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是不是只要努力,然后反复实践,就一定能成功呢?如果一个人天赋异禀,他一定能成功吗?还是说出身优越、生逢其时,就一定能成功呢?此外,肯定还会有人认为积极思考的力量才是成功的秘诀所在——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上天一定会眷顾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坚持正向思维的人。

我们不妨看清事实,如果真的如上所说,这些所谓的“成功秘诀”真的有用的话,那么世界上到处都会是成功人士。这就好像如果各种风靡一时的减肥方法真的都有效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敢穿着泳衣展示曼妙的身材了。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有太多人天赋异禀却一败涂地,有太多人坚持积极思考却无法成功,有太多人刻苦努力、做正确的决定,却依然与成功失之交臂。而在充斥于图书市场的各类励志书籍里或励志研习班上,我们却根本不会听到这些人的故事。其实可以用一句古老的格言来解释其中的原因,正所谓“成功的要素有许许多多,而一个因素就可导致失败。”

在本书中,作者斯科特•艾米克斯,一位脚踏实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提出了关于成功的全新路径。通过分析成功案例,包括达芬奇和比尔•盖茨,也包括托马斯•爱迪生和J.K.罗琳,斯科特告诉我们,努力、天赋、积极思考等因素的确促成了一部分人的成功,但这并不是让他们*终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他有力地向读者证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他/她是否愿意为了实现目标走出舒适区,放弃原本熟悉、安全、大家普遍认可的环境。

斯科特的观点并非空谈,他提出用“S.T.R.I.V.E.”的方法来获取持久的成功。读者可以学会如何设立明确、可实现的目标,如何设计行动方案,如何克服恐惧、拥抱风险,如何反思进程,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从而实现终极目标,并在成功后享受成功的喜悦。

《奋进》并不能向任何人保证一定能成功。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是一套方法论,无论你的出生背景、成长环境、天资、时机、教育程度如何,它都能让你利用自身已有的资源,尽*努力来实现真正持久的成功。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独特视角解读英文单词“strive”(意为“奋进”)的深层内涵。通过分析大众舆论对成功的误解,进一步挖掘成功所需的关键要素。作者认为,“奋进”所代表的设定目标、制订计划、直面风险、反思、审视及自我提升正是每个人走出逆境、拥抱成功的必然路径。本书不仅适合在生活中、职场上身处逆境但依然不忘“奋进”的每个人,也适合正在经历平台期却希望取得更大成就的每个人。不同读者群体—职场新人、初创企业家、学生、管理者、艺术从业人员—都能从本书中收获不一样的“奋进”动力。
【作者简介】
斯科特•艾米克斯成长于移民家庭中,周围人曾不止一次告诉他,他不会有所成就。如今他已经成为闻名全球的思想者、演说家,著有多部研究物联网和新兴科技的作品。他获得2016年世界云技术与开发运营大奖*创新力奖,也是Inc.杂志票选出的“全球物联网领域*影响力领导者和专家”。他同时也被物联网研究院评为“物联网*权威专家”,还是Speaking.com网站票选出的全球十佳演讲者。此外,他还被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为“物联网未来发展委员会”成员,并被全球众多知名人士推选为TED演讲者。
【目录】
目录


*章 奋进

003 | 流行的成功学观点本质上都是错误的
006 | 为真实、持久的成功奋斗

第二章 你有足够的热情吗?

015 | 满腔热忱,何处安放?
017 | 兴趣与成功有什么关系?
017 | 不具备天赋才能的兴趣
019 | 不具备知识与经验的兴趣
022 | 不会带来经济收益的兴趣
024 | 艺术上的成功:你了解了吗?
027 | 成名与否:三十岁是个坎!
028 | 与其投资上艺术学校,不如读个MBA

第三章 练习与机遇

034 | 练习如何练习
035 | 到底发生了什么?
036 | 年轻人的运动:都通向成功?
040 | 同样的资质,不同的成就
041 | 你该如何面对不公平的机遇
044 | 超越种族与阶级界限的巴西
048 | 超越

第四章 你很特殊吗?

053 | 错误的理念:只有不平凡的人才能成功
054 | 人类的飞行梦想
057 | 飞行:莱特兄弟才在行
059 | 权力、金钱以及失败
064 | 平凡人的神奇力量
067 | 不管你是谁,都能成就伟大

第五章 所谓秘诀

071 | 错误的理念:成功人士都有隐藏的优势
072 | 生活中的好运气?
074 | 船体下沉的恐怖回忆
076 | 中彩票的幸运儿们?
078 | 外部因素的影响力
083 | 具备多重优势依然无法成功
085 | 冒险者:厄休拉·伯恩斯
087 | 真正的隐藏优势

第六章 自我颠覆

089 | 用自我颠覆来获得成功
090 | 颠覆身体:锻炼肌肉
092 | 颠覆个人
092 | 设立远大目标
094 | “奥”字的神奇力量
097 | 重新定义业务
098 | “颠覆”国家
103 | 成功启动

第七章 放弃舒适区

111 | 冒险
112 | 舒适区与暮光区
114 | 冒险可以改变世界
119 | 赴美之路:为了寻求宗教自由
121 | 高风险的商业世界
123 | 亚马逊
124 | 个人风险,也是惊人的成长
125 | 走向光明


第八章 当你遇到更大的挑战

129 | 终极成功就是要将风险与决心结合
130 | 走自己的路,向前看
132 | 反思帮助你重新评估目标
134 | 骑在盲虎背上的盲人
136 | 灰姑娘的故事
138 | 反思助你更加坚定
138 | 从长远考虑,做长期打算
140 | 出身草莽,依然可以成就斐然
142 | 反复失败
143 | 直面黑暗之心
145 | 坚持梦想

第九章 审视并使成功*化

149 | 定期反思是否在接近目标,是否在尽全力获得成功
152 | 审视进程
153 | 个人成长
154 | 量化结果
156 | 你是在懈怠吗?
160 | 使成功*化
160 | 放大器
162 | 平台效应
163 | 网络效应
164 | 那么接下来做什么呢?

第十章 提升自我

167 | 缺乏自我关照的成功就是失败
170 | 改变身体结构—怎么改?
172 | 生物黑客
175 | 未来的你
177 | 越忙越好吗?
179 | 健康,你检测过吗?
182 | 提升脑力
183 | 压力、休息与大脑
185 | 冥想可以永久地为大脑充电
187 | 写在*后的一些话

后记

189 | 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与众不同
191 | 只有财富、地位和权力才能衡量成功吗?
194 | “奋进”的伦理学问题
197 | 一生“奋进”
206 | 共同奋进
207 | 《奋进》译者后记
【前言】
前 言


“你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别人可曾对你说过这样的话,或
者你可曾这样看自己?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可言,这简直是*伤人
的事情。但是在拉里(Larry)的童年记忆里,伤人的话仅仅是
艰难人生的一小部分。拉里的生父是美国空军飞行员,但是拉里
从没见过生父—这对每个男孩来说恐怕都是不小的挫折。然而,
拉里在其他方面还将面对更大的挫折。九个月大的时候,他曾患
上严重的肺炎,他母亲也觉得已无力抚养这个孩子,*终不得不
投靠亲戚。她后来找到莉莉安·埃里森(Lillian Ellison )和路易
斯· 埃里森(Louis Ellison )夫妻俩,让他们代为抚养。自此,
拉里的母亲就再没见过他,直到拉里快五十岁的时候。

拉里生活在芝加哥南部,那里环境恶劣,养父母均为犹太
裔,一家人生活在狭小的两居室公寓里。那时候的拉里很聪明,
也很叛逆,*崇拜的是左撇子金牌投球手山迪·科法斯(Sandy
Koufax)和王牌击球手米奇· 曼托(Mickey Mantle )。虽然拉
里的养母为人和蔼可亲,但是他和养父的关系一直不融洽。这其
中一部分原因在于路易斯生活压力沉重,在经济大萧条的年代几
乎倾家荡产。基于各种因素,拉里和养父的关系始终不是特别亲
密,家庭氛围也不是十分和睦。

拉里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酷爱科学和数学,通过努力自
学完成许多内容,然而生活对他而言总是充满挑战。刚开始的
时候,他的所有努力的确都有回报。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ampaign)的*年,拉里勤勉努力,
获得年度“科学之星”的称号。然而,大二那年,养母去世。这
让拉里遭受极大打击,他没能通过期末考试,随后办理了退学手续。

后来,拉里并没有一蹶不振,他重新开始学习,被芝加哥大
学录取。在这里,他*次接触到电脑,电脑也仿佛成了他命中
注定要毕生追求的事业。拉里并没有在芝加哥大学待太久,他选
择退学来到加州从事与电脑相关的工作。“我从来没上过专门的
计算机课程,”拉里后来在接受史密森尼口述历史集(Smithsonian
Oral History Collection )采访时说道,“我开始就是找了份程序
员的工作,大部分时候都是靠自学。我都是找本书来参考,然后
就开始编程。”

拉里先后做了几份不同的工作,但是薪水都不是很理想。他
和*任妻子好几年都一直蜗居在一居室的小公寓里。虽然经过
婚姻咨询,但是他们还是没能成功挽救婚姻。离婚后,拉里再次
陷入孤独的世界里。从那时开始,拉里找到一份与计算机相关的
新工作,也从此开始逐步创办自己的公司。

也许可以说,拉里学习过程的*时刻真正出现在1976 年。
那一年,IBM 的泰德· 考德(Ted Codd )做了一项关于“大型
共享数据库关系模型”的研究,研究的是数据库关系模型的问题。
拉里读了他们的研究之后,感觉“很震惊”。这是他人生的重要
转折点。后来,拉里曾说过:“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感受到
顿悟的时刻。”在这次顿悟的基础上,加上拉里自身的努力和天分,
他决定冒一次险:“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商
业系统。其实,如果够聪明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利用IBM 的研究,
建立自己的商业系统,还能用这项技术占领IBM 的市场,因为
我们动作比他们快。”这次冒险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拉里的冒险和努力*终都得到回报:他开发了可以在所有
电脑上操作的数据库,让自己的小公司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成长。
虽然他的公司—甲骨文公司—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是拉
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依然成为世界上第五大富豪。

他的故事非常励志—并不是因为他的成功经历本身励志,
而在于他的成功不同寻常。人们通常印象中成功所需的要素,
如良好的教育背景、独一无二的时机(正如比尔·盖茨正好在他
还很年轻的时候赶上计算机行业刚刚起步)、长时间的刻苦练习
(例如大提琴家马友友)及好运(恐怕你能说出很多名字),这
些在埃里森身上都找不到。那么到底是什么促成了拉里·埃里森
的成功呢?而我们要成功的话,到底需要具备什么要素呢?

你一定会很惊讶—因为你现在就具备这些要素。

做人生的赢家

你是否曾感觉与成功失之交臂?你是否读了很多改善人生的
书却依然感觉成功遥不可及?

很多人都与你一样有这种感觉。

励志成功学推崇各种不同的成功模式。有人说,成功就是要
靠积极的思考,这正是《秘密》(The Secret )这类书背后的成功
学逻辑。这类书认为如果你相信自己能达成目标、实现梦想,那
么你就能成功。但是事实是,你再努力积极地思考,世界并不会
照你想象的样子发展。这已经让人有足够的理由消极思考了。

其他成功学强调勤奋的重要性,认为我们需要花大量时间
(一万小时的说法都不陌生吧?)来掌握重要的技能。这种观点
看似很有说服力,就好像拿把吉他随意扫弦就会让你*终成为布
鲁斯· 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 )。这种思维的问题在于
并非每个成功的人都确实花了一万小时来磨炼一项技能。况且,
一万小时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用其来掌握一项技能恐怕我们只有
年轻时才有这样的精力。而又有多少人年轻的时候就知道将来想
成为工程师或音乐家呢?你人生的“黄金年代”恐怕已经离你远
去,而一万小时相当于整整417 天,花这么长时间来学一项技能,
似乎已经不太实际(更何况说不定你也花不起钱雇用专门的教练
或老师来指导)。并且,你可能都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马尔科
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 )在《异类》(Outliers)中
尤其强调许多人正是经过几千小时的刻苦练习,不断磨炼技能才
成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他举了披头士和比尔·盖茨的例子。但
是,并非所有成功的人都完成了一万小时的训练—还有大量不
成功的人也完成了一万小时的训练。

万一你就是没赶上好时候呢?在《异类》中,格拉德威尔特
别强调对比尔·盖茨这样的成功者来说,时机非常重要—盖茨
很早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是老实讲,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的是
另外一种非常不一样的成功模式。成功不一定就是要在对的时间、
对的地点出生在对的家庭里。成功不仅仅依靠金钱,也不仅仅依
靠刻苦锻炼。历史上有太多著名的失败案例:有的人有才有钱有
权有势,但是无度挥霍之后,结局惨淡。以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为例,他的名字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小汽车的代名词
[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的特斯拉就是以他命名的]。人们
一直认为尼古拉·特斯拉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存在:他设计的交
流电系统改变了整个世界。特斯拉童年生活幸福,他的家庭按照
现在标准来看是个大家庭(他有四个兄弟姐妹)。他父亲努力培
养孩子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母亲虽然没读过书,却也是十足的发
明家。成年之后,特斯拉每晚只睡三个小时,一生拥有七百多项
专利;同拉里·埃里森一样,他也是在某一刻顿悟之后,实现了
革命性发明。然而,尽管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他晚年却过得凄
惨而孤独。

不过,要想成功还有另外的途径—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找到了让自己的人生朝积极方向发展的途径,实现了我从来不
敢想象的目标。

你也可以!你不需要花一万小时磨练技能,不需要出生在对
的家庭,甚至不需要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者玛丽莲·沃斯·莎
凡特(Marilyn vos Savant)那么聪明。

我将这个成功的诀窍称为“奋进”。

奋进是我得以改变自己人生的*重要工具。这要求我们拥抱生
活中的改变,走出舒适区,也要求我们在逆境中依然不懈努力。你
现在就可以把控自己人生的成功,而这本小书将告诉你如何把控。
【免费在线读】
奋进:如何在逆境中取得成功

不同的过程。他们必须要学习新技能—有些挑战的新技能—
才能成功地将兴趣转换为经济收益。相反,这些人通常仅仅将兴
趣视为爱好。此外,依然会有一部分人不会得到太大的个人提升,
以实现更大的成功。

艺术上的成功:你了解了吗?

人们在分析兴趣与成功的关系的时候,有些流行观点往往忽
视了现实因素。没有哪本书会讲这样的故事:一位艺术家反复尝
试,反复失败,后来以失败告终。我们都喜欢听赢家的故事,艺
术界更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不鼓励人们做职业的艺术家或者
不应该为了美本身而开展创作。我们身处的世界非常美丽,创作
过程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艺术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艺术作品总能给我们带来非凡的体验:伦勃朗(Rembrandt)
在《伯沙撒的盛宴》(Belshazzar’s Feast)中所体现的人性,以
及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尼·马格列特(Rene Magritte)在《凝固的
时间》[Time Transfixed(La Durée poignardée)]中给人的疏离
感都是*好的证明。泰奥·扬森(Theo Jansen)的作品“仿生
兽”(Strandbeest)就堪称工程学艺术品:它的脚既有现实世界
的风力元素,又不乏独特多变的艺术魅力。戏剧故事创作也能
揭示人类独特的内心世界。莎士比亚以及欧里庇得斯[他留给我
们*有名的金句恐怕就是那句“不遗余力”(“Leave no stone
unturned”)],总能将我们与过去连接起来,回归人性的本质。



很多艺术形式,包括绘画、歌唱、话剧、雕塑、镶嵌艺术及舞蹈,
都能激发创造力,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与他人。然而,艺术界*
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很多艺术爱好者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渴望成功的音乐家、演员及歌手的数量可谓惊人。音乐数据
公司“下个好声音”(Next Big Sound, NBS)对数十万音乐家
及他们在业界产生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多少令人感
到沮丧。在2013年的报告中,NBS数据认为有超过90%的艺术
家都还没有“被发现”,而另外只有7%的艺术家“还在发展当
中”。按照他们的统计,仅有1%的音乐家可以真正被称为“主
流媒体上的巨星”。除了NBS之外,还有很多公司发现无论在哪,
娱乐界实际上都是个非常残酷的产业。在韩国,有90%渴望成
名的娱乐界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属于*贫困。在英国,演员的
情况稍微好一点:仅有一半的演员生活在贫困中。悉尼大学的研
究表明,56%的澳大利亚的演员收入在两万美元以下,而足足有
四分之一的演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兴趣并不等于成功—这其
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人们逐渐重视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