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是一部百岁老人的自传。难能可贵的是,老人92岁才开始本书的写作,焚膏继晷,经年累月,一点一滴情景再现,一笔一画认真书写,倾注了老人对岁月的珍重,对生命历程美好的回忆,对人性的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医者仁,仁者寿。百岁老人亲写传奇人生,弥足珍贵。信念坚定,老年后仍能把生命活出精彩。读后,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备受教育和洗礼。

珍贵的历史照片,有几张是首次呈现,比如,作者的令堂和尊外公与张大千、昆仲合影的老照片;百岁老人再见幼时影像时的画面。

《绿梳子》是对历史的感性解读,是民国时期口述史的珍贵补充。全书以个人经历为主线,通过真实可信、亲切感人的细节描述,展示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画卷,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个人与家庭、社会与人生的鲜活气息。个性化的书写,使人看到了和历史书不一样的历史。


【内容简介】

《绿梳子》主人公李长慧1920年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诗书世家,其父李宝常早年间即与当时湖北杰出的大书法家张裕钊和杨守敬齐名,以“三楚名士”之誉而名重一时,并为青年时代的张大千所仰慕与推重。

《绿梳子》这本自传记述了一名弱女子“志于学”而改变命运。作者自幼饱尝人世沧桑,但她自强不息,未读小学而直接念初中,继而16岁独自离家负笈远游;抗战爆发后逃难到重庆,艰难自立谋生;尽管没有读过高中,却仅凭八个月的昼夜补习,终于在录取比例悬殊的情况下考取了中正医学院,并收获了在战乱中萌生的美满爱情。毕业后,她以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煤矿工人服务几十年,曾光荣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全国“群英会”。她的人生信条是:做个好医生,回报所有的人。

作者以朴实的笔触,呈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艺术与生活之种种,掀开了旧时代大家庭沉重幕帘之一角,传递了内陆商埠城镇近现代化的早期面貌,记录了中国*批教会学校的办学新风。而一代学子在抗战中艰难刻苦求学,不仅有著名的西南联大,还有作者履历所至的唐山交大和中正医学院。作者在颠沛流离中屡屡遇到陌生的好心人,闪烁着离乱年代的人性之美;主人公经历的炽烈青春爱情,则不啻为苦难岁月中穿透沉郁阴霾的一缕温暖阳光。


【作者简介】

李长慧,湖北荆州人。一位不凡的女性,有着传奇的经历,一位为无数人救死扶伤的知名医生。


【媒体评论】

《绿梳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好感动!母亲真了不起!爱她敬她祝福她!也深懂了你为什么优秀!谢谢!!!

好榜样就在身边,一生都在努力,那么有大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书印的特别漂亮,一定会有无数读者喜欢!祝福母亲健康长寿!

——张海迪 中国残联

《绿梳子》太感人了!老人家一生所体现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精英身上zui为宝贵的精神,我们应该让这种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向尊敬的老人家致敬!

——张子君 河北省司法厅政治部主任

奇书,奇人,奇迹!老人家了不起,女性中的杰出者。老公跟我抢着看,他特别喜欢,边看边赞!

《綠梳子》爱不释手!

自述,文献,文章,字画,加子女文章,使百岁母亲立体化。

老人家白描一生,直朴,细腻,充满真情!少女时代的心理活动挺感人。

八个月的补课,那些一天一封的挂号信,使世纪之爱生辉,红豆永远灿烂!

老人为什么如金刚护体?我想,她纯洁如水晶,本是金刚身!

给老母亲鞠躬!敬礼!

《绿梳子》书名好!赞!

谢老人家对社会的贡献!如今,缺的是这种精神!

——成平 珠海出版社社长

《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装帧精美,设计上乘。展读之际,觉得全书的语言平实质朴,确如面对一位睿智而平和的老太太,或于清辉照影的月光下、或于夏日当庭的浓荫中,给人要言不繁地回述生平的亲切之感。书中所附数十帧图片,一帧帧清哳、明了,印证着作者的绵绵轻述;将全书所载文、图对照起来读,那言辞虽是轻柔委婉,但却使人从中感觉到这位自荆楚大地走出来奇女子心灵中那强大的内驱力,具有一种不容易移的坚韧与刚毅。书中言及离乱岁月,谈到男女心性,或是因那个时代的人生有着强寇入侵、岁月飘零之特定性,由女主人公所展现出来那种一心向学、奋发有为的自立自强精神,给人信心、给人力量,不啻是当下具感染力的一部励志教材。它让读者于品读中充分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这位弱女子之人生命运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乃是其鲜明的特色之一。

作为一位百岁老人,李长慧医生一笔一划写出的《绿梳子》,为年轻一代树立起坚强信念,做出了个榜样。她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对人生、对生活始终保存有一份追求、一份向往,就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也就没有不可实现的梦想。

——陈礼荣 荆州日报主任编辑

拜读《绿梳子》,花了五个小时,一字不拉一气读完,爱不释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绿梳子》是伯母的回忆录,也是有幸拜读本书的读者的人生教程。特别感人,特别励志!读“我的童年”和“嘉陵江畔”等章节令人揪心催人泪下,读“应考女高”“报考医学院”等章节令人欣慰心情舒畅,一切似是天意,关键时刻总有神助。一切的苦难,都只是滋养伟大人格的营养,所有的积善之举,上苍都会以另一种形式眷顾好人。伯母是一位新时代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老外婆”也是一位生在旧社会的伟大而平凡的母亲。祝伯母她老人家一切安好,好人自然有好报,“忠孝传家,天宝长华”,天道自然!

——任安华 宁波企业家

读罢本书,灵魂深处的震撼与荡涤,难以言表……

作者在少年青年时代历经磨难,并未残留阴影,一生扶危济世,至晚年心性澄明,堪称做人典范。书中所叙令尊令堂的感情经历,尤令人感动。谨此向老人家表达崇高敬意……

尊外祖父的书法,篆、隶、魏、楷,无一不佳!

——王凤良 深圳工程师

《绿梳子》处处都是真性情的自然展露,不断敲击着我的心弦,感人至深。

——胡广辉 南通高校教师

百岁老人自传,记录了她的传奇人生。老人书写的真好!看这本书,让我泪眼朦胧!

——王蕾 深圳文员

《绿梳子》让人难以释卷,这是我退休后认真拜读的*本书,真真的把我打动了!不一般的人生,不一般的才华,不一般的精神,真是老神仙!祝福老寿星!

——苏韦君 军队退休干部

《绿梳子》真是太好了!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翻阅了这部百岁老人的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作者出生书香门第,其父去官为民以字画为生,并为当地名流,与张大千交往甚密。作者抗战中颠沛流离求学与逃亡,山河破碎中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从此书中,可以感受上个世纪那个战争中知识分子的救国,爱国的情怀!更可贵的是作者92岁开始写作,焚膏继晷,经年累月,遂成此书,为后代留下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真是奇迹!

——许志辉 南京艺术家

仔细拜读《绿梳子》,真的感动了我,佩服老人奋斗出彩的一生。书中的有些情节,忍不住和老公分享。

——王丽平 北京企业家

真正的好人,为几代人治病的好医生!她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张建华 唐山企业家

了不起的女性,令人肃然起敬!

——林梅 唐山退伍女兵

老人的回忆录,我老伴都认真看过了,她还给我重点读了大部分章节,因为我目前阅读已经困难。对于老伴来说,从成长的家庭环境、在抗日战争中,青年出游求学等情况,都是陌生的、新鲜的,这本书给她补上了历史的一课。至于李长慧大夫个人的奋斗,全面展现个人优秀品质的高风亮节,更是让她感叹不已。

——王子平 河北理工大学教授

太了不起了!

——虞炜 上海电视台编导

书太好了!重新读起来,又是一番感动!老人的这些文字,沉淀了太多的东西,反复回味,人生受益无穷。我要把这本书,作为奖品,送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从这本生动教材中,好好学习体会为医之道和为人之道。

真是老寿星!仁者寿,诚非虚言!

——郝斌 河北大学医学院教授

今天读完了老人家的回忆录,合上书都不能从书中拔出来,感慨万千!在马家沟住的人提起李院长都交口称赞她的医德医术,但却不知她年少受了那么多苦,为了做一名好医生在求学路上付出了多少艰辛,“文革”受了那么大打击她挺过来了,是一位无私无畏爱岗敬业的真正的白衣天使!这不仅是回忆录,也是一本励志书,总之千言万语难表达对老人家的敬仰。积善之人必有福报,医者仁,仁者寿。祝她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王忻 唐山老同学

伯母的《绿梳子》,感动!感人!令人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为李院长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折服!我们被李院长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所感染!我们为李院长一生不屈不挠的高尚追求所激励!读过李院长的《绿梳子》,我们的感觉是,李院长还有什么和大家要说、要谈的话没有说完,大家敬候着李院长再继续娓娓道来……我们期望着《绿梳子》的下集早日和读者见面!

——刘维奇 唐山老同学

《绿梳子》很好看,我看了几章,就被我媳妇霸占了,她也觉得好读。感谢这样一部个人史的问世。

——阎岩 记者


【目录】

《绿梳子》缘起

一 生与死挣扎的出生

二 老祖宗的故事和老祖母

三 我的父亲

[附]铭记永生的书房

四 大妈和姨太

五 我的姐姐

六 伯父李宝镛

七 荆楚名士

[附]李宝常与张大千的师友缘

八 我的母亲

九 我的童年

十 儿时一段幸福生活

十一  幼小艰难读初中

十二  作客苏州网师园

[附]凝聚李宝常心血的沙市中山公园

十三  孤身去武汉

十四  应考女高

十五  转到武昌同仁高级助产职业学校

十六  抗战中的四姐妹

十七  从武汉逃亡到重庆

十八  嘉陵江畔

十九  挂牌开诊所

二十  我与刘曼华

二十一 我和金传炳四年后重逢

二十二 踏上去平越艰危旅途

二十三 初到平越遭遇下马威

二十四 准备打道回府

二十五 这样开始了复习

二十六 学习高中功课

二十七 报考医学院

二十八 考试胜利后的欢乐与难题

二十九 择校

三十  从贵州平越到江西永新

三十一 追梦校园——中正医学院

三十二 十二封挂号信

三十三 到校当晚给传炳回信

三十四 学期基础课

三十五 六个女生的闺房

三十六 假文凭的风波

三十七 再次写信劝阻传炳来永新

三十八 传炳的数学手稿:组合幻方法

三十九 传炳初到永新中学教书

四十  传炳在宜春中学

四十一 解剖室一场虚惊

四十二 传炳到中正医学院任教

四十三 风雪走长汀

四十四 在江西南昌医院实习

四十五 令人尊敬的老师

四十六 母校回眸

四十七 回沙市看望父亲

四十八 毕业后随传炳到唐山交大

《绿梳子》后续

母亲

妈妈的行医岁月

医院老同事的信

李院长的故事

这才是历史

做好该做的事

代跋:岁月细梳 余韵久长


【前言】

岁月细梳 余韵久长

陈礼荣(《荆州日报》原主任编辑)

金辉同志:

令堂大人的回忆录,写得太好了!令人惊叹称绝,以致手难释卷,

几不能寐。

我读《绿梳子》,感慨良深……这么多年来,我读的书若以部(册)而论,每年均为上百,但像这样投入地逐字逐句细细品赏,还是很少见的。

《绿梳子》写得扣动人心的,还是令堂大人对那个大家庭内部关系的叙述——此即当下议论多的所谓“原生态家庭”。我个人体会,她后来一生的自强不息,跟这种人生际遇关系极大。

您的母亲如此高龄能够亲笔写回忆录,对敝地而言,无疑是乡邦文化建设的一件大好事;至少,作为亲历亲见者,她对民国时期的乡邦风物,能够保留下一份珍贵的遗存。

从尊父母身上,我也真切地感受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神奇魅力。您父母双亲的老家虽为弹丸之地,直至解放初期城区面积亦仅只2.7平方公里,但自古以来,确实名家辈出。早先,并不知道您的父母,真是失敬;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我国当代“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因缘与之于1998年结缘,十年中我四度赴沪,即写过了王、桂(其母家系)两家四代人的文章。

可惜令尊大人无回忆录传世。依我看,金家在敝地也是老门老户,且忠厚传家。再说,《绿梳子》中出现的令尊大人,是民国年间优等“高富帅”的典范,他既稳重、聪颖,又通达、善良……至今看来,似亦无人能比。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关于金家所描述的笔墨就显得太少了。

至于令堂大人的父亲宝常公,我觉得他就是个纯粹的中国文化人,也可以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近现代时期的杰出代表和优秀践行者;他的人生悲剧,是那一代人不可避免的宿命。今天,我们来重拾这个话题,就是试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承接与发扬这个特定角度来予以切入与展开,以期能让世代相传的华夏文明,在新时期焕发出愈加绚丽的光彩。

我总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承载。我们父兄那一代人承受的苦难过于深重,故如果有可能,应尽量地使这些亲身经历者的回忆性文字或者口述实录等流传后世。我之所以如此看重令堂大人的《绿梳子》,也可以说是完全出于这一点。老人家百岁高龄,世称“人瑞”;她能有亲笔回忆录问世,堪称人间罕见,也是一大幸事。您协助母亲做好这件事,功莫大焉、善莫大焉!所以我衷心希望把这本书出好——这不仅是一家一姓之事,而且是这一代国人的大事。

总之,我深深地为故乡游子、也就是如您父母这样一些为着祖国的建设及事业的发展而离乡远去外地的诸多沙市人深感骄傲!我有责任、有义务让这些乡邦前贤的故事传下去,让子孙后代在这些故事的激励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研究李宝常先生三十余年,对他的生平仍所知相当有限。他去世后,收入断了来源,家人的生活一时间便陷入绝境,其困难时,即是将家里的所有字画书籍摆在竹床上论斤卖,而将那些留下来本当视若珙璧的书札信函全部用来生了炉火……2012年我去成都,曾花了大半天时间特意到遇仙桥古玩市场转了又转,重点考察书法作品及民国出版物,均一无所获;而网师园老照片在苏州出现,毋宁说是上苍对这位“荆楚名士”的特殊眷顾。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太太活到一百岁,又有《绿梳子》的问世……那么,这一切均为天意、是老天要让

宝常公的一切均借这位存世孤女之手,再现于眼下这十丈红尘之中!

这,正好与他遽捐馆舍的时间,相去整整七十年!

我想插嘴的是装帧——书的前面,放那张令堂和尊外公与张大千昆仲合影的老照片,接下来又是老太太百岁时再见幼时影像的画面……庶几如此,《绿梳子》便有了个内在的逻辑。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老太太天纵聪颖,未读小学而直接念初中,复以初中毕业而直接考入中正医学院,这都是民国才会发生的奇迹;她作为一位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 1959年便以自己创造出的工作业绩而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的 “群英会”,这是国家给她的馈赠与奖赏。一转眼,这又过去了一轮甲子。那么,这都是如何形成的呢?私下跟您说:我个人以为还是基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宝常公和她母亲共同创造出了这个神奇的生命!

2019年六七月间


【免费在线读】

十二 作客苏州网师园

我能直接读初中,是父亲的一大骄傲。说来,他到中年之后一婚再婚,无疑是受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陈腐思想的影响,一心想得个男孩。但他毕竟是个内心情感十分丰富的人,尤其是因我的母亲死于难产,他于内心深处愈是无比怜惜我这个有娘生、无娘疼孤苦伶仃的女儿,只不过平日不大从外表上流露出来罢了。

那年暑假,父亲带我出了一趟远门,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为着修建沙市中山公园的规划设计,特意到中国古典园林为称著于世的苏州去作前期考察。那次我们父女只是跟着走,父亲说我俩所追随的“东家”,也就是我们这一行的领头人,父亲的好友童五叔。童五叔虽是对我们管吃管喝管起卧,路上的一切开销都归他掏腰包,但他却对父亲毕恭毕敬。我年纪小,不懂大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也跟着父亲任由他给我们花钱。每当童五叔提出要给我买这买那时,父亲只是笑着让我说谢谢,并不特别阻拦。当然,我从小所受的教育,也让我不轻易向人家要什么东西。现在想来,这一趟出行,是父亲可着劲儿地任由童五叔来宠我。这也是爸爸的父爱与补偿吧。

童五叔本名叫童月江,是我家的常客。他比父亲大几岁,父亲说他可是一位奇人。当年辛亥革命时清兵与民军在荆州打得不可开交,后是童五叔在双方之间穿针引线促成了和平“光复”。那时,沙市名义上是江陵县的辖地,但县知事除了派人来摊捐收款,其他事概不过问,所以商会拥有较大的自治权。那些年,北军、南军等各派军阀混战不息,不是今天你打过来,就是明天他打过去,几派人马拉锯似的在荆州沙市一带来来往往,抢劫勒索、敲诈摊派,商户和百姓不胜其扰,日子提心吊胆。到三十年代初,童五叔和父亲都已年过花甲,大家就推举当时四十来岁的金荣甫(金传炳的父亲)做商会主席。后来听金传炳说,他父亲难办又不得不经常做的事,就是应付各路军阀兵马。过来一拨队伍,商会就出面请各家商户出份子钱,比如大户十块、小户五块,收集起来交给他们礼送出境,只要别在我们这里明火执仗、祸害百姓就行。那些军阀人马到处流窜,全都没个长性。童五叔就跟父亲商量,不管谁主政,家乡建设的事情总归由我们具体来做。父亲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讲究的就是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眼见进入民国已是二十来年,可市内仍是一派旧时容貌,人称“道路不平,电灯不明;晴日漫天尘埃,雨时三尺泞泥”。父亲心中早已想该为家乡做一点事。所以,便不再推脱,做了沙市市政建设整理委员会的委员。先前,父亲在川中生活多年,知道成都的去处,是青羊宫、文殊院、杜甫草堂等,而沙市这一带旧时只有私家园林,像什么周家菊园、邓家花园等,外人根本不许进门。如今,民国建立,咸与维新,当务之急,一是解决民生大事,诸如修建大马路、新辟菜市场等,再就是应该新修一座公众游乐园。

当然,父亲选择到苏州,还有一层原因:清末民初之际,父亲尝在四川任职,与四川咨议局议员张善子相知如故。后来张善子和张大千兄弟还到沙市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张氏兄弟从日本留学归国一度寓居上海,随后卜居苏州网师园,不久前特意来函,诚邀父亲前往相聚,以畅怀叙旧。

当时去苏州,坐船顺江走下水先到南京,也得四五天。我们订的是民生公司一条船的一间二等舱。舱内设四个铺位,除了我们三个人之外,童五叔还带了个管家。船到南京,我们一行四人起坡登岸,早已有人在码头恭候。然后在夫子庙旁的“状元境”订下两间客房,逗留数日。在这期间,那位管家奉童五叔的派遣,先行到常州、无锡及上海给童家店铺办货去了,父亲则与童五叔结伴,带我去看了乌衣巷,游了秦淮河。一路上逛进一家大广货铺(百货商店),童五叔还为我买了两身新衣裙,然后便转乘火车

前往苏州。

在苏州网师园,我还闹了个笑话。那天张善子、张大千兄弟从大门外引导我们走进园中,父亲让我依大排行分别叫他们张二叔和张八叔。走到他们住的那屋子前面,我见正面当门的匾额中写着“殿春簃”三个大字,小孩子嘴快,当下嘟囔说:“这字儿怎么倒着写?”

因为父亲时常给周边的寺庙庵观写匾额,我见得多了,只道如“大悲殿”、“天王殿”与“祖师殿”一样,都是从右向左写而用殿字压脚,现见这匾额的三个字是从左向右写,所以口没遮拦就来了这么一句。

我一说,张二叔和张八叔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俩都蓄着一脸的大胡子,笑起来胡子直抖,还说:“说得好,怎么写倒了呢?来,请你爹把它们正过来。”“你这个傻丫头,乱开黄口。”父亲慈爱地拍拍我的脑袋瓜,正色说,“宋人邵雍写诗道,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这‘殿春’指的暮春之意,而末尾的簃就是指这屋子,这样命名可是有来历的。”那会儿,我羞极了。不过从此往后,我说话都十分小心在意,再没有乱开过“黄口”。我想,这都是父亲从小对我的教诲,让我养成的一种良好习惯。

这两个张家叔叔可有意思了,别人家养宠物,都是喂条狗、喂只猫,他俩倒好,喂了一只小老虎叫“虎儿”。听说这个虎儿还是郝梦龄将军专门送给张二叔的,因为张二叔特别爱虎也擅长画虎。后来,郝将军在抗战初期的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战场上中国牺牲的位军长。

张善子曾画过十二幅虎为一组,名十二金钗图,何香凝、李瑞清等名家和父亲都为此图题诗写字。

那几天,张家两位叔叔陪父亲去看了不少地方,有时带我坐了车去,有时我就留在殿春簃和他们家的少爷、小姐在一起看书、做游戏。张家的少年伙伴,我记得名字的只有张二叔家公子张比德,和张八叔家小姐张心瑞。

日子过得飞快,我们该告辞回沙市了。临分别的前一天,张八叔还专门请人来给我们摄影留念。临拍前,张二叔又特意牵来了他所珍宠的“虎儿”作陪。

我们回到沙市不久,张二叔由苏州来信,便寄来了这张照片,父亲把它交我,我一直珍藏着,它记录下我一生中为宝贵的美好时光。可是1940年在重庆的合川诊所被日本飞机炸毁,这张照片从此便与我错失人间。

后来我出外负笈求学,便与父亲聚少离长,直至他去世,我也因战局影响未能由唐山回家奔丧。再往后,工作、家务的双重负担,几十年间我基本上已打消了再重返故土家园的念头。而退休后,又为丈夫的病体难愈而劳碌多年……每每夜半梦回,才又回忆起早年间生活的种种时光。

幸而儿孙们都特别孝顺,时常环绕膝下承欢。他们知道我年高体衰,难于成行,再跟他们去说想要回家,早已成为一种奢望;更何况,亲属们疏离已久,即便回去也是时移势易,家人风流星散。平素孩子们只要在报纸、电视,后来更是从网络中,见到有关荆州、沙市的一星半点消息,也都会收集来让我分享,以告慰我老来的思乡情怀。

至于与我相违已久的苏州网师园殿春簃那张照片,真没想到时隔七十多年后又会跟我相见。那天,儿子四贝从北京回唐山来看望我,带回他从网上下载的一张照片,我一看不由热泪盈眶:那位坐在正中间酸木枝圈椅上的长者,不就是我在梦境中不知见过多少遍的父亲吗?照片中的他,穿一袭夏布长衫,还是那样神闲气定,情态安详,一派儒雅风度;坐在他左侧的就是那位身穿皂色香云纱的童五叔。而我大约刚好去留意张二叔正在逗的“虎儿”去了,垂下眼睑的瞬间,摄影师便按下了快门,不过小女孩的那种羞涩与腼腆的情态,映现得还是挺逼真的。

据说,这张照片的网络始发地,为苏州网师园的网站。我想,那边的照片提供者或展布者要是知道画面中的这个小女孩已时至百岁高龄而她又再次见到这帧旧日影像时,那内心的感受对他们该是何等真诚的谢忱。

——这可是现存于世我20岁之前的照片。

再看这张八十多年前的照片,里面的大人们都已作古:李宝常(1870-1949)、童月江(1867-1944)、张善子(1882-1940)、张大千(1899-1983);而同处一框场景中的张比德哥哥和张心瑞姊妹再赏此图,同样应该会为这一段人间佳话而感慨系之。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