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印论史》初版于1994年,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作者从历史和理论高度,爬梳各类印论资料,用文献及实证方式,构建打通了印论史上的诸多环节,诸如“笔意表现论”与“印从书出论”的关系,“印从书出论”与“印外求印论”的关系,解决了一些印学史上的问题。同时,基于作者自身在篆印方面的大量实践,此书对篆刻艺术研究者和学习者更有借鉴意义。作者又经二十余年之积累,补充了新资料,增加了新图版,对一些说法做了修正。此次修订版,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黄惇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7年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1982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8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全国篆刻艺术展评委、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等。任江苏省政协委员。获2001年政府特殊津贴。学科专业:美术学。主要研究方向:书法、篆刻艺术史论研究。

著作、论文、代表作:《中国古代印论史》、《书法篆刻》(作者),至今已再版二十余万册、《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2l卷(总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元代印风》(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明代印风》(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明清瓷器押印印风》(主编)、《当代中国书坛格局的形成与由来》--二十世纪末的思考、《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中国书法全集-金农郑燮卷》(与周积寅教授合作)、《中国书法全集-赵孟频卷》。

获奖情况: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2001年获《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2001年12月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3年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在韩国获《99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大奖;1983年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

承担国家、省级以上科研课题:一、国家95计划重点图书:《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丛书》21卷(已出版);二、国家95计划重点图书:《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已出版);三、文化部高等艺术院校95重点教材、江苏省人文社科科研2000年度课题:《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四、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度课题(国家资助课题):中国古代印论研究及《中国古代印论类编》。

【目录】

《中国古代印论史》修订本自序  黄惇

写在黄惇先生《中国古代印论史》修订重版之际  辛尘

序言  戴小京

绪论

附录 伪托何震的《续学古编》辨讹

后记

人名索引


【前言】

《中国古代印论史》修订本自序

当读完这本《中国古代印论史》修订本三校样后,我的心才稍稍平复。 此著199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写作时间更早在 1988 年前后。今修订后 仍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因此我首先要感谢上海书画出版社,感谢为新版付 出辛勤劳动的编审茅子良先生和责编吴云峰先生、曹瑞锋先生,还有我并不知晓姓名而为新版付出心血的编辑。新版又蒙辛尘先生作有新序,也是我需要由 衷感谢的。

《中国古代印论史》是我近三十年前的旧作,这三十年,祖国日新月异, 飞速发展。在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回忆当初我撰写此著的动机,即意识到作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的篆刻理论——印论,不应在现代化进程中湮灭。因此对于印论被学界遗忘的担忧,对于印论文献中真伪考证的困难,对于我在研究中“杜 撰”的如“笔意表现论”“自然天趣说”“一体论”等许多印论概念是否为读者接受的疑虑,都曾在原著《后记》中流露于笔端。然而,这三十年书法篆刻的学术界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当年写作时的孤独感也渐之淡忘,这是因为有许多学者和博硕研究生参预到篆刻史论的研究中来。尤其在拙著出版十年后的本世纪初以来,关于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已向纵深大大推进了。为此,当新版问世时,我更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三十年前的旧作,当然会打上三十年前的历史印记,文中学术规范的疏忽、引文断句的讹误、标点符号的不严谨,都有不尽如意之处,此次修订都努力一一纠正。调整和新增后的插图,或许能更好地帮助论述的提升。至于原作之章、节、目的安排,皆一仍原稿。如同装裱旧字画,我以为新装之目的,当整旧如旧,否则便没有了历史的真实性。2010 年我曾将本书写作的基础材料加上后来新收集的古代印论文献,整理分类,汇成上下两册《中国印论类编》出版,有朋友建议我将新获得的发现与感知,在修订本书时增添进去。我以为这两种著作本是相互补充又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中国古代印论史》主要是研究,而《中国印论类编》主要是文献归类和整理,功能不同,也不可替代,加上是我不同时间段的成果,所以我一仍原稿,也有这层意思的考虑。

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刚获得硕士学位的青年人,而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庄子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想这本旧作也当视为印论研究及篆刻艺术史研究中的沧海一粟。如果此次新版还能继续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有一点点贡献,那便是我的初心。

黄 惇

二〇一八年初夏于金陵秦淮河西风来堂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