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饮食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改善饮食,就能改变人生。有喂养问题的父母,还是厌食或者是超重的成人,都能从书中获得启发。


【内容简介】

每个人如何决定自己喜欢吃些什么?我们天生就有这样的偏好吗?或者这些饮食习惯是由我们的家庭、文化、地缘因素,甚至出于情绪所形成的?而以上的种种因素,又会对我们造成什么程度的影响?

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饮食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新知文库系列新书,引用了食品心理学家、神经学家及营养学家的*研究,揭示了我们的饮食习惯是如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家庭与文化、记忆与性别、饥饿与情感等。为什么有些人只吃特定颜色的食物,还有一些幼儿除了炸薯条不吃任何别的食物?“暴食症”“厌食症”等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密码?中国的祖父母,为什么倾向给孙辈过量的食物?而日本人用了什么作法,让全体国民在短时间内转换成健康的饮食方式?

“好吃”“吃得好”与“健康营养的食物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书中通过丰富的文化观察和实证的科学研究,夹杂作者的个人经验,以生动且令人信服的方式说明追求美味的食物和健康的饮食间是相辅相成的。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重新学习“吃的艺术”,不管成人还是孩子,都具有无穷潜力可以学会崭新且健康的饮食习惯。


【作者简介】

比·威尔逊(Bee Wilson),英国著名食品作家和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思想史研究员。她曾在英国时政周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担任了五年的美食评论家,自2003 年起,每周都在《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 的美食专栏发表文章,出版作品有《蜂
巢》(T h e B e e H i v e ),《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


【目录】

前言 1

导言 4

章 食物好恶 24

第二章 记忆 62

第三章 儿童食物 92

第四章 喂养 125

第五章 兄弟姐妹 156

第六章 饥饿 186

第七章 饮食失调 217

第八章 改变 251

结语 这不是建议 288

补充读物 293

参考书目 295

注释 331

致谢 344


【书摘与插画】

当医生或助产士次把漂亮的宝贝递到你手上的时候,透过他们朦胧的双眼,你看到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你不可能想到他们会成为只吃番茄酱三明治、奥利奥饼干和方便面的人。父母确实有很多时候都会担心,如果自己的孩子患上厌食症会是多么恐怖的事。如果是女儿患上厌食症,那就更恐怖了。看着自己精心喂养的孩子日益消瘦,不吃你做的饭菜,拒绝你给的爱,这将会是多么悲哀的事啊。所以为了你自己好,也为了孩子好,你会愿意做任何事来避免孩子患上厌食症。

有些人曾经因为愚蠢的饮食方式挥霍掉了大把青春岁月,于是他们更坚定地努力不把饮食失调症“传染给”孩子。我们会紧张地想把孩子从饮食失调症中拯救出来。当我女儿小时候揉碎自己创作的一张艺术作品时,我送她的箴言是,“世上根本就没有完美这种东西”。我当时很担心她对艺术的这种高标准会内化为对身体不完美的厌恶。但我随后就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会因为她“完美地”做了某些事而赞美她。这时她就会更正我说,这不可能是完美的,根本就不存在完美这种东西。我试图通过每天跟她说,“晚安,漂亮的姑娘”来提升她的自尊心,但后来我又不这样做了,因为我担心她会认为漂亮的外表就是自我价值的全部。当我警觉地发现她在吃蛋糕的问题上非常谨慎时,我赶忙对她说:“吃一块没关系的,如果你饿了吃两块也没关系的。”我跟她强调说,没有任何食物是健康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健康的,沙拉也不例外。正常体重比皮包骨头或肥嘟嘟的更好,但有一点胖也是没关系的,在青少年时期更是如此。我说过很多类似的话。我还告诉她说,杂志上模特的漂亮形象都是PS 修图后才呈现出来的。

现在她12 岁了,没有患饮食失调症。可能我采取的预防措施确实有那么点作用,但绝不是单靠这些小措施就挽救了她。尽可能地让孩子理智地对待身体和食物,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事。但是要靠努力避免孩子患厌食症简直是异想天开,这就像认为把盐扔过肩膀就能避开恶魔一样愚蠢。其实并没有什么魔法能保证孩子不患厌食症。有证据表明,厌食症这种可怕疾病的诱因更多是生物学上的,而非社会学上的。尽管不存在某种厌食症基因,但是高达85% 的患病风险都是基因导致的。

在过去20 年里,关于厌食症的医学看法有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有个普遍观点认为,厌食症是一种脑部遗传性疾病,而不是因为有个专横的母亲,或看了太多瘦削的模特就会导致的问题。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一组与完美主义倾向,控制欲,以及自卑心理相关的厌食症基因群。在西蒙·巴龙·科恩的带领下,剑桥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团队于2013 年发现,患厌食症的青春期女孩在认知测试中比对照组实验对象表现出的自闭症特征更明显。 这说明厌食症患者与自闭症儿童的典型脑结构很类似。很多关于厌食症的研究表明,厌食症患者的社交焦虑症会更严重,在社交方面存在的困难也更大。自闭症和厌食症都与社交快感缺失有关,患者无法享受社交带来的快乐。这并不是说厌食症和自闭症是完全一样的问题,也不是说所有厌食症患者都会不合群,而是说这两种疾病患者的神经系统有些共同特点,只是这些特点的表现方式不同。令人惊讶的是,自闭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10∶1,而厌食症患者的这一比例刚好相反,男女比例为1∶9。巴龙·科恩指出,厌食症患者的固执心态就相当于自闭症患者的局限和重复行为,只不过“在厌食症中,这种行为主要体现在了食物或体重上”。

虽然我们还不确定脑功能障碍究竟是导致饥饿的原因,还是饥饿导致的结果,但厌食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大脑运行机制确实不同。神经成像揭示出厌食症患者存在各种认知障碍,他们的脑岛功能特别差。脑岛是大脑中帮助调节焦虑的部分,对于味道认知也很关键。这种大脑功能失调有些可能是对食物缺乏做出的反应。但有些厌食症患者康复后脑岛仍有缺陷,这就说明在患厌食症之前,这些患者的大脑就已经存在这种结构性缺陷了。一项研究要求16 名已康复的女性厌食症患者喝甜水,并监测她们的大脑对这种好喝的甜味会做出的反应。这些女性喝甜水时的脑岛活动要比对照组少,就好像她们的大脑辨识不出快感似的。

但饮食失调症与其他遗传性疾病一样,单凭一个“厌食症的大脑”还不足以致人患病。你可能会有厌食症的基因,但却不会得这种病。卡丽·阿诺德是一名厌食症康复者,也是一名生物学家。她把厌食症描述成是“功能失常的饥饿信号、焦虑、抑郁和决策困难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如果说厌食症的病因更多是生物学上的,而不是社会学上的,这对厌食症患儿的父母来说倒是个好消息,他们不用再背负着强烈的愧疚感了。阿诺德说,她父母在饮食上比较随性,从没计算过热量,也没强迫过她减肥。虽然确实有个别孩子患上饮食失调症是由于受到虐待导致的,但大多数孩子患饮食失调症都不该“责怪”他们的父母,除非是父母把厌食症基因遗传给了他们。那些有焦虑或抑郁家族病史的孩子患饮食失调症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人。但如果父母不是导致孩子患厌食症的主要原因,那么,在避免孩子患病方面,他们也就做不了什么了。

厌食症的一个可怕之处在于,有的患者年纪非常小。2011 年在英国开展的一项饮食失调症调查发现,虽然厌食症的总体发病率相对平稳,但小孩的发病率却在上升。在新增饮食失调症患者中,男孩和女孩患者都有59% 还没到青春期,其中有很多患儿刚满10岁或11 岁,有少数患儿才8 岁,7 岁甚至6 岁。孩子还这么小,体型就会出现异常,会担心自己发胖,这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童年的部分魅力就在于我们能够享受自由,就是那种双腿就是用来跳跃的自由感。一个本该无忧无虑地坐在公园里吃冰棍的7 岁小孩竟然会故意让自己挨饿,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啊!

孩子这么小就会患厌食症,这显然说明我们当下的文化出了严重的问题。厌食症和贪食症在西方国家或西化的国家中常见。这些国家在崇尚苗条身材的同时,又在推销很难让人变瘦的食物。厌食症通常是从一段时间的节食开始的。孩子决定不再吃甜食,可能是因为学校里有人跟她说,糖是不健康的食物,也可能是因为她穿泳衣的样子一直被人嘲笑。现实生活中,只有大概5% 的人拥有休闲杂志上的完美女性身材,而其余95% 的女性可能都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对男孩来说,谁又不想拥有超级英雄那般完美的身材呢?谁不想要那种树干般的肱四头肌,纤细的腰身,还有围着摩天大楼飞行的能力呢?孩子们总听见父母在谈论多么希望能减肥成功,管布丁叫“小淘气”,还把“瘦的”当成夸奖,这也难怪他们会患厌食症了。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提前,他们患饮食失调症的年龄也在逐渐变小。专门协助饮食失调症患者的英国慈善机构“Beat”的首席执行官苏珊·林伍德(Susan Ringwood)表示,越来越多的小孩拨打他们的求助热线。她说,“我们不太确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有一种可能是,孩子们的青春期开始得更早了。林伍德说,“在过去五十年里,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提前了5 岁。”既然已经明确了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患厌食症的风险会增加,那么厌食症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小与青春期提前之间肯定是有一定联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