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中国科协评选“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

《斯瓦尔巴密码》作者的中药博物笔记

中药“昆虫记” 认识中药的趣味说明书 四色印刷 大量精美图片

寻找神农尝过的百草 探索神奇美丽的自然

中国人懂一点中医药 教你采认身边的中草药

中药不仅是中医处方里的一个个名词,也不仅是药店百子柜里的一格格饮片,

中药还是博物王国里,与自然融为一体、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植物、动物、矿物。


【内容简介】

你知道吗?假如在山野间看见了丝带凤蝶,那中药马兜铃可能就在不远的周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长白山“仙草”,其实就是中药列当;旅游时如果有人向你推销灵芝,要当心,那有可能是长得与灵芝极其相似、功效却远不及灵芝的“木灵芝”……中药原来这样有意思,一花一叶都有故事,一草一木都是学问。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懂一点中医药,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带你走近国之瑰宝――中药的趣味“说明书”。跟随作者的镜头和文字,让我们一起进入多姿多彩的中药生长环境,到山上、房前屋后、花果蔬菜园和动物世界里认识生长在大自然里的鲜活的中药,了解它们的模样和功效,也探究它们与自然万物的联系。博物王国里的中药,不再只是中医处方单上的名词,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植物、动物、矿物。走,采药去,一起踏上一段寓教于乐的科学之旅。


【作者简介】

段煦 医科出身的博物学者,致力于“自然资源、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形成”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药用动植物资源与人类健康、不同地域的传统与民族医药文化差异等。多次亲赴东南亚热带丛林、欧洲亚寒带森林及苔原、东非高原及裂谷带、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及火地岛、南极大陆及南设得兰群岛、北极冰区及斯瓦尔巴群岛、西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诸岛屿、马来群岛等地,进行博物学考察。其科普著作《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斯瓦尔巴密码—-段煦北极博物笔记》,荣获多项大奖。


【媒体评论】

还等什么,采药去!
中国中医药报3月5日第8版
□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马勤编辑把她策划、编辑的《采药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送到我手里已有些时日,只是一直抽不出手来写篇评论。期间,她的两篇书评先后见诸报端,看来对我的慢动作她有些等不及了。“我一直想做自己喜欢的书,这一本算是其中之一了。希望您也能喜欢!能请自己敬爱的作家为这本书作评,总感觉这样才比较圆满。”一位编辑把对自己作品的挚爱看得如此之重,这或许是局外人无法完全弄得懂的。读了她给我信中的这段话,对她的心情多了一层理解: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敬业吗?我不敢再拖下去了,她的这片炽热之情既需要支持和呵护,我自己的思想压力也需要尽快解除。

  从马勤的介绍中得知:《采药去》的作者段煦,是一位从小生活于中国农业大学校园里的植物迷,后来就和药用植物打上了专业交道。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美国纽约发行的《侨报·中国科学周报》海外版,他连续3年发表过150多篇文章,还有个叫“俗话本草”的响当当专栏名。他的那些文章,从中药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谈到动植物的生态属性及中医药防治相关疾病的知识,获得了海外侨胞的认可。这本《采药去》,就是作者在那本杂志及其他园地里练习、预热、耕作的产物,是他用青春年华体察、酝酿、打磨、创作,用对中医药的真情酷爱、清新思维、独特视角、优美文笔催生出来的健康产品。

  我以为,《采药去》一书的特色,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在自然世界里寻乐趣。“人是大自然的孩子,只要细心些,这个整体世界奥秘无限,揭开万物是如何相互依存的奥秘,对改变我们的生活不是也有现实的意义吗?”作者就是带着这样的观点,“来到花园里、空地上、树林里、河边儿、山上,来到那些阳光、土壤、岩石、水和空气充足的地方”找药、识药、采药的。在华北地区,他遇上了一处难得的保存完好的阔叶林和生长在林子里的山杨、蒙古栎、棘皮桦,用镜头记录下心中的喜悦;在西双版纳,他看到了一大片长着龙血树、萝芙木等珍稀药用植物的人工繁育林基地,用文字表达了心中的激动;在岩石、沙子沉积的海岸,他拍下了常绿的野菠萝、鹧鸪麻、海南梧桐,对植物表现出的偌大适应能力思绪无限;在高山草甸上,他描述着温带环境下迎风盛开的岩菊、寒带气候下倔强茂长的极柳,对生命释放出的如此潜能感慨良多。作者以他的博物思维、博物胸怀、博物方法,去认知中药里的动物、植物、矿物与人的“身体、所处地域、环境和文化发生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去诠释生活的乐趣。

  二是在中药王国中长知识。有俗语说:“睁开眼睛一看,满目中药一片。”人们的确生活于中药的王国里,仅在中药典籍中可以查到的中药就有1.28万种以上。每一味中药里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包含有与人生命相关的密码。要找马兜铃吗?就与蝴蝶合作,软尾蝴蝶的幼虫zui喜欢吃的食物就是马兜铃的嫩茎叶子。要找毒蛇、毒虫吗?在蚤休生长的深山里,一定有它们的身影。动物的食物链,与适宜环境下植物的生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书中披露出的这种信息,引人入胜。“穿山龙到底是穿山龙啊,它穿过山石缝隙,把自己zui宝贝的块根扎到了几尺深的地下”;“夏枯草,顾名思义,一到夏天就枯萎的草。在北京地区,它每年四月份萌发,五月份开花,六月份结果,然后便枯萎了”。中药的命名,有厚重的生活基础和文化学意义,书中展示出的这些内容,发人深思。作者以他的中药情缘、中药情结、中药情分,去拥抱他心目中这位“很伟大、很宽宏,同时又能包容”的母亲——中医药,并循循善诱地把读者带入这位母亲的怀抱去汲取那营养丰富的乳汁。

  三是在文化境遇间写故事。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处处散发着文化的芬芳。作者从大量的文学名著、民间传说中选取与中医药相关的情节,既为所表现的主题增添了文化元素,又为中医与文化的关联找到了佐证:民间流传的猴子造酒故事,原来与皮薄肉厚的山杏有关;冯梦龙《广笑府》中的一则笑话,说出的竟是韭菜壮阳的原理;林黛玉清虚庵中服用的香薷饮,用的是扁豆化湿解暑的功能;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那种又酸又甜的野果,就是中药悬钩子;白居易的《采地黄诗》,是直接写医写药的;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的茵陈酒和那位坏女人大赤包,是从中药中获得的素材。社会认同情况,实际是优秀传统文化内化程度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反映,是自身文化强不强的zui重要的反映。(许嘉璐《漫谈文化强国战略》)中医药自由出入于文人的视野之中,正是其潜移默化作用的纪实。作者以他的文化功底、文化功夫、文化功力,去诠释中医药故事、普及中医药知识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精神令人赞许。

  “有了博物的认知观,又有了辨认药材的方法,还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还等什么,我们一起采药去吧”!“采药,其实相当于一种有意思的野外综合考察游戏”,作者如是说。希望他的《采药去》一书能把更多读者的兴趣带到色彩斑斓的野外,去亲身领略、感悟、体验自然的和谐之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