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群引领潮流的跨界艺术家,一众震撼心灵的“总体”艺术品。

他们,横跨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行为、影像、音乐、建筑、设计与时尚界;

它们,由干稻草、铅板、砂石、玻璃、陶片、毛发、防虫漆与植物种子创作而成!

大众艺术普及读本,感受西方艺术魅力。

跟随作者逛展览,200余件现当代艺术作品,你我也能轻松看懂!


【内容简介】

西方现当代艺术是一个充满反叛与颠覆,遍布矛盾与冲突的舞台。面对纷繁复杂、面目各异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何把握、如何解读,成为研究者与普通读者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如果说,现代艺术可以概括为由形式主义和观念主义这样两条平行线构成的话,那么,当代艺术便可概括为形式的观念化和观念的形式化。反叛与颠覆已转化为融合与建构,反美学已转向一种新的美学。作者从艺术历史的角度,在不断变化的艺术评判标准下,解读了西方现当代艺术流派及艺术家的作品,包括马塞尔·杜尚、亨利·摩尔、卢西恩·弗洛伊德、大卫·霍克尼、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等。无论表现形式、创作手段如何变换,好的艺术一定能够承载人们的情感,拨动人们的心弦。


【作者简介】

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德国现代美术史”“冷战时期的东西德美术”负责人。出版有《野兽派》《波普艺术》《德国现代美术史》等著作, 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序:它为什么是艺术?它为什么不可以是艺术!

001 抚摸沧桑

“东边画廊”·柏林墙   

010 空间即关系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艺术

023 蜕变的视野

莱比锡画派与新莱比锡画派

034 恢宏、凝重的精神史诗

安塞尔姆·基弗的艺术

042 艺术永远是一场战斗

大卫·霍克尼的艺术

052 庸常生活的抒情诗人

056 在有形与无形的屏障间自由穿行

解读格尔哈德·里希特

071 我想成为一台机器

安迪·沃霍尔及其艺术

080 揭示生命的本真状态

卢西恩·弗洛伊德的绘画

092 艺术的狂徒,感情的杀手

097 艺术是进入社会战场的实际手段

博伊斯“社会雕塑”艺术观

108 真实的幻象

简评鲁道夫·豪斯纳尔的绘画

113 非理性的生命之舞

122 孤独的旅人

127 在真实与虚幻的门槛上

解读雷内·马格利特

134 在蓝色天空下

亨利·摩尔的艺术

147 情感的无情感描绘

克里斯蒂安·沙德的艺术

154 无须相机而成像的照片

159 我不能须臾看不见我自己

解读斯丹利·斯宾塞

167 人们将不知其然

马克斯·恩斯特的艺术

179 卵壳中蹦出的“怪胎”

184 花非花

乔治亚·奥基夫的花卉系列作品

195 时代的传奇

200 思想就像天空中鸟儿的翅膀

杜尚及其艺术

212 云的牧羊人

再读阿尔普

221 世界犹如图画写成的诗

奥古斯特·马克其人其画

228 爱的挽歌

科柯施卡的《风中新娘》

234 你用谎言使我相信那是真理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与*次世界大战

248  巴伐利亚乡间静谧的风

加布里勒·明特尔的艺术与人生

257 生命,是什么颜色?

保拉·莫德尔松-贝克尔的艺术与人生

275 直面费宁格

284 一个渴望亲近上帝的人

埃米尔·诺尔德的艺术

294 寂寞让我如此美丽

克里姆特与他的天价名画

304 美丽的恶之花

莫罗与他的“莎乐美”系列绘画

316 后记


【免费在线读】

样章一

在西方艺术史上,基弗被视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其特立独行的品格和气势磅礴的作品,使得他在国际艺坛备受敬重。基弗在中国拥有大批的拥趸,然而对于基弗及其艰深晦涩的艺术,即便是艺术圈中人,也始终是敬畏大于理解。我们看基弗,似乎永远是水中观月、雾里看花,若隐若现、难窥其详。基弗的艺术从不针对大众,他的创作是一个对世界历史、宗教、文化甚至宇宙不断拷问、省思的过程。理解基弗的作品,需要相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

基弗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不断从人类文化史各个领域的优秀成果中汲取灵感与启迪,例如浪漫主义文学、神秘主义思想等。在由蓬皮杜文化中心举办的回顾展上(2015年12月16日—2016年4月18日),基弗推出了大型装置《斯塔尔夫人:德国》。在铺着沙子的展厅中,放置着一张铅质的医用轮床, 床上摆着一把刻有20世纪70年代德国恐怖组织“红军旅”头目乌尔丽克·迈因霍夫(Ulrike Meinhof)名字的机关枪,轮床周围的沙地上点缀着大大小小刻有德国诗人、画家和哲学家名字的蘑菇状物品,后面的墙上挂着巨幅风景,描绘的是孤寂的冬日森林。按照基弗自己的解释,这件新作的灵感源自两个方面:一个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伴随的哲学运动,它衍生了法西斯主义;另一个是20世纪70年代激进分子的思想,如迈因霍夫对权利、名誉、利益和冒险的渴望。但那把枪无疑也会使人联想到法国刚刚发生的枪击案以及当今世界的其他恐怖行动。标题中的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el)是法国浪漫主义先驱,著名的评论家和小说家,曾被拿破仑流放多年,创作了包括《论德国》在内的多部著作。基弗借用她的名字,将历史与文化、过去与当下、德国与法国、政治与暴力联系在一起,以期引发观者对这个世界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事物的深度思考。在这个回顾展上,还有一件引人瞩目的作品—— 根据炼金术与犹太哲学体系卡巴拉理念设计的40个玻璃柜,柜子里面陈列着来自他在法国南部巴尔雅克和巴黎近郊克瓦斯工作室中的岩石、铅条、植物、 旧机器和生锈的金属碎片等物质材料。它落寞地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已经悄然消逝的工业时代,同时也使人联想到生命的起源与终结。

基弗是一位善于利用材料的大师,他对于材料特殊的敏感,与博伊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艺术早已超越了具象与抽象、架上与架下、形式与观念的界限。在他的作品中,除绘画颜料外,各类非绘画材料诸如干稻草、铅板、木板、砂石、泥土、玻璃、陶片、毛发、防虫漆、焦油黏附照片和植物种子等,被他随心所欲地加入,形成极具震撼力的鸿篇巨制。他甚至与助手一道,将自己在德国和法国的工作室都打造成了综合性的“总体艺术作品”。然而基弗的作品也有令人苦恼的一面,就是这样撼人心魄的强势力作,实际上是极为脆弱易损的,以至在展览期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常常对着正在发生变化的作品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这种作品在完成之后的继续变化,也被基弗津津乐道地视为理所当然—— 那是他创作过程的自然延展。有时他还会有意将作品放在雪中或者雨中,经受风吹雨淋的考验,或者用电解的方式加速画面的改变,抑或将画作放在两块磁石之中,画面便会根据磁场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基弗以他的个人意志,在空间中强化了时间的观念,时间这一原本呈静态的概念不但在过去与未来双重矛盾的作用下得以延伸,还通过所用材料的不断变化得到了扩展。基弗说:“我对物质上的存留不感兴趣,它的*主要精神将以其他方式存留下来。一个人可能创造的是永恒,却一度被忘记,但它表现出的无法承受的思想将使它被记住。”

事实上,基弗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对这个世界的质疑和思考,他乐此不疲地寻找各种联系,并不断在不同事物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更像是一位哲学家。研究历史、宗教、文化和政治的*终目的是为了认识自己,他的全部兴趣在于追索人生的终极意义。诺斯教派的虚无主义思想对基弗影响至深,尽管他在创作中始终致力于建造一个感性与理性高度契合的世界,但有时仍对身处的现实世界充满困惑。

在有关他本人思想与创作的纪录片《铭记未来》的开头和结尾,基弗几乎始终“纠缠”着同一个问题:“我们不知道为何来到这儿,也不知道要去向何方,人类的理智要找到答案,但是不能。很绝望,不是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