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谁在观看米开朗琪罗》是了解、体悟米开朗琪罗和文艺复兴的放大镜。

对于现代人来说,通过精美画册、高清纪录片甚至亲临现场观赏米开朗琪罗的传世作品,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浏览画册难免浮光掠影,观看纪录片、亲赴国外观赏展览大多也是走马观花,很难触摸到巨匠们传世佳作,近距离观赏作品的细节。

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细腻视角,文艺复兴艺术史专家伯纳丁·巴恩斯将读者带回了米开朗琪罗成长、创作的现场,借助*时间观看他作品的观众之眼,将数个世纪前的若干细节放大,让21世纪的读者搭上“时空穿梭机”,与米开朗琪罗一道,忽而大喜大悲,忽而癫狂,沉浸在他亲手营造的艺术世界中。

2、《谁在观看米开朗琪罗》是优美、富有意蕴的米开朗琪罗创作小传。

文艺复兴艺术史家伯纳丁·巴恩斯利用大量史料,力争还原米开朗琪罗创作代表作——雕塑大卫、圣殇,壁画西斯廷教堂穹顶画、《*后的晚餐》,素描粉笔画《人类生活的梦想》《圣殇》,以及美第奇家族部分成员陵墓、美第奇礼拜堂、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陵墓、圣彼得大教堂、凡尔内赛宫等的现场。全书70幅精美大图,与细腻流畅的文字一起,营造出层次丰富的视觉盛宴。

3、《谁在观看米开朗琪罗》亦是一场文艺复兴 “寻根之旅”。

米开朗琪罗13岁就来到了佛罗伦萨基尔兰达约的画室,后来随着佛罗伦萨政局的变动辗转于罗马(梵蒂冈)、佛罗伦萨多地。他漫长而多产的艺术生涯与这两座文艺复兴名城紧密相连。翻阅本书,读者将会随着米开朗琪罗的艺术版图踏上一场遍游罗马、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寻根之旅”。


【内容简介】

《谁在观看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and the viewers in his time)是英国瑞安可信出版社“文艺复兴巨匠”系列中的重磅之作。作者伯纳丁?巴恩斯(Bernadine Barnes)是来自常春藤名校、“南哈佛”维克森林大学文艺复兴艺术史教授,她基于数十年的研究,贡献出一本基于艺术史视角的深入浅出的小传。本书视角细腻精巧,以米开朗琪罗的艺术生涯为主线,讲述了他的恩师——基尔兰达约、他的赞助者——教皇尤里乌斯二世、教皇保罗三世、美第奇家族以及他的“情人”等与他同时期的“观众”对他创作历程的影响,将读者带回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罗马。


【作者简介】

1、伯纳丁·巴恩斯是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文艺复兴艺术史教授。该校是美国常春藤盟校,被誉为“南哈佛”“南方达特茅斯”; 2、巴恩斯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家与观众、艺术评论家对观众品位的影响,她的研究还涉及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表现,作为企业家的艺术家,以及现代早期地中海的文化相遇。


【媒体评论】

“这本书为当代研究米开朗琪罗的学者提供了可取的写作风格和研究视角参考……巴恩斯以令人羡慕的优雅笔调,巧妙处理了有关米开朗基罗数量庞大的一手和二手文献,且没有用同样数量的脚注和引用来阻碍她的文本…她对米开朗琪罗那个时代的观众透过镜头所看到的艺术进行了广泛的概述,呈现出连托尔奈都会欣赏的新鲜视角。本书富有学术造诣但通俗易懂。*重要的一点是,阅读本书将会充满乐趣。”

—詹姆斯·P·安诺,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美术馆, CAA评论
本书以巴恩斯早期的研究为基础,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观众更全面地融入到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作品研究中。从多个来源收集证据,包括合同、印刷品、同时期的评论、图像、技术研究和现场分析。从而清晰地再现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感受的物质条件。

——金•巴特勒•温菲尔德 美利坚大学

个人和社会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有何反应?这是伯纳丁•巴恩斯在对米开朗琪罗生平、作品和不同观众进行的原创性研究中探索的核心问题。抛开了米开朗琪罗充满英雄主义的虚构故事,巴恩斯认为,他是*一位关注个人和公众的天才——他们高度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是如何被看到和展示、赞扬和批评的。

——威廉•华莱士 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


【目录】

第1 章 寻找观众的艺术家

第2 章 大卫:英雄的身体

第3 章 陛下的愿景: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项目

第4 章 权力与幻觉:美第奇家族的委托

第5 章 油画和梦幻体验:为教皇保罗三世创作壁画

第6 章 爱情、欲望与政治:为私人观众的创作

第7 章 视觉与空间:米开朗琪罗的罗马建筑

第8 章 *后的作品


【免费在线读】

第2章 英雄的身体(节选)

1501 年7 月2 日,大教堂工作委员会下令将这块近6米长而且现在已经风化得相当严重的被粗略雕刻过的大理石抬起,这样专家们就可以检验这块石头并决定它是否还能用来制作一件精致完美的作品。这块石头本身就被称为“大卫”。这一检验肯定之前就被讨论过一段时间,因为米开朗琪罗的父亲在之前一年12 月写给在罗马的儿子的信中就提及了这件事。至少还有一位雕塑家,即安德烈亚·圣索维诺(Andrea Sansovino)也考虑过这个项目;他建议在这个石块上再接合上更多石块,如此便可从中雕刻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米开朗琪罗向委员会展示了一件蜡膜,证明了他所设想的人物雕像可以只用这块残石制作而成;这具蜡模一直流传到17 世纪。

米开朗琪罗得到了这块大理石,而且大约在6 周后,双方签署了委托合同。1501 年9 月9 日,他迈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一步:他猛击了“一下或两下”,将这块石头前部的一个突出物(nodum)敲了下来,这一突出物也许是阿戈斯蒂诺·迪杜乔将设计图样转换成精雕细刻时的残迹。这一大胆而公开的姿态申明,米开朗琪罗正在抛弃阿戈斯蒂诺的设计,并对这块石头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米开朗琪罗并没有逐步地削除石块四面的石料,这种方法需要以一个全尺寸的模型为参照,并将模型的尺寸大小机械地照搬到石块上,相反,米开朗琪罗是直接从俯视视角来处理这块石头的。几年之后,本韦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将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技术描述为在石块的表面创作草图,然后像雕刻浮雕那样进行创作。瓦萨里的描述更加绘声绘色,他说这尊雕像就好像是从一个正在排水的浴缸中逐渐显现出来一样。米开朗琪罗的方法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是如此地大胆且不同寻常,需要有能力在心中想象出整尊雕像并慢慢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就好像这雕像之前就藏在这石块中一样,而不是通过去除四周的薄层来逐渐塑形。

在米开朗琪罗*个大胆的亮相之后,他的工作就被一个木制的围墙所遮挡而隐藏在公众视野之外;这肯定是为了减少公众对这一巨大工程进展的喋喋不休的议论。然而,公众的好奇心一定非常强烈,1503 年6 月23 日,公众被允许预先观看这座雕像;到了1504 年5 月,这座雕像就又被隐藏起来,彼时搬运这座已完成雕像的艰难工作开始了。

这尊巨大的雕塑《大卫》一开始就打算安置在大教堂北面后殿的一个角落里的;后殿的建筑式样是八角形的,所以其角落就形成了一个斜角。2010 年的时候,一个全尺寸的玻璃纤维复制品被吊起放进那个角落,此举是想知道若《大卫》曾经真被放置在那里是否会有预期中的效果。这次实验表明:首先,巨大的尺寸是多么必要,因为即使是那样巨大,在更大的建筑下也会相形失色;其次,米开朗琪罗的人物雕像的确成功地解决了斜角视野的问题,他将雕像的正面几乎完全地对准了后殿的一堵墙立面,而且人物凝视的目光和抬起的手臂也成功地绕过了转角处。头发的悬垂部分也提供了一道阴影,使得在天空的映衬下,脸庞显得更加美丽。如今,这座雕像矗立在戴尔美术馆(Museo dell’ Accademia)中,大部分拍摄于此的有关这座雕像的照片,都差不多是从大卫胸部的视角拍摄的。这些照片都展示了一个臀部纤细但是却有着更健壮的躯干和超大的头的年轻人。但即使在今天,当这座雕像被放置在一个恰好高出视线高度的基座上时,大多数观众在观看时也不会被这一奇怪的比例所影响。即使从这个视角来看,透视后退也可以纠正大部分的视觉扭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