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来自《经济学人》的思辨

《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个人文集。

为你展示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的真实面目

科技和商业两种巨大的力量相互碰撞,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股力量将改变这个世界,改变我们每个人——而这,就是所谓的“聚变”

☆帮你塑造经济学人的深刻洞察力和知性、智性的思维方式

深入、专业、点穴式地分析解读全球热点话题展现立体多元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前沿思考

☆知名财经媒体人、教授学者鼎力推荐

《南风窗》《*财经日报》前总编辑秦朔、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王丰、金杜律师事务所中国管委会主席张毅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科技以乘数效应迈进的数字时代,很多人都会感觉自己仿佛正在追赶奔跑的列车,很容易被甩下来,也很担心被甩下来——焦虑因此而生。

本书作者吴晨从科技和商业加速结合的大趋势出发,以商业与科技十字路口的问题——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问题——为核心,通过经济学人的视角,就当今全球热点话题,做出深入、专业、点穴式的分析解读,为读者展现立体多元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洞见。

我们正处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不如从本书开始,着手构建属于你自己的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找到抵抗时代焦虑的解药!


【作者简介】

吴晨

《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任欧洲金融(亚太区)总编辑《财务总监》杂志主编。研究范围涵盖国内外*的科技趋势,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自动化,以及它们对商业的影响;创新的驱动力,以及管理领域里的*实践。


【媒体评论】

吴晨多年来在国际一流的财经媒体工作,视野开阔,涉猎广博,勤于阅读。他不仅常把全球知名学者、作家的*思考介绍给我们,而且在融会贯通后,总会用充满睿智和情怀的一家之言启迪我们的思考。

——秦朔

《南风窗》《*财经日报》前总编辑

1980年开始,两大因素改变了人类:科技革命和商业全球化。聚变之下,我们作为个人该如何应对?婚姻、家庭、国家会走向哪里?人类未来的命运又会如何变化?吴晨的著作《聚变:商业和科技的前沿思考》将帮助我们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

吴晨在技术创新、商业思想、管理哲学等领域颇多深度思辨之作,令人钦佩。本书汇集了他近几年作品的精华,不可不读!

——王丰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一本严肃但也有趣的书很有意义。这本书的每篇文章都关注不同的值得探究的主题,却又都围绕着商业和科技这两个时代的热点话题展开,值得一读。

——张毅

金杜律师事务所中国管委会主席


【目录】

推荐序 以知论道,道不远人

自序 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

*章 商业趋势 

2019 年的十大预测 

从罗默获诺贝尔奖谈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美国医疗改革的“知行合一”

生物学给经济学带来的活力

致敬跨界者

独角兽追寻者的盲点

第二章 数字经济

从移动营销的巨变到个人数据交易

“网飞经济学”的启示

活在AI 时代—四本书读懂人工智能

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的未来?

——对话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泰格马克

区块链能否塑造新的数据隐私观?

互联网平台需要拥抱“公共精神”

第三章 评论与思考 

另一只眼复盘金融危机

美国精英教育潜规则 

航天的细节 

别让“蓝色的谎言”泛滥 

揭开“后真相”时代病灶 

“长臂原则”如何瓦解他国商业巨头? 

美式“铁饭碗”的瓦解 

第四章 求变中国 

从全球经济荣枯的视角看中国的发展 

我们该怎么看待人口问题

中国如何在非洲双赢? 

反思中兴通讯事件 

让故宫鲜活的不只文创 


【前言】

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科技以乘数效应迈进的数字时代,很多人都感觉仿佛是在追赶奔跑的列车,很容易被甩下来,也很担心被甩下来——焦虑因此而生。技术带来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在碎片化我们的时间、我们的认知,乃至我们的知识体系。知识的快餐吃得久了,尤其还习惯了被喂养,反而让我们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之下——论知识的囤积,我们是比拼不过机器的。

所以,“慢是新的快”——拿出大块时间去阅读、去思考——是抵消时代焦虑*好的解药,也是应对快速变化的良药。广泛阅读,就能发掘出不同领域表象之下千丝万缕的联系。勤于思考,尤其去思考十字路口的问题,也就是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问题——比如快速变化的科技应用到底会对未来商业模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不断获得启发,也因此会对这个快速复杂多变的世界有更清晰的认知。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什么叫终身学习?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每个人的知识储备约6~8年就需要更新,未来的更新频率可能越来越快;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50 岁是新的20 岁”的准备,即当你50 岁时,你的工作被机器取代而使你不得不重新开始一份新的职业。在这个意义上,广泛阅读很重要,它会帮助你理解过去并了解当下,使我们能够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深入思考也很重要,因为那仍然是人与机器*的区别。

阅读与思考正是集千万人智慧于一处,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看待和解决问题。人际关系有“六度空间”理论,知识体系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十本书可能涉猎两到三个不同的领域,但其中的相似之处会带给人意想不到的豁然贯通之感。

每个人阅读的出发点不同,每个人都有特定领域的知识积累,也存在各种不同领域的盲点。比如,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推动力是科技的变化,但作为非科学研究者的我们,通常很难直接去理解和掌握各种前沿科技,每个人应该力图去做的,是探索科技变化的背后,它给

经济、商业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这种探索,一方面可以以史为鉴,研究人类历史几千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几百年,科技变革的浪潮给人类社会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和影响,而这种冲击和影响又是如何随着新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而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另一方面,则要不断问问题,追问这一轮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或者“黑科技”与之前的浪潮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还能发现,任何一次科技变革所带来的改变都不是单一新科技对单一旧科技的简单替代,而是更为深远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体现在工业流程的巨大改变——蒸汽机时代的工厂布局是中心化的,以蒸汽机这一动力源为中心;而在电力被发明、电机被广泛使用的新时代,工厂被去中心化了,因为即插即用的电和小型化的电机让动力源可以更分散地分布。这一变化也可能体现在旧与新的对抗中。新技术的使用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很早就有人看到了集装箱的优势。集装箱装卸简便,装卸船的时间是散装船的几十分之一,效率的提升将大大增加港口的吞吐量,也让设计大型货轮和超大型货轮成为可能;但是集装箱的推广会直接导致大量港口工人失业。效率提升,由塔吊来完成集装箱的装卸,甚至实现无人港口,背后是散装货轮装卸货物所需要的成百上千工人的重新就业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趋势,解读复杂的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查缺补漏,吐故纳新,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默所说:“知识与创意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阅读与思考,*终都要落脚于可以分享出来的知识的积累。这本小书,就是我过去一年对搭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的积极尝试,涵盖了从数字经济到商业转型,从航天轶事到医改创新,从对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的思考到以新兴市场荣枯法则看中国发展等各方面的议题。题目看似繁杂,仔细梳理一下,又似乎有一定的脉络——一言以蔽之,就是如何通过对历史、对他山之石、对跨界思考的梳理,来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个日益快速变化的复杂世界,积累起前瞻与洞察,增强应对变化的底气。


【免费在线读】

独角兽追寻者的盲点

坏血的逻辑

追寻独角兽的资本盛宴,也是此起彼伏的创始人的造神运动。名校辍学、远大愿景,再加上“现实扭曲力场”(Reality Distortion Field),乔布斯的烙印深深影响了新一代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只是有时候会产生盲点,东施效颦的“构想”终有被揭穿的时候。Bad Blood一书(直译成《坏血》,也可以引申为“敌意”,很巧妙的双关)就揭露了这样一家曾经誉满硅谷的独角兽企业Theranos。调查故事令人血脉偾张,但是故事背后所揭示出的硅谷的结构性问题,也就是独角兽本身及它的追寻者的盲点,更发人深思。

《坏血》的主角是Theranos 的创始人伊丽莎白·福尔摩斯(Elizabeth Holmes)。福尔摩斯(和名侦探没有关系)是典型的硅谷创始人,在斯坦福大学读大二时就辍学创业,花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一款专利,构想了一个用几滴指尖血就能测试出潜在问题的“宝盒”。注意!“构想”这个词很重要。因为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真正知道福尔摩斯的专利到底有多少高科技成分。

福尔摩斯极具感染力,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她把指尖验血描绘成医疗行业中变革性的技术,既能让那些晕血晕针的病人能够简易地了解验血指标的情况,又能在战场或者像埃博拉病毒泛滥区这样的特殊环境中提供就地验血的解决方案,还能让患有长期病症的患者可以在家里随时观察自己的血液体征,让医生能够远程调剂用药量。指尖采血即可完成几百项验血实验,机器便携,可通过互联网对采血数据进行远程分析。如果这一切都能实现,的确是医疗行业革命性的成果。但福尔摩斯把移动互联网讲故事的方式用错了地方。

硅谷从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那一代开始,就流行这样一种文化:好的创业公司要能构筑伟大的梦想,描绘出伟大的产品。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描绘这种伟大的产品,叫作vaporware,也就是“悬在空中一吹就散”的产品。逻辑很简单。首先编织一套美丽的梦,努力向投资人兜售这个梦;拿到融资之后,再不断努力小步迭代,希望逐渐追上这个梦。在追梦的过程中,创业者们也总是对真实的进阶情况遮遮掩掩,靠自己的魅力补足产品的缺陷。乔布斯的Mac 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种造梦神话用在移动互联网上,如果无法实现,至多让投资人亏钱,让消费者空欢喜;但是如果用在医疗领域,就有可能人命关天。福尔摩斯显然希望用自己的魅力来补足产品的缺陷,以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用假象和谎言来替代真实的技术进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