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吴国珍,教育学博士,翻译出版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十多年来致力于组织和参与教师叙事探究勇气更新公益探索,关注教师真诚开放的“场域氛围”。
本书在长期推进教师勇气更新公益探索的基础上,聚焦教师叙事探究和心灵成长,捕捉滋养城乡教师群体成长的“场域氛围”,借鉴“U型理论”贯通“心灵-场域-制度”。
本书内容丰富,体例完整,读来颇多受益。

篇目:
《导言 教育U境进化平衡》P009
《第二节 开放教师勇气更新场域氛围》P011
《*节 开放城乡教师群体成长氛围靠精神力量》P057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这样自然平衡——“教师勇气更新”U境进化力图对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和诚信文化再生进行整体探索,直面内心恐惧阴影和外部失信文化之间的恶性循环。试图通过转换竞争重心,协调公平与效益的新格局,扭转分分必争的失衡系统,使其回归正常,寻求“心灵—场域—制度”之间的良性互动,使文化良性嬗变,使诚信文化再生。


【作者简介】

吴国珍,江西进贤人。1996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翻译帕尔默《教学勇气》(2005、2014),2006年开始在北京组织跨校教师心灵叙事活动,发展为“教师勇气更新”公益活动(上海浦东,2013;北京八十中,2014;山东曹县,2017;北京十八中,2017;江西弋阳,2019)。 2019年开始推到线上不断汇聚勇气种子加深体验本书的核心灵魂:开放教师叙事探究和心灵成长形神相生的氛围。关注如何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呵护教师心灵,让20余年的探索扎根大地。


【目录】

总序 助缘001

导言 教育U境进化平衡009

*章 教师叙事探究与心灵成长形神相生

*节 认识自我,生命神韵004

第二节 开放教师勇气更新场域氛围011

第三节 触摸教育场域进化纹理014

第二章 叙事探究开放养心氛围

*节 叙事氛围滋养教师回归心灵 025

第二节 叙事探究更新教师交流文化036

第三节 经由恐惧成长,回归心灵042

第三章 开放城乡教师群体成长氛围

*节 开放城乡教师群体成长氛围靠精神力量057

第二节 基层县开放勇气更新场域氛围064

第三节 开放线上养心氛围068

第四节 一沙一世界,整体联通073

第四章 重建升学考试制度——一项“减速齿轮”改革设想

*节 突破瓶颈需原创顶层设计089

第二节 “减速齿轮”改革“一箭三雕”091

第三节 年级水平考试呵护学生适性发展 097

第四节 竞争转向发挥高级心理能力,开放题命题突破难点,配合分类考试 104

第五章 新制度环境引导教师改变,趋利避害本能良性转化

*节 改革带来学生的可能变化 119

第二节 改革带来教师的可能变化122

第三节 改革带来家长择校倾向的可能变化125

第四节 新制度环境中的城乡教育共进契机 128

第六章 “高考资格正确率”的设计何以“一箭三雕”?

——回应某老师的重要问询

*节 “一箭三雕”基于课程评价基本知识、经验常识和传统133

第二节 限制死记硬背、放飞高级心理能力需要制度设计144

第三节 联结*未来,开放共生空间150

第四节 超越分离的研究结构,激活核心创新力155

第七章 深潜U境“源头”:改革的本体基础

*节 亲证U底“源头”的智慧:东方传统 163

第二节 “有生于无”显现“源头”165

第三节 “空性无我”亲证“源头”169

第四节 有无之境“致良知”171

第八章 “有-无”联结:改革的方法突破

*节 学术研究超越意识局限:从现象学原理寻求方法突破179

第二节 现象学显现“有”与“无”的联结186

第三节 U境呈现“有–无”联结 189

第四节 亲证体验“有–无”联结194

第九章 U境教育场域进化探微

*节 探微U境教育场域进化脉络199

第二节 “有–无”联结意识薄弱的常态(高脚杯型)202

第三节 “减速齿轮”改革促成U境教育场域进化(蘑菇型) 205

第四节 开放养心氛围:U境教育创造场域生成(葫芦型)209

第十章 教育场域进化蘑菇型阶段初期方兴未艾

*节 迎接新生儿——为了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呵护教师心灵215

第二节 线上开放养心氛围能让大多数教师受益吗?223

第三节 教师精神家园助缘完善教育体制机制242

附录 请顾明远老师指导来往信 251

注 释283

后 记289


【前言】

助缘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曾这样表达他一直坚持的真正哲学主张:“问题不是我们做什么,也不是我们应当做什么,而是什么东西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

“超越性发生”可遇不可求,虔诚助缘才偶尔惊鸿。幸运的是,教师勇气更新丛书的诞生过程,确实相伴过教师内在觉醒的“超越性发生”,它缘起于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Parker
J. Palmer)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在我国教师心中产生的强烈共鸣。2005年中译本问世以来,“把许许多多一线教师引进了一个探索心灵旅程的奇妙的世界”,在各地教师读书会、教师研修活动和大学职前职后教师培养中,研读越来越多且日渐深入人心。

仅就笔者(即译者)而言,因深信年轻学生聆听教师和《教学勇气》对话的意义,2006年始在北京组织跨校教师叙事探究活动,叙事探究和勇气更新形神相生,迎来了教师们的内在成长,而成长本身又激励该活动持续了八年,继而结缘志同道合者,以“教师勇气更新公益活动”的形式走向公众,吸引多省市的城乡教师参与进来。

把区域性活动带入公众视野的是王丽琴博士。2013年5月,她邀请笔者和长三角地区的老师体验了几次勇气更新叙事分享后,因深信教师们一定会欢迎,便在8月借助张文质老师生命化团队的感召力,独自邀请志愿者团队在上海浦东拉开了首届“教师勇气更新公益活动”的序幕。

活动走向公众,从各地参与教师的回馈中,我更迫切地感受到,突围教育过度功利竞争的捆绑,是城乡教师的共同渴望。2014年4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活动结束后,为沉潜论证心灵突围奠基制度突围的可操作路径,笔者持续九年组织的活动停了两年,但教师勇气更新读书叙事活动却在更大范围发生。

孙彩文,2011年始接触教师勇气更新叙事探究活动,2014年8—11月负责河北省8000名小语教师的远程培训,推介同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勇气更新活动,引导阅读《教学勇气》,点击人数46188,笔者讲座《教师叙事:再论心灵突围奠基制度突围》,点击人数39079。26期简报交流,教师的叙事分享689篇,高峰期一期简报阅读数3~5万,26期简报阅读499249人次,评论251415人次,且乡村教师居多。这些始料未及的反响,促使河北省继续教育中心邀请笔者策划组织2015年5月在石家庄启动的全省全员中小幼教师勇气更新读书叙事远程培训。

2016年7月,西安的“教师勇气更新公益活动”,举办前因人事变动,出现突然中断的戏剧性起落跌宕,参与前两届活动的赵清风老师迎难而上,促使活动成功举办,继而影响本区域体制内的教师培养开始关注教师心灵,自然凝聚热爱生命教育的力量,营造开放叙事探究和心灵成长形神相生的氛围。

2017年7月借助李淑芳老师领导的青岛支教岛平台,“教师勇气更新公益活动”首次走向基层县——山东曹县,开放的教师勇气更新场域氛围,深受县域、乡镇参与教师的欢迎。西安、北京、上海团队参与曹县活动后,勇气种子们自觉成了发展身边共同体的骨干,教师们读书叙事,三五成群地相互聆听、支持,内在灵魂自然展现,体验难以言说的美妙。

支教岛持续13年援助乡村教师成长,过万名的名学者、名校长、名师成为志愿者,支教点除了本省,还辐射贵州、甘肃等十余个省市的农村地区,而这皆起因于李淑芳老师把自家住房腾出让乡村教师入城学习的凡人善举。这股让人体验到更强烈的“超越性发生”的公益力量,和勇气更新结缘同行,皆因城乡教师迫切需要心灵滋养。李淑芳说:“目前老师的成长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心灵!因为社会不公而使很多看不到希望的人放弃了努力,从而产生了很多心死而躯壳活着的‘人’!我和支教岛的志愿者一直在通过行动唤醒这些‘人’,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有能力改变,让他们的心活过来。”

勇气更新唤醒教师回归心灵,摆脱职业倦怠,穿越恐惧回归爱,用生命支撑教育不可摧毁的意义,体验教育滋养生命的幸福,才有“超越性发生”的惊鸿一现。用赵清风老师的肺腑之言来说便是:“凡参加的老师,不会不触动,凡对教育有一点爱和思考的人,一定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寻寻觅觅,生命被一缕微光照亮的刹那,芳华自显!”

2017年11月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教师勇气更新研讨会——方庄教育集群超越之旅”,汇聚蓬勃生长的正在改进教育现实的力量,对“超越性发生”共鸣强烈。

2018年10月20日在方庄教育集群内部举办的教师叙事探究活动,12月在上海沪江互加感受“万师互教众师成长”,又触发笔者于2019年1月12日发出“勇气更新,城乡共生——教师自主创造线上精神家园邀约”,2月4日发布“迎接新生儿——教师线上精神家园2019年阶段重点”,依靠大地生长的勇气种子老师自主创造“教师线上精神家园”,依托勇气种子老师结合体验对话《教学勇气》的唤醒和汇聚力量,结缘北京方庄教育集群和江西弋阳在城市和县城进行优化教育生态系统变革的力量,受到沪江互加计划援助乡村青年教师和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逆袭破冰、支教岛长期志愿服务乡村教育推动基层区域改变的鼓舞和支持,配合2019年8月弋阳举办教师勇气更新公益活动,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助缘城乡教师群体成长,由下而上探索“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呵护教师心灵”,助缘2020年国家健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正是教师勇气更新自身非凡的意义,让长期没有任何名目经费支持非但没成障碍,反而有力地反证“超越性发生”具有无可估量的生机。这并非挑战“钱不是*的,没有钱万万不能”的潜规则,而是说明了“超越性发生”就像彩虹,条件具备则大象惊鸿,条件不具备其本质亦如《心经》禅语: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决不会因某种活动中断而消失,而是持续内生发酵,为热爱生命的所有心灵所欢迎,三五成群、不同层次形式规模的共同体,线上线下,灵活渗透体制内外。帕尔默有关共同体发展的第三、四阶段——共同体走向公众,推动不同层面的奖惩制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合理改变,精神上获得内在奖赏,在现实中已露端倪。

《教学勇气》构建了教师自我唤醒的轮廓,走进了世界,深入了人心,又在世界中影响了人们,在更大范围唤醒人心。深究原理,一方面,《教学勇气》的神韵深扎东西方思想母体,自然唤醒沉睡在我国优秀教师集体意识中的儒释道精髓,助缘教师在认识和发现自我中成长。另一方面,凡真正有定力超越刻板竞争系统的压制、游刃有余创造教育生命意义的卓越教师,都擅长活用我国传统大智慧,深得传统静文化的滋养。不管遇见《教学勇气》或早或晚,他们都一见如故,共鸣绵长,体验到身心静净涵养的内力,在平常真实的教育中践行大道,简真善慧,日久弥香。因而,“超越性发生”毫不神秘,惊鸿一瞥又常驻心中。

“勇气更新”吸收我国传统静文化,在历次活动方案中的理解是:超越小我,回归心灵。静观明暗、悲喜、宠辱、成败,清醒觉知,净化内心,定静生慧,自然散发喜悦轻安,润泽生命嫩芽。勇气更新丛书问世的核心价值是助益教师心灵回归安适自在,日常意识向心灵深处敞开,敏于联结生命,天人合一畅通教育智慧,让教育过程呈现生命原本的生机。

因此丛书问世是顺势而为,站在《教学勇气》的巨肩上,借助13年来教师叙事探究勇气更新公益探索中随缘相遇的力量,理解卓越教师认识自我、穿越恐惧的成长体验,让勇气更新的理念活起来:定静直面冲突,拥抱穿越恐惧,复归自身认同和完整,自信平和畅通意识和无意识,智慧觉知潜在转机,让教育场域充盈爱、良善、喜悦。总之,助缘更多教师体验无为无不为,度己度人,享受教育的生命回响。

丛书助缘“超越性发生”,指向改进教育现实。丛书的作者,是在内心觉醒提升教育行动力的体验基础上写作,又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凝心聚力,提升教育行动力。每一点成长,都意味着直面现实中无可回避的拦路虎:教育被过度的功利竞争集体捆绑,贪嗔痴三毒的裹胁在放大恐惧阴影,抑制优秀心灵的教育创造,消磨教师的教育初心,导致教育过程习于抑制生命、压榨分数,人神共愤却无可奈何,心灵唤醒后可能感到更压抑而更失落。

历史证明,越是制度性乱象,头脑识见、借鉴舶来品之类的改革越可能无作为甚至乱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唯有靠汇聚卓越教师的灵性智慧创造力,在活动中营造唤醒教师内力的场域氛围,顺势促进教育场域的进化,从中清晰制度遵循大“道”良序调整的方向和纹理,心灵突围奠基制度突围。当制度极度压制心灵,实质是人为助虐僵化制度的恶果,突破制度困境只能首先靠解放人心。

教师勇气更新丛书定位于“助缘”,意在道法自然,汇聚优秀教师对教育系统的拯救力量,摆脱僵化的系统抑制生命的恶性循环现实,探寻失衡制度复归常态的新平衡支点。

助缘所依托的是卓越教师的体验和对话《教学勇气》,自然显现“无”之妙慧,“有”之深微,教育于舒缓中道法自然,静观自得,负阴抱阳万物平衡,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助缘“超越性发生”,意味着虔诚聆听心灵深处和自然深处的和唱,敬畏“宇宙优雅和弦”与“心灵自在和弦”之间的共生。但“无”无相容易成为盲点,《教学勇气》恰恰强于言传无形。助缘教育系统鲜明呈现这一实相:“一个冷酷无情、只向发自内心的受惠慈悲恩典的美德低头的世界。”

制度平衡更需道法自然,顺应宇宙和弦与心灵和弦之间的共鸣,才有力量消融制度牢笼,联结正在生成的*制度环境,影响人们的选择集合使其发生良序转变。任何改革设想落地,开放接纳专家的批评完善之,获得决策层的支持尝试之,固然重要,而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更重要的是教师内在觉醒支撑的教育场域的进化力量,这才是持续可靠的平衡支点。

教师勇气更新丛书合力助缘 “超越性发生”,体现在不同层面。适合表达个体心灵成长,也适合表达引导团队心灵成长,从三个聚焦点体现叙事探究与心灵成长形神相生:

聚焦一,围绕《教学勇气》的核心概念“自身认同和完整”分享体验。体验往往相伴内心支离,战胜恐惧穿越恐惧,回归自身认同和完整,精神转化带来职场的峰回路转。这是唤醒教师把真我生命活力带入教育教学的、*生发力的生长点。

聚焦二,分享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被“主体”——伟大事物魅力深深吸引的体验。适合卓越教师表达如何营造安全无恐惧的教育氛围,教师的自我、学生的自我和学科意义如何深层联结,体验感动自己照亮他人,敏于联结学生正在生成的*未来,享受教育幸福。

聚焦三,呈现不同层级的教师共同体叙事探究与心灵成长形神相生的氛围对心灵的滋养。呈现团体引导建立信任圈的魅力,探微U境场域进化纹理,呈现不同层面不同范围有效改进现实的创新行动力。

依据夏莫(C.Otto. Schamer)的《U型理论——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越贴近“源头”,越入微呈现U境某个、几个转折点的细节,就越能触动人心,唤醒心灵;越能体验到共情聆听,就越能开放内在空间,敏于生命联结;越能够体验生成聆听,就越有勇气穿越恐惧,体验灵性觉醒,释放教育创造力。越是整个U境呈现,越深入问题解决过程,就越有力量鼓励教师超越小我、发现真我、提升创造教育幸福的能力。

感恩援助教师勇气更新公益活动义讲嘉宾和线上散发精神家园养心氛围的勇气种子教师们的杰出贡献,感谢大夏书系慧眼接纳教师勇气更新丛书,感谢策划编辑项恩炜先生的支持和卓识,让笔者的拙著《中国教育,这样自然平衡——“教师勇气更新”U境进化》有机缘鲜活呈现教师勇气更新场域进化的力量。

丛书不设主编,以敬畏之心轻灵出发,质量精益求精,成熟一本出一本,只为满足读者内在觉醒、自主成长的需要,不为任何外在事物所负累。相信会吸引认同其内在价值的后备力量,包括曾经相遇和未曾相遇的志同道合者。

这意味着丛书向活用传统大智慧积淀深厚的卓越教师和研究者开放,吸引卓越教师、学校领导、研究者和《教学勇气》深层对话,形成凝心聚力唤醒更多教师的磁场。期望丛书助缘生命教育的“超越性发生”,以开放性迎来不可预估的生长性,联结我国教育正在生成的*未来。
吴国珍 
2019年2月


【免费在线读】

开放城乡教师群体成长氛围靠精神力量
长期以来,在教育不发达的乡村、山村,地广人稀,空间阻隔,教师缺乏相互学习的机会,教育底子单薄,音体美学科结构性缺失,这是客观现实。依据2017年12月23日邬志辉教授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按照2016年的统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2亿,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三分之二,乡村小规模教学点有8.68万所。截止2016年年底,全国仍然有1099个县(市、区)没有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通过的也仅仅是基本均衡。

开放城乡教师群体成长氛围,是一厢情愿还是有一定的精神物质基础可以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精神力量。先感受一下解放初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众多山寨一人校为孩子们的教育奋力创造条件、培养老师的精神。

2012年12月18日晚上8—9点,笔者访问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师范学校(现县教师进修学校前身)的创办者陈龙文先生。

陈老是20世纪60年代的教师,昆明人,从昆明第二师范学院毕业后自己要求下乡任教,1962年入职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宋区的一个山寨小学,一人校。为何不以读书为出路的山寨人会喜欢那个年代的教师?请看陈老的分享:

1962—1984年,我在学校工作,1984—2003年,我在政府工作,从教和从政的时间大致各占一半。担任县里的宣传部长以后,我还是想去学校教学。

1959年初中毕业时,我的升学选择中四个志愿填了三个普高、一个工校,结果被昆明第二师范学院录取。当时我们班绝大部分是出身成分不红的学生。我的家庭成分也是民族资产阶级。

昆明第二师范学校是由1959年的师范专科学校调整而来,学校设有专科班,高中毕业读两年可以去教初中,有普师班,初中毕业读三年可以去教小学。现在回想起来,那三年里,学校管理十分严格,对我影响很大,任教的教师也都是自己终生崇拜的人物。

学校的教师十分优秀,都是来自昆明市的中学的一线优秀教师。比如,生物老师原是昆中的校长,是留美学生;化学老师来自昆一中,是云南省全国人大代表;音乐老师据说是国民党音乐上校指挥官;体育老师是云南省的五项全能冠军;物理老师讲课太好,后来任昆明市*主任。*年的专业教育力度非常大,老师讲了他们自己的从教经历,让人震撼,刻骨铭心。到1961年毕业那一年,三所师范学校合并(昆一师、昆二师和省民族师范学校),我又遇上老昆师的优秀教师,师资力量相当强。

这些老师上课,每人都有独到的内容教做人,教做学问。每个老师上课都很吸引学生,你想偏科都偏不了。比如,我们的历史老师上课把有关史实写在报纸上谈古论今,从来不照本宣科,内容远比教科书丰富,又和教科书的精神一致。再如,我天生五音不全,但还是会被音乐老师吸引,以至于多年后到省委党校学习期间,学校举行歌咏大赛让我当评委,全靠当年的音乐老师培养的音乐鉴赏能力。

1962—1967年我在山寨任教时,把能够买到的大学教科书都自学了一遍,读了很多书。1967—1969年,上面要求乡里设初中,乡相当于以前的生产大队、现在的村委会,初中名字叫“三迈乡办附设初中班”。招来的学生,分散住到老百姓家里,房、钱、教材、人都没有,我就按自己带来的初中教材教,树上挂一块黑板,上午上课,下午砍树建校,露天烧饭。后来这个附设初中班毕业时,恰好遇到招工,学生都参加了工作。由于办学红火,后来“三迈乡办附设初中班”搬到区里,变成勐宋中学。1969年我被抽调一段时间后,又回去参加建校。

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本地亟需小学教师,虽然师资和条件都不具备,我们还是办起了勐海县办师范学校勐海分校。1979年春,州教育局要我们招收100名师范生,我们反映师资力量跟不上,难以承担,但州教育局局长说,如果勐海不承担,这100名分给勐海的师范生指标只能放弃,为了孩子们有好老师教,我们只好承担下来。1976年年底来调令,1977年年初我到分校报到任副校长。那时建校基本上没有多少钱,县一中的校长带领一中的师生帮我们盖房子,毛毡顶,土挂墙,就是竖几根木头,横拉几根竹篾,中空用稻草和泥巴糊上。没有教室,只是架起了把学生塞进去的场所。
当时选用教师,我主要看能力。学校教师中有昆师50年代毕业的校友,办过县夜校;有原来在勐宋小学后到县一中任教的;有两位是景洪师范大专班毕业的;有一位是临沧师专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也尽量选上学前有过工作经验的;心理学、教育学是临时聘任的昆明师范教过我的老师。我自己教政治,数学老师缺了我也会顶上去。事实说明,我们培养的100名师范毕业生并不比州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差。

我的体会是:办学校,抓教育,就是全靠老师,靠老师的事业心,老师不行,再有条件(大楼、学历)也不行。

陈老生动地传达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中师的培养质量。培养的人才在边境山寨一人校任教也能自成气候,条件再艰苦也能带动一方创造条件培养好老师,体现了精神力量的无往不利。从人必经对抗训练方能成才的角度来看,条件艰苦反而为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历练环境。

但20世纪末以来追赶型现代化的强挤压,使乡村承受着史无前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分离压力,随着农民工大规模流动,低龄乡村学生涌向市镇学校,拔离乡土亲情,远离大自然,脱离劳动锻炼,追逐分数平庸圈养,忽视成就全人教育,隔断生命与深层人性的联系。社会和教育过度被功利驱动,年轻人多数不愿在乡村任教,乡村和乡村学校凋零,村民、山民的子女期盼就近上好学校犹如摘星。

经历追赶型现代化失衡的阵痛后,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复兴乡村教育,从2012年政策扶持乡村小规模教学点以来,2016年全国乡村小规模教学点达八万多所。在山高路遥、地广人稀的乡村,如何实现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如何培养更多内在觉醒的优秀老师,让乡村学校和小规模教学点的教书育人魅力足以吸引年轻人?

实现优质公平的教育,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精神挺立。能否找回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照亮边疆山寨学校的教育精神?归根结底要靠发挥教师的精神力量。开放城乡教师群体自主成长空间,助益每位教师绽放真我活力,丰富线上线下学习机会,正如水珠汇海。笔者仅仅从勇气更新公益探索这一滴水的随缘相遇,一斑窥豹城乡教师群体成长新的生长点。2017年7月曹县和11月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两次活动的相遇,对于笔者捕捉开放城乡教师群体成长氛围,就像多年挖掘漫长的隧道汇聚许多力量共同挖通*后一段,意义无可替代。

复兴乡村教育靠人的精神挺立,人的精神力量发挥要依靠物质与精神的整合,唤醒真我活力联结生命。方庄教育集群区域优化教育生态系统的探索,是承受极大张力疏导各种散乱无方向的力量和谐运作,其成功归根结底是信任人的精神力量能超越物质与精神的分离。这种变革也发生在和勇气更新相遇的江西省弋阳县,在县域内有力推动系统优化教育生态的变革。刚调离的教体局方华局长,任职五年来信任人性善根,关注唤醒全员教师成长的内驱力,鼓励多种民间教师专业协会由下而上发展,依托全员教师整体素养提升来实质推动教育公平,校风改善影响民风转变。在十几年来全国乡村学生都持续涌向城镇之际,弋阳全县2017年有2400多名学生回流到乡村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上学,出现乡村区域教育复兴的历史性重要拐点。此外,弋阳县还在吸引充足的社会资金来奖励教师和学生成长。

在2013年之前,弋阳县跟全国很多地方一样,面临着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挤”乡“弱”,城区大班额严重,辍学率高,教师不作为、难作为,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家校关系紧张,教育生态恶化等问题。这两年我们看得到的一些变化有:2014年以来*的媒体报道40多篇次,省级的21篇次,市级的7篇次。老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文章有240多篇,学生和家长自发组成的校外互助小组几乎遍布全县139个行政村,有1400多个。民间成立的教育基金会有43个,已经捐款捐物2100多万元,都是社会人士捐助的,用于奖学奖教,不给学校搞建设。

为何弋阳会出现乡村教育复兴的历史性重要拐点?方华局长强调“氛围比制度重要”,突出氛围无可替代的价值:感染柔情,渗透潜意识,传递关心与关爱。

氛围比制度重要,与其说是一种观点,不如说是一种价值。制度着力于规范、着力于管理思维;氛围更着重于人,注重人性、关注人文。除制度外,氛围还需要文化、习俗、共生、共成的其他因素。制度更强调“整齐划一”,更注重整体利益;氛围更注重个体的感知,个体的体验。作为社会、团队没有制度,肯定是不行的,但社会、团队只有制度也是远远不行的。制度刚性太强了,弹性不够;氛围是通过柔情、潜意识的力量,让大家感受到温暖,体验无所不在的关心与关爱。氛围的力量会触动人内心柔软的地方,会让人变得温和、温暖,受到关心与关爱的人会传递关心与关爱。制度的力量让人规范、泾渭分明,有礼貌但缺乏仁爱。
——2018年10月14日方华局长微信回应问询“为何氛围比制度重要?”

超越物质与精神分离在嘉宾们分享的原创探索体验中得以鲜活呈现。钱锋老师的万物启蒙中国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关注人与万物相处的智慧,推动母语为根回归精神家园的人文教育;陈耀老师带学生到大自然自由地探索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狂热接触田野自然,激活学生对自然界不解之谜的探究本能;李虹霞老师智慧联结生命,柔韧地突围权威桎梏,创造幸福教室,低位聆听学生的心灵拔节,让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惊人璀璨,是基于自己的安身立命根基;项恩炜老师“成为学习者”团队的研究无限贴近儿童学习过程实相,认为细微观察、贴近学习实相要从自省教师真实学习的过程开始,探微教师觉察自身、觉察学生、觉察知识的过程,基于对学生的觉察来设计支架,引导学生觉察描述学习过程的画面、整体感知,提升自我觉察力和学习力。这些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创探索,依托超越物质与精神分离的力量。

民间线上线下推动乡村教育改进的力量百花争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领衔的“小而美”乡村学校联盟、支教岛等众多公益组织、基金会、名师网络公益直播课堂等力量蓬勃生长。和勇气更新活动直接相遇的沪江互加首席教育官吴虹,在《50年来,我*勇敢的一件事》演讲中,带来互联网联结许多优秀教育资源普惠乡村教育的强大推动力。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惠及千百万学生,可以为乡村孩子开设音乐、舞蹈、阅读、手工、美术、财商、网络素养等课程,让大山里的孩子可以听全国名师上课,体验一所村小拥有100位名师的时代,解决乡村学校长期以来学科结构性缺失的问题,切实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乡村学校开始吸引孩子们返回家乡上学。2017年教师节前夜,在教师司的领导下,沪江互加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合作启动“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一年多来沪江互加陪伴4万多名乡村教师,创造人人为中心的互动共享线上学习社区,乡村教师被吸引到志同道合的线上学习社群里,相互学习鼓励,彼此尊重关注,成长惊人,独村教学点的教师不再孤独,在共享互动、自觉自悟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技术的进步,让利用互联网平台援助所有乡村教师和学生具备了客观基础。2018年4月国家提出,为服务于高质量经济发展,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加大流量降费幅度,2018年提前实现98%行政村通光纤,支持边远地区通信基站建设。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补齐这两类学校短板,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推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加快实现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

据邬志辉教授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乡村小学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89.45%,乡村初中为98.10%。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基本形成。农村学前教育2012年到2015年国家财政性拨款增幅达89.08%。乡村小学办学条件达标率体育运动场馆为71.44%、体育器械为75.21%、音乐器械为74.33%、美术器械为74.40%、教学自然实验器械为75.03%。2018年两会期间部长提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高中特色发展,教育城乡一体发展,都在加大落实力度,全国大班额仅仅2017年就减少了40%。所有这些精神的援助和硬件的完善,必将大大推动我国乡村教育全面复兴的历史性发展。

实现教育强国使命的核心,是教育场域风清气正,滋养大多数教师精神成长。要切实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由之路是开放城乡教师群体成长的氛围,滋养教师精神挺立。2017年勇气更新团队在山东省曹县相遇支教岛精神,让笔者有机缘从*普通的教师群体的线上交流中捕捉真实真诚的互动氛围,一沙一世界,全息透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