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王蒙八十五岁再出新作,激情讲述多变焦的传奇人生和高情商的处世哲学。在书中,王蒙剖析人生的各个环节,讲述人之为人、人之为事的种种道理。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平平实实接地气。
★王蒙以平等的乃至天真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尽管有时也不失往日的激情、激动、激愤,但都在讲述一种自己所思所悟的真实。
★新华经典散文文库系列丛书。一本书读懂一位作家,一系列阅尽当代散文精华。

★王蒙智慧妙语

1. 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地爱着生活的人。《音乐和我》
2. 命是生命,也是命运——规律。生气勃勃,知白守黑,风物放眼,世事可赏,清水微波,梦中你我,身心地天,是曰知命。《本命年》
3. 感谢忘却:人们来了,又走了。记住了,又忘却了,有的压根儿就没有记。谁,什么事能够永远被记住呢?《忘却的魅力》
4.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雨。因为它迷蒙而含蓄,因为它充满生机,因为它总是快快活活,因为只有它才连接着无边的天和无边的地!
《雨》
5. 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湖》
6. 我有三枚闲章:“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不设防》
7. 人生好像一只船,世界好像大海。人自身好像是驾船的舵手,历史的倾斜与时代的选择好像时而变化着走向的水流与或大或小的风。
《做一次明朗的航行》
8. 人生一世,总有个追求,有个盼望,有个让自己珍视,让自己向往,让自己护卫,愿意为之活一遭,乃至愿意为之献身的东西,这就是价值了。
《人生总要有所珍视和眷恋》
9. 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更应该知道不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其实做也做不到什么。
《人生*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


【内容简介】

本书为知名作家、文学泰斗王蒙先生的经典散文新作,收录了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六十余篇代表作品,包含怀人、忆旧、旅行、读书、社会、历史、文学等诸多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流畅的语言、澎湃的诗情、乐观的态度,对世界敏锐的观察和对时事深刻的思考。


【作者简介】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笔耕60余年,出版过45卷文集,创作过1800万字作品。代表作有《青春万岁》《这边风景》,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曾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等奖项。2019年9月,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媒体评论】

王蒙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单是小说方面,还有诗歌散文,比较文学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表现在齐头并进的多个方面及前沿地带。——铁凝


【目录】

辑 / 我们把一切都忘却

音乐与我
(我喜欢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我的喝酒 
(饮亦可,不沾唇亦可。饮亦一醉,不饮亦一醉。醉亦醒,不醉亦醒。)           
吸 烟 
(我戒得很彻底,十余年了,再没吸过一支。)            
本命年
(命是生命,也是命运——规律。)            
搬 家 
(其实不搬家,时光也在不停地迁移着。)            
猫 话
(作家养猫、写猫,“古”已有之,于今犹盛。)             
磨豆浆
(如果多磨几次豆浆喝几次豆浆,说不定也会增加一点人情味……)            
我爱喝稀粥
(我相信我们都会吃得更美好、更丰富、更营养、更文明、更快乐。)           
忘却的魅力
(谁,什么事能够永远被记住呢?)          
我的另一个舌头
(这个学习过程充满了奇妙的经验和乐趣。)         
浪漫情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书。无书就更要寻觅好书,珍爱好书了。)           
想念玩具 
(我得经常想念自己的玩具。)        
我和图书馆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与图书馆的感情是通过书建立起来的。)        
灿烂的笑容 
(踏遍青山人不老,我们还等着读他的新作,好事还在后头呢。)      
鳞与爪
(我永远忘不了这位纤瘦的老人的目光。)         
诸神下界
(诸神还会来到我的心里吗?)        
中餐的命运
(这也算是世界真奇妙吧。)  

第二辑 / 走过的每个日子都有余温

清明的心弦 
(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盛 夏
(大雨终于停了,夜终于过去了。)             
雨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雨。因为它迷蒙而含蓄,因为它充满生机……)           

(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              

(我崇拜一切交通工具,崇拜一切自己能动而且能负载着人运动的东西。)              
榴 莲
(写了文章也罢,榴莲对于我们而言仍然是陌生的。)             
海的颜色 
(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           
往日情歌
(勿忘往日情歌,正谱崭新乐章。)           
四月的泥泞 
(初到新疆生活的人,面对化雪季节的新疆的泥泞,实感惊心动魄。)         
初 冬
(当湖面上结起初薄冰,你温柔的,可是悸然心动?)           
梅花朵朵绕梁来
(并祝所有的青年曲艺演员前途远大,祝曲艺事业大弘扬大发展。)         
落 叶 
(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            
在公路上
(不论路程多么漫长,目的地总不会太远。)            
又见伊犁
(我要永远问自己,怎么样才能惟妙惟肖地歌唱伊犁?)            
新疆的歌 
(想起这样的歌,能不为那股热流而心潮激荡吗?)           
故乡行
(我又来到了这块土地上。这块我生活过、用汗水浇灌过六七年的土地上。)            
天涯海角 
(天本无所谓涯,地本无所谓角。思本无所谓涯,情本无所谓角。)          
中国心
(中文汉字,确是人类一绝。)             
感 伤
(活到老改造到老吧,路还长着呢。)            
轻 松
(许多报纸都办开了周末版了。你说好吗?我说不错。)            
安 详
(我很喜欢、很向往的一种状态,叫作安详。)            
单 纯
(要求自己单纯的人是严肃的,或是天真的,或是神圣的。)             
善 良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             
无 为 
(无为是一种聪明。无为是一种清明而沉稳的幽默。)            
凝 思
(我喜欢凝视,我以为凝视也许能带来长久的温习。)            
不设防
(不设防仍然是我的始终不悔的信条。)   

第三辑 / 人生总要有所珍视和眷恋

生命的“意义原则”
((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刻应该尽可能地过得有意义些。))       
做一次明朗的航行
(人生好像一只船,世界好像大海。)       
在宇宙隧道里前行的智慧之灯  
(人生是有许多快乐的,智慧的运用与智慧的胜利……)
人在境遇中的主动性美德
(随时看到希望,看到新的可能性。)    
宽容与疾恶如仇
(个人修养上的宽容与做事情的严格并不矛盾。)        
人生的“智慧”与“本源”
(我愿意特别强调和讨论学习的性。)
命运的数学公式 
(这里应该是有一种类似数学的概率定则在起作用。)        
人生总要有所珍视和眷恋
(人生一世,总有个追求,有个盼望……)    
生命健康的三个标准
(现在可以讨论心理健康的标准了。)     
从修齐治平到大公无私
(中国的文化传统比较强调群体和集体、强调个人对自身的道德约束……)     
因人而异的意义选择
(意义也就是价值,而人生的价值并不是地一元的……)      
做好你自己的事
(我理应把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上面。)       
学习是我的骨头
(学习是我的骨头,学习是我的肉。)        

第四辑 / 为自己创造不止一个世界

生活:好的“辞典”与“课本” 
(读书是学习。学习材料对我是非常重要的。)
学无涯思无涯其乐亦无涯 
(没有比从一本长篇小说里发现自己熟悉的人性的证明更令人激动的了。)    
了悟:一种“慧根”的超越 
(悟性指的是一种学习、理解、明白的能力……)   
为自己创造不止一个世界
(为自己创造不止一个世界,这是又一个忠告。)     
不争论的智慧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的处世哲学
(我承认“实践出真知”的基本命题,同时也不否认基本之外的例外与变异。)          
守住人生的底线 
(老子讲的“无为”实在是深刻极了美妙极了……)       
幼稚的成熟与成熟的老到 
(仅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人们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把书写全面出全面……)    
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
(年轻人也只有把前人的一切好东西继承下来,才有资格谈发展和创造。)     
我的“黄昏哲学”
(我愈来愈感觉到老年是人生美好的时候……)        
“术”与“道”之异同 
(术与道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     
俗境:生命的简单重复与“瞎浪漫”
(庸俗不庸俗主要还是一个境界问题,一个文化素养、趣味问题。)
人生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
(一个人做成一件事情有许多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是条件之一……) 
记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 
(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相互的。)  
“人性恶”不一定只属于别人
(从这里铺展开来,我想说说人际关系的事。)   
“学会”不如“会学”   
(学习的目的终是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新问题……)                


【免费在线读】

不争论的智慧


上次写完了那篇《从“话的力量”到“不争论”》的文章,意犹未尽。
我想起了张中行老师关于四七二十七还是四七二十八的争论的故事(见《读书》杂志1993年第5期)。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笑话。与一个认为四七等于二十七的人争论是毫无意义的,是枉费唇舌,是自身的不够清醒所致。因此,县令责打坚持四七二十八的人的屁股,而判定主张四七二十七的人无罪。太妙了!这是一个关于不争论的故事。与四七二十七的人争论活该挨打!即使您是正确的,您是坚持四七只能等于二十八的,也不必去与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去认真讨论那本来不讨论也可以明白的问题,这是一。到头来,还是四七二十八的主张者挨揍,这是二。坚持四七二十七的人无罪无皮肉之苦,这是三。层含义是智慧,而且是非常东方式的关于“无”的智慧,正确的主张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宣讲的,在宣讲没有意义的时候,更正确的做法其实是保持沉默和静观,也就是保持无为。这个表述比西谚所云“好话是银子而沉默是金子”更加透彻。
第二层——关于四七二十八论者的挨打的含义——就有那么点辛酸了。
而第三层含义呢,四七二十七无罪论,真是滋味无穷!这是对于乖谬者们的讽刺,又是对正直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一味说实话的呆子们的自嘲!
有一个民间故事类此而格调稍低:是说两个人争论,一个说是《水浒传》上有个好汉名叫李达,另一个说是那好汉名叫李逵,二人打赌二十块钱。便互相扭打着找到了一位古典文学权威。权威判定《水浒传》上的好汉乃是李达,于是李后面是逵的主张者输了二十元。事后,“李逵派”质问权威为何如此荒唐断案,权威——看来与李逵派还是相识——答道:“你不过是损失了二十元钱,而我们害了那小子一辈子!他从此认定好汉乃是李达,还不出一辈子丑吗?”
这个故事也有趣,但未免阴损,缺乏绅士风度。在一种情况下才是可以肯定、可以认同的,即“李达派”是蛮不讲理,或者还自以为有什么来头,或者还一心要扫除一切把“逵”字不读作“达”的人。不应该是权威要害他,而是他要害人,结果当然只能是害了自己。这个故事对于振振有词坚持谬误、对于过于强硬搞得没有人愿意把事实真相告诉给他的人,还是有它特有的教育意义的。这个故事的深刻之处在于告诉我们:对谬论唯唯诺诺随声附和,恰恰是——至少客观上是——对谬论的惩罚!
提到不争论云云,老子的学说很有片面的深刻性与启发性。从反对人的盲目自大、盲目膨胀、庸人自扰、轻举妄动、自找麻烦、自找苦吃的意义上来理解,老子的学说实在精彩绝伦。他推崇“不争之德”“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他提出“希言自然”等,我们不妨理解为不必自以为是地不适当地以喋喋不休的言语去干扰事物按照客观规律发展——说不定从中可以悟出要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道理来。老子还发现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至高至妙的道理。我们不妨认为,老子的主张是韬光养晦,不做出头椽子,“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老子的主张也是高姿态,是对自己的充分自信。耽于争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结果,例如文坛上一些动辄要争一争的人,充其量只不过是二三流作家、江郎才尽的过气作家而已,即使争到了一些蝇头小利,暴露出来的却是自己的鄙俗、心虚。而一个真正胸有成竹的作家,是不屑于争那些个低级趣味的。为什么不争?一是不必,胸有成竹,不战而胜,是为上上。二是不屑,与四七二十七者争论,不是太降低了自己吗?三是没有时间,好人忙于建设,忙于创造,哪有空闲天天磨嘴皮子?以其不争,更显示了他的高尚与宽宏。对不争的人,你能胜过他吗?你至多吹嘘一番为自己壮壮胆罢了,你至多讹讹搅充当一两次搅屎棍罢了,这不是只能越发显出你自身的高攀疲累要死要活还是够不着吗?这也是阿拉伯国家的谚语“狗在叫,骆驼队照旧前进”的含义所在,阿拉伯的智者也不主张骆驼队应该与狗争论。老子也说:“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我不认为这是老子主张大家都应该躺倒睡大觉,同样,他主张的是更实在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尊重客观规律不做逆客观规律而动的事情。
老子提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俗话里也有“言多语失”“爱叫唤的猫不拿耗子”之类。消极地看,这一类说法似乎是教人谨小慎微。其实,个中自有深刻的道理。依我们的经验,凡是要大喊大叫地说“就是好就是好”的,常常是搞得不太好的。所以懂得了“多言数穷”的道理,一是有助于不上当,二是有助于少做蠢事。话语确是人类的一大发明,话语的转而君临人世、安慰你梳理你的同时蒙骗你煽动你辖制你镇唬你,也堪说是人类的一大灾难。老子早就对话语的泛滥采取警惕和疑惑、批评的态度,实乃东方一大智者。
老子的名言还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他总结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们不妨将这些教训理解为:直面人生,不为天花乱坠的话的力量所蒙蔽。多做实事,坚持重在建设与正面阐释,尽力量避免抽象无益不看对象的争论。(这里的“善”的含义与其说是善人,不如说是聪明——善于做某事。)警惕那些卖弄博学的驳杂不纯者,只有那些不但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而且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才有起码的知识。不必处心积虑为一己打算,“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固本自强,完全不必争一日之短长——尽量避免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的人的排他性、狭隘性和破坏性。这些都是金玉良言。
资本主义市场的广告的恶性泛滥也是一种话的力量的异化与膨胀。广告化的市场经济,广告化的政治,广告化的文艺,什么都靠包装,靠“炒热”,靠“托儿”。这些都可能奏效于一时,但是恐怕不可能从而成了什么气候。有时候吹的肥皂泡愈大愈五颜六色愈是接近于“噗”地一下子破灭。这样的例子难道我们见得还少吗?
市场广告常常使我想起人为地、通过权力来指挥传播媒介制造舆论,与通过金钱来占领传播媒介大登广告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造云云,更给人以颠倒本末、推销伪劣的感觉。无论如何,我们似乎应该承认,舆论首先是实际的反映、是民意的反映,一切的大造如果符合实际、符合民意,那将是一种正确的与必要的信息服务,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把好东西贡献或推销出去。而如果产品伪劣,大造舆论也罢,大登广告也罢,效果只能是暂时的与有限的,终,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培植出一批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并且使人民群众更加疏离。
我这里还想斗胆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样才算是正确地与全面地理解了列宁关于“灌输”的论述了呢?窃以为,列宁关于“灌输”的论述是宏观性的,是针对那种认为工人阶级可以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思想的工团主义的。如果把它变成一种我们常说的所谓“灌”的教育方法,单向地念念有词地把自己当作话源、话的主体而把受教育者视作话的接收器、话的客体,还会总是有效吗?
余才疏学浅。我十分希望有学长学友能把古今中外的关于话的力量与不争论的故事拿出来让人们见识见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