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以几十年的积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反复斟酌挑选出*代表性的内容,对文献学基础知识、古文献及文献学流变情况以及历史上的文献学重大成果等,进入这一领域所需掌握的方方面面的功夫,都作了提要钩玄式的讲解。实乃经验之谈、精要之语。深入而又浅出,且语言通俗,教授读来不觉浅,常人读来不觉深。

文献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其体系是到张舜徽先生这里才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张先生的这部《中国文献学》,一个重要成就即“创立新体”,无论框架结构还是其文献学理论都富于原创性,书中所引的丰富资料,都是张先生从原始资料中挖掘出来的,而不是从其他文献学论著中转引。


【内容简介】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中国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曾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华师执教40年之久。张先生精于“小学”,博通四部,被誉为一代“通人”大家。著名学者曹聚仁、思想史家蔡尚思等人都曾把张舜徽先生誉为与钱穆齐名的国学大师。张先生著作等身,有《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四库提要叙讲疏》《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数十部。


【媒体评论】

且不说冯友兰、冯沅君、陆侃如、顾颉刚,他们都在北京、上海继续他们的研究,即如张须的通鉴学等,都有了新的境界,而张舜徽先生的经史研究,也在钱宾四之上。

——曹聚仁

张舜徽凭着家学和自己努力,博通古典,学识宏富,颇类古人欧阳修、西哲赫胥黎、今贤钱穆,他们皆自学而成大才。

——冯永轩

国学大师是指旧时所谓经、史、子、集等部图书都读得多,也研究得深,而且有自己见解的。这同时也可以叫作“通人”。张先生是无愧为有学问的通人的!解放后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似乎也只有柳诒徵、钱穆和张先生等少数人。

——蔡尚思

我曾说章太炎先生是天字*号的国学大师。章的弟子黄侃,也是当时后世向无异词的国学大师。章黄之后,如果还有国学大师的话,钱宾四先生和张舜徽先生*当之无愧。

——刘梦溪

张舜徽先生被誉为集文、史、哲、艺为一身的国学大师。他以“老正学时”“锲而不舍”的壮心,发奋著述,宏论激扬,其《中国文献学》一书,为文献学的学科建设构造了一个自成系统的学科体系。

——周少川

张舜徽先生是一位博涉四部的国学大师。可以说他是文字学家,也可以说他是历史学家,还可以说他是思想史家,更可以说他是文献学家……但这所有的称号都不足以涵盖张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规模,只要浏览一下张先生的著作集,谁都会惊叹张先生的“学术气象”。

——戴建业


【目录】

总序/张三夕

前言

章 绪论

节 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 001

第二节 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 005

第三节 记录古代文献的书籍 015

第四节 古代文献的散亡(上) 019

第五节 古代文献的散亡(下) 024

第二章 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

节 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 030

第二节 编述的体例 034

第三节 写作的模仿 037

第四节 写作的伪托 042

第五节 写作的类辑 047

第三章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一——版本

节 何谓版本?何时开始讲究版本? 053

第二节 雕版印书,当溯源于石经 058

第三节 雕版印书以前的古写本 062

第四节 刻本书的源流 067

第五节 宋、金、元、明刻本的不可尽据 072

第六节 精校本和精刊本的可贵 079

第四章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二——校勘

节 校勘的起源和任务 085

第二节 书籍校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92

第三节 校书的条件 102

第四节 校书的依据 110

第五节 校书的态度 118

第六节 清人的校书工作 125

第五章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三——目录

节 何谓目录? 132

第二节 书目的部类 138

第三节 书目的流别一 ——官簿 146

第四节 书目的流别二——史志 153

第五节 书目的流别三——私录 158

第六节 书目的流别四——其他 162

第六章 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

节 抄写 168

第二节 注解 173

第三节 翻译 180

第四节 考证 184

第五节 辨伪 191

第六节 辑佚 198

第七章 前人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

节 修通史 204

第二节 纂方志 210

第三节 绘地图 216

第四节 制图表 223

第五节 编字典 229

第六节 辑丛书 236

第八章 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

节 刘向、刘歆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43

第二节 郑玄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48

第三节 陆德明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54

第四节 郑樵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59

第五节 章学诚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68

第六节 纪昀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77

第九章 清代考证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

节 语言文字方面的整理 286

第二节 经传方面的整理 290

第三节 史实方面的整理 294

第四节 周秦诸子方面的整理 300

第十章 近代学者整理文献有贡献的人

节 张元济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 305

第二节 罗振玉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 321

第十一章 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

节 甄录古代遗文 342

第二节 改造二十四史 347

第三节 整理地方志书 351

第四节 融贯诸子百家 356

第十二章 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

节 历史读物由纲鉴到教科书的转变 361

第二节 近代学者拟编“通史”的设想 364

第三节 今天编述《中华人民通史》的必要与可能 367

第四节 创立新的《中华人民通史》体例 369


【免费在线读】

第四节 写作的伪托

古代文献中,特别是较早的写作,一部分是出于后人伪造。后人为什么要造伪书以托名于古人?这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研究的问题。归纳来说,大约不外下列几个原因:

,在封建社会,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崇拜古人而鄙视同时的人。所以古代道术之士,偶有所作,深恐不能取重于当时,以致湮没了他的好内容,不得已托古人之名以传其书,以行其道。例如《易卦》必托名于伏羲,《本草》必托名于神农,医经必托名于黄帝,《礼书》必托名于周公,都是这个道理。《淮南子修务篇》曾经指出:

世俗之人, 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这段话,差不多道破了世俗喜欢托古的根源,并且反映了汉以上的书籍,存在着不少的伪托。这种风气,自汉以下,还普遍盛行,《晋书曹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武帝尝阅《六代论》,问志曰:“是卿先王所作邪?”对曰:“先王有手所作目录, 请归寻按。” 还奏曰:“按录无此。”帝曰:“谁作?”志曰:“以臣所闻,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帝曰:“古来亦多有是。”顾谓公卿曰:“父子证明,足以为审。自今以后,可无复疑。”

晋初流行的《六代论》,时人以为出曹植之手,司马炎以问植子曹志,而后知其为他人所假托,并指出了假托的原因。这和前面所提到的托古的用意是一致的,所以司马炎说“古来亦多有是”。大约在当时认为是不足奇怪的现象了。《晋书陆机传》附载陆喜的写作情况道:

其书近百篇。吴平,又作《西州清论》,传于世。借称诸葛孔明,以行其书也。

由此可见,著书托古在晋代还很盛行。这种伎俩,一直传之唐宋以下,仍不能免。像宋代王铚所作《龙城录》,乃嫁名于柳宗元,便是一例。

第二,每逢统治阶级下诏求书,或者说明献书有赏,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大夫们便乘时制造伪书,行欺牟利。秦火以后,《尚书》为残缺。汉代统治者再三设法访求,也只能找到二十九篇。到成帝时,便出现了《百两篇》。《汉书儒林传》云:

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

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

可知这种伪书,在当时便被识破了。而张霸作伪的动机,正和以后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古文尚书》一样,都是从牟利弋名出发的。此外,如经典中的《周易》,只是古代三《易》之一。《连山》《归藏》,有其名而无其书。到隋代,便有人因《连山》之名,制造伪书了。《北史刘炫传》记载道:

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

像这一类志在取赏的事实,出现在封建士大夫之中,是不足奇怪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