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你从未知晓的关于咖啡的历史及科普知识,开启一个关于咖啡的全新世界

著名历史学家经典力作,咖啡发烧友心血结晶,国内外咖啡专业人士高度评价

有趣有料的咖啡知识,独树一帜的表现形式,让你从新的角度认识咖啡

“罗辑思维”鼓掌赞叹,“得到”万人收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华人咖啡教父韩怀宗诚意推荐

大量罕见精美历史图片,带你进入迷人、丰富又神秘的新世界。


【内容简介】

《咖啡瘾史》

为了追寻咖啡的缘起,一个咖啡疯子开始了他的探秘咖啡历史之旅。他从咖啡发源地埃塞俄比亚出发,经过非洲、亚洲、欧洲和北美,走遍四分之三个世界,喝了2920公升各种风味的咖啡。穿梭在边界禁地、狭窄小巷、咖啡馆和祭祀场所,周旋于巫师、警察、商人和教徒之间,他用一场光怪陆离的探险之旅,对800年的咖啡文明史做了有趣的梳理。

从这场冒险、刺激的旅程中,你会发现,咖啡这一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日常饮品,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阿拉伯人开始种植咖啡时,他们的文明发展得比其他很多民族更快;当土耳其奥斯曼王国掌握了咖啡豆的大权,他们便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当咖啡在英国出现,国家争霸与征服世界的浪潮也随之掀起。咖啡怎样启蒙西方文明,又怎样改变人类历史走向?跟随《咖啡瘾史》作者冒险的足迹,你将走进一个迷人、丰富又神秘的新世界。

《疯狂咖啡因》

我们的生活一直被某种药物影响。有时你在餐厅优雅地享用它,有时只要开瓶畅饮就能马上吸收,全球各地的人都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服用,这种药物就是咖啡因。这种容易成瘾的物质在饮品、食品和药物里随处可见,它能让人更快、更高效、更警觉,军队和运动员都把它当成合法的辅助药物,相关产品每年全球消费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各大饮料厂商都争相抢夺这块大饼。

但是,咖啡因并非完美无缺。它对身体和大脑会造成什么影响?和肥胖、焦虑症等健康问题又有什么关系?《疯狂咖啡因》从心理学、医学、历史、商业等众多角度,揭露了高风险又朦胧的咖啡因世界。作者采访了危地马拉的咖啡庄园、美国的提神饮料制造商等全球相关企业,引用*科学发现,请出各色专家达人,介绍咖啡因的生产、使用和相关科学知识,帮你更了解这个时代人们*爱的药物,并且更聪明谨慎地使用它。

《全球上瘾》

巴尔扎克曾说:“如果没有咖啡,我就无法工作和生活。”咖啡是全球*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在很长时期内,咖啡豆曾是世界贸易市场上仅次于原油的重要原料,也拥有着只有少数物质拥有的文化魅力。它对于近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城市咖啡馆中的政治文化“颠覆”,就没有法国大革命,也不会有启蒙运动;战争曾为它而起,奴隶制和强迫劳动也伴随着咖啡的因素。甚至到今天,世界商品交易所内咖啡价格的波动也影响着2500万咖农及其家庭的命运。

《全球上瘾》被誉为咖啡全球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德国作家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在书中以出人意料的优雅文字,详尽叙述了咖啡从进入人类社会到形成全球产业的历史过程。他独树一帜地将咖啡作为历史中倔强的英雄、浪漫的主角,充满情感地回顾了它经历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咖啡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以及经济与文化价值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毋庸置疑,本书是了解咖啡文化和咖啡发展世界史的专著。


【作者简介】

《咖啡瘾史》

斯图尔德·李·艾伦,美国纽约人,自封社会人类学者,专门研究咖啡。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在加尔各答、巴黎、加德满都和悉尼居住。他的经历多采多姿,曾做过葡萄园工人、剧场导演、服务员、掘墓人、庞克作曲人,同时也是一名作家。他的作品刊登于《琼斯夫人》杂志、《洛杉矶周报》、《湾区卫报》,另有著作《恶魔花园》。

《疯狂咖啡因》

默里·卡朋特,科罗拉多大学心理系毕业,蒙大拿大学环境课程硕士。当过医学实验室助理、牛仔、农场工人、油田探测人员,曾为《纽约时报》、《连线》、《美国国家地理》、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等媒体报导过咖啡因相关议题。现居缅因州。

《全球上瘾》

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被认为是德国新通俗专业书籍的奠基人之一。曾担任过记者,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小说家、文化史传记和“事物历史”的撰写人。纳粹统治时期,这位犹太人作家的作品曾被列为禁书。


【媒体评论】

《咖啡瘾史》,上瘾的瘾,历史的史。这本书讲的是,咖啡这种饮品,是怎么走进人类社会,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这本书让我对“成瘾”这个现象的理解又深化了一步。

——罗辑思维

有文字记载的咖啡历史虽只有短短几百年,但小小咖啡豆,魔力无边,让世人为之疯狂,更衍生出许多奇风异俗,值得玩味。多了咖啡趣史调味的咖啡,喝来千香万味,更为甜美!

——华人咖啡教父、“咖啡学系列”作者韩怀宗

《疯狂咖啡因》是一次从生理学、心理学和商业贸易角度对咖啡因持之以恒的研究。

——《华盛顿邮报》

从《疯狂咖啡因》有条不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运动员、青少年还是实验对象中,我们社会的标准都还无法衡量咖啡因这种物质的细微之处。

——《纽约时报》

《全球上瘾》是一部充满智慧、优美文雅的佳作,值得细细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赫尔曼·黑塞

玩咖啡不可不了解咖啡历史。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千香万味的黑咖啡如何启动人类文明史?《全球上瘾》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细读咖啡史,咖啡喝来更美味!

——华人咖啡教父、“咖啡学系列”作者 韩怀宗


【目录】

《咖啡瘾史》

推荐序一 小小咖啡豆,魔力无边

推荐序二 一场关于咖啡的冒险旅行

导言 *杯咖啡

01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源头

地狱的季节

我的第二杯咖啡

02 咖啡的祈祷

奥罗墨族的咖啡仪式

撒尔仪式中的咖啡

前往阿玛卡

03 也门的古老咖啡港

航向摩卡港

*个用咖啡豆煮咖啡的人

05咖啡与卡特叶

咖啡的邪恶姐妹

恶魔的饮料

06也门咖啡

现代咖啡的前身

07咖啡在印度

加尔各答的咖啡馆

*:猴子与猫的粪便?

08守信用的骗子

咖啡杯外的故事

09土耳其咖啡帝国

旋转舞与咖啡

香料市集中的催情咖啡

10战争与咖啡的传播

严禁咖啡的苏丹王

卡布奇诺源自维也纳?

11欧洲革命运动的推手

取代啤酒的「黑色吟酿」

催生民主与人文的场所

咖啡扩张主义

12巴黎咖啡馆

助消化的圣品

咖啡馆里的革命

13咖啡与新世界的相遇

谁将咖啡带到新世界?

追寻咖啡路径

14航向巴西圣多斯

在海上

狄克鲁与咖啡树苗

15巴西奴隶王国

咖啡与奴隶

巴西咖啡王

圣灵、异教徒与外星人

16非洲老奴隶的幽灵

普雷托.威赫的故事

17咖啡上瘾之国:美国

*难喝的咖啡在何处?

咖啡因万岁

18尾声

谢辞

《疯狂咖啡因》

导论 苦涩的白色粉末

*部 传统咖啡因

*章 咖啡因文化的摇篮

巧克力与咖啡因

可可庄园之旅

巧克力产业

第二章 中国的茶

马连道的茶文化

茶与咖啡因

不同国家的饮茶文化

活力新产品

第三章 咖啡的风靡

高山上的原产咖啡

咖啡产业的沉浮

在世界各个角落享用咖啡

诱人的咖啡馆

咖啡的复杂风味

成就咖啡的咖啡因

第四章 冲杯好咖啡

*赚钱的精品咖啡

单人份包装的创新

来势汹汹的竞争

第五章 迷惑人心的咖啡因

对咖啡因的依赖

戒断咖啡因

咖啡因与其他药物

偏好咖啡因

咖啡因与尼古丁

第二部 现代咖啡因

第六章 红牛饮料的始祖:可乐

*瓶能量饮料

关于咖啡因的对决

如何规范使用咖啡因

第七章 热腾腾的咖啡因

成为日常必需品

去咖啡因

供应紧缩的挑战

第八章 从减肥药到香吉士汽水

减肥药丸里的咖啡因

能量饮料里的咖啡因

香吉士汽水危机

第三部 咖啡因上瘾的身体与脑

第九章 运动员的爱药

咖啡因战术

咖啡因对运动员的影响

正确摄取咖啡因

违规红线

咖啡因的陷阱

协助耐力赛

第十章 特种部队的咖啡因需求

战备口粮的原料之一

助力飞行员

海豹突击队的测试

咖啡因与睡眠

第十一章 失眠、焦虑与恐慌

睡眠问题

诱发焦虑

代谢咖啡因

咖啡因与恐慌症

*精神状态

产生幻觉

第十二章 治疗剂量

医疗用途

咖啡因的奇怪特性

第四部 防堵咖啡因

第十三章 释放野兽

咖啡因保卫战

对产品安全的争议

营销的威力

与酒精混合

第十四章 标签的背后

缺失的标签

咖啡因的标准

管控咖啡因

难解的健康问题

更受欢迎的能量饮料

第十五章 摊牌的时刻到了

安全性调查

正视问题

混淆视线

化学合成的咖啡因

致谢

《全球上瘾》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新版序

自序

*卷 神奇的力量

*章 也门的夜

失眠的羊群

神奇的饮料

第二章 与葡萄酒神的较量

陌生的力量

酒神的劲敌

第三章 神奇的咖啡因

灵丹妙药

恰到好处的比例

第四章 迫害和胜利

咖啡之争

*出色的斗士

第五章 英雄哥辛斯基

战争中的咖啡

在欧洲的萌芽与风靡

第二卷 民族的健康

第六章 威尼斯人的商品

战士与商人

德国没有咖啡

第七章 啤酒的统治

无酒不欢

外貌革命

不可能的正面交锋

第八章 马赛医生的致命一问

马赛*家咖啡馆

医生的争论

第九章 苏莱曼·阿加和巴黎人

土耳其使者

对咖啡的敌意

咖啡馆的起源

第十章 “咖啡老哥”

在英国起步

遭遇拦路虎

咖啡馆里的文学家

来自东方的继承者

第三卷 农民、商人和国王

第十一章 岛上王国——荷兰

争夺人间天堂

荷兰新霸主

发现财富源泉

第十二章 咖啡与专制主义

国家利益

咖啡垄断权

第十三章 文学百年

赞美咖啡

咖啡馆的社交圈

咖啡的英雄史诗

革命年的咖啡

第十四章 奢侈品与统治者

失去自由的咖啡

摧毁垄断势力

高税金奢侈品

第十五章 拿破仑与菊苣代用咖啡

对抗英国

自力更生

代用咖啡之祖

第四卷 咖啡和19世纪

第十六章 茶的冲击

殖民地产品中的佼佼者

欧洲的宠儿

茶的反对者

第十七章 柏林女人的快乐

惊人的消费

女人的饮料

旅行伴侣

第十八章 奥匈帝国的咖啡馆主

咖啡馆与日常生活

对文学的滋养

第十九章 投机和西班牙危机

能量必需品

买空投机

第二十章 收成—市场—价格“铁三角”

波动的价格

交易所里的暗斗

第五卷 巴西的霸权

第二十一章 土地、帝制和劳动力问题

主导咖啡市场

上帝的恩赐

度过劳动力危机

外汇动荡

第二十二章 锡兰岛咖啡种植园的没落

咖啡竞赛

锡兰岛的咖啡

第二十三章 巴西的经济战

维持高价的方法

弊病与危机

政府介入市场

防御机构的失败

第二十四章 从理智到荒谬——咖啡燃烧起来!

桑托斯的火焰

解决咖啡问题

第二十五章 终曲

续写及展望(1952年)

附录


【前言】

推荐序一

小小咖啡豆,魔力无边

这是一本寓教于乐、探索咖啡趣史的壮游记,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是重度咖啡嗜者,也是一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兼咖啡冒险家。

19 世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将西方文明的启蒙归功于欧洲从烂醉如泥的酒鬼国度成功转型为喝咖啡的理性社会:“文艺复兴抒发的新思潮,部分归因于一件足以养成新生活习惯,甚至改变民众气质的大事件——那就是咖啡的出现。”作者为了证实此论点,不惜自掏腰包,上穷碧落下黄泉,从香醇的源头—— 阿拉比卡的原生地埃塞俄比亚起程,走访 3/4个世界,探索咖啡真理。

有文献记载的世界咖啡史,滥觞于15世纪的阿拉伯世界,距今不过短短 700年,却也波澜壮阔,血泪斑斑,堪称一部欧洲列强侵略史,而阿拉比卡咖啡树的传播路径,从旧世界的埃塞俄比亚和也门,传播到新世界的印度、印尼和拉丁美洲,恰好与殖民帝国的扩张足迹不谋而合,从东非到也门,一路东进印度、锡兰、印尼,直到 1714 至 1720 年以后,荷兰人和法国海军军官德·克利才将咖啡树引进加勒比海诸岛与中南美洲,一举打破伊斯兰教世界(也门与奥斯曼帝国)垄断咖啡产销数百年的局面。

换句话说,目前阿拉比卡产量*的中南美洲,在 18 世纪初叶以前,并没有半株咖啡树。荷兰、法国、葡萄牙等殖民帝国洞悉了咖啡黑金的庞大商机,在扩张属地的同时,也引进非洲黑 奴到亚洲和拉丁美洲种咖啡,堪称无本生意——因为土地与苦力 全是武力掠夺而来。但咖啡因与咖啡馆确实有助于欧洲人开智与 排便,摆脱酗酒、便秘的生活形态。1789 年法国大革命的志士在攻陷巴士底监狱前,就是在咖啡馆誓师,而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 军事家拿破仑、作曲家贝多芬等历史名人,也都是咖啡因的受益者。

作者寻找咖啡真理的壮游,大致也是依循此路线寻秘探险。虽然 15 世纪以前是咖啡的“史前时代”,并无文献可考,但据史学家考证,*早的咖啡不是喝的,而是通过嚼食咖啡果子与叶片, 获取提神物。居住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卡法(Kaffa)森林的奥罗摩族(Oromo,俗称盖拉族)是*早利用咖啡因的勇士,有嚼食咖啡果提神的习惯。他们甚至将咖啡果捣碎,混以油脂,揉成圆球,是征战或打家劫舍前必吃的“铁粮”。

卡法森林随处可见野生咖啡,不但是阿拉比卡原产区,也是咖啡基因庞杂度*的地区,因此语言学家认为“咖啡”的语音源自卡法。但另有学者认为咖啡语音源自阿拉伯语美酒(Qahwa),这两字的读音近似咖啡。

作者也来到埃塞俄比亚东部古城哈拉进行考察。这里盛产“长身豆”,也是阿拉比卡传进也门的跳板。原来奥罗摩族人与其他部族战争失利被俘後,被辗转从哈拉古城运到也门做奴隶,进而将随身的提神圣品咖啡果子带到阿拉伯半岛,点燃了咖啡浪漫史。

有趣的是,作者发现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古音不是“Kaffa”,更不是“Qahwa”,而是“布纳”(buna),“咖啡是我们的面包”,埃塞俄比亚语音为:“Bunadabo naw”。万万没想到,咖啡原产地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发音,竟会和学者所界定的字源不同,又为浪漫咖啡史增添一页趣闻。另外,法国 19 世纪诗坛神童兰波弃文从商,远赴哈拉买卖咖啡,作者也亲访兰波的哈拉故居。由于发音问题,他误以为当地人要带他去看“蓝波”电影,令人莞尔。

咖啡从旧世界传入新世界的过程,充满了尔虞我诈,美人计、美男计,无所不用其极。“催生公”德·克利的汪洋历险记太传奇了,作者怀疑是否真有此号人物,亲自杀到法国西北部的迪普尔(Dieppe),居然找到了德·克利的曾曾曾……孙女凯萨琳·伯内·柯特罗,证实德·克利当年以美人计智取凡尔赛宫暖房里的咖啡幼苗, 千里迢迢护送到加勒比海马丁尼克岛的事迹,千真万确。

作者也来到维也纳,探索 1683~1684 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王穆拉德四世(Murad IV)攻打维也纳的离奇故事。当年乔装出城,顺利打探土耳其军情的间谍法兰兹· 哥辛斯基(Franz Kolschitzky)为维也纳立下大功,但他不要金钱奖赏,只要土耳其军队留下的咖啡豆,并开设蓝瓶之屋咖啡馆,发明了过滤式咖啡加牛奶的新喝法,点燃欧陆咖啡的热潮,不同于伊斯兰教徒喝咖啡不过滤、不添奶的传统味道。后人尊奉哥辛斯基为拿铁和卡布奇诺的先驱。

*后,作者回到美国,探讨南北战争中联邦政府的北军*后获胜的重要原因,竟然是北军掌控各大港口,以提神的咖啡为军粮,让士兵作战更卖力,一举击溃无咖啡可喝的南军!咖啡因从*次大战以来就是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武器。

有文字记载的咖啡瘾史虽只有短短几百年,但小小咖啡豆魔力无边,让世人为之疯狂,更衍生出许多奇风异俗,值得玩味。多了咖啡趣史调味的咖啡,喝来千香万味,更为甜美!

韩怀宗

“咖啡学系列”作者

推荐序二

一场关于咖啡的冒险旅程

每一杯咖啡背后,都存在着 9999 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们喝到的赤赭之水更显芳醇。《咖啡瘾史》这本书,引人入胜地带领我们找回了失落的历史桥段。

作者斯图尔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咖啡探险家,为了穷究一杯咖啡的历史演化,亲身寻觅,造访咖啡流传的路径,这对所有的咖啡人来说都是非常兴奋的一件事。他就像帮助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小梦想,将他路途中的艰辛与收获点点滴滴地分享给爱好咖啡的人。

从非洲到亚洲,再到欧洲和北美,斯图尔德坐着火车、帆船、人力车或者骑着驴,穿越边界禁地与危险区域,参与咖啡的祭祀仪式,经过扎伊尔奴隶以前走过的路径。在伊斯坦布尔小巷,在维也纳、伦敦与巴黎咖啡馆,都有他的足迹。在异国不同地方的亲身见证,让这场旅行充满了奇趣、冒险和刺激。就像我曾经在非洲布隆迪担任卓越杯评委,当时遇到该国政治纷乱,机枪流弹就在我们的杯测场外扫射,以后每每品尝美味的布隆迪咖啡时, 我都会回忆起这件往事,颇具别样心情。

在旅途中,斯图尔德从无数相关的人和地点那里,挖掘出了咖啡背后隐藏着的历史碎片,让沉没在时间中的真实片段一一复活,仿佛触手可及。读着书中的文字,似乎喝咖啡时都会想起苏菲派的旋转舞画面,或是维也纳公主带给法国的新月型面包——可颂,让所有吃着它的人,不知不觉地成了讽刺土耳其惨败历史的见证人。

让我更喜欢的,是书中提到一些奇闻轶事。每天都喝咖啡的我们不会知道,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代,妇女的丈夫如果提供的咖啡豆不够多,她是可以提出跟他离婚的。我们更不会知道, 埃及、土耳其都会用龙涎香加入咖啡,以增进催情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先将一克拉龙涎香放在咖啡壶里,然后放在火炉上融化,再用另一个咖啡壶煮咖啡。要喝的人可以放一些在咖啡杯里, 再将煮好的咖啡冲进去。”斯图尔德更在书中介绍了一些对咖啡 的新鲜看法,比如作者在和德国《南德日报》总编辑乔菲讨论咖啡的社会文化意义时,乔菲说到:“不好的咖啡就等于扩张主义,帝国主义与战争 ;好的咖啡则象征文明、反战主义与懒散。”让人从另一个角度更新了对咖啡的认知。

我也曾经如同斯图尔德一样,走访云南、印尼、非洲和中南美洲各国咖啡产地。对所有热爱咖啡的人来说,不会畏惧穷乡僻壤, 只为了追寻到美味的咖啡,让受到创造力局限的人们解放想象力, 让生活贫困的咖农们能够有安居乐业的时刻,更让咖啡带给人们 勇气,改变自己的生命。所以读到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强烈的共鸣。

在众多关于咖啡的书里,《咖啡瘾史》的视角*为独特。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喜爱咖啡的人,深入了解这些故事和历史,让我们的咖啡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江承哲

折石咖啡创办人、首届世界咖啡烘焙大赛亚军、国际咖啡评委


【免费在线读】

“你喜欢韩波吗?”问我话的是一位瘦小的阿拉伯人,他蹲在白色土墙的阴影下,有敏锐的眼神、稀疏的胡子,头上裹着白色印度头巾。实在看不出他是西尔维斯特· 史特龙的影迷。

“韩波?”我不肯定地重复。

他点点头:“没错,是韩波。”他抖了一下肮脏的围巾,把衣角从地上撩起来。“韩波。”他又讲了一次,但无精打采,好像很无趣的样子。

“你是韩波迷?”我感到讶异,因为查尔斯· 布朗森(Charles Bronson)在那里比较有名。我伸展了一下手臂,想问清楚他的意思:“你真的喜欢?”

他一副不高兴的样子看着我:“韩——波,”他固执地再说了一次,“韩波、韩波,”并问我,“你喜欢吗?”

“不喜欢!”我边说边走开,“我不喜欢!”

我刚抵达哈拉(Harrar),这是坐落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偏僻小镇。经过辛苦而漫长的24 小时火车旅程,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到哈拉,我就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镇。哈拉弯曲的小巷不但车少,扒手也少,不像亚的斯亚贝巴到处是小偷,像挥不去的苍蝇。有一晚,我从亚的斯亚贝巴的居所外出,参加“友谊的咖啡仪式”后差点遭抢。

我喜欢哈拉的阿拉伯风味,白漆土墙的建筑,还有女孩身穿五颜六色的非洲吉卜赛围裙。看来只有韩波迷男子想向我捞点钱,但他却不像大坏蛋。

哈拉的传统房屋里,有着伊斯兰风格装饰的壁龛

我走进一间舒适的咖啡厅,选择在有树荫的位置坐下。这家咖啡厅使用旧式咖啡机,煮好后再用小酒杯端给客人。这种咖啡的味道强烈得令人吃惊。我想应该是埃塞俄比亚特殊咖啡豆煎烤后产生的焦味。哈拉的咖啡豆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排名只在牙买加和也门之后,可是哈拉的咖啡豆风味很特别……我猜是当地的咖啡豆与扎伊尔(Zaire)的罗布斯塔(Robusta)咖啡豆混合,才会喝完*杯就有兴奋感。

我再点第二杯咖啡时,那位“韩波迷”在对街盯着我,我们对看一眼,他耸耸肩,摆出要带路的手势,我则皱一下眉头。

哈拉是非洲*有自己传说的古老城镇,曾因一位伊斯兰圣人的预言而对外封闭几百年。那个预言说,哈拉会因为非穆斯林人的进入而崩溃瓦解。封城期间,想进入的基督徒会遭断头,非洲商人也被禁在门外,他们的命运则由当地的狮子摆布。其实当时的哈拉城没有好到哪里,路上到处是猎狗在啃咬无家可归的人民,巫术与贩卖奴隶的风气非常兴盛,尤其是将去势的黑人男孩卖给土耳其妻妾,作为她们的奴仆。到了19 世纪,这座封闭的城市由于与世隔绝太久了,因而产生了与外面不同的语言,到现在当地人还在使用。

这些传奇轶事曾吸引欧洲*勇猛的冒险家到哈拉一探究竟,有些人成功闯入,也有许多人失败,直到理查德· 伯顿爵士(Sir Richard Burton,发现尼罗河源头的英国人)在 1855 年乔装成阿拉伯人,随人群混入城里,哈拉城才就此瓦解。

让人印象深刻的早期西方访客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阿蒂尔· 兰波(Arthur Rimbaud)。兰波到巴黎时只有17 岁,经过一年追求感官刺激的生活之后,他被封为城里*颓废的人。19 岁时,他完成杰作《地狱一季》(A Season in Hell);20 岁时,他已经写下想表达的全部感情,之后就封笔不再写诗,神秘消失了。这个兰波呀……

17岁的拉蒂尔·兰波

“韩波!”我大叫一声,从座位上跳起来。原来那家伙指的是兰波(英文读音是兰波没错),他想要带我去兰波的豪宅。这位天才诗人放弃写诗之后,其实没有真正消失,他只是突然苏醒过来,成为了哈拉城的咖啡商人。此时,那个兰波迷男子却已经消失无踪。

兰波会到埃塞俄比亚,不只是为了要进入买卖咖啡的行列,事实上他也想亲身体会《地狱一季》里的一段叙述。他在书中预言自己会到一个并不存在的气候地带,回来后会“有钢铁般坚硬的肢体、古铜色皮肤,以及类似疯狗的凶恶眼睛”。他真正想要的是冒险、刺激,还有金钱,他在哈拉已得到前两项。当时,哈拉族长已被罢黜20 年了,社会弥漫着紧张的情势,法国商人需要一位能够为了一颗咖啡豆而牺牲性命的疯狂人物(虽然当时报酬高达每磅100 美元,还是少有人愿意涉足这项生意)。兰波正是他们想要找的人。

哈拉生产的那种长条形咖啡豆之所以重要,并不只因气味香浓而出名。有很多人认为,看似不起眼的罗布斯塔豆,就是在这里升级为进化后的“阿拉比卡豆”,这就是为什么埃塞俄比亚哈拉的豆子突然冒出头的原因。如果想了解这个重要性,就要先知道这里咖啡豆的两个种类:一种是来自东非、甘美香浓的阿拉比卡豆,这种咖啡豆生产于海拔较高的地区;另外一种是被视为无物,来自扎伊尔的罗布斯塔豆,这种咖啡豆到处都有生产。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到文明之前,还没有发现咖啡因的神秘时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