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极具开创性的经典著作,它是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合辑。哲学家罗斯曾说:“《形而上学》作为一个整体,它所要表述的并不是教条的体系,而是一颗孤独的心灵在探求真理中的冒险。”《形而上学》是以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时间与空间的本质、自然的法则、灵魂、自由意志等经验以外的对象为研究内容的不朽名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作为西方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动物学、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都有贡献。可以这样说,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描述并构建了西方文化*个广泛体系。

译者简介:郭聪,女,1992年生,籍贯黑龙江,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硕士。曾负责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翻译项目、建筑类作品《建筑艺术三千年》翻译项目、科技类书籍《简明物理学史》翻译项目等。


【媒体评论】

尽管欧洲文化中哲学独立革命的成就,是以500年来对亚里士多德的抗辩的形式体现的,但他在西方作为智识领袖的历史重要性却没有减弱。

——维尔纳·耶格尔


【目录】

译者序 / 1

导读:亚里士多德与《形而上学》 / 1

卷Α(一) 1

卷α(二) 32

卷Β(三) 37

卷Γ(四) 55

卷Δ(五) 79

卷Ε(六) 116

卷Ζ(七) 123

卷Η(八) 158

卷Θ(九) 169

卷Ι(十) 186

卷Κ(十一) 204

卷Λ(十二) 229

卷Μ(十三) 250

卷Ν(十四) 276

附录: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地位 293


【前言】

译者序

爱因斯坦说,哲学是科学之母。我们知道,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发端,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希腊哲学的研究探索远不及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等西方近现代哲学流派那样广博深入。不可忽视的是,从严复对进化论的选择性接受,到胡适对实用主义的中国式表达,近现代的中国思想家们立足于所处时代的社会需求,抱守传统观念,强调西学东渐的洋为中用,忽略了哲学独立、思辨和批判的内在逻辑。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重要的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开山之作。与上述哲学流派相比,《形而上学》在获得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起较多的争议和误读,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这本书的由来和内容宗旨有所了解。

首先,亚里士多德并未提出过“形而上学”的概念,当时也并不存在“形而上学”这门学科,《形而上学》的书名当然也非他本人所取,在这些论文里,他将形而上学称之为“*哲学”(相应地他把物理学称为第二哲学)和“神学”。

在亚里士多德殁后的公元前60年左右,吕克昂学园的主持安德罗尼珂重新整理了亚里士多德的这部分手稿。他将阐述事物存在的原因和原理等抽象问题的著作,编定在自然事物运动规律的《物理学》(Physics)之后,并称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metaphysics),可见其初意即指一种超验对象的学术。

其次,“形而上学”一词在我国的传播,源自《易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近代思想家严复据其在理学范围的深远影响,将英文单词metaphysics译为“形而上学”。又因为汉语的表意性质,很多中国学者望文生义,以“形而上学”隐含的理学和玄学思想去理解metaphysics的原本语义,导致了读者广泛存在的对“形而上学”这个概念的误读。

黑格尔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深入到了宇宙整个范围的各个方面,并将森罗万象隶属于概念之下,大部分哲学学术的划分和产生,都应归功于他。

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的天性,形而上学作为*层次的学科,追求普遍、永恒的真理,是一门探索事物存在之原因和原理的学科,其学术目的没有功利性和实用性,它并不指向我们惯常以为的世界观与人生智慧,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走近这门真正体现人性自由的学科。

所以,第三,《形而上学》的学术价值不在于现实社会的治国安邦,也不是引领我们成长的人生导师,而是以彻底满足人类思维的好奇心为主要目的。

第四,《形而上学》全书共14卷,后人安德罗尼珂为避免先哲遗作再遭佚失,以亚里士多德不同学术时期的笔记和讲稿为基础整理编定,所以全书不是亚里士多德基于明确写作目的的系统著作,只有部分章节能看到前后的因果逻辑关系,且有很多部分存在重复甚至矛盾。因此,我们将全书的章节内容进行了整体性梳理。

卷A(一)里,亚里士多德对泰勒斯、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巴门尼德以及柏拉图的学说进行归纳和评价,并指出这些理论都没有说清楚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卷α(二)延续卷A(一)的内容,篇幅较短,疑似哲学导言的残篇。一般认为该卷与卷Δ(五)、K(十一)、Λ(十二)均为另加进去的独立篇章。

卷B(三)提出哲学所应研究的十几个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构成后面各卷的基本内容。

卷Γ(四)和卷E(六)阐述“存在”的概念,构成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其中卷Γ(四)提出存在是哲学的对象和范围,卷E(六)阐述各门学科的相互区别和都要遵循的一般公理。

卷Δ(五)被称为哲学辞典,列举了30个哲学名词,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篇章。

卷Z(七)、H(八)、Θ(九)构成的实体学说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三卷。卷Z(七)讨论了实体、本质和形式等哲学范畴,卷H(八)围绕质料,卷Θ(九)探究可能、潜能与现实的转化和区别。

卷I(十)论述“一”与“多”的数量范畴不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实体。

卷K(十一)被认为是学生笔记,前半部分重述了卷B(三)、Γ(四)、E(六)的部分内容,后半部分是《物理学》的章节摘要。

卷Λ(十二)探讨宇宙总因,提出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作为实体的*推动者,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早期著作。一般认为,这也是一卷相对独立的论文。

卷M(十三)、N(十四),驳斥柏拉图、数论派和理念论,卷M(十三)通过讨论形式之数和数学之数的区别,批判柏拉图将数学对象看作是独立存在的思想,卷N(十四)是卷M(十三)的延续,涉及数的几个理论问题。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全面而准确地领会并掌握《形而上学》并非易事。初次涉及哲学的读者可先从卷K(十一)入手,概括了解《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然后进入卷Z(七)、H(八)、Θ(九)的核心内容,如此将能更快更清晰地掌握本书要义,其他各卷再依次研读。

在专业层面上,我们特别在《形而上学》正文前后,辑录了德国古典主义学者维尔纳·耶格尔著述的《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部分章节,为读者提供更深入全面地探索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路径和视角。作为20世纪著名的古希腊哲学研究权威,耶格尔运用发生学的学术方法,借助曾经失传并为现代研究者忽略的一些著作残篇,对照亚里士多德各具代表性的哲学著作进行逻辑分析,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发展历程。在这部著作中,耶格尔回溯了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学院到马其顿建立自己的学派的历史,并详尽论证了《形而上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帮助我们对亚里士多德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和理解,树立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科学态度。

一切以方便读者阅读理解为旨归,我们竭尽可能以简明易懂的文字翻译,忠实表达原著的内容和思想,期待能有助于更多读者对哲学的探索和学习,如有疏漏,希望得到读者的斧正和建议。

郭聪

2019年3月17日


返回顶部