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何谓大时代?

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不仅与政治环境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且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矛盾。

处在近代这样一个低沉与亢奋、忧患与通达、沮丧与自信错综交织的大时代里,知识分子对命运如何抉择?安身立命,继而立国兴邦。

何以安身?以其精神为火焰,在历史的演变与脉络中照亮出一条道路。

为谁立命?以其气节与尊严,重燃日益幽暗之人性、维系民族之文化。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从曾国藩、梁漱溟、胡适、林语堂,到沈从文、巴金、史铁生、王小波,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怎样的代际更替?

悉数新与旧、东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接续,剖析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窥见现代中国的思想变迁——

“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内容简介】

安身立命,继而立国兴邦。

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可以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社会(政治)关怀、文化(价值)关怀和知识(专业)关怀。这是三种不同层面的人生关怀,有着由显到隐、由外向内、由入世到出世的区别。作为任何一代和任何一个知识分子,这三种关怀都是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同时具备的。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从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出发,进而关照到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和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型,既是一幅宏观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像,亦是一张张纤毫毕现的知识分子个体的心灵图景。


【作者简介】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近著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启蒙的自我瓦解》(合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


【目录】

自 序

上篇 特写

编 在中西新旧之间

曾国藩:中国式的入世禁欲

张之洞:生于末世的一代儒臣

黄远生:忏悔中的精神升华

杜亚泉:“旧派中的新派”在五四前后的命运

梁漱溟:后一个儒家

第二编 知识与心灵的世界

胡 适:好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乌托邦

周作人:现代隐士的一幕悲剧

林语堂:战士、名士与隐士

林同济:紧张而丰富的心灵

第三编 知识分子与权力体制

陈布雷:“道”与“势”之间的挣扎

丁文江:出山不比在山清

翁文灏:一个科学家的错位

蒋廷黻:瓷器店中的猛牛

叶公超:误入宦途侯门深

第四编 激情、豪气与虚无

沈从文:做志士还是绅士?

巴 金:永远的安那其主义者

傅斯年:一代豪杰傅大炮

汪精卫:虚无主义的任性牺牲

第五编 思想的自我改造

金岳霖:走出阁楼之后

朱自清: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

闻一多:激情的归途

吴 晗:可怜一觉开封梦

第六编 世纪末的知识分子

张中晓:思想史上的又一位先知

顾 城: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史铁生:另一种理想主义

王小波:他思故他在

王元化:“我是十九世纪之子”

下篇 群像

编 知识分子的宏观图景

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考察

入世与出世——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

外圆与内方——现代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

超然与介入——东西方知识分子比较与其他

“少数人的责任”——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

第二编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

重建社会重心——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社会

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

帝都与魔都:现代中国的城市知识分子(1900—1937年)

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

附录

在刺猬与狐狸之间——我的知识分子研究之路

后记


【前言】

自 序

我个人从事的研究领域,有三个分支: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思想史和城市文化研究。但有心得和敝帚自珍的,依然是知识分子研究。我研究知识分子纯属偶然,我是“文革”以后届考入大学的77级的学生,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留校(华东师范大学),留校以后系里面让我教一门“中国民主党派史”的课程,后来发现八个民主党派历史太短,资料也太少,研究的空间很有限,反而对民主党派中的人物,那些赫赫有名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感觉我自己与民国知识分子是心心相通的,所以就不期而然地转向了知识分子的研究。

1987年1月份我在《读书》杂志发表了篇研究知识分子的文章《从中国的〈忏悔录〉看知识分子的心态与人格》,写民初记者黄远生的心路历程,是我研究知识分子的处女作。30多年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差不多分为三个阶段。个阶段,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主要从心态史的角度进入,从个案和群体的角度讨论中国知识分子从古代到民国为什么丧失了独立人格,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是什么。接连在《读书》杂志和《走向未来》杂志发表了好几篇文章之后,约稿纷至沓来,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了某种危机感,觉得自己已经形成了一条依赖路径,不再有新意。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做思想史研究,读了不少政治哲学的书,试图把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结合起来,这是第二阶段。2017年出版的《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是这个阶段知识分子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而我当下的研究则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我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总是想在旧的领域里面,搞搞新的意思。即使是知识分子研究,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两个频道里面研究老话题,研究会慢慢变得单一、单调,让人有疲劳和重复感。本书所收集的,是我30多年来知识分子研究的文章,那已经是过去的文本,虽然依然有其价值与意义,但我想借本书新版出版之际,谈谈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知识分子研究的新领域。


【免费在线读】

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

历史,总是由知识分子书写的,然而,知识分子自身的历史,却常常无人书写。个中的缘由,大概是因为知识分子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根依附在人家皮上的无足轻重的杂毛,连独立的名分都没有,何来独立的历史?这一情形,到20世纪80年代有所改变,在文化热之中,产生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反思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历史的反思,于是,知识分子开始有了自我的历史。

算起来,研究知识分子历史的,在80年代我算比较早的一个。我个人之所以对知识分子的历史发生研究的兴趣(而非人人都有的谈论兴趣),起因纯属偶然。1982年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留校,系里分配给我的教学任务是中国民主党派史。中国的民主党派,在其成立之初,绝大多数都是自由知识分子的聚合。一部民主党派的历史,也不妨读作一部知识分子的历史。在当时文化热氛围的烘托下,我尝试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来考察这些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考察他们在一个大时代中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当时,我采用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这样一个中心理念,而且将这一理念作为研究转型期知识分子的主要依据。

“知识分子独立人格”这一理念在当时的知识圈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回应,成为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自我反思的重要成果之一。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这一理念在当时具有现实反思的充足理由,但其学理和历史上的论证依然是不充分的。何况,学术研究在起初可以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热忱所引发,但其持久的生命力应该是自洽的、独立的,而不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是知识分子人格独立的学术体现。而作为学术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史,就不仅仅是一部独立人格的转型史,它还具有社会学、知识学等多种蕴涵,应该通过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心态史、社会史等多学科的方法多元化地加以研究,而且是独立的、冷静的、与现实有距离的客观研究。

为了替以后的知识分子史研究打好基础,从90年代初开始,我暂别这一课题,从一个更宏观的背景——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历史,来观察知识分子所凭借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历史问题。同时,通过跨学科的广泛阅读,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期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知识背景下来理解和解读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这一调整到去年(2006年)得以完成,我重新从宏观回到微观,回到自己原先的知识分子历史的研究,回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的课题。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有过几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大时代。所谓大时代,按照鲁迅的说法,“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不是死,就是生,这才是大时代”。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样的大时代有四个:先秦、魏晋、明末清初和20世纪。在这些大时代中,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不仅与政治环境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且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矛盾。大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光彩的,也是丑陋的;是单纯的,也是复杂的;是勇敢的,也是怯懦的。现在,我们仍然置身于一个大时代之中,书写20世纪知识分子的历史,也就等于在书写我们自身。

不过,对于学术研究来说,20世纪毕竟太宏观了。这短短的100年间,发生了多少波澜曲折,其变化动荡的程度、周转复始的更替,几乎等于过去十个世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更确切地说,在整个20世纪中国,总共有六代知识分子。以1949年作为中界,可以分为前三代和后三代,即晚清一代、五四一代、后五四一代和“十七年”一代、“文革”一代和“后文革”一代。

无论是前三代还是后三代,都有自己的历史中轴,那就是五四和“文革”。对历史中轴的理解,成为理解前后三代知识分子的关键问题。五四和“文革”,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而且是一种知识的和心态的分水岭,以一种什么样的阅历和身份经历它们,足以区分几代不同的知识分子。所谓的代沟,也往往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得以明晰。

初出现在20世纪中国舞台上的,是晚清一代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人。他们大多出生于1865—1880年间,早年受过系统、良好的国学训练,有传统的功名,但为变法图强之故,已经十分重视西学的价值,但那些新知多是从东邻日本转手而来,常常显得一知半解。从骨子来说,这一代人的思想模式不外乎“中体西用”。尽管如此,他们毕竟是跨世纪的一代,既是中国历末一代士大夫,又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时代的先驱。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如“笔锋常带情感”的梁任公,影响了整整一代五四知识分子。

1915年以后,新的一代知识分子崛起了。像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陈寅恪、周作人这代人,大多出生于1880—1895年之间,是中国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说代,是因为他们不再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士大夫老路,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职业,比如教授、报人、编辑、作家等,而且在知识结构上,虽然幼年也诵过四书五经,但基本是在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洋学堂中得到的教育,后来又大都放洋日本或欧美留学,对西方文化有比较完整的、直接的认知。这是开创现代中国新知识范型的一代人,但在文化心态、道德模式等方面依然保存着中国传统的不少特点。

到30—40年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开始崭露头角。用殷海光先生的话说,可以称之为后五四知识分子。这代人实际上分为前后两批,前一批出生于1895—1910年之间,他们在求学期间直接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是五四中的学生辈(五四知识分子属于师长辈),这代人大都有留学欧美的经历,有很好的专业训练。如果说晚清与五四两代人在知识结构上都是通人,很难用一个什么家加以界定的话,那么这代知识分子则是知识分工相当明确的专家,比如哲学家冯友兰、贺麟,历史学家傅斯年、顾颉刚,政治学家罗隆基,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文学家朱自清、闻一多、巴金、冰心等即是。前两代人是文化精英,主要靠社会影响出名,而这代人的声望主要局限在知识圈内。五四一代开创了新知识范型之后,后五四一代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范例,30—40年代中国文学和学术的高峰主要是这代人的贡献。后五四一代中的后一批人出生要晚一些,基本在1910—1930年之间,他们在求学时代接受了五四以后新知识和新文化完整的熏陶,后来一连串的政治运动耽误了他们整整30 年光阴,直到80 年代以后步入中晚年,才焕发出学术的青春。

1949年以后,五四和后五四两代知识分子接受思想改造,相当长一段时期是由“十七年”一代(1949—1966年)知识分子唱的主角。这代人出生于1930—1945年之间,其知识底色受到《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影响极大,带有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由于反复强调与过去的资产阶级学术决裂,他们在知识传统上成为无根的一代。这代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致力于学术研究,一直试图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规范。但如同上代人一样,他们的文学和学术生命被连绵不绝的政治运动所打断。对于这一切,其中的一些人在1976年以后有比较深刻的反思,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吸取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直接影响了下一代人的思想成长。

到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新一代知识分子崛起。这是“文革”一代人,他们大多出生于1945—1960年之间,早年有过***与上山下乡的经历,通过自学和恢复高考,具备了再度面向西方、兼容并蓄的文化目光。他们以西方的文学和学术成果为参照和比照,开始致力于新一轮的思想启蒙和知识范型的开拓。这代人的知识是开放、多元和博杂的,目前已逐渐成为知识界的中坚。

20世纪中国的后一代是“后文革”一代知识分子。这代人出生在1960年以后,在他们的心灵之中,“文革”基本上没有什么烙印,思想解放运动也印象平平。而“文革”一代知识分子担纲的“文化热”却赋予了他们早年的人格底蕴。幸运的是,无论是留学西洋,还是在国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代人都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是又一轮的专家型学者,在上两辈学者指导下,他们目前所做的新知识范型的阐释工作,已经有了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到21世纪,中国文学或学术假如有可能形成新一轮高峰的话,这代知识分子将是颇有希望的主角。

透过上述对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极为粗略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前三代与后三代之中,有一种有趣的历史轮回现象,或者说某种可比拟性。以新知识结构为例,代是过渡,第二代是开拓,第三代是陈述。类似的可比拟性还体现在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方面。一般说来,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可以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社会(政治)关怀、文化(价值)关怀和知识(专业)关怀。这是三种不同层面的人生关怀,有着由显到隐、由外向内、由入世到出世的区别。作为任何一代和任何一个知识分子,这三种关怀都是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同时具备的。然而,因为社会环境、时代风气和士人心态的不同,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往往会侧重于某个层面。对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大致来说,代(晚清和“十七年”两代人)更多的是社会关怀,他们处于一个社会结构转变的前夜,考虑的重心是如何实现社会政治体制变革,因此政治意识比较强烈。而第二代(五四和“文革”两代人)更多的是文化关怀,他们对文化价值和道德重建的关心要超过对社会政治本身的关心,因此特别重视文化启蒙的工作,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热”都产生于第二代,并非历史的偶合。而第三代(后五四与“后文革”两代人)相对来说知识的关怀更多一些,他们已经注意到文学或学术自身的独立价值,不是在意识形态或文化价值的意义上,而是在文学或知识自身的立场上思考各种问题,因此第三代社会的、文化的贡献远远不及前辈,但其知识的贡献却不可限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