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从不同的访谈中,文德勒也勾绘出她在写作时想象的读者。一面是离世或在世的所论诗人,他/她是否会为此感到被理解?一面是可能尚未熟悉诗人和诗歌行话的普通读者,他/她是否可以由此进入、理解诗歌的世界?他们的在场形成了文德勒诗评的清晰、明辨、细致、耐心。她亦清楚赋予事物结构和线索的价值,视之为得益于大学受过的科学训练。


【内容简介】

《看不见的倾听者》选择的三位诗人都是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对象,他们无论在时代文化背景还是语言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异,文德勒用“抒情的亲密感”把他们联系起来,勾勒出一种独特批评视角下才会出现的诗歌谱系。赫伯特,惠特曼,阿什伯利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一般的生活情境中的倾听者(朋友,爱人,同行的诗人)对抒情诗的领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大诗人对人类之间的关系会有更加乌托邦式的想象。


【作者简介】

海伦·文德勒(1933— ),1990年,她担任哈佛大学A.金斯利.波特校级教授。美国文学批评家,《纽约书评》等刊物长期诗歌评论员,挪威科学院院士。其专于诗歌抒情和英美文学。


【目录】

致谢


引言 看不见的倾听者

一 乔治·赫伯特和上帝

二 沃尔特·惠特曼和在未来的读者

三 约翰·阿什伯利和过去的艺术家

结语亲悉化未见者


索引


【免费在线读】

引言

虽然霍普金斯看不见的朋友更可能活在未来——“将临时代”——而不是现在,诗人对他的口吻带着哀婉的此刻的亲密感,自信这位友人会喜欢自己的这个或那个特征。对此诗中的朋友,结合霍普金斯生平的评论(文德勒常对这类批评方式持保留态度)有另一种读解,认为与英年早逝的诗人道尔本(Digby Mackworth Dolben, 18481867)相关。霍普金斯曾与其在牛津有一面之缘,后有通信,为之着迷,也希望将其引向上帝。此诗创作于道尔本溺死不久之后。同时,霍普金斯知道,建立在一个推定的亲密关系上,在看似无法逾越的时间鸿沟之上,推崇宗教皈依这一“请求的微弱”。此刻的极度渴求将对亲密关系的欲望向前投射,想象了一个社群,能产生会在诗人的幸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伴。

在这些段落里,狄金森和霍普金斯将对一位相识的人的惯常亲密交谈转换为一种罕见的形式——对一位未知的人的亲密交谈。所有的抒情顿呼,无论平向还是纵向,都赋予我们各种语气,通过语气来比拟地展现我们在生活中所知的各类关系。抒情诗可以复制父母的温柔,情人的嫉妒,朋友的关怀,罪人的谦卑。这些诗歌揭示说话者身卷其中的社会关系,诗本身也常常内嵌了各种机构化的社会规范,如家庭、教会或宫廷之爱。可是,如果诗人不想表达这样的关系,而是要重新定义它们,应该怎么办呢?比如,渴望一个比教会所提供的更亲密的与神的联系;4或试图塑造一种尚未被社会认可的男性之间的情爱关系;或寻求一种在当代艺术家中不合时宜却显现在过去的审美认同?当亲密关系的对象永远不会被人看见或知晓,却能被人唤出时,抒情诗内在而基本的创造亲密感的能力也许为惊人。在这样的情形,未见的对方成为未见的倾听者,锚泊住诗人即将流入虚空的声音。

在此,我将考虑三位诗人的作品里创造出的与不可见者的亲密。乔治·赫伯特在传统的祷告中没有找到可以充分表达自己与神的关系的言词,便创造了一群新的语气和结构来与一位神交谈,祂有时似处于诗人之上的人类思想无法抵及的地方,但更经常是(平向地)栖居在诗人的房间里,在诗人的内心里,乃至超凡地在诗歌本身中。沃尔特·惠特曼在传统的社会交往或在他所知的诗歌中没有找到渴望的与男性的亲密关系,便创造了一个看不见的未来的读者同伴,有些像霍普金斯想象的朋友。在霍普金斯那里,这位朋友只出现了一次,而在惠特曼那里,理想的交谈者在前三版《草叶集》中一直被呼唤,创造并维持的亲密感也从当下的愿望愈加投射进未来的梦想。在《凸镜中的自画像》里,约翰·阿什伯利没有在自己的时代找到一位艺术家同行来分享他对部分曲变的形象的审美,便与十六世纪矫饰主义画家弗朗切斯科·帕米贾尼诺交谈,不把他当一位逝者而是一位正在倾听的活人。幻想着在寻常现状里不可得的新的人际关系,诗人暗怀了一个乌托邦,其中此般的亲近是已知的、可得的——这里罪人会找到从未预见的亲密语气来面对一位慈爱的5救主,社会将允许男性间爱意的公开表达,艺术家——不再感到必须只符合一个具象或抽象的流派——会认识到所有艺术都把现实转化为美学上的抽象和变形。


【书摘与插画】

在此,我想描述乔治·赫伯特的惊人成就,他重塑了传统中向上方对上帝的呼唤,直至近乎密友般的平向交谈。尽管这一独创的直觉一直为诗人所向往,却并非在赫伯特的写作中立即得以实现。在如何怀想神并与之对话上,赫伯特沿承了两个主要源头: 圣经和祷文。他在《旧约》和《新约》中发现了与神亲密的轶事: 曾有一刻,诗人怀旧地回忆,上帝与他的子民熟悉到不得不恳求摩西且由着他(《出埃及记》32∶914):

那甜蜜的时日,你与罗得同憩,

与雅各搏斗,与基甸同坐,

告诫亚伯拉罕,当你的能力

无法招架摩西的怨叹絮聒:

你那时的话是,且由着我。

人们要找你,一下就能找到你

在橡树,或灌木,或井边,或穴洞:

我的神也这样吗?不,他们答以:

他去了西奈,从我们的听闻中:

听,你能听见伟大亚伦之钟。

《衰败》

Sweet were the dayes, when thou didst lodge with Lot,

Struggle with Jacob, sit with Gideon,

Advise with Abraham, when thy power could not

Encounter Moses strong complaints and mone:

Thy words were then, Let me alone.

One might have sought and found thee presently

At some fair oak, or bush, or cave, or well:

Is my God this way? No, they would reply:

He is to Sinai gone, as we heard tell:

List, ye may hear great Aarons bell.

“Decay”

在这里的表述中,是时间上的迟至把赫伯特分离出了与神的熟识。虽然上帝仍住在人们心中,赫伯特说,祂文中出现的“祂”或“祢”仅对应原文中明确用大写的神且表神圣之意时。更多时候,诗歌里的人神形象更暧昧,因此也更亲近。在对“God”一词的翻译中,将根据语境中的亲密程度来选择更亲切的“神”或更遥远的“上帝”。现在被罪恶和撒旦挤压围困,祂的爱已经封闭,并持续退让。只有在后审判时,祂的爱才会又一次展现出强大的炙热,“并召唤正义,万物燃烧”。如今我们已不再生活在族长时代(Patriarchal age),失去了亲密和完整的温暖;而上帝终的愤怒在此时比他的爱更突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