的转学考试,跑到南部来流浪(也许还恋爱)。流浪二字在南部纵贯线铁路沿线的诗社少年之间习用,更像是今日流行的游学——流浪于南部的诗人、画家及素人艺术家之间,体会浪掷青春的美丽。

在我受到枷锁束缚的苍白的青春期,我就难以明白为什么这个个子小小、爱说话的少女拥有那么多的自由和自我?为什么她能够悠游于教育体制的边缘,自觉地获取文学艺术知识,而我却只能看《读者文摘》和传记文学,而且还是为了作文分数?

在互联网已成为生活方式的今天,我形容的韩良露像是侏罗纪时代的恐龙,也许是翼龙而已。但是,我说的是20 世纪70 年代的台湾,当时本土的心灵正从文学艺术领域开始骚动。韩良露让自己站到一个*自由的前沿位置,她大口汲取的时代能量都化成了她的内力。

更幸运的是,来自小资家庭,有父母的宠爱,她自由的天花板比我们都高,眼耳鼻舌身意,她能张开的感官比谁都多,电影、音乐、文学创作或星象这些都不谈,光是美食,吃遍世界、吃遍台湾大小巷弄这一项,就不是头大身体小的人能有的阅历,那是命。

虽然幸运得令人艳羡,但在她二十三四岁的时候,父亲经商失败,背负上千万的债务,这时一向养尊处优的韩良露又让我看到了她的担当和能耐。她在朋友间极少谈到这段历程,那些年我也只知道她突然入行,写剧本拍电视剧,担任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制作人,七年之后她不但清偿父亲的债务,还小小累积了一些财富,与夫婿环游世界去了。

多年之后,听她娓娓道来,我还是啧啧称奇。他们夫妻具有才气不在话下,举重若轻的本领我后来也常见识到,但在无线三台受到垄断的时期,无背景、无门路,靠本领杀进去,已是一奇,见好就收、急流勇退,更是不易。前者要有胆有才,后者要有识无求。我只能理解为他们有文人气质,有更多的在自己的天空中飞行的欲望,他们要自由,要自我。

我之所以不嫌烦,向读者念叨这些陈年旧事,都跟韩良露即将出版的两本书有关。

接下来说,韩良露夫妇出国多年,我们在台北重逢,已是人生的秋天。她依旧风风火火,开专栏写旅游、美食,开班讲星象学,参与各种文艺活动。我们仍然是当年无话不谈的朋友。不同的是,她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经年的阅历、知识、兴趣融入自身的慧觉,信手拈来都是人生的文章。她依旧热爱生活,又天生宽厚,有淑世的情怀。但令我惊异的是,她对人世多了一种直觉的洞察,像是经过了人生野战斥候兵一样的训练,这也让韩良露的文章多了不少迷人的魔力。

少年初识时,就觉得她浑身上下都是台北人的范儿,细读她的《台北回味》的原稿,更是赞叹:还有谁能把生活了一辈子的城,描写得如斯细腻,如斯“眼耳鼻舌身意”全面打开,让你跟着她一块儿回味的不只是此时的台北城,还有时间的流转、时代的向度。

读着读着,我竟然打开手机里的谷歌地图,一区一区、一巷一路地跟着她笔下的道路寻找。然而谷歌地图还是不够用,买一份纸质地图画来画去又挺麻烦,我不禁想起,伦敦博物馆推出的一款手机应用软件,能呈现出将人文味觉的足迹虚实整合起来的景象,令人惊艳。我真觉得韩良露的《台北回味》这本功力之作值得作为新媒体的应用范例,那才过瘾啊!

有鹿文化出版社忍了多年没出书,这回一次推出了韩良露的两本大书。如果《台北回味》是踏破铁鞋的行脚功夫,《文化小露台》就展现了她的内功实力,以论述为主调,游刃有余地进出各种不同的文艺类别,初见以为驳杂,细读却完全被她析论背后的丰富知识与洞见折服。

这又是韩良露让我惊奇之处,我深知她写文学艺术电影的能耐,而连房屋税都可以谈得头头是道,不免超出一般人太多了。但回想那些年她投入江湖,在电视台打工为父还债的历练,这投资理财的实用知识,她可是实打实地磨砺得来的。那日聊天,她谈起我东家近两年的股价起落,如数家珍。我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永远不要对韩良露让你惊奇的本领感到惊奇。话说得远了,《文化小露台》展示了韩良露擅长论述的内功,文字的魅力丝毫不减。

我有幸收到两本书的文稿,可以互为参照,先睹为快,实在欢喜。别人十年磨一剑,聪慧敏捷的韩良露十年可磨十一把好剑,但这回沉潜下来,这两把干将、镆铘,也藏了多年才出手,双剑合璧,读者之福也。


【免费在线读】

回味台北

我何其有幸,正因为我阿嬷、父母那个时代家族和民族的不幸,才让我的童年拥有非常丰富、多元的味觉体验。

如果不是国遭变故,生长于长江以北,爱吃煨面、大白菜和黄鱼的父亲,怎会60 多年来落脚于他年轻时在上海爱吃的芭蕉的产地台湾,而我那生长在台南、从小吃惯受日本教育的阿嬷做的台菜与日本菜的母亲,又怎么会在19 岁那年嫁给一个饮食文化迥然不同的男人。

我亦有幸从小成长在北投小镇,这里有极其复杂的饮食图腾,旧北投有凯达格兰族群的故乡和明清汉人移垦的村落,新北投有日本占领时期形成的温泉乡和1945 年后从大陆迁台的众多外省机构。我小时候住在新旧北投交界的温泉路半山,只知道从家出门向右转,就可以走到卖阳春面、麻酱面、卤味的外省伯伯的面摊,走下山,新北投公园旁有卖江浙菜的上海饭馆、卖京津菜的新生园、卖上海俄式西点的美而廉。长大后我才明白这些都是爸爸爱吃的家乡味,怪不得他一辈子坚持不肯去日本旅行,也不吃日本菜,却肯住在处处可见日式温泉旅馆的地方。

爸爸讨厌日本遗留的风俗,阿嬷却喜欢。受过50 年日式教育的她,常常带我在新北投流连于各家温泉旅馆,洗温泉,吃已经本土化的日式温泉料理。新北投亦是继大稻埕之后的台菜大本营,阿公、阿嬷过生日时,孝顺的母亲一定会摆上一桌台菜宴席,而一辈子吃不惯台菜的父亲总是借口要去外面抽烟而减少动筷子的时间。小时候不明白什么是楚汉分界,长大后一回想,北投原来就是我家饮食楚汉分界之处:从家出门向左转朝向北投市场,阿嬷带我去的摊子卖的是虱目鱼、肉鱼、地瓜叶、油麦菜,爸爸带我去的摊子卖的是黄鱼、白鲳、雪里红、大白菜;爸爸从不买甜不辣,阿嬷也不吃周胖子饺子。

我命中有两个食神,或许阿嬷和爸爸就代表那两个饮食口味完全不同的食神,而我是吃他们做的饭长大的,这让我成了饮食上的“多语”人——如果食物会说话,每一种流派的饮食就是一套语言系统,从小吃惯的食物如同母语,长大后才接触的食物则如外国语,学得会,但说得不一定流利。

我细数自己饮食上流利的“母语”,有阿嬷的台南菜、台南小吃、日本料理,有爸爸的扬州菜、上海菜、上海式西餐,这些都成了我的家乡味。

我的台北味觉地图,亦分成了阿嬷的路线和爸爸的路线。龙山商场、广州街、大稻埕、永乐市场、圆环、重庆露店、中山北路日本通和西门町红楼等处,都有阿嬷带着我吃喝采买的记忆,细数如今还存在的周记肉粥、凉州街庙口早市、美观园、南蛮堂,还有消逝的通天阁、*沙茶火锅、神田日本料理、德芳台式小吃等,还会让我心潮澎湃。而记忆中爸爸从不曾带我们全家去艋舺或大稻埕,去西门町和中山北路时爸爸去的地方也和阿公阿嬷不同;爸爸的西门町有当年盛极一时的石家饭店、真北平烤鸭,还有我吃了快50 年、从西门町搬到东区的都一处;中山北路上有爸爸吃的上海式或北平式西餐(其实都是俄式西餐),从美而廉、大华饭店、香港西餐厅,一直到标榜正宗欧陆式的蓝天西餐。

用味觉认识城市、勾勒城市文化的地图,成了我生活中的惯性,我的台北记忆中味觉的启动力量一直胜过声色,我记得小时候邻居家、同学家饭桌上摆放的不同菜色,知道张家有四川泡菜,李家有湖南腊味,而那些都是爸爸、阿嬷不会做的。稍长之后,我也会跟着朋友去找自己的青春滋味,像只放酸菜不放肉的牛肉汤面和蜜豆冰。

半个世纪后回味台北,才知道饮食记忆既轻盈亦沉重。阿嬷、父亲、母亲俱已仙逝,留我一人徘徊在台北街头,常常想起与他们在记忆中的街口吃一碗暖乎乎的酒酿汤圆,或吃一球凉滋滋的雪王冰激凌,这样的记忆既甜美又令人伤怀。但当年纪更长时,关于饮食的回忆就不仅是个人史、家族史,亦是民族史。对我阿嬷、父母那两代人而言,口味不仅关乎个人选择,亦是历史更替之事。父亲买的金刚脐饼是他的乡愁之饼,阿嬷每天早晨在自家做的豆皮寿司也是台湾的后殖民记忆,上一代人的饮食记忆中悄悄藏着沉重的历史之味。

我咀嚼我的台北之味,也是在咀嚼对个人、家族及民族愈来愈深浓的情味。我何其有幸,生在滋味如此缠绵悠长的台北,我将永不厌倦地当个台北说食人,让这个城市的饮食之味永远流传后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