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因其体大思精,令人难以领会其高远意旨;此外,因篇幅较大,使人望而却步。此次由张大可先生组织语译的《史记》,题为“文白对照本”,即意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接近原典的桥梁,为读者提供一个人人能读懂的《史记》。并且,张大可先生对市面已存有的白话《史记》进行了仔细剖析,尽量修正已存有的错讹及不当之处。我们亦希望同张先生一起,推出一个释文流畅、语言优美的文白对照本《史记》。


【内容简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已有多种文白对照本,本书特点是体例创新,有五体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单就古今之互译,亦当后出者胜。书后五个附录,展现了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以及译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扩大读者视野,对阅读全书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人,一说龙门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张大可,1940 年12 月7 日生,重庆市人。196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历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社会兼职有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大可是我国当代《史记》研究的翘楚,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与秦汉三国史方向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200 篇。主要著作有《史记研究》、《史记新注》、《史记文献学》、《史记论赞辑释》、《史记精言妙语》、《史记十五讲》、《史记史话》、《司马迁评传》、《三国史研究》、《三国史》、《三国十二帝》等。主编高校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记教程》等。并整理注译《史记》、《资治通鉴》等多种。其中有六部学术专著获省部级优秀图书奖。201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1—10 卷。


【目录】

总目录(全四册)

十二本纪、十表序、八书

(卷一至卷三十) …………………… 1—529

第二册

三十世家

(卷三十一至卷六十) …………… 531—1139

第三册

七十列传上

(卷六十一至卷一百零四) …… 1141—1741

第四册

七十列传下

(卷一百零五至卷一百三十) … 1743—2231


【前言】

《史记》(文白对照本)导言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高门村)人。西汉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耕读于故里。十九岁时家徙茂陵,到京师长安。二十岁时游大江南北,考察风俗,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二十八岁,入仕为郎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春正月为郎中将,奉使西南夷设郡置吏。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获得了有利的修史条件。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并加紧了《史记》的撰述。七年后,即天汉三年(前98),为李陵降匈奴事辩解而下狱,惨遭腐刑,蒙受了极大的屈辱,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司马迁耳边就回响起父亲临终时的遗教,以及自己发愿完成一代大典的决心;同时眼前展现了一幅幅古人发愤著述的画面。自古以来,权贵富人生时显赫,死而名灭,多到不可胜记,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毅力、崇高品格而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才能名垂后世。这就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一唱三叹、反复申说的“发愤著书”说。受李陵之祸,使司马迁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发愤撰述。出狱后任中书令,虽任尊宠之职而心如冷灰。他把自己的愤懑和不平倾注在《史记》中,成为“一家之言”,表达了鲜明的爱憎感情。他同情人民的苦难,揭露专制统治的黑暗,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一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司马迁自题其书曰《太史公书》,东汉末通称《史记》。传见《汉书》卷六十二。

为了普及《史记》,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史记》全书,题名为《史记(文白对照本)》,即将《史记》原文与白话译文对照排版,便于阅读。《史记》中的十表不便阅读,限于全书篇幅,故此割爱,将“十表”删略,只存表序。《史记》的“十表序”是司马迁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古代三千年历史的断限。本书译文依据的底本,以商务印书馆所出《史记通解》本为基础,参校中华书局点校本,分段、标点稍有调整。《史记》130篇,每篇加有题解和段意,表达译者个人的“一家之言”。“题解”排仿宋体,“段意”排楷体以醒目。古文今译是古籍整理的一个品类,做的是古今语言转换,既是普及工作,也是一项学术研究。每篇史文的题解、段意,表达的是译者的学术观点,辅助读者阅读。

后谈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史记》文本用字与续补窜附产生的真伪,以及排版所做的技术处理。关于《史记》用字,对于古今已陌生的异体字,常见的通假字,史文改用通行的今字和本字,但人名、地名中的通假字原则上仍保留原字。已通行的本字,如“勾践”就不再改为“句践”,而未改的“句”字则一律改为“勾”,余类推。

《史记》原书526500字,而中华书局点校的今本《史记》有555660字,多出了29160字,这是《史记》在流传中产生了续、补、窜、附造成的。续,指褚少孙续《史记》,共12篇,字数25055字;补,指《孝武本纪》与《礼书》《乐书》《律书》4篇。亡缺为后人所补,字数16878字;窜,指后世读史者在抄录中写下的附注文字窜入了正文,有11篇,字数4840字;附,专指司马迁本人在完稿后对太初以后的巫蛊案与李陵案两大事件,以“综其终始”补充的简略附记,共16篇,字数1553字。续、补、窜、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廓清真伪,笔者对全本《史记》作了精细考证,总计续、补、窜、附43篇,去其重为37篇,总字数48326字。其中补亡的《律书》2555字和附记1553字,合计4108字为《史记》原文。48326减去4108为44218字,非《史记》原文。中华版今本《史记》555660字,减去44218字,余511442字,即为今本保存的《史记》原书字数,占《史记》原本字数的97.1%,基本上保存了《史记》原貌。《史记(文白对照本)》,原文用不同字体的排版技术处理。《史记》全书正文,排宋体;对褚少孙续史和增窜文字,排楷体;对补缺文字已考订资料来源者,视为司马迁引用,排仿体;司马迁附记,以及正文中司马迁引录的完整文献,也排仿体。为了对照醒目,译文全用楷体。书后的附录四《史记断限与残缺补窜考辨》提供这一技术处理的依据。这样,既完整保留今本《史记》全书,又廓清真伪,一目了然,为读者阅读《史记》原本提供参考,也供学术界研究。

书后五个附录。附录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附录二:《史圣颂》碑文;附录三:译者撰写的《古籍今译略论》,说明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附录四:《史记残缺与续补窜附考辨》;附录五:《司马创作系年》。这五个附录可扩大读者的视野,对阅读全书是有帮助的。

译者

2019年3月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